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辨别——以徽墨为例.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508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辨别——以徽墨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辨别——以徽墨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辨别——以徽墨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非遗传承一、源远流长的墨文化(一)徽墨文化的时代背景徽墨是指安徽省徽州(歙州)地区生产的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时今日已然成了“墨”的代名词。安史之乱后全国文化重心南迁,使制墨重心也随之南移,于宋宣和间以“徽墨”为正式名称。在徽墨产业日益完善的进程中,它不再是只具有单一性质的文人墨客用以书写的物质性媒介,而是因为其“稀有”的特性而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同时这种收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徽墨历史、文化等人文意义 以其制作工艺之独特性、流派品种之繁多性而形成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制墨史甚至是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徽墨的创立与发展,与其创始者奚氏息息相关。根据徽州府志记载,唐朝末期,受到

2、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奚氏举家南迁 由河北省易水县南迁至徽州(古称歙州)定居发展。他们因地制宜地利用歙州茂密的松林木材为原料以发展当地之制墨业;加之奚氏父子本就是制墨业之翘楚,将原有制墨经验付诸实践 他所制出的墨“丰肌细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具体而言,奚氏父子采用歙州的老松为主要原料,并对中国过去的传统造墨技术做出了巨大改变 引进了“捣松”与“活校”的工艺,还试着把犀角、珍珠等原料磨破后制成粉末添加到新制造的墨中,从而极大改善了该墨的性能。经过长期的摸索与试验,奚氏之墨很快就广泛流传开来。此时,南唐后主李煜正喜爱舞文弄墨,于是安徽县令便投其所好将挑选出先请的后奚墨转交给了李煜,而后奚墨因

3、其不黏不涩、乌黑透亮和香气四溢的品性受到了李后主的赞许,因而赐后奚氏国姓“李”,还封其后人为“墨务官”,专事官府的制墨。由此可见其当时地位之高。(二)徽墨的三大流派宋朝时期,歙县制墨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徽墨的另一个鼎盛时期则出现在明清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当时徽州各地墨肆林立,产生了千头万绪的局面,也由此造就了墨种的多样性,并经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形成了徽墨的三种流派歙墨、休宁墨与婺源墨。歙墨文化:在宋代,潘谷曾是歙派制墨的主要领导者,被人称为墨仙。他所生产的“倪俊”“枢庭东阁”“九子墨”等名墨,都被称之为滕州人墨子中学神品。明朝中晚

4、期,徽商的兴起带动了歙县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文化艺术发展,表现在制墨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辨别 以徽墨为例张颖田梓娇云南艺术学院摘要:徽墨作为我国首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起源甚早、种类繁多以及品质之高的特性承载着其独特的时代价值而赋能文化传承。徽墨作为我国墨品中的上品,呈现出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特性。从制作技艺来看,其“精益求精”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制作徽墨时,每一步制作工序都尽心竭力完成,此为“工匠精神”;从其审美特性上来看,则体现在于真、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美的展现,从而赋予徽墨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本文针对徽墨在当代所呈现出的有关于继承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大众媒体、使其走入校园以及

5、将其产业化这三条解决的措施,力图使徽墨在当代得以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并以坚定文化自信。关键词:徽墨;价值;辨别作者简介:张颖(1995),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田梓娇(1999),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14非遗传承面便是以歙县罗小华、方于鲁等官宦世族为代表的制墨学派的出现。其中又以罗小华为典型,他以桐油烟制墨并掺入“金珠玉屑”等物品,因为品质优异,而获得了朝野上的广泛推崇,一时风头无二。而歙派徽墨的总特点,则为摹古隽雅、烟细胶青,坚如石、黑如漆、纹如犀。休宁墨:休宁墨派人物,指的是明代休宁的杰出墨工汪中山、汪春元、叶玄青

6、、汪时茂等。尽管他们大都出身平民,却也具有丰富知识。他们还在造墨工艺上另辟蹊径,主要制造特点是突出的大小锭成套集锦墨。其中又以汪中山先生较为出名,是休宁墨的创始人之一,是明代最为出名的制墨高手。他的制墨工艺不仅讲究水墨的一种精神,而且讲究墨型的丰富多变,以各种形式搭配合理,名目繁多。而休宁印水的特点,则为绚丽精致、多套墨、集锦墨,内容多为自然风光、佳景旅游名胜古迹等。婺源墨:婺源自唐开元成立县,在历史上一直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直至一九四九年划归江西。婺源制墨始于南唐,所制墨称“新安墨”宋代的知名墨家人士有戴彦、吴滋等。其中又以戴彦最具代表性。其是南宋高宗绍兴时期的婺源人。他所制的有“双角

7、龙”“圭璧”以及“戏虎”等图案的“御墨”。其中双角龙的图样是南宋画家米友仁所绘。婺源墨的特征为朴实少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主题多为“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八仙庆寿”等。二、墨文化的价值体现(一)精神价值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匠人精神已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之一,不仅是中国工业前进的精神源泉,在中国工艺美术、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也十分重要。千百年前,庄子便在其 养生主 中借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揭示了“技进于道”的艺术创作规律,此规律于今时今日而言便是当代“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崇尚尽善尽美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观念、甚至还包括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此种

8、精神体现了精益求精且专注的思想,并阐明了技进于道是发展前进的基础。对于徽墨而言,其制作工艺之复杂 繁杂的制作流程带来漫长的制作时间,每一块能够被称为“上品”的墨所需要的是高超的手艺,而这背后更需要的是以热忱为基底孜孜不倦的坚持。工匠们所能够体会到的“适意”,一方面来自他们并非把徽墨的制作视作谋生的手段,此超越了客观目的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技法之纯熟引领他们进入了自由的境界,从中体会到了美感。传统文化之生生不息,注入每个时代中,赋予其独特的生命活力。这正与我国所提倡的“守正创新”的必要坚持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滔滔不竭的活力之理念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我们应当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原点,以此不断扩展艺术

9、、技艺之范围。千百年前,奚氏父子能开徽墨之先河本身便承载着这极富有民族性质的精神内涵,其实,能够制造出一块高品质的墨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块墨都具有如此高的品质。因而,徽墨在成立之初,其创始者(们)便将此精神赋予其中,此为徽墨得以流传之根本。徽墨的产生及发展赋予了工匠精神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独特解读于求真、求善以及求美的极致展现。倘若真、善为其“正”的范畴,那么,“美”则是其追求创新的鲜明体现。机器无法代替手工赋予徽墨之无可代替性,其精益求精的态度、以人为本的追求以及力图超越的精神使得徽墨成为“墨”的代名词。(二)审美价值 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出现和产生早于其他三

10、者,历史记载其早在毛笔出现之前,它便作为一种表现、传播的物质性媒介而问世。从化学科学的角度来看,墨是一种碳素材料存在;从文化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中国古人书写绘画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更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艺产品。受到时代发展的限制,墨最早产生的时间尚未盖棺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最早见于金文的墨自秦代之前便已存在。艺术形式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正面反馈,徽墨的装饰艺术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阶段的时代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比如“以瘦为美”一直以来作为我国判断女性之美所持有审美态度,从“楚王好细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描述可看出这一点。又有分析说,唐代时期,国家开放兼容包并、国力昌

11、盛、社会文明,使唐人更加富有了自信心,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度,正所谓“心宽体胖”。以上所说都不无道理,因为一代审美趣味的构成绝不是某一社会原因所能左右,绝对是整个时代的共同指向。尹润生就明清书法的不同特色对于墨面装饰的影响也曾提出一些见解。“墨模雕刻艺术由于受着传统书法风格的限制,它的风格也有所差异。如明代楷书多遒劲,雕琢刀法必须苍厚才能体现刚健峻利。清代楷书多秀润,其雕琢刀法必须妍细,才能突出柔丽与优雅。”之所以不同,实乃不同时期的书画风格不同所致。明15非遗传承代的楷书多遒劲,在刻版时,刀法也需要运用深厚,才能表现字体的挺拔有力、锋芒峻厉、圭角岸然;而清代的楷书则多秀气,在刻印过程中也需要

12、运用精秀润细的刀法,才能显示出那种优雅。绘画风格与书法风格有着相似的时代倾向,因而明清两代墨模装饰艺术,也随着明清两代书画的不同风格而形成了两个风格。正因为明清两代书画风格各有千秋,反映在墨模装饰艺术上必然也有各个时代的印记。这对鉴别明清两代的墨品提供了其内在要领。三、墨的辨别(一)辨别墨的方法墨品质的优劣并不是完全可以在外观上看得出,因为各个时代的不同墨家都会针对墨的功用、内容而选用不同烟料和用料加以装饰。因为墨的特点,要想鉴别一锭墨的材质、时代、品质、真伪,对它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缺一不可:第一,根据墨的材质和等级,墨使用的烟料不同,显示出的性质也就有所不同,松烟刚燥,油烟柔润,松烟墨最

13、适合于书写,而油烟墨书画皆宜。第二,制墨家或藏墨家的题识。明清时期墨家仍沿用造墨行业旧制度,但绝大多数都会在自己制作的墨上标明名字,这对鉴别墨的材质、年代、真假都有着很大意义。如将清代人制作的墨题上明代的年号等,最恶劣的情况还是制作伪墨的,现在已经出现了比较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例了,所以仔细甄别古墨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墨名称,由于各个墨家都有其特殊的墨品,甚至某些墨名称也产生于特殊的时代,所以就算不是墨家名款,但知道了特殊的墨品也可以判定墨的大致年代。第四,在清乾隆之前的墨,私家定制之外,极少有署纪元的。如除曹素功“艺粟斋”制墨,康熙帝时墨上有年款的极为稀少,至雍正朝亦然。但乾隆以及之后的制墨标

14、明日期的渐渐多了起来。(二)具有明显时代标志的墨明清以来水墨产地相对集中,一脉相承的结果便是不同时期的水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般特点也是相同的。但明代流传下来的水墨作品已很少,所以只能借助史籍资料记载加以推断,如万历年间的名墨家孙瑞卿所首创墨中文字图案为阴文之例,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漆边水墨最先出现在明代,入清以后仍持续发展,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漆边色彩上存在区别,康熙期间的边多为棱角分明,至嘉庆道光期间线条才逐渐柔美,同治光绪期间,镶边刷油漆的传统装裱方式才逐渐被繁复的回纹框、素纹框、螭纹框、西番莲纹框、几何纹框等所取代。而用西番莲纹作栏的形式,在嘉庆中期也曾一度盛行。如胡开文墨馆所出品的水墨作品

15、,只标注“胡开文”而不用地点限制的一般是同治以前所制,标有“休城胡开文”“屯镇胡开文”或“胡开文 x 记”的作品则为同治以后,胡开文子孙分立门户后的新产品。结语徽墨作为我国传统墨文化的代表,是华夏民族之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其的研究具有立足于当代的同时得以窥探千百年来先人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文章致力于结合“新时代”这一语境并对徽墨文化遗产的渊源及其美学问题进行分析,力图客观地反映徽墨的审美特性与时代精神。同时针对其在当代所产生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望徽墨这一文化瑰宝在当代能够创造出独属于它的新篇章。参考文献:1王毅著.中国徽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王俪阎,苏强著.明清徽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柯杰.墨上华彩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2.4蒋兆香.北宋文人与墨D.广州:暨南大学,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