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502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吴凤玲*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这与其顺应时代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发展机制关系密切。当前,面对变化了的传统生存土壤,探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从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传承各方力量的关注焦点和工作重心。本文以国家级非遗岫岩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实践为个案,尝试对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和思考,希望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岫岩皮影戏 传播 传承一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

2、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216*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 A 类项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MZSCA001)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创新转化研究”(19AM2015)的阶段性成果。*吴凤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出,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具体而言:“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

3、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显然,二者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创造性转化着眼于当前,以延续时代生命力为立足点;创新性发展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延续和推进中华文化整体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古为今用,创新性发展是在转化基础上超越创新,二者体现了批判与继承、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本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们历经千百年而传承至今,其生生不息的生命

4、力和它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作为我们做好当前和未来非遗工作的根本遵循,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实践落实,并不断探索完善。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经过前期的努力和积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抢救性保护的阶段,转向“在保护中提高”“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理念指导下的非遗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三个理念指导下的非遗实践,就是努力使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尝试,未来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永恒源泉。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

5、程中,各地都展开了积极的探索,那么,每个非遗项目的具体实践如何,其探索路径是否有共通性或借鉴意义,其面对的问题又激发我们做出哪些思考呢?2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 203 页。高长武: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报 2018 年 2 月 28 日第 3 版。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学习与实践 2018 年第 9 期,第 115 页。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的讲话(2016 年 1 月 14 日),中国集体经济2016 年第 11

6、 期,第 66 页。本文选取的个案研究对象是 2008 年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隶属于传统戏剧类别的岫岩皮影戏。岫岩皮影戏是盛行于岫岩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岫岩位于辽东半岛北部,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总面积 4502 平方公里。作为位于长白山余脉上的典型的山城,岫岩境内多山地和丘陵,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 78%。岫岩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三个满族自治县之一,成立时间是 1985 年,2020 年县内总人口 52 万左右,其中满族占全县总人口的 90%以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山区农业基础,使得岫岩的满族民间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岫岩皮影戏就是其中一例。自

7、2013 年起,笔者开始对岫岩皮影戏的历史、现状和传承保护实践进行连续多年的追踪调查,在这个长时段的田野研究中,笔者对围绕岫岩皮影戏展开各自工作的政府、学界、传承主体和地方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努力有了了解,也对这诸多努力下岫岩皮影戏依然面对的传播和传承困境有了认识。本文将以岫岩皮影戏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实践为主,结合其他相关的非遗事例,对当前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进行总结和思考,希望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二 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变迁据岫岩皮影艺人和民众的口述史,皮影戏于明末清初由河北滦州一带的皮影艺人传入岫岩。在此后近 300 年的历史中,岫岩皮影戏不但发展出了成熟的艺术表现

8、形式,而且日益融入岫岩满族民众生活中,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岫岩皮影戏在形式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单人表演的“独影”阶段;中期(约 1905 年前后)艺人赵德怀把唱独影时连在影人身上的各种兵刃,改为用“活刀枪”操纵,并把拿影和拉弦、打锣进行了分工,使岫岩皮影戏由唱“独影”向“溜口影阶段”的集体分工表演过渡;后期(约 1930 年以后)岫岩皮影戏有了影卷、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和唱大与唱小的演唱方法,从“溜口影阶段”发展到“翻书影”阶段,进入发展的成熟期。民国时期,伴随着艺术形式的成熟,岫岩皮影戏成为人们精神信仰和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岫岩皮影戏与当地的民间信仰联系紧密,人们习惯以皮影戏许

9、愿求神并在愿望达成后唱影还愿娱神。例如民国十九年 朝阳县志218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载,“冬三月,以其昔罹灾眚,祈神得安,则杀羸豕(即小豕也)酬神,谓之还愿,间或演影戏三夜,以敬所祈之神,谓之唱 愿影”。虽然我们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 岫岩县志 中并没有找到关于皮影戏的相关记述,但是岫岩作为与上述地区邻近的县域,可以肯定,其近世的皮影戏在民众中的存在形式也与此相类,为民间信仰服务的“愿影”是岫岩皮影戏存在的主要形式。同时,作为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在娱神的同时兼具娱人的功能。在这一时期,个体家庭还愿的愿影和庆祝吉事的喜乐影,以及地域集体在民俗和宗教节日及求雨等场合举办的会

10、影,是皮影戏的主要存在形式。从当前存留下来的岫岩皮影戏的影卷来看,岫岩皮影戏早期多以小段为主,民国后有了影卷,多以长篇传统历史体裁为主。据岫岩文化部门 1994 年统计,仍保存影卷 60多部,其中主要剧目有 血水河 粉妆楼 罗通扫北 盗马关 正潼关锁杨关 牧羊关 界牌关 白鹿院 血书记 忠义图 卧凤山 梅花亭 四平山 仙姬图 瞒天记 滑台关 镇冤塔 北宋 大金牌松枝剑 秦英征东 等。这些影卷在戏曲文学方面,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悲喜交加的戏剧色彩,其中更蕴含着民间崇尚的道德评价和审美情趣,因而才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久盛不衰而代代传承。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时代局限性,这些影卷中不乏一些封建糟粕和

11、低级趣味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时代,在村社集体的邀约下,皮影戏影班会在农闲时到乡间为民众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常常演出整部的长篇影卷,每晚演出,演出时间多达十天半个月。这种集会观影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会影,是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主要存在形式,皮影戏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即它的娱人功能,是它延续传承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岫岩皮影戏艺人积极投身反映时代新风貌的文化创作,创编了很多皮影现代剧目。1964 年岫岩皮影戏传统剧目停演,现代皮影戏的编演成为主流,有 小兵张嘎 烈火金刚 林海雪原 刘胡兰 雷锋 中朝两国 参军光荣 识字好 改造懒汉 优待军属 放蚕 婚姻法 大搞翻身 等 20 余部新

12、编皮影单出作品。这些现代影戏服务于新时期文艺宣传和思想工作的需要,以观照现实为主,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皮影戏艺人的队伍在这一时期空前壮大,从2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骆岫生主编 岫岩皮影戏,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第 47 页,1949 年的 19 箱影、40 多名艺人,发展到 1965 年的 30 多箱影、80 多名艺人,全县 24 个公社,每个公社都有影班活动。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集体解体,个体家庭成为皮影戏主要的主顾。人们请影或出于民间信仰,用于许愿还愿和娱神酬神;或出于对

13、皮影戏的爱好和欣赏,用于庆祝家庭吉事和娱人。愿影和喜乐影是这一时期皮影戏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娱神和娱人两种功能上表现都很突出。1978 年,为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孙崇林等 9 位皮影老艺人到盖州知名艺人李永泉家进行采访,了解探讨如何组织演出和唱什么剧目。1979 年黄花甸于高伟和偏岭镇汪福文等刻影艺人把原先为7 寸的传统影人,改制为1 尺2 寸的大影,岫岩皮影进入现代大影阶段。这一时期文化部门对艺人进行考核定级,规定演员的报酬与艺术等级挂钩,并在 1983 年为民间皮影戏班颁发了文化专业户证书,划定了传统皮影剧目的批准演出名单。1984 年岫岩举行了首届皮影汇演,有 11 个影班 61名艺人参加了

14、汇演。到 1989 年岫岩皮影普查,全县有艺人 46 名,平均年龄 63 岁,70 岁以上的有 15 人。而从 1979 年至 1989 年的 10 年只有 4 名新人学艺从影。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视听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岫岩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冲击,演出市场日益缩小,对于伴随着现代娱乐休闲产品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人,皮影戏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微弱。民间的皮影戏演出逐渐固化为愿影的一种形式,娱神是它存在的主要功能,传统剧目受到人们青睐,人们认为,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中,只有“原汁原味”和“老腔老调”的老影戏才会受到神灵喜欢,进而帮助达成还愿的目的。娱人的功能因为老年观

15、众群体的日益萎缩而弱化至可以忽略不计,民间愿影的演出,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影班孤零零对着神案唱影,现场无人观影,更无人喝彩。J 影班的班主 LZY 曾不无酸楚地对笔者描述在民间唱影时的情形,“这边正演着影戏,有些个观众,那边动画片开演了,人就都跑那边去了”。笔者安慰道“没人看,天老爷不是还在看吗,至少你的电话还天天响,人们还在请你去唱影”。LZY 道:“那倒是,信仰是一方面。可是没人看,是真的让人心寒,我都在怀疑这个东西的意义了,你说这玩意节奏慢,咿咿呀呀,人家也听不懂,你这儿废了半天劲儿唱,不如人家动画片吸引人。”220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2017 年 2 月 10 日对传承人 LZY

16、 的访谈。这里笔者提到“天老爷不是还在看吗”,是因为在愿影中,天地爷,当地俗称“天老爷”,是民众最为常见的还愿对象,这样的愿影也被称为“天地影”。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成立之初,为突出地方的满族文化特色,在辽宁省举办的前三届皮影戏汇演中,岫岩文化部门和皮影艺人共同创作的三部满族历史题材故事单本皮影戏 赛音哈哈(1991)、多罗罕(1994)和 小罕的故事(1998)参与汇演,分别荣获一项二等奖和两项一等奖。岫岩皮影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受到的冷遇和在文化艺术界获得的肯定形成了鲜明对比。2004 年皮影普查显示,全县仅有 6 箱影从事演出活动,艺人有 21 位。主要流行于这些影班常年活动的岫岩东部和

17、北部,而南部和西部由于没有影班,多年没有唱影活动。由于大多数家庭请影的目的是还愿,而不是欣赏影戏,加之对影戏的剧目也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他们往往把点戏的权力还给影班,由影班根据东家的大概要求,决定唱哪出戏,最终,影班常年唱的愿影戏也就那么几出。同时,根据百姓请影的目的主要为还愿的实际情况,岫岩皮影戏从业人员改变了从前演出的模式,从长篇影卷中截取代表性情节,改成场次为 40 分钟左右的折子戏,作为东家请影的计数单元,东家根据自家要还愿的神灵的情况,决定请一场或几场影。这样,影班走一户人家差不多只用半天的时间,东家不再需要为影班提供连续几天的住宿和饭食,请影的成本大为减少,影班也因此可以服务更多的家

18、庭,维持还算可观的收入,解决影班的生存问题。这样的现实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岫岩皮影戏在岫岩的长期流行,这其中,岫岩皮影戏所体现的民俗价值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然而,这样的创新形式,对于喜欢皮影戏艺术的忠实观众来说,却未必是好事。有一次,DS 影班到邻县唱影,被当地一位 80 多岁的老中医碰到并邀请到家中,按传统的喜乐影的形式连唱三晚,作为他家今年的“家庭艺术节”活动。老先生年轻时就爱好文艺,吹拉弹唱和改写影戏等都在行,这次他不仅留下了影班,还邀请了同样爱好影戏的老朋友一起来联欢,大家晚上观影,白天则作为票友演唱皮影戏。老先生的人生信条是“人的一生必须生活在欢乐之中”,而皮影戏显然是能够给他

19、带来欢乐的。面对这样忠实的观众,影班的艺人们投入了十分的热情,就如 80 多岁的老艺人 LY 所言:“只要是到了台顶上,你就得郑重其事,你想糊弄人那不行。现在唱一场就一两小时这种,在我看来就是没多大意义,我心说你不就是在糊弄俩钱儿吗?正常的一个晚上唱三四个小时这种,你不拿出点水平真不行,要求慢慢降低了以后,没多大意义了。但是这家得唱得正宗吧?人家这多明白呀,你想糊弄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人家也不可能。”老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是典型的皮影戏的忠实观众,他们在皮影戏的艺术熏陶中长大,对皮影戏有着很深的感情,对皮影艺术的传统性传承有要求。“古本是要演,古

20、本是有意思”;同时对皮影戏内容的现代改编也很欢迎,“现代剧可以编,本身我就可以编成本的影卷。一般是先写剧本,后改成影卷,你有个剧本,咱就可以编,你怎么发挥不要紧,但是不要跑了,必须是满族味儿,辽南味儿说话发音,汉族人上去道白那个音就是不行”。显然老先生强调的是,皮影戏的发展和创新,影调和演唱方式不能变,剧本内容可以新编和新创。皮影戏的未来必须有观众,而当前的现实是,随着老年观众的衰老和辞世,皮影戏的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当前,由于岫岩还保持着较好的农业文化生态,植根于这一地域文化背景的民间信仰作为岫岩皮影戏在民间传承的根基,保证了它在民众中仍旧能够以原生态的形式活态传承。然而,由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

21、间艺术形态的皮影戏与民众的现代欣赏需求的脱节,相对于它的兴盛时期,它的受众基础在日渐萎缩,传承也陷入了“递减式传承”的境地,主要表现在艺人的技艺水平、影班数量和皮影戏的影响与流传范围等三个方面的递减上。三 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的传播与传承创新继 2008 年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岫岩皮影戏又于 2012 年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保护工程的推动下,行走乡间的民间艺人们,被纳入国家的各级名录,成为受国家政策和法律保护的非遗传承人;曾经在农家院落或土炕上表演的皮影戏,成为剧场、学校和电视荧屏上受欢迎的古老的地方文化艺术。岫岩皮

22、影戏在自在的民间传承之外,又有了一个受到保护的非遗传承的路径。为了让岫岩皮影戏走出递减式传承的困境,实现非遗保护工作中倡导的“活态传承222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2015 年 8 月对 DS 影班班主 LEH 和影班成员的访谈。2015 年 8 月对庄河唐老先生的访谈。2015 年 8 月对 DS 影班班主 LEH 和影班成员的访谈。参见吴凤玲 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民族研究 2018 年第 5 期,第84 页。活力再现”,让岫岩皮影戏能够不仅“活下去”还能“火起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能够从这一优秀的非遗中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滋养,岫

23、岩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主体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岫岩皮影戏传播和传承的路径。1.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传播的创新实践皮影戏被纳入非遗保护后,岫岩的非遗保护部门除了采取普查、立档、建册和录制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化保护等措施外,更加侧重从传播和传承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着力培养皮影戏的观众基础,让观众有机会接近皮影戏,了解皮影戏,进而产生保护和发展皮影戏这一地方文化艺术精华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育,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和在各种行业交流平台提高自身水平。在非遗保护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岫岩皮影班社在进社区、进敬老院、进学校和进节

24、庆会演等非遗公益演出中,和在进景区与进剧场等商业演出中,一方面在唱腔、道白和演奏等方面原汁原味地呈现岫岩皮影艺术的本来样貌;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影窗、加入了声光电等手段和字幕,通过这些创新和改良之举来增强舞台效果和增加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同时,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努力从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出发,有针对性地演出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或者是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并举。例如,针对敬老院的老年观众,影班通常选择传统剧目,按照皮影戏的唱腔和曲调的传统形式进行演出,老年观众也很欢迎这种原汁原味的老影戏,对于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成绩赞不绝口。针对学生,影班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会尽量选择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25、新编短剧和寓言剧,如 东郭先生和狼 和 大灰狼和小白兔 等。为方便学生理解剧情,艺人们在演出中会减少唱段,增加道白,同时在影人的操纵上增加技巧,以在视觉上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演出后通常还会有互动环节,欢迎学生到幕后来近距离观赏影人,亲手进行影人的操纵和表演。针对节庆文化活动中的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影班通常会分别演出传统经典剧目和现代新创剧两场影戏,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观众对皮影戏的关注度。例如在笔者参与观察的 2017 年岫岩皮影戏在辽宁省非遗中心组织的元宵节惠民演出中,影班选取了 东郭先生和狼 为第一场,选取了传统经典剧 秦凤仙招亲 为第二场。在第一场演出结束后,主持人对岫岩皮影戏历史和传承做介绍

26、,在她的导引下,观众进入幕后和影班艺人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进行互动,获得在场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演出也在此时达到高潮。而进入第二场,观众大多数离席,留下来的都是还愿意继续欣赏和了解岫岩皮影戏的中老年观众。与前述场景形成对比的是笔者访学时在波士顿大学剧场观看日本能剧演出的场景,演出同样共两个剧目,第一个是传统的能剧剧目,让在场的观众领略能剧的表演形式,第二个剧目则是用能剧的形式演出新编的现代剧目,讲述的是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士兵的灵魂回来与其妻子相见的故事。笔者注意到第一场演出中,还陆续有观众离开,或许与人们对能剧这种

27、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接受困难有关,但在第一场以后一直留到第二场的观众中,则鲜有中途离开的了,显然经过第一场对能剧形成初步认识,人们再观看第二场贴近人们生活的现代内容时,融入剧情便更容易,能够更好地欣赏能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可以看到,在培育传统艺术类非遗的观众基础方面,人们共同的思考点都是如何留住老观众、培养新观众,同时吸引好中间层,因此都努力在经典剧目和创新剧目上同时着力,力图覆盖最广大的观众群体。在现场演出之外,岫岩皮影戏群体也广泛借助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手段,传播岫岩皮影戏。例如岫岩皮影戏作为岫岩地方文艺的重要代表,多次登上县级和省级的春晚,皮影戏跨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之举,让皮影戏在更广

28、大的观众群体中,获得了更多关注。2016 年辽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周华健的老歌 让我欢喜让我忧 用皮影戏的动态画面表现男女爱情的剧情,给这首老歌平添了新意,增加了皮影戏在流行歌曲的观众群体中的美誉度,堪称皮影戏跨界成功的典型。除了皮影戏的影戏跨界流行歌曲的例子外,还有皮影戏的影调跨界流行歌曲的例子。例如,在近年某次岫岩电视台的春晚中,笔者就观看到了流行歌曲与皮影戏的影调对唱的演出形式,这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让人们在这种层次丰富的表现中体会到地方文化的厚重和独特。皮影戏是一个富含声乐、器乐、美术和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复合艺术形式,这些丰富的内容无疑将是皮影戏创新

29、的重要源泉。除了大众媒体,岫岩皮影戏艺人群体也充分利用自媒体宣传自身的非遗实践活动,例如艺人会在个人朋友圈中分享自己在民间唱影和参加非遗演出活动的照片和视频,也会将自己录制的影戏片段上传视频类网站,收获一定的关注度。例如 2020 年春,岫岩皮影戏艺人在文化宣传部门的号召和支持下,新创了224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反映各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皮影新剧 群英战疫情,在互联网上取得了一定反响。2.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传承的创新实践岫岩邻县的盖州皮影,多年来陷入传承的困境,随着老艺人的退出,他们连组织一个成员分工齐全的影班都困难。好在盖州曾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

30、个地方剧种 辽剧,并培养了一些辽剧演员,因此盖州皮影戏面对传承困境的变通之策是引入辽剧团的演员,充当皮影戏班中的唱影工作,因为他们的唱腔与皮影戏是相通的,而缺乏伴奏人员的困境,则通过放录音的形式解决。虽然他们强调这样的好处是影班的人数减少了,出资方的花费减少了,而且影班的人均收入也能略有提升,但是显然,这也是传承断层后的无奈之举。岫岩皮影戏的艺人们在目睹了盖州皮影戏在传承断层边缘挣扎的困境后,一直努力收徒传艺,以免陷入困境,因为岫岩皮影戏还不如盖州皮影戏有辽剧这样的地方戏可以在人员上进行反哺。在岫岩皮影戏的传承历史上,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是两种主要的传承方式,然而当前两种方式都遭遇了困境。一方面

31、,观赏皮影戏、喜欢皮影戏,乃至愿意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相对学习这门技艺需要投入的时间和学艺与从艺期间付出的辛苦,这一行当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并不可观。远的不说,就说艺人们的子女,他们对父辈从业的辛苦和收入的微薄甚为了解,即使自身天赋条件不错,也对从事这行毫无兴趣,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入这行。即使有个别想学的年轻人,但是受制于这门技艺对学员在器乐表演、声乐演唱,以及皮影拿贴影等动作方面的综合要求,合适的徒弟人选也可遇而不可求。鉴于上述收徒的困难,岫岩皮影戏传承人在收徒方面,把学员的天赋和学习的意愿两个方面同时纳入考量,一改过去等徒弟上门来拜师的传统,主动物色和考察合适的徒弟人选,

32、并在学员学徒期的生计和未来的出路等问题上做出提前规划,帮助学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225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辽宁大剧院对盖州皮影国家级传承人 LSM 的访谈。现在岫岩常年有演出活动的皮影艺人,一年约有 2 万元的收入,靠这部分收入养家显然不够,还要务农或兼营其他一些副业来贴补。班主因为拥有影箱能再多拿一份子,一年大约能有4 万元收入。岫岩皮影戏的国家级传承人 LZY,多年来一直心系岫岩皮影戏艺人群体的发展情况。由于一直没有新鲜的血液汇入,他很担心岫岩皮影戏失传,使他们这一代成为最后的守望者,尤其是有盖州皮影戏的前车之鉴,更让

33、他觉得必须努力尝试和创新,让皮影戏的传承后继有人。在他的影班有位成员退休后,他主动接触并吸纳了另一位影班成员的儿子 T 加入影班。T 原来一直在外打工,现在人到中年很愿意回到家乡稳定下来,因为父亲和叔叔都从事这一行,他一直在这门艺术的熏陶之中,对此也很有亲切感。LZY 的班底是岫岩皮影戏的核心班底,多年来无论是行走乡间服务百姓,还是在政府组织的各类非遗演出活动中,都十分活跃,T 在班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成长非常迅速。同时,LZY 把自己学习幼教,有美术和音乐基础的儿媳也吸纳入影班,让她在自己本职工作之余专心学习刻影,有时间跟班走的时候,也跟着学习皮影戏的唱影、拿影和演奏,慢慢再确定自己的兴趣

34、和能力所在。岫岩皮影戏传承基地的负责人 YSL,同样也是从自己身边的人入手,主动物色徒弟来传授。YSL 是岫岩皮影戏刻影方面的艺人,同时他还是省级非遗辽宁岫岩鼓乐的传承人,他在鼓乐方面和弦乐方面都很有造诣,自己有一个岫岩鼓乐的班子。近年来,他致力岫岩皮影戏的传承,吸纳了自己鼓乐班中的部分学员学习皮影戏,这些学员因为有鼓乐的音乐基础,很容易掌握皮影戏的器乐和音乐。在对他们的培养中,YSL 专门请了专长唱影的艺人来教授他们唱影,每周在他们没有外出演出活动时抽时间学习,同时录制视频和音频让他们参照着在家中自学,每周回课时再由老师纠正和提高。YSL 选择学员,一方面是看重他们前期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的

35、是艺多不压身,学员出徒后可以拓宽收入渠道。在学员学习的生活补贴和老师们教学的误工补贴方面,基地通过获得非遗保护部门的项目支持来解决。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个团体已经可以在几位老艺人的带领下,演出 孙悟空大闹天宫 等皮影小戏,并应邀在一些文化场所演出,积累舞台经验,也获得一些收入。在 LZY 和 YSL 两人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下,停滞了多年的岫岩皮影戏传承有了进展,这些“70 后”“80 后”“90 后”,甚至“00 后”的新成员的加入,让人们看到了岫岩皮影戏传承的新希望。脱胎于相同地域文化的民间艺术,在器乐演奏、演唱技巧和剧目内容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不同门类的从艺者跨界到其他门类的情

36、况也很常见。例如 LZY,早年在评剧团,后来又学习了吹喇叭、拉弦和唱影,因此他在影班226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的活儿不多的时候,也应邀出去干鼓乐的活儿,而艺人 ZKJ 原是给大鼓书艺人拉弦的,后来又转到皮影戏,专攻拉弦、唱影、拿影,是皮影戏班中所有行当都会的“四角磨”(即全能)艺人。因此吸纳有相关基础的学员进入皮影戏行当,实现地方不同艺术行当人员的互补和交叉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传承困境的方式,既是一种创新之举,又有长久以来的地方传统做基础,这种吸纳新成员的方式远较学校传承等现代形式更符合岫岩当地的实际,也更为有效。除了致力收徒传艺,培养新人,岫岩皮影戏艺人也在政府非遗保护部门的帮助下,努

37、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传承能力,在政府开办的非遗培训班,各级皮影戏汇演和大赛,以及更大范围的行业交流中 以 2019 年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皮影戏的全国性的行业交流协会成立,岫岩皮影戏艺人开阔了视野,明确了自身作为传承人所肩负的使命,也增强了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皮影戏的信心和能力。四 对岫岩皮影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和总结上文我们对岫岩皮影戏的发展变迁历史进行了梳理,也对当前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的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在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两个维度,我们充分认识了创新对于岫岩皮影戏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也对它今后在双创方针指导下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总结如下

38、。首先,岫岩皮影戏近 300 年发展变迁的历史显示,文化的创新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今天的传统是昨天创新的结果,因此对于历史上的创新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我们今天的创新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风险规避意义,非遗的创新不能不重视总结和借鉴该非遗项目在历史上的创新举措,加强相关的口述史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岫岩皮影戏在内的非遗的历史大多来自口传,其中不乏对不同时期的创新发展的总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戏发展的历史,今天还有丰富的口述历史的资料可以发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加强对老艺人和老观众的调查,形成皮影戏的口述史,以便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皮影戏创新和发展的经验与不足,为今天所借鉴。例如,新

39、中国成立后,皮影戏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群众中广受欢迎的反映时代新变化和精神风貌的新编现代剧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与政府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视和对皮影戏227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艺人群体的管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影班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群众生活的深入了解有关。其次,非遗保护工程下岫岩皮影戏的创新实践显示,非遗的创新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并在当代实现更好传承的必要条件,这种创新建立在“有人欣赏,有人传承”的基础之上,因此,非遗传播的创新重点要以培育观众基础为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理念和当前文化分众化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观众的欣

40、赏需求和关注点,进行内容创新和表现形式创新,赋予古老的非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古为今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为更广大的人群共享。仅以进校园为例,在当前创新的基础上,进校园的剧目是否可以扩展为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剧目,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地方乡土内容、地方历史名人故事和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片段等?是否可以在学校的兴趣活动中开展皮影戏编演活动,鼓励学生创作感兴趣和贴近其生活的剧目,并进行演出,邀请地方戏艺人对其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进校园活动,一方面增进学生对皮影戏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将皮影戏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例如,笔者曾在一个

41、艺人家中发现岫岩县文化馆根据 满族民间儿童故事集 中的“喜子挖参”的故事改编的皮影戏“喜子挖参救母”剧本,从剧本尘封的状态来看,这个剧本的创作应该有些时间了。但是翻看之下,笔者却觉得这个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的剧目的改编,既在内容上接地气,又在思想性上很有价值,非常适合用于进校园的活动。通过这一剧目的演出,“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知恩图报”等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通过人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广泛弘扬。这样的创编剧的当代价值有必要被重新阐释,并被打磨成精品,成为可以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最后,非遗传承的创新重点则以创新培育后备人才的形式和提高传承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主,这其中既需要非遗传承人在做好传承的

42、基础上,把握时代性,通过创新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也需要政府、地方社会、学界和同业群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吸纳不同艺术门类和不同传播领域的人们共同推动。例如,岫岩皮影戏的演出团体以 4 人左右的影班为主,没有规模比较大的地方228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六辑)故事讲述的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贫困青年喜子,为给母亲治病不畏艰辛到长白山采野山参,虽然采参一无所获,但他无意中搭救了被歹徒劫持的人参姑娘。人参姑娘感念于他的善心和孝心,让喜子母亲吃上了野山参,身体获得了康复,喜子和母亲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戏的“天字一号团”。影班属民营剧团,人员少,负担轻,以演出传统剧目和小戏为主,长期在民间演出,对

43、百姓的需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同时也存在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欠缺,在面向更大的市场和观众群体的多样化观赏需求时,显得适应性不足。当前,针对岫岩皮影戏从业群体的存在状态,政府非遗保护部门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所在影班为核心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将其打造成文化部门组织排演精品戏的主要班底,这样的好处就是民间团队可以各有侧重,有的继续走乡土,有的则侧重走外部市场。历史的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民间文艺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的非遗工程,更是明确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政策、保护资金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工作的力度直接决定着非遗保护和创新的成效。而地方社会作为非遗的文化生态,对于培育非遗保护和创新的根基至关重要。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同业群体的交流互动,无疑将促进非遗传承人开阔眼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特色所在,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长远规划产生更多认识。跨界的交流和互鉴,也将推动非遗传承人在传播内容上推陈出新,不断延展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229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