收藏 分享(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494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7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4 期Vol.44,NO.4.202361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侗族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陈红柳孟利陈金贵(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0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Dong Guolin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EN Hong,etal.(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izhou Univ

2、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摘要摘要:侗族勾林舞是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类保护项目,目前,勾林舞的发展出现宣传力度不强、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传承人管理体制混乱、活动资金短缺等困境,对勾林舞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文章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黔东南州天柱县侗族勾林舞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从政府、学校、传承者为切入点探求其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以期能为侗族勾林舞的传承和保护建言献策。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勾林舞;传承;保护基金项目:1.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11 年度课题(项目名称:贵州节庆旅游与民

3、族传统体育互动式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1GZQN06)。2.贵州大学文科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YB202101)。第一作者简介:陈红(1997),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通讯作者简介:柳孟利(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2003 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我国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起伏。2021 年 8 月 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方面的保护措

4、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侗族勾林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体育、美育和劳动的特点,具有健身健美、愉悦身心、促进人际交往、非遗文化传承等功能。但受商业浪潮、全民经济的冲击,以及现代文化融合与人口流动大的影响,侗族勾林舞的特色元素渐渐稀释,甚至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消亡的威胁。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出发,对侗族勾林舞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其传承与保护路径。1 1 侗族勾林舞溯源及概要侗族勾林舞溯源及

5、概要1.1 侗族勾林舞溯源侗族勾林舞,又称“勾林舞”,起源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蓝田镇三合片的十八侗族寨,是融合文化、劳动、武术与舞蹈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勾林舞是侗族人民生产劳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四百多年前,当地人民就用“勾林”来疏通山路,砍伐荆棘、上山砍柴,收割粮食,也用来抗击野兽、抵御外敌、保卫家园和村庄等,在自然长期斗争中,总结提炼了一套健体防身武术。这也是侗族男女会歌、勾林相会、比武传情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侗族人民勤劳朴素的生产生活图景,诠释了侗族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此逐渐演变成为有一定套路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2。1.2 侗族勾林舞

6、概要勾林舞以勾林为工具,加上特定的身体姿势进行完整展示。“勾林”在侗语中是指侗族同胞上山砍柴的柴刀与割草的镰刀,皆为短兵器械,由钩状的刀身和木质手柄隼牟连接构成。勾林舞表演不受人数、场地的影响,可以一人、两人或上百人着侗族特色服饰,腰间捆刀形刀挎,身上背月牙弯篓,扎着绑腿,就地即兴起舞,或是在露天舞台、大剧院等皆可进行勾林舞表演。勾林舞动作简洁有力,主要由砍、削、钩、拉、劈、拍、打、扎、磕等基本动作构成,但在表演时男女对刀技的运用存在差异,男生刀法有 21 式,女生有 13 式,男女对练的有 2 式2。表 1勾林舞刀法基本动作表2形式基本动作男(勾)樵夫问路、将军看榜、饿虎扑食、猛虎回头、猿跃

7、南岭、猴跳四川、金龙出海、猛虎出山、南山开路、公鸡回头、直劈云岭、惊鹿回顾、金鸡独立、拔草寻蛇、推窗望月、金猫捕鼠、左右逢源、怒视南山、莲花山、莲花刀、巨蟒翻身女(林)麻姑拜寿、美女探刀、南山排刺、北坡打柴、白鹤飞天、劈山开路、鲤鱼下涌、燕子觅食、鸳鸯戏水、美女纺花、回头望月、莲花盖顶、古树盘根男女对练鸳鸯戏水、劈山赶路侗族勾林舞是传统体育文化,对于我国侗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文化信仰,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之魂。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勾林舞正面临着传承危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勾林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刻不容缓。2 2 勾林舞发展现状分析勾林舞发展现状

8、分析天柱勾林体育竞技在当地发展深受群众喜爱,主要在节日期间举行,尤其是春节期间,场面十分壮观。勾林舞这种体育竞技主要靠舞师的言传身教,大部分学习勾林舞的人都具备武术基础功底,导致愿意学习勾林舞得人颇少,令人欣慰的是:在文体广电局和民宗局的抢救工作下,组织群众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并在 2002 年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二等奖。自 2014 年起,全县每年拨出 200 万元文化遗产开发专项资金,用于勾林舞、歌节、社节、月牙镗、阳戏、大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在 2015 年,勾林舞成为黔

9、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4 期Vol.44,NO.4.202362发的重点研究课题,蓝田镇中学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但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时代的变迁,勾林舞无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部分勾林舞师傅早已作古,目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3 3 勾林舞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分析勾林舞传承与保护的困境分析3.1 宣传力度小,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勾林舞在蓝田村附近地区的民俗活动、婚丧嫁娶中是作为压轴的表演节目出场,是每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里春节联欢晚会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推广与宣传形式单一,且力度小

10、但影响范围仅在天柱县,天柱县以外的人们却无人问津。宣传力度小的结果是,天柱县之外的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舞蹈的存在。并且随着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交错,海外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入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产生各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鄙夷,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伍”。有些人甚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作“老古董”,否定其文化价值,产生没有可继承性的错误思想。3.2 专项资金短缺,开展活动困难中央设立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资金短缺,活动难以开展,可见资金短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天柱县有

11、歌节、社节、月牙镗、阳戏、大戏,勾林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每年拨出 200 万元专项资金,分配下来勾林舞的占比数额较小,为宣传和保护勾林舞,甚至联合当地居民,发展勾林舞专款扶持资金链,但宣传的经费高昂,宣传手段传统,扶持资金链的效果甚微。3.3 传承人缺失,传承出现断层四十多年前学勾林舞者多达到上百人,主要是蓝田村、楞寨村、三合村及周边地区的侗族人民。在傍晚的闲暇时间,附近勾林舞的学习者自发地聚集在村里的广场或自家庭院里,互相进行练习、探讨和表演。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受商业浪潮、全民经济的冲击,以及人口流动大的影响,学习勾林舞的人渐渐减少。现如今勾林舞者杨胜培师傅成为勾

12、林舞传承主要推进者,学习者仅有五十人左右,且掌握着勾林舞技术的传承人大多为中老年人,而中青年人对学习和掌握其技术缺乏兴趣和热情,出现老龄化趋势,使勾林舞技术面临无人愿学、无人可传的困境。究其原因则是认为勾林舞远离现代生活,实用性不强且学习花费时间长,最主要原因是勾林舞传承带来的收益无法满足自身生活需要。3.4 勾林舞特色项目开展不全面当前的勾林舞已经进入蓝田中学,作为该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特色项目进行开展。在课外活动时间前往操场勾林舞活动区域进行学习,主要由勾林舞传人杨胜培师傅教学为主,少数教师指导为辅3。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分散,不能保证学生在每次教学中都能出现,导致学生练习时间短,对基本

13、动作的系统学习不足。在生活中也有勾林舞身影的出现,部分人出于动作练起来生硬、练习氛围枯燥等原因丧失练习信心与兴趣,从而放弃学习。4 4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勾林舞传承与保护路径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勾林舞传承与保护路径4.1 政府层面4.1.1 产业化发展,多渠道筹集经费传承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勾林舞传承的效果,最长期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勾林舞与民俗活动结合进行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通过与政府与旅游企业组建发展勾林舞特色合作,生产性的开发勾林舞项目,实现互利共赢。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扶持,将其与当地歌节、社节、月牙镗、阳戏、大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进行外包装,企业负责大力宣传,建设勾林舞非遗表演

14、区、勾林舞旅游景点等,使勾林舞的传承资金逐渐增加,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影响力越大,既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又促进勾林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例如,蓝田镇充分利用坝区优势举办油菜花节会就是一个契机,浪漫的油菜花海,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政府与当地农民协商合作管理蓝田镇油菜花的种植培育工作,设立有勾林舞展览特色的农家乐,企业提前进行宣传。在花期旅游季节,旅客吃住在有勾林舞展览特色农家乐,傍晚时分,就有斗鸡、参堂、对歌等活动,勾林舞作为压轴节目进行表演互动,尽情展示侗族文化,并且可以有偿收徒当场授课勾林舞。4.1.2 媒体化宣传,提高非遗知名度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

15、的途径4,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融合,为勾林舞的传承与保护开辟开辟了新路径:(1)利用互联网建立勾林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专业的宣传团队运用图、文、音、影等多种形式将勾林舞的内容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视野中,使之成为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勾林舞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2)利用互联网建立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既有利于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储存,又有利于数字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将勾林舞的发展历史及动态发展情况等记录在案,便于以后的宣传素材的提取。(3)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利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宣传勾林舞。定期举办勾林舞大赛,参赛形式可以通

16、过勾林舞表演、勾林舞摄影、勾林舞视频剪辑、勾林舞绘画写生等,利用微博、抖音、快手、QQ 等常用数字化新媒体,将其记录并进行动态宣传。4.2 学校层面4.2.1 长期性发展,纳入学校培养后备人才“非遗”进校园,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校园是作为传承非遗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本体,也是文化传播和深化的手段。(1)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课程,将勾林舞纳入其中,培养后备人才,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丰富自身体育技能的同时又促使勾林舞走向更大的舞台。(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按照“一校一品”的模式,加快体

17、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5。在中、小学将勾林舞设置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培训,将勾林舞设计为课间操的方式进行传承,将其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创新,并编写为地方特色校本书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资质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培养一支核心队伍,进行表演比赛,激发其余同学的学习兴趣。(下转第 65 页)体育科技SPORT SCIENC AND TECHNOLOGY2023 年(第 44 卷)第 4 期Vol.44,NO.4.2023654.3 依托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是“魂”学校体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以学校体育为主线发展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

18、过将瑶族传统体育文化非遗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的传承方式,在瑶族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普及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要求当地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将其引入地方小学和高等教育学校等场所,设置学科课程、大课间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从而推进瑶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中传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5 5 小结小结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底蕴、文化因子从未改变,曾为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能。在自媒体背景下,瑶族体育文化迎来了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形式片段化、容易误解大众等挑战,使得瑶族传

19、统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困境。但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为瑶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活态传承。活态传承基于自媒体为传播载体,为瑶族体育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传承路径,打破以往静态式传承的禁锢,进而让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呈动态式存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9-18.http:/ 5556991.htm2020 32(2):134-139.2 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4.3 庞飞,李程骅.文化自信

20、的多维认知与建构逻辑J.学习与探索,2018(04):16-23+174.4 王晓芳,刘江宏,辜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的本质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39-42+70.5 唐义,李俐婷.新媒体视野下的博物馆文创营销策略研究J.东南文化,2019(05):104-109.6 谢珊珊,马鸿韬,李娜.自媒体时代瑜伽体育文化传播:特征、异化与消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7 朱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路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2):120-123+126.(上接第 62 页)4.2.2 大众化发展,让民族特色走进生活传承与保护勾林舞的发展,应

21、促进其大众化,让各种群体参与其中,让勾林舞潜移默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相关部门进行指导,根据不同人群的的需要,以勾林舞为模型进行创编。例如,专业勾林舞训练,为避免枯燥,可以用歌声激扬的曲目精忠报国铁血丹青等;对老年人改良勾林舞进行创编,就可以将勾林舞与太极相结合,加上舒缓音乐进行推广、中年人就将现今流行的广场舞与勾林舞结合改编进行推广。4.3 传承者层面4.3.1 制度化传承,完善传承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人”,非遗传承人长期从事着非遗实践,掌握着地方性知识与核心技艺,不仅承担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也代表着相应非遗项目的最高水平,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因此,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具有延续性的重要方式6。完善传承与管理机制,来保障勾林舞传承人的延续性和发展性,确保勾林舞传承系统化、正规化发展。(1)在传承机制中,公开传承信息,提高其待遇与社会认可度。传承人选拔不仅勾林舞技术好,还要考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的群众基础,选拔出来的人才对勾林舞项目进行统筹规划;(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武师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吸引投资和物资管理的体制,完善行业待遇制度,为更好地传承勾林舞提供保障。5 5 结语结语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在非物质文化视角下,推动勾林舞持续性发展,首先正确认识到勾林舞是优秀传统文化,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次要从内心深处认可勾林舞,坚定继承发展勾林舞的决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各个角色相互配合,促进勾林舞协同、高效发展,使其能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力,建立民族自信,以期在勾林舞能走在更大的舞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世人所欣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