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天学国学1-50.docx

上传人:海外认知 文档编号:21764396 上传时间:2024-04-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天学国学1-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天天学国学1-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天天学国学1-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天天学国学1-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天天学国学1-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4页 共34页天天学国学天天学国学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相关历史人物:赵普。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称帝,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定天下,现在又以半部论语帮皇上治天下。天天学国学之二: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出处: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

2、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天天学国学之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关历史人物:陈蕃(东汉)陈蕃年轻时,独处一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老友薛勤来看他,只看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薛勤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恍然大悟。后来陈蕃官至太傅,在东汉末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撑危局,为延缓东汉的灭亡作出了重要贡献。天天学国学之四:程门立雪。相关历史人物:杨时、程颐(北宋)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

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北宋大学问家杨时40多岁时,一日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当时大理学家程颐求教,凑巧程颐在屋中打盹。杨时劝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当时正下大雪,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天天学国学之五:阿堵物。相关人物:王衍(西晋)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遶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西晋大臣王衍,字夷甫,是位著名的清谈家。他一贯标榜清高,对钱嗤之以鼻

4、。其妻郭氏,很想逗他说出“钱”字。一次趁王衍熟睡,郭氏叫仆人把铜钱弄成一串串,绕床几大圈,心想王衍醒来不能下床,肯定会说出钱字。不想王衍醒来看到满地是钱后,大唤仆人,手指地上的钱说:举却阿堵物(把这个东西拿走)。之后,阿堵物便成了钱的代名词,还有一丝轻蔑的意思。阿堵:古人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东西”的意思。天天学国学之六: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献进行的分类。我国古代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按此进行分类编撰。经:通常指儒家经典著作,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儒家十三经等;史:就是史书,如二十四史等。其中以“两司马”的史书最为著名,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北宋司马

5、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子:先秦百家著作,含宗教内容;集:文集,即诗词文赋等不在前三类的总汇。天天学国学之七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学习儒家思想必修的书籍。包括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大学、中庸由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天天学国学之八: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最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俗称“五常”仁:从字面看“亻”“二”指两人相处之道,就是要人们富有慈爱、友善之心。义:宜也,人字上加一点。在国家、集

6、体和别人有难时勇于出手相助。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礼。智:把人生中遇到的东西学会了想明白了,就叫智。信:人言者,实现自己说过的话,不欺人,真实可靠。天天学国学之九: 老庄之道“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他们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自然、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庄之道的最高理想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由”和“逍遥”。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天天学国学之十:箪瓢陋巷相关人物:颜回孔子有弟子

7、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其中孔子最为赞赏的就是颜回。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说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吃一小竹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很多人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从不在乎这些,反而觉得很快乐。颜回,多么贤德的人啊!”颜回英年早逝,孔子伤心不已。箪瓢陋巷现多形容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天天学国学之十一:寒食节相关人物:介子推、重耳古代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这天不能生火,只吃冷食。“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春秋时晋国发生王位之争,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与介子推等众臣流亡列国19年,历尽磨难。一次断了粮,众人采野菜煮

8、粥,重耳难以下咽,介子推见后偷偷割下大腿上的肉煮粥供重耳充饥。重耳后来复国成功,介子推与母归隐绵山。重耳多次求访,介子推不求利禄坚决不下山,重耳手下焚山想驱其下山,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重耳悲痛欲绝,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成为现在的清明节的起源。天天学国学之十二:三百千“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是中国古代三大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形成于南宋,共1722字,作者不详(一说王应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及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开头语:“人之初,性本善”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不是按

9、人口多少排序,主要为合韵,因当时皇帝姓赵,故赵放第一。明朝版本百家姓则以朱姓开头。开头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千字文:南朝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千字编纂成千字文。文中千字不能重复,但作者编纂时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意异体字)。故千字文实用999字。开头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天学国学之十三:东门犬华亭鹤相关人物:李斯(秦国)、陆机(西晋)东门犬:李斯,秦国丞相,助秦始皇灭六国定天下,位极人臣。可最终被赵高算计下狱,公元前208年冬,李斯全家被押赴刑场。刑前李斯对儿子说:“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李斯老家)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罢,父子相视痛哭。全家三族被

10、杀。 华亭鹤:陆机祖父为三国名将陆逊,“少有奇才,文章冠世”,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合称“二陆”。东吴灭亡后他先是隐居,后因迷恋富贵权力,复入官场,他先后投靠吴王、赵王、成都王,后卷入血雨腥风的“八王之乱”中。陆机被押上断头台时发出了:“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哀叹,陆机也被夷三族。东门犬、华亭鹤现多指官员遭受罹难而抽身不能,思念故土,眷恋自由人生。天天学国学之十四:曾子杀彘zh 相关人物:曾参(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她儿子哭着要去。曾妻对儿说:“你回去,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见曾子抓了只猪准备杀,她连忙阻止:“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

11、了。”曾子说:“你怎么能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杀猪煮给给儿子吃了。曾子杀彘的典故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信守承诺。天天学国学之十五断机劝学相关人物:孟母、乐羊子妻读过三字经的朋友一定知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句子。其中“子不学,断机杼”大意为: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以此教育孟子求学和织布的道理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12、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无独有偶,几百年后,东汉的乐羊子妻同样用此法劝其丈夫求学要持之以恒。两个伟大的女性,一个是教育儿子,一个是规劝丈夫。可见,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天天学国学之十六 上善若水 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自然界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在这点上孔子与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孔子逢水必观,他认为:水养育万物不图回报,这是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圆,必循理,这是有义;浩大无尽,这是有道;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惧,这是有勇;量见多少,不用削刮,这是公平;无孔不入,这是明察;发源于东必向西(中国大部分河流都是这样

13、),这是有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这是善于教化。上善若水常与厚德载物连用。天天学国学之十七 握发吐哺相关人物: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因其食邑封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为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武王崩,佐侄儿成王摄政,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待成王长大后归政成王。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俊杰,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曹操在短歌行中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希望天下人才都来归顺他。周公“握发吐哺”表现出的思贤如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颂。天天学国学之十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礼

14、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养身性,使自己的心境纯正向上。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家庭。治国:就是治理好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要对周王室负责。平天下:就是安抚黎民百姓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天天学国学之十九 君子慎独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

15、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的最高境界。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一种智慧。慎独,不仅是古代圣贤追求的目标,就是在物欲横流、浮躁中喧闹的当今社会里,慎独也应成为人人追求的思想境界。天天学国学之二十 强人慕诗人唐朝是诗歌的天堂,人们对诗人仰慕至极。唐代诗人李涉乘船到九江访客,遇强盗,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曰:诗人李涉。强盗:真是诗人李涉。李涉曰:是也。强盗头子立即弃刀扔斧,深施一礼:我们不要你的金银财宝,只希望能赠诗一首。于是李涉作诗井栏砂宿遇夜客一首:“暮雨潇潇江上村,

16、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头子得诗后大喜,不仅释放了李涉等人,而且还赠送李涉一堆礼物。看来古人追星远比现代的年轻人有品位。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一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语出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孝敬父母首先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事实上,儿女身体健康、不作贱自己的身体才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当然,现在人不再把头发看得和身体同样重要,经常理发剃须是讲究卫生的表现。但古人却把头发看得很重,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有一次下令士兵不得损坏麦田,违者处斩。可是自己的马却受惊跃入了稻田,按规定要砍头的,但是他作为主帅不能自杀,最后仍然削发代首。清朝入关

17、后,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无数忠于明朝的文人仕子“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慷慨赴死,气节凛然。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二 问鼎历史人物:楚庄王。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相当于后来的传国玉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北伐时,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的重量,王孙满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说:“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听后不再强求,改挥师伐郑。这就成语“问鼎中原”的出处。到了战国时间,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阳,看见大禹留下

18、的九鼎,就与孟说(当时的大力士)打赌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孟说不敢试。秦武王亲自举鼎,结果折断膝盖骨而死,留下了“举鼎绝膑”的笑谈。问鼎在过去多指心怀野心图谋夺取政权,现则多用于体育比赛。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三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相关历史人物:韩信一知己:萧何。两妇人:漂母和吕后。韩信幼年丧亲,生活孤苦,常在河边钓鱼,几近饿死,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经常供他饭吃。后来韩信先投项羽,多次献计不被采纳。韩信改投刘邦,起初不被器重,只有萧何赏识他。韩信失望之余想离开刘邦,萧何知道后,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兵出陈仓,攻赵灭齐,直至最后打败项羽。刘邦称帝后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

19、,韩信先被贬为淮阴侯,又因陈豨(x)造反,吕后担心陈韩联手反叛,欲召韩信入长安杀之,又恐不来,于是让萧何请韩信,韩信中计,一代军事天才就这样被杀。不管是史家还是民间,韩信都是历来人们喜欢研究和讨论的历史人物,与韩信相关的成语有40多个:胯下之辱、一饭千金、国士无双、战无不胜、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天天学国学之二十四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事父母为孝”。“孝”字组成是上“老”(省去了匕)下“子”,包括“教”字也是由孝字衍生出来的,古人认为教育首先要从孝开始。古人常把忠孝联系在一起,认为孝是忠之源。对父母不孝的人不可能对君主忠诚,所以

20、在汉朝,因为没有科举制度(隋朝才产生科举),举孝廉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就是向朝廷举荐孝子廉吏。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古人认为子女三岁前都离不开父母),官员要停职丁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重孝道的故事的非常多,尤以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为经典,这其中既有传说又有真人真事,上有帝王下有庶民。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孝敬父母都不会过时。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五 悌悌字从字面上看就是对兄弟要有爱心。“入则孝、出则悌”是儒家对待亲人的基本要求。古代关于悌的故事很多。西汉末年,战乱不断,饿殍遍野,人们以人为食。有一伙强盗抓住了赵孝的弟弟赵礼,要把他吃掉,赵孝知道后,把自己绑起来去见强盗,要代弟

21、弟去死,强盗被赵孝的行为震惊和感动,于是放了他们。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想杀掉他,于是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性命不保。曹植略一思索,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用煮豆燃萁比喻兄弟间互相残杀。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败后被流放到蜀地,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就是“斗粟尺布”的典故。天天学国学之二十六 国号 国号就是国家的称号,我们熟知的夏商周秦汉都是国号。国号的由来有很多:一是国家的发源地,如秦的祖先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嬴政灭六国后以秦为国号。二是因封爵而得名。唐高祖李渊世袭封

22、号“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就将国号定为唐。三是源于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清朝前朝为明朝,明属火,清属水,水克火。四袭用前朝已有的朝代。如北周、后汉、后唐。另外我们常说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宋北宋是现代史学界为区别历史时段而称呼的,当时就叫周、汉、宋。我们常说的“元、明、清”其实是简称,历史上真实的国号叫“大元”、“大明”“大清”。还有三国的蜀,历史上真名叫“汉”,熟读三国的朋友知道,刘备从来没有称过自己国家为“蜀”。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七 避讳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景阳岗打虎,书中称老虎为大虫,这种叫法最早形成于唐朝,因李渊的祖先叫李虎。李渊当皇帝后,要让老百姓避说“虎”字,于是就改虎为“虫”。避讳:

23、指古代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就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字来代替。历史上因为避讳产生许多奇怪的名词和笑话。汉光帝名叫刘秀,当时把秀才改为“茂才”。 宋仁宗名赵祯,当时人们不能说蒸包子而叫“炊”包子。还有著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故事。本人的姓“贺”也是因为避讳而得名,东汉会稽人庆纯,为避汉安帝之父刘庆之名讳,改庆姓为贺姓,庆纯改为贺纯,成为贺姓第一人。避讳因把不少把人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给今天的阅读造成了很多障碍。天天学国学之二十八 三教九流 “三教”常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指春秋战国时间“百家争鸣”背景下的九

24、个学术流派。分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邓析为代表的名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后来民间有人把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其内容也因时代不同而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三教九流逐渐趋于贬义,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类从事不体面行当的人员。天天学国学之二十九 染指染指原义为品尝食物,现在多指插手某件事情,并从中获得不正数利益。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鼎,尝而出之。”一天子家和子公去见郑灵公,进门于,子公发现自己的食指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于

25、是他对子家说,肯定有好东西可以吃了。进门后果然发现郑灵公正准备做甲鱼吃,子家把刚才子公的话告诉灵公,灵公很不高兴,唯独没有给子公吃甲鱼。子公于是大怒,就伸手指到鼎里取了点尝尝,然后就走了,灵公因此想杀子公同,后来子公子家先谋反,反而把郑灵公杀了。天天学国学之三十 执牛耳执牛耳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要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盟誓前要事先割下掉耳放在珠盘之上,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主盟者率先把牛血涂在嘴上,其他参与盟约的者也要相继歃血,明誓不得违约,如有违约必受惩罚,像被宰的牛一样残废。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

26、地位。天天学国学之三十一 文字狱文字狱指封建社会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冤狱。文字狱很早就有,但形成风气是北宋,最有名的是苏轼的“乌台诗案”,因而被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朝文字狱基本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因此对“僧、光、秃”等字十分反感,很多人因为不懂避讳而被杀。到了清朝,文字狱达到顶峰,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兴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兴文字狱130多次。最有名的文字狱是雍正时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了“清风

27、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大清,按大不敬律将徐骏斩立决。天天学国学之三十二 座右铭座右铭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用以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座右铭由来于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没有一天不写一行。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28、的座右铭是: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去做。天天学国学之三十三 宰相肚里能撑船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年轻小妾。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小妾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开始气得火冒三丈,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了一个小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之后到了中秋节,王安石把这件事婉转说了出来,姣娘闻听后悔不已,立即下跪并吟诗一首:“八月中秋月儿圆,小妾知罪跪桌前,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常用来形容宽宏大度。天天学国学之

29、三十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典故源自商朝初年著名宰相伊尹。伊尹起初是个厨师,一次,伊尹见汤商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后来任命伊尹为宰相,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力量不断壮大,最后消灭了夏桀。伊尹被认为是中国厨师的鼻祖。“小鲜”指是小鱼。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有人认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调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要精心烹制,意为治理国家要努力用心。天天

30、学国学之三十五 破天荒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这里的天荒是指荒凉而落后的地区。唐朝把荆南地区(今湖北公安、江陵一带)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科举考试没有一人榜上有名。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考生中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天天学国学之三十六 莫须有“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莫须有

31、”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也有认为是“不须要有”的意思。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九月,抗金名将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父子俩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后用“莫须有”表示凭空诬陷,无中生有,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天天学国学之三十七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语出史记商君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

32、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商鞅在秦国变法过程中得罪很多人,贤士赵良一次对商鞅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千个人说恭维话,不如一个人说真话实话。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谏,所以国家昌盛,纣王的大臣不敢说真话,所以商朝灭亡。赵良进一步指出商鞅在变法中实施严刑酷法,刻薄寡恩,长此以往,势必引祸上身。商鞅并没有从赵良的话中进行反省,秦孝公去世死,商鞅惨遭车裂。诺诺,即唯唯诺诺,恭维顺从;谔谔,即直言敢谏,犯颜直陈。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将其开除出党,并撤消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制造了新中国历史上最

33、大的冤案,这次大会上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赞成,她就是陈少敏。天天学国学之三十八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语出吕氏春秋.去私: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祁黄羊是晋平公在位时的大夫,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晋平公问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说:“解狐可以。”晋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他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尉,于是晋平公又请祁黄羊

34、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晋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晋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天天学国学之三十九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

35、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从道家思想看:庄周变为蝴蝶步入极乐,乃人生大幸;蝴蝶变为庄周步入喧嚣,乃人生之不幸!哲学角度看:是庄子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对外物与本体的思考。对两者关系的讨论,体现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天天学国学之四十 封建“封建”即“封土建国”的意思,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封建最早见于周朝,周天子将有功之臣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在那里建立自己的邦国。当时周天子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当时

36、最高统治者不叫“皇帝”,直到秦始皇才开始),“公”是地位最高的诸侯,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五位“公”,到了战国时候,“公”不再尊重周天子,认为自己和周天子一样也是“王”, 因此皆称王。我们阅读到古文时只要注意有“公”称呼的一般是春秋时间,如齐桓公、晋文公,有“王”称呼的一般是战国或以后的时间。当时只有一个特例就是楚国,因为地处偏远蛮荒之地,西周时就称王,所以现在湖北湖南等地有一个方言叫“不服周”,就是讲楚国人不服从周王朝的统治。现在人们常常用封建一词形容人们思想保守不开化。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一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

37、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孔子的话:“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其含义是:只要有一点礼物送给我,哪怕很微薄,我也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所谓束,就是一束干肉。拜师求学时要送礼物是古代一种严格的礼节。束是一种最微薄的礼物,孔子不嫌其微,而是一视同仁地给以教诲,体现的正是有教无类的精神,在孔子之前,只有中贵族才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办私学后,教育才从贵族走向平民,这也为后来科举取仕创造了社会基础。“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也是孔子成为教育先圣的重要原因。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二

38、六艺六艺,指古代贵族教育时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礼分五者,吉、凶、宾、军、嘉也。古代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都有礼乐之官(司礼)乐:音乐,古代有“礼” 则必有庆贺之“乐”,有庆贺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宫中庆贺之乐。射:射箭技术。古代有五种射技: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也有五种: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识字写字绘画。数:就是学习计算办法,如古代的九章算术。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三 连中三元三元: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39、。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历史上总共只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文举14人,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武举3人:明朝的尹凤、王名世,清朝的王玉璧,历史上还有一个连中“六元”的学子,他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钱棨,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

40、成为清代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天天学国学之四十四 五服五服指五种丧服,古代葬礼中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所穿的丧服也不同,五服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音催),是一种最重的丧服。用极粗的麻布制成,极其简陋,许多该缝的地方都没有缝上,完全不象上衣,表示因哀痛而不注重外在形象之意。一般是子、女(未出嫁的)为父母所穿丧服,长房长孙为祖父所穿丧服,服期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齐衰,次于斩衰。用粗麻制作,但把边缝齐了。一般为已嫁女为父母、孙辈为祖父母所穿丧服,服期一年。大功,用粗熟麻制作。一般为堂亲兄弟、未嫁堂姊妹为伯叔父所穿丧服,服期一年,服期为九个月。小功,用

41、较好的麻布制作。一般为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所穿丧服。服期五个月缌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一般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妻之父母所穿丧服,服期三个月。民间有“五服之内即为亲”的说法,出了五服就不算亲戚了。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五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一派,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

42、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天天学国学之四十六 三不朽“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令人景仰;“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重大功绩(不是我们今天简单意义上的事业有成);“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即著书立说,

43、传于后世。古人认为真正能同时做到这三个方面的人,必定会流芳百世,万世不朽。“三不朽”是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事实上真正能做到这三者是何其不容易,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守仁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七 王守仁格竹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格物致知,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从此,王守仁开始改变了

44、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天天学国学之四十八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语出: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吗?文中所谓的“窃国”,是指“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田成子,就是田恒,原是齐国大夫,鲁哀公14年,田恒先杀了齐简公,后来到了他的曾孙子田和,再把齐康公驱逐到海上,自立为齐侯。自古“

45、窃国”者,哪一个承认他是“窃”来的呢?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是因为“顺天应人”,不得已才逼迫后周少主退位,自己建立宋朝;元帝国忽必烈是为了“吊民伐罪”,所以灭了南宋;朱元璋高举“驱逐鞑虏”的民族大义,推翻异族统治,建立明朝。天天学国学之四十九 合纵连横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

46、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合纵的代表人物有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有张仪。天天学国学之五十 民贵君轻语出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能得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明君,都是极力主张民本思想的,那些与民为敌,视民如草芥的人,必须被百姓所推翻。所以唐太宗把老百姓比作水,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与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思想是一致的。第 34 页 共 3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