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519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5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2023年8月August 2023第6卷 第3期Vol.6 No.31 引言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我国外语教育界产出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和整体设计(黄国文、肖琼 2021;刘正光、岳曼曼 2020;罗良功 2021;王会花、施卫萍 2021;文秋芳 2021a;杨金才 2020),也有对教材建设(黄国文 2020;孙有

2、中 2020;徐锦芬 2021)、教学设计(胡杰辉 2021;张敬源、王娜 2021)、能力培养(徐海艳、李晖 2021)的探讨,还有聚焦具体课程的分析(崔琳琳 2021;秦和 2021;孙曙光 2021;文旭 2021)。除英语外,相关研究还涵盖了俄语(李锦霞、刘 红 侠 2020)、法 语(文 秋 芳 2021b;赵静利 2020)、德语(郑峻 2021)、日语(尤芳舟 2021)、西班牙语(宁康 2021)和阿拉伯语(常晨光等 2021)。相比之下,上述7个语种之外的非通用语种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间或有对“多语种+”外语人才内涵(姜智彬 2020)、关键土著语言教师课程力发展(王雪梅 2

3、021)、“英语+非通用语”模式下“中国文化失语”(王霄 2021)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教学改革路径的宏观设想(李宝龙 2022)。此类研究主要关注朝鲜语/韩国语(邓晓正 2021;闫钰卓 2020;张晓宇 2021),零星涉及泰语(石仁春 2019)、芬兰语(王烁 2022),以及部分中东欧语种(潘颖子 2022;杨彬、蒋璐 2022)。本文对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进行整体梳理和归纳,揭示其面临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除了本科专业外,本文的部分观点同样适用于相关学科(如区域国别学、印度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或专业学位教育(如MTI)框架下开展的研究生课程思政。2

4、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结合文秋芳(2021a)、胡杰辉(2021)、姜智彬(2020)等人的观点,本文将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为:在国家教育政策引导下,结1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加强非通用语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分析”(项目编号:2023DY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1董希骁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3),35-40 页提 要:新中国的非通用语种高等教育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宗旨,具有鲜明的思政目标。本文对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1)

5、确立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匹配的思政子目标;2)通过教材建设培育和锻炼师资队伍;3)通过智库建设和人文交流拓展实践平台。关键词: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语言能力;教育资源;实践平台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6105(2023)03-0035-06DOI:10.20083/ki.fleic.2023.03.035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36合学科特点,以非通用语种专业课程为供给主体,将各种具备思政教育功能的因素融入培养目标设定、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平台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有外语类专业都以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和文

6、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有着类似的知识构成体系和相近的能力发展过程,都遵循外语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姜智彬 2020)。同时,纲要明确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实践平台具有较强特殊性,课程思政也因此面临诸多难点,笔者将其总结如下。2.1 过高的产出目标与较低的知识起点新中国成立后,非通用语种高等教育经历过两波发展高潮:1)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外事干部,特别是高级翻译人才,在北京、上海、洛阳

7、等地的外语类院校共增设了24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主要涵盖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语言,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及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2)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向更多领域延伸。20132022年间,教育部备案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数量从56个跃升至93个,基本覆盖了与我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本科专业点总数更是从345个激增至590个1。可见,非通用语种教育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宗旨,体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当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须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承担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任,课程思政也因此

8、具有“重产出”的特点。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学生多为零基础的成年学习者,要在短短几年间掌握一门全新的语言绝非易事。如果忽视语言习得规律,将思政产出目标设置得过高,便会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不匹配。例如,有院校要求低年级学生翻译一些重要的政治话语或文化概念,并通过展板、网站或自媒体平台发布。在外交、外宣部门或学术界尚无权威译法的情况下,学生稍有不慎便可能词不达意,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初衷背道而驰。此类操之过急的做法不仅无法消除“两张皮”现象,还可能挫伤学生的信心和热情。2.2 海量的语言资源与稀缺的国产教材“信息时代外语专业师生能够更为方便地获取一手外语资料,也更为直接地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与

9、价值观的交融和交锋。”(王会花、施卫萍 2021:42)“在面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时,如何帮助学生确立伟大的理想信念、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外语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常俊跃、李辰超 2020:17)非通用语种学习资源总体上并不匮乏,真正短缺的是符合思政要求的教学资料,特别是我国自主编写、正式出版的教材。与飞速增长的专业数量相比,教材建设严重滞后。1949年至2019年 6月,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出版各级各类非通用语种教材1356部,涉及49个语种,其中近半数语种尚无国产教材。考虑到教学对象差异性和教材迭代等因素,目前可供高

10、校选用的教材远低于这一数量。此外,教材建设还面临语种分布不均、发展周期不稳定、体系化和规范性不足、外版教材监管不力等问题(苏莹莹、董希骁 2021)。“教材是抓手,是推动和引导教师提高思政意识,增强思政能力,落实思政效果的现实依据与基本保障。”(刘正光、岳曼曼 2020:23-24)当前,非通用语种师资队伍薄弱,导致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两三名教师支撑一个专业的情况相当普遍,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一位教师。”(丁超 2017:7)一些新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科研能力尚待提高。由于过度依赖外籍教师和对象国的语言教学资料,课程思政存在不确定性。青年教师1 根据教育部历年公布的数据(2022 年的数据于

11、 2023 年 4 月发布)统计得出。人造语言“世界语”未统计在内;梵语和巴利语是两个独立的语种,但被列为同一个专业。董希骁37在强化业务水平的同时,急需提升思政素养,承担起教材编写,以及对外部资源进行筛选、甄别、引进、审核和改造的任务。2.3 长期的储备需求与有限的实践平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世界语言的认知和应用程度,以及对相关人才的储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一个国家很难准确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需要何种外语的突发事件”(文秋芳等 2011:5),因此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具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特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报

12、国意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然而,“非通用”属性决定了国家对相关语种的需求具有长期储备、紧急动员的特征,常态化实践平台十分有限。在对外交往中,以英语为代表的国际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周庆生(2018:52)将其概括为“国际语言通事,官方母语通心”。非通用语种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场合:1)在高层次政府间交往,以及大型国际赛事、展会中,为体现平等与尊重,展现我国的语言能力和大国风范,须使用对象国的官方语言开展交流;2)在深层次民间交往中,选择对方的母语进行交流更易于拉近距离,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民心相通”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第一类实践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且要求较高,

13、难以实现全员参与。第二类交往通常在非通用语种对象国或我国沿边自治区和省份(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开展,交往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边经贸和人文关系的紧密程度。从非通用语种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普遍面临供需衔接性差、基础建设(如翻译行业准入标准)滞后、整体规划缺失等问题(董希骁 2020),严重制约了实践平台的拓展。实践机会不足不仅会限制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会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价值产生怀疑,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报国信念。3 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在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确立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匹配的思政目标是前提,强化教育资源是基础,拓展实践平台则是提升和检验思政效果的必要手段。在“立

14、德树人”总目标的宏观引领下,本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形成性评价将三者串联在一起(见图1),具体落实措施如下。图1 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改进方案3.1 细化思政产出目标,分级分类匹配语言能力在逻辑体系上,实施课程思政的课程在结构和体系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科的规律性和课程知识的体系性、独立性,思政逻辑必须服务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大体系。在知识内容上,“思政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代替专业知识内容”(罗良功 2021:63)。对于知识起点低、思政要求高的非通用语种专业而言,要达到“溶盐于水”的效果,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38更应将内涵丰富的思政总目标加以细化,使之匹配不同阶段的语言能力目标。思

15、政产出目标设置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对思政内涵的理解狭隘。以“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宏大思政目标为例,并不一定要通过阐释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国故事”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及日常生活中。用所学语言介绍自己,讲述身边的故事,有时更容易打动受众,塑造真实且有温度的中国形象。此处仅举两例。1)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在更新罗马尼亚语教材时,计划将“Eu sunt chinez,mi-e drag ara mea.”(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加入第一册第一课的句型中。2)笔者曾要求本科二年级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所学语言介绍学校的食堂和图书馆,并将其拍成短视频后在网络上发

16、布。此类尝试有助于增进中外青年的相互了解,当短视频获得对象国网友点赞时,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因此,课程思政应“将价值理念自然融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养成等教学目标”(王会花、施卫萍 2021:43),注重思政目标与其他教学目标的适配性。不同阶段的思政目标需结合外语教育规律分级设置。借助量表来设计大纲、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实施测评,已成为各国外语教育界通行的做法。2018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正式发布。学者也曾探讨研制和编写非通用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可行性(董希骁 2019a)。除了对语言能力目标的描述外,此类量表中还应纳入思政目标。从教学方法看,罗马尼亚语(董希骁 2019b)

17、、朝鲜语/韩国语(汪波 2019)、马来语(邵颖 2019)、僧伽罗语(江潇潇 2019)、印度尼西亚语(王丹丹 2019)等非通用语种专业曾尝试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同样可以遵循“产出导向法”,在细分思政目标后,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落实,鼓励学生结合思政产出目标提升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此外,思政目标设置还需兼顾语种和国别差异。例如:1)对于拉丁语、梵语或巴利语等古典语言,可相应增加中外文明比较和互鉴的教学内容,以培育文化自信;2)多数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岛国曾受殖民压迫,介绍本土语言演变时可适当提及语言殖民主义的危害;3)一些东南亚国家位于中华文化圈内,在教授

18、相关语种时可酌情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前置。3.2 强化教育资源,师资教材齐头并进非通用语种专业普遍面临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双薄弱”的局面,如待师资力量充实后再启动教材建设,显然无法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大量参差不齐的境外语言材料也会“趁虚而入”。因此,师资培育和教材建设作为两项基础工作,必须齐头并进,相互磨砺。“外语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关键。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有效区分、甄别教学资料和课堂话题中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储备丰富多元的知识以开展多元化教学。”(王会花、施卫萍 2021:43)针对队伍规模较小、学

19、历层次偏低、专业背景单一、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教材建设,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深入领会课程思政要求,系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合理运用前沿教学理念。相关院校需从三个方面着手,为教材建设提供支持。1)政策激励:包括立项资助、教学工作量减免、教材成果认定等举措。例如,2021年启动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涉及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朝鲜语/韩国语等语种,其他非通用语种教师也迫切希望参与其中。2)选题策划:由学校、院系或学科牵头,结合思政要求统一部署,开发系列专题教材。例如,北外策划编写的“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读本共涉及38个非通用语种,目前已有22本教材正式出版

20、。3)学术指导:由相关语种、应用语言学、思政教育专家组成团队,以讲座、工作坊、咨询会等形式对教材编写给予理论和方法引导。在外版教材和境外语言资源的选用方面,应加强备案与审核。当内容涉及对象国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时,建议教师通过注释引导学生从跨文化视角展开思考,使外语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董希骁39价值取向、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过程”(孙有中 2020:47)。3.3 拓展实践平台,提升和检验思政效果为进一步满足常态化实践需求,可从三方面入手构建长期稳定的课程思政实践平台。第一,加强智库建设。2012年,借助非通用语种优势设立的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和北

21、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首批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教育部2017年备案的390余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仅北外就有24家研究中心是依托非通用语种专业建立的。按照建设要求,这些高校智库应兼具咨政和育人功能,因此可被用作不同阶段的课程思政实践平台。例如,教师可组织本科生编译对象国媒体资讯,并报送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可引导研究生参与更深层次的政策解读、舆情分析、专报撰写等工作。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为此类平台的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第二,挖掘国别资源。人类文明的精粹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只要善于挖掘各国优质资源,课程思政就不会因留学等原因中断

22、。例如,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设立“寻找对象国里的马克思”项目,让学生利用公派留学的机会,介绍对象国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学者、党团,实地调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洲的影响。学生在提升语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了解。第三,深化人文交流。信息技术打破了国与国的地理界限,无限拓展了人文交流空间。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公共外交的推进者、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外语人才更是义不容辞。除了“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外,利用语言沟通中外民心同样重要。非通用语种对象国往往体量较小,更希望得到别国的认可。北外罗马尼亚语专业一名本科生演唱罗马尼亚国歌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后,

23、短短几天内便获得十余万次点赞和近千条评论,而在罗马尼亚网友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便是respect(致敬)。这说明只有相互尊重,方能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高校须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和引导,将实践频次和效果纳入课程思政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相关指导教师同样可从中受益,增加教学、科研和咨政产出。4 结语当前,“复合型、复语型”培养理念已得到我国外语教育界广泛认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构建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已成共识,课程思政同样具有全方位、多维度的特点。本文因篇幅有限,仅针对非通用语种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特点,对课程思政面临的几个最急迫、最典

24、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他很多重要方面尚未涉及,对各语种之间的差异也未作深入探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需着重考虑跨专业、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旨在扬长避短,以期在课程思政整体实施框架下与其他要素形成合力,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参考文献常晨光、周慧、曾记,2021,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78-83。常俊跃、李辰超,2020,发挥外语专业自身特殊优势,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6):17-22。崔琳琳,2021,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18-25。邓晓正,2021,新媒体时代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

25、融合以朝鲜语(韩国语)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49):184-188。丁超,2017,对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类专业建设现状的观察分析J,中国外语教育(4):3-8。董希骁,2019a,研制中东欧非通用语种能力等级量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外语学刊(3):94-99。董希骁,2019b,“产出导向法”在大学罗马尼亚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1-8。董希骁,2020,我国非通用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99-106。胡杰辉,2021,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53-59。非通用语种课程思政的难点和解决方案40黄国文,20

26、20,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5):21-29。黄国文、肖琼,2021,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1,10-16。江潇潇,2019,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僧伽罗语教材改编:产出任务设计的递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17-24。姜智彬,2020,“多语种+”: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与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4):18-21。李宝龙,2022,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12-13,28。李锦霞、刘红侠,2020,高级俄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中国俄语教学(2):87-92。刘正光、岳曼曼,2020,转变理念、重

27、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5):21-29。罗良功,2021,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60-64。宁康,2021,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交际(8):50-52。潘颖子,2022,非通用语教学中中东欧国家概况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3):74-80。秦和,2021,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理念、实践路径与发展展望J,中国翻译(5):73-76。邵颖,2019,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马来语教材改编:驱动环节设计J,外语与外语教学(1):25-32。石仁春,2019,“泰语阅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33):1

28、26-127。苏莹莹、董希骁,2021,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77-83。孙曙光,2021,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4):26-33。孙有中,2020,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6):46-51。汪波,2019,“产出导向法”在大学朝鲜语专业低年级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16。王丹丹,2019,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印度尼西亚语视听说课教学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55-62。王会花、施卫萍,2021,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

29、6):38-45。王烁,2022,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芬兰文化”课程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5-61。王霄,2021,“英语+非通用语”模式下“中国文化失语”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11):230-232。王雪梅,2021,关键土著语言通识课程视域下的外语教师课程力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6):42-53。文秋芳,2021a,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47-52。文秋芳,2021b,“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2-9。文秋芳、苏静、监艳

30、红,2011,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J,中国外语(3):4-10。文旭,2021,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71-77。徐海艳、李晖,2021,外语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6):57-62。徐锦芬,2021,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18-24。闫钰卓,2020,外语文化通识类课程韩国社会与文化教材开发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17):28-29。杨彬、蒋璐,2022,课程思政视阈下中东欧非通用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东欧国家报刊阅读”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3):20-27。杨金才,2020,新时

31、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6):11-14。尤芳舟,2021,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外语学刊(6):78-82。张敬源、王娜,2021,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中国外语(2):33-38。张晓宇,202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朝鲜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102-104。赵静利,2020,课程思政背景下“中级法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53):236-238。郑峻,2021,指南视域下高校德语精读教材的思政功能: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1):69-76。中华

32、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OL,http:/ AbstractsExploring the use of the textbook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in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Principles and practiceCHENG Wei 29Abstract:How to use the textbook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Understandin

33、g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effectively is equally as important as the textbook compiling.Based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the feedback from some teachers during the trial period of textbook usage,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n integrated and holistic approach should be a

34、dopted in the use of textbooks during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goals.The integrated and holistic approach involves balancing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while using the textbook:(a)situation-based adaptation versus coherence in knowledge structure,(b)disciplinary training

35、 versus political education,and(c)imparting knowledge to students versus fostering student motivation.Keywords:the use of textbooks in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mediating conceptual adequacy and contextual acceptability Moral education in less commonly

36、taught languages course instruction:Challenges and solutionsDONG Xixiao 35Abstract:Since the 1950s,the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LCTLs)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meet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needs”and has distinct moral education goals.This

37、paper analyzes typ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moral education in LCTLs course instruction and proposes sol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1)establishing subdivided moral education goals that match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2)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teachers through the textbooks compilation;3)expanding pra

38、ctice platform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Keywords: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moral education;language ability;educational resources;practice platformOn developing L2 writing ability for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YANG Kai&WANG Junju 41Abs

39、tract:In the era of profound changes,cultivat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capacity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an urgent task.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new challenges and demand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alyzes the new mission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

40、ion,explores the new functions of second language(L2)writing,and offers new ideas about how to cultivate L2 writing ability.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lling Chinas stories well,having Chinas voice heard,and presenting a true,multidimensional,and panoramic view of China,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tell and be good at telling Chinas sto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 this process,L2 wri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