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时序——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化”空间研究.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3527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时序——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化”空间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时序——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化”空间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时序——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化”空间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59236|2023|11建筑学摘要:文章通过对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梳理了时延电影的非线性秩序、纯视听情景和直接的时间影像概念,并对德勒兹的“回忆-影像”“梦幻-影像”“晶体-影像”的影像概念进行解读,建立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建筑思想的对应关系,探究时延电影理论下的空间特性并生成“影像化”空间的设计策略。Abstract:By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Deleuzes Time-lapse Film Theory in detail,this paper has sorted out the nonlinear order,pure audi

2、o-visual scene and direct time image concept of the Time-lapse Film,and interpreted Deleuzes image concept of recall-image,dream-image and crystal-image,and establishe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lapse Film Theory and the architectural thought of image.Explore the space characte

3、ristics under the Time-lapse Film Theory and generat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mage space.关键词:德勒兹;时延电影;影像化;空间Keywords:Deleuze;Time-lapse Film;imaging;space文张彩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一暄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11.019引言伴随着信息媒介的高速发展,世界正处于一个离散、跳跃的时空逻辑当中,人们所需要的空间已经由实体的物质空间转变为非物质空间。正如建筑在工业时代背景

4、下以物理逻辑适应了机械化生产和社会生存一样,信息时代下的建筑同样需要以影像逻辑适应当下的媒介环境。时间和运动在原有的三维基础上介入,形成了“时空同在”的四维空间关系,建筑也在原有层次上增加了绵延、断裂、叠合的时间体验。建筑具有了空间影像的特点,也可以说“影像化”成为了建筑在信息时代下的底片。德勒兹看来,影像与意识二者同样都是时间差异的衍生产物,世界就是在延绵的时间中运动的影像。因此,德勒兹提出时延电影理论,建构了时间、意识的绵延和影像的非线性和异质性逻辑,为“影像化”空间演绎提供了非物质的范式。1 时延电影理论解析吉尔德勒兹在柏格森“绵延”时空观基础上提出了时延电影理论,以时间的延异性作为要素

5、,在影像中直接呈现,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以一种非线性的时间轨迹运行,与运动连结,并建立了时间、运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在德勒兹看来,影像是人们感受建筑的情绪场、记忆场的方式。而这一理论虽与德勒兹的“块茎”“无器官的身体”等理念不同属一个体系,但却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关联,皆为一个“异质聚生”的空间。在嫁接了时间属性的影像化空间下,原来的逻辑会产生断裂、延迟等效果,由原本的物质化空间推向潜在的非物质化影响逻辑,唤醒人们的意识联想,达到更深层次的空间体验。1.1 非线性秩序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观”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概念,在柏格森看来,时间在传统的四维空间中表现为分散的各个节点相串联的线性秩序,具有物

6、理时间的特征。在这样的空间中,影像则是在空间内固定切面的联结。然而现实当中的时间却具有异质性,而非纯粹的物理时间。时空不能做到直接明确的转化,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彼此的渗透和重叠,具有“绵延”的性质。因此,在真实的世界之中,影像的生成具有异质性,呈现出非连续性的特征。德勒兹继承了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观”,并将影像置于非线性的时间当中,在此基础上把握影像特征,建立时延影像的概念。通过把握影像运动切面而不再错失影像在运动过程中的细节,是不可计算的“时延”,也被德勒兹称为“具体的时延”。也就是说由于是时间的线性秩序发生了断裂,影像不再作为线性时间上的固定片段串联,而表现为异质性时空承载差异状态的时延

7、影像。此时的时延影像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呈现一种非线性的秩序,更为人的精神所感知。1.2 纯视听情境柏格森对感知作出解读:“我们身体对宇宙的感知,实际上就是一个影像系统,其中某个特定影像的细微变化都能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并相应地产生感知上的变化。”1柏格森认为宇宙影像被人们阅读过后的一系列主观呈现过程就是感知,是人们自发的提炼行为。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在继承柏格森影像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运动-影像”的“感知-运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人们会获得对周边事物的持续感知,并形Non-linear Time Sequence:Research on Imagification Space based

8、 on Deleuze Time-lapse Film Theory非时序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化”空间研究060成影像。在理性状态下,影像呈现为一种连续性规律,而在非线性的时间秩序下,“感知-运动”模式也随之解体,人们处于一种诸多影像混合的思维活动中,进入到一种被德勒兹称为纯视听的情境当中。在这其中,影像的叙事模式完全表现为主观的精神传达和纯粹的视觉形象,是脱离了理性叙事逻辑的至上的知觉体验。人的意识在这其中被放大,影像需要被阅读、转化而获得。1.3 直接的时间影像在德勒兹的纯视听情境中,原有的理性叙事逻辑断裂,人们需要衍生出一种潜在的理解思维,而无法再用先前的理性思维方式去解读影像

9、,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释放。德勒兹将这种影像模式理解为“直接的时间影像”。德勒兹指出,在时间影像中,“运动影像并不会消失,而是作为会不断增加维度的某种影像的一个维度存在着”散碎的影像片段需要被人们通过意识去剪辑和连接,诸如蒙太奇一般的手法,将断裂的影像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整体,但由于个体的不同,影像的完整形态也会产生差异,呈现非线性、跳跃、错位的特征,事件的表达趋于多样,视觉和思维的想象空间被极大拓展2。2 时延电影理论下的空间特性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是突破传统建筑空间的线索。基于非线性秩序、纯视听情境和直接时间影像的“时间-影像”为核心的时延电影理论,衍生出“回忆-影像”“

10、梦幻-影像”“晶体-影像”的建筑影像特性,并根据以上各点生成影像化建筑的共时性、超现实性和层叠性的空间性征(图 1)。2.1 共时性在时间轨迹之下,影像会交织或闪回地出现在人的记忆当中,形成回忆。回忆是一个过去与现下无限循环的反复对话: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之后,会唤醒一段回忆,再从记忆中回到现实重新认识,再回到过去记忆当中,是一个来回兜转的过程。在建筑中,回忆将人们拉回过去的时空影像当中,并将其压缩与当下的建筑影像所重叠,共同建构出新的建筑体验。人们会通过唤醒回忆来对当下的建筑进行新的刻画,在思想和意识中重新建立空间意象。在这其中,建筑不再是单一的感受和体验,而成为了反复回忆和认识下的影像延伸,

11、不同时间影像的共时性为建筑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性格属性,延展了人们心理上和意识中的时空维度。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是一个庞大的纪念性场所,该设计由 2711 块高低错落的 2.830.95 米的混凝土碑以网状矩形垂直排列而成。这个看似大型“墓碑”的纪念性作品仿佛一片“死寂中的匿名海”,寂静地诉说着屠杀背后无尽的苦痛。每一个亲身感受的人,从望之到感之,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与那一段未曾经历的时期的对话。在高耸的水泥柱之间的每一次穿行,都仿似置身“迷宫之林”中,难辨方向、难觅他人,每一次转身、回眸、驻足,都仿佛代入到一个绝望的犹太人角色之中。这种沉浸式的感受构筑了体验者异空共存、异时同构的感

12、觉。2.2 超现实性当人们对于建筑无法产生回忆时,“回忆-影像”概念下的建筑延续就会被悬置,无法与人们原有的记忆图式相关联,从而产生陌生感,表现为思维的混乱和初次生成的隐晦的建筑概念。德勒兹称其为“梦幻-影像”,“梦幻-影像”也是一个反复循环的闭环,影像在充当现实影像和潜在影像当中不断循环。因此,建筑的“梦幻-影像”常以一种纯视听情境的影像存在,观者置于一种无逻辑的空间关系当中,影像也会随着人的意识所流动和变更,这种抽象、梦幻的抽象空间放大了人们的感官和知觉,获得一种远离日常世界的超现实感受。“超现实主义画廊”是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展览空间作品,这是古根海姆的“本世纪艺术画廊”展览当中的四个画廊

13、之一。基斯勒采用了蛋形的外观形态,空间看起来像一个密闭的隧道,四面的包围有效地隔绝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联,使观者完全投入在另一个非日常的环境之中。在这种强烈区别于现实的空间中,人们会由于无法与以往“经验”接轨而产生陌生感,人们也需要从传统的视觉经验中急速地转化以适应当下的环境,此时的“观看”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新视觉形式的认知。图 1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建筑思想对应关系图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空间影像逻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迷宫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61236|2023|11建筑学参考文献:1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2潘于旭.断裂的时间与“异质性”的存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的文本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4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M.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应雄.德勒兹电影2读解:时间影像与结晶J.电影艺术,2010(06):102.6沈克宁.时间记忆空间J.时代建筑,2008(06):25.7刘杨,林建群.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视阈下的“影像”建筑创作思想阐释J.建筑学报,2013(增刊2):110-115.2.3 层叠性从真实和虚幻、现实与潜在、表象和隐形之中生成的影像,德勒兹称为“晶体-影

15、像”,在“晶体-影像”中,影像具有折射和衍生能力。从折射角度来讲,时间和影像成为了两个映射对方的晶体镜面,形成两个不对称的流程,在折射状态下,影像成为一系列的非时序碎片,被人们剪切之后再次拼贴,因而影像空间具有片段感。从衍生角度讲,晶体作为一种无限结界的物质,在演化过程中与过去与现在、感知与运动、真实与虚假有所关联,衍生出多线性时间运动下的影像层次感。在晶体的折射和衍生下,空间成为了一幕幕片段的叠加,使影像化的空间具有层叠属性。斯卡帕善于塑造多层次的动态漫游路径,使路径实现了多重方向的切换。在布里昂家族墓园设计中,墓园中的路径被斯卡帕划分为多个图层,空间线索宛如迷宫一般生动。观赏者时而漫步于开

16、阔的平地,时而穿过幽暗的走道,时而因戛然而止的道路停留,时而在复杂的节点处折返,整个路径充满偶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 影像化空间创作手法通过对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呈现过程进行分析、阐释,衍生出建筑影像的共时性、超现实性和层叠性特征。将以上理论与设计作品结合,进一步分析影像化空间的创作手法,从构思伊始,形态生成、造型结构到材料选用、氛围营造进行转译。该设计作品为海洋动物保护计划展厅,选址于青岛市鲁迅公园的滨海区域。作品从保护海洋动物为主题出发,结合时延电影理论进行空间创作,通过空间造型结构和材料呈现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人们进入一个抽象的空间之内,创建出梦幻的建筑影像。以下具体分析创作过程中的影像化

17、空间呈现手法。3.1 逻辑建构展厅作为搭载展品与观者的中间媒介,必然需要清晰的游览逻辑,使得展示的信息得以清晰传递。而无论是时间的绵延属性还是分散的展品秩序,都为空间带来了交错流动的空间特征,因此为超序的空间建构清晰的阅读逻辑是设计的基础,而路径正是清晰解读空间影像的线索(图2)。建筑被分为四层,为了保证由上至下的连贯路径,将建筑入口设计在地上二层,人们需要经过转折的楼梯抵达建筑入口影像的开端。在整个路径的搭建上试图最大化地消隐楼层的界限,通过空间的错层,引导人们至上而下的游览行为。由三层下至二层的区域是一个舒缓的漫步区域,该区域正是错叠的二层展厅的顶部,而抵达二层展厅之后,由于三个连续展厅在

18、纵向空间上呈现逐渐向下的序列。因此,人们在漫游的同时,能够无意识地进入到一层空间。整个过程是一个流畅的游览逻辑(图 3)。3.2 形态转译在空间线索的索引下,人们能够建立自己与场景的逻辑关系,实现了时延电影中的回忆效果。作为文化性展厅,空间亟须与观者产生对话,而对话绝不只是流于表面的视觉符号,而是基于空间内涵的共鸣。在整体建筑内部的二层和三层之间嵌入三个连续的盒子作为三个小型展厅,三个小展厅不仅是游览空间,还是连结建筑二层至三层的漫游通道。展厅的设计从图形转译出发,提取鲸的内脏:心、肺、胃的位置关系,生成三个展厅的形态和嵌套关系。在内涵上分别赋予三个展示空间“破碎的心”“刺穿的胃”和“割裂的肺

19、”的寓意,并在其中根据各部分含义进行空间装置设计(图 4)。3.3 氛围凝视三个展厅面积狭小,有限的空间为观者带来压迫的空间氛围。在空间造型上,展厅以三角形态为母题进行图形转译,将空间内涵以隐性的方式书写,三角形的尖锐感和冲击力可以为展厅带来更强烈的空间氛围。在一号展厅当中,巨大的倒置棱锥象征着受伤的动物,四周的透明三角板片宛如人类从其身体之中索取的资源,形态的大与小产生鲜明对比。二号展厅中激光从墙体四周射出,穿透三角板片将空间分割,人们处于破碎的空间影像当中,造成真实与虚拟的混淆。三号展厅内墙体因变形而形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棱面,并附有反射表皮,在灯光照射下形成多样的抽象阴影效果,参观者进入了

20、一个有区别于现实的梦幻影像(图 5)。结语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推翻了层级化、线性的传统影像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建筑影像在非线性时间和异质精神维度的影像创作逻辑;通过对时延理论的分析,获得了时延电影的非线性秩序、纯视听情景和直接的时间影像概念,衍生出“回忆-影像”“梦幻-影像”“晶体-影像”的空间影像概念,根据此类概念的推导,确立了建筑影像是脱离了线性秩序的感知的延伸,是在抽象的纯视听情境下的超现实空间和折射衍生反应下的层叠空间。德勒兹的时延电影理论的研究为建筑的“影像化”提供了转化的媒介和手段,在当下信息媒介高速发展的社会,塑造了建筑空间新的时空逻辑,有利于未来建筑的全新思维变革。图 4图形转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5展厅空间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