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培养策略.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512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培养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培养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培养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教学研究156_非认知能力的学校培养策略宋书楠 敖思男(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的教育产出和未来劳动力市场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改变。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当重视并承担起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的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提高意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关键词:非认知能力 学校 培养策略近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不再一味地强调个体认知能力的价值,逐渐开始意识到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心

2、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处于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高或低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1,而非认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是人们适应多元复杂社会的关键。已有研究证明,个体的非认知能力具有长期可塑性。2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因素,如家庭资本、家庭背景、父母陪伴,以及留守经历等环境因素。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主体,高效且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3。所以,加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献综述(一)非认知能力的概念早在 1979 年就有学者提出,当代表着个体智力和学生成就的“认知”这一词汇诞生后,“非认知”就随之而来,它用于代表“认知”以外的其他事物。4认知能力是指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并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5非认知能力,有学者称为非认知技能,亦有心理学家称之为非智力因素。6关于非认知能力的概念界定学界尚未统一,一些学者从非认知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有益性出发,使用“美德”“品格”“品格技能”这些词汇来概括7,而乔治库(Geor

4、ge D.Kuh)则从非认知能力的环境性出发,将非认知能力视为学生的 21 世纪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好奇心、自我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灵活度以及与异质性同伴有效合作的能力。8国内学者许多多认为其概念应该更为广泛,包括特定人格、个体特征以及社会交往技能,技能主要体现为“软实力”“情商”等技能特征。9在教育学领域,非认知能力的定义更为丰富,主要体现为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学业成就相关的各种能力,比如领导力、自我效能、自尊心、意志力等等。10总的来看,虽然学界对于非认知能力的定位未能统一,但其共同之处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区别于认知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有益的能力,与未来社会要求相契合的技能,依托于情

5、境可以被改变的能力。(二)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人力资本论发展初期,经济学家们重视个体的认知能力11,而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测量手段的教育教学研究1572023.14_进步,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非认知能力上来。经济学家赫克曼(Heckman)认为,非认知能力是一项隐性的人力资本,它能够对个体未来的学业成就、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生活和个人幸福感等产生正向的影响。122008 年他又提出,“IQ”所囊括的认知能力在遗传或是个体早期就已形成并趋于稳定,但非认知能力却在个体发展的周期中表现出更多的可塑性。13国外的相关研究更为关注非认知能力给个体带来怎样的收获。有学者认为,初始社会情感技能较高

6、的学生更能从就业、培训活动中收获更多。14也有学者证实非认知能力与个体的未来发展,包括经济收入、学业收获等有着显著的影响。15-16国内学者们则是更多地关注非认知能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经济价值上,有学者验证了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7李阳等学者的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能够帮助灵活就业者更好地面对工作压力,提升劳动体面感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者自驱力到胜任力的转换。18在社会价值上,李丽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非认知能力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即使把认知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后,非认知能力仍然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显著影响。19总的来看,非认知能力的价值和可塑

7、性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对其开展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经济和人力资本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三)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关于非认知能力影响因素的探讨,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划分维度也略有差异,但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资本家庭资本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在家庭资本方面,李丽等学者提出,家庭经济资本充裕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非认知能力,经济资本不断增加,父母给学生的教育投资相应增加,从而促进非认知能力的培养。20也有经济学家提出,家庭收入影响家庭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费支付能力,会对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产生影响。21在文化资本方面,斯廷(Stine)

8、等学者认为家庭文化背景可以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公平与否,不同家庭之间文化资本的不同进一步拉开了非认知能力代际传递的差距。22罗芳等学者也提出,文化活动参与、家庭藏书量、父母受教育程度都能影响子女的非认知能力。23在社会资本方面,王春超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父母的陪伴时间、娱乐时间和督导时间的投入都会影响子女的非认知能力。24李波的研究也验证了父母参与对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252.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主体,同样会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关键的作用,许多学者验证了这一观点。王春超等学者认为,同群效应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合理地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非

9、认知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作用。26雷万鹏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各项支持程度越高,留守儿童的非认知能力越强。27于爱华等学者则认为良好的学校氛围会对农民工子女的非认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28另外,学者们还验证了学习空间、学校质量、教师关怀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29-313.个体特征除了家庭和学校两大因素外,个体特征也会影响其非认知能力。迪普雷特(Diprete)等学者认为学生的性别不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不同,男生的尽责性低于女生,但男生的自信心则高于女生。32曹连喆等学者的研究中将非认知能力界定为表达能力和创新性,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女生的非认知能力低于男生,流动儿童

10、的非认知能力低于非流动儿童。33在其他个体身份特征上,郭亚平认为留守经历会降低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农村留守经历比城镇留守经历的影响更为严重。34王慧敏等学者认为,学前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到学生非认知能力。35李瑞等学者认为,隔代照料会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带来负面影响。36二、学校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价值逻辑(一)出发点: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社会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脚步逐渐加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念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37学校作为教育指导原则的重要实践主体,更应重视并承担这一职责和任务。过去,人们关教育教学研究158_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

11、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注意到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这要求学校在培养认知能力的同时要兼顾培养非认知能力,塑造综合型人才。当前,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意志力、创造力、情绪稳定性等方面。这些特征能够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当中都能展现出更多的积极性,积极面对更多的挑战。因此,学校应该凝聚优势,发挥力量,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和管理手段合理安排和规划如何培养学生未来所需的必要能力和技能,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契合点:学校有条件发展学生的非认知能力虽然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受到家庭条件以及趋于稳定的家庭文化资本的

12、影响,使得家族对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在学校管理上,学校有严密的组织,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培养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在师资力量上,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才,有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探析到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能够开设种类丰富的课程,如综合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等,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认知能力相融合;在教学内容上,学校能够循序渐进地规划非认知能力培养所需的内容,并将其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

13、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学校的专业教师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得能力培养能够在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多方位地有效实施。(三)落脚点: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又再一次明确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事业当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认知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38以测量学生非认知能力较有权威的“大五”人格框架为例,“大五”人格包括开放性、外倾性、尽责性、亲和性和神经质。

14、培养开放性能够使学生提高创造力和艺术天赋;培养外倾性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交往中更灵活自如,充满自信;培养尽责性能让学生有计划地完成任务,更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亲和性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性格热情;缓解神经质可以让学生心态平和,有充足的安全感。所以,要加快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早日迈入教育强国。三、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有效策略(一)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非认知能力培养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其观念和措施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学校应该具有先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多元化均衡发展。过去学生的交往能力

15、、个人情绪管理能力、创造性等非认知能力常常被忽略,一些教师和家长对非认知能力的概念都不甚了解。而实际上,在学校育人的过程中,认知和非认知这两方面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将培养综合性人才落实到实际上。对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树立结果导向意识。教育管理者和家长需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清晰的认识,不仅在知识上下功夫,也应该在能力上下功夫,将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环境中,加强非认知能力概念的宣传,让师生意识到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将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育人目标中,设立相应提高能力的课程,增加有关活动,

16、在课程和活动中提升学生非认知能力水平;将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中,从家庭到学校,从校外到校内,从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全方位融入,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二)科学设置课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范、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发展学生非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要,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教育教学研究1592023.14_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并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首先,开发和设立单独的非认知能力课程。心理学研究认为,非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而发生改变的39,因此,学校有必要设计单独的非认知

17、能力课程,依据性格、情绪、社交能力等不同维度划分不同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让教师了解学生自身情况,根据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针对性培养。其次,学校可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科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将亲和性、尽责性、外倾性等融入学校已经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当中,实现认知与非认知并存,二者协同发展。最后,教师应该明确在课程中自身角色的定位,教师应是引导者,而非指挥者,在构建课程内容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学习内容,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适当把握方向,使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三)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探求非认知能力评价方法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18、,能够让学校把握学生发展状态、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缺少非认知能力评价,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模式也较为固化。在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迎合时代发展,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第一,构建科学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的设计不能只关注于当前的成绩,要为学生的长远考虑,进一步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在实践中探索非认知能力评价的方法和机制,洞悉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根据评价反馈进行调整。第二,建立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之外,可以增加家长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一方面可以多维度地了解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到一些难以测量的学生能力

19、水平,体现评价的价值和作用。第三,合理应用评价结果。教师得到评价结果后应该加以整理和归纳,编制评价手册。对于评价结果低的,需查缺补漏,非认知能力的哪个方面差,就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培养。评价结果高的,也要找到原因,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制定适当的培养计划。(四)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提高意识教师是培养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中心角色。虽然,当前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仍是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实践者。每个学生受到不同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其非认知能力特征也不同,教师应该秉持敏锐的视角和眼光,来探求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和关怀,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积极

20、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非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自我提高意识起到重要的中介影响作用。首先,可以通过竞赛或交流性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提高意识,提升自我能动性和自我效能。其次,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身。最后,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明确目标,通过目标的不断达成,锻炼自己的意志,间接和直接地发展自身的非认知能力。四、结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其教育获得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对其发展的多个维度产生长期且稳定的影响,非认知能力越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得越快。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学校应

21、重视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用资源和条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实践,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参考文献:1 王春超,孙曙涛.寄宿与留守儿童人力资本来自学习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证据 J.经济科学,2023(3):205-224.2 Duckworth Angela L.,Quirk Abigail,et al.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Predictors of Success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

22、ed States of America,2019(3):1-12.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4 Messick S.Potential Uses of Noncognitive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J.ETS Research Bulletin Series,1978(1):教育教学研究160_i-25.5 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3,36,63,85.6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M

2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0.7 Duckworth A.L.,Yeager D.S.Measurement Matters:Assessing Personal Qualities Other Than Cognitive Ability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5(4):237-251.8 美 乔治库,金红昊.非认知能力: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核心胜任力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3):2-12,187.9 许多多.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J.社会,201

24、7(4):90-118.10 杨延文.学前期隔代抚养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11 Murnane R.J.,Willet F.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Wage Determin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5(1):251-266.12 Heckman J.J.,Stixrud J.,et al.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

25、n 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Social Behavior J.NBER Working Papers,2006(3):411-482.13 Heckman C.Estimating the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 Formation J.Susanne Schennach,2008(4):738-782.14 Carla Calero,Veronica Gonzalez Diez,Yuri S.D,et al.Can Arts-based Interventions Enhance Labor

26、Market Outcomes Among Youth?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in Rio de Janeiro J.Labour Economics,2016(11):131-142.15 Balart P.,Oosterveen M.,Webbink D.Test Scores,Noncognitive Skills and Economic GrowthJ.Iza Discussion Papers,2018(4):134-153.16 Analisa A.,Curran T.,Ruppel,Erin K.Direct and Indirect

27、 Associations among Self-disclosure Skills,Social Support,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22(3):505-525.17 乐君杰,胡博文.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 J.中国人口科学,2017(4):66-76,127.18 李阳,张文宏.从自驱力到胜任力:非认知能力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作用机制研究 J.学习与探索,2023(2):31-38.19

28、20 李丽,赵文龙.家庭背景、文化资本对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J.东岳论丛,2017(4):142-150.21 周金燕.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展:非认知能力的经济价值和投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78-95,189-190.22 Mllegaard S.,Jaeger M.M.The Effect of Grandparents Economoc,Cultural,and Socoal Capotal on Grandcholdren s Educatoonal Success J.Research on Social Stratofocatoon and Moboloty

29、,2015(12):11-19.23 罗芳,关江华.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分析 J.当代教育科学,2017(9):91-96.24 39 王春超,孙曙涛.寄宿与留守儿童人力资本来自学习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证据 J.经济科学,2023(3):205-224.25 李波.父母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基于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的视角 J.教育与经济,2018(3):54-64.26 王春超,钟锦鹏.同群效应与非认知能力基于儿童的随机实地实验研究 J.经济研究,2018(12):177-192.27 雷万鹏,李贞义.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 CEPS 数据的实证分析 J.华

30、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60-168.28 于爱华,王琳,刘华.随迁对农民工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家校教育过程的中介效应分析 J.中国农村观察,2020(6):122-141.29 余继,闵维方.学习空间对大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学生学习视角的实证研究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79-88.30 33 曹连喆,方晨晨.家庭背景、非认知能力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J.上海教育科研,2019(4):5-9.31 叶晓梅,曹晓婕.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1、2023(5):98-112.32 Diprete T.A.,Buchmann C.Youth Activism in an Era of Education Inequality 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13.34 郭亚平.留守经历及其开始阶段对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青年研究,2020(1):12-23.35 王慧敏,吴愈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前教育与青少年的认知-非认知能力 J.青年研究,2017(6):46-57,92.36 李瑞,刘颖,刘超.隔代照料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J.基础教育,2022(5):89-101.37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38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27.基金项目:2022 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习体验的跨校修读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以 经济学基础 为例”。(责任编辑:王绍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