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舞台剧剧本的比较研究.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5315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舞台剧剧本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舞台剧剧本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舞台剧剧本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非遗传承“西施传说”围绕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展开,诞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的西施相关传说,将吴越战争作为历史背景,其核心为西施的传奇生平经历,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口头传说加以点缀。“西施传说”于 2006年 5 月 20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文史价值不言而喻。虽该传说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由于其民间文学的身份,其传承的方式弱于其他。一般来说,以口头传播的形式进行传承,文字保留也较为稀少,因此,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固定的传说故事。这既是缺点,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的根源,促进了创作者的创作欲望和激情,也为一些文

2、艺工作者提供了灵感。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施传说”(一)“西施传说”的文史价值“西施传说”作为一个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传说较史实在内容上更丰富,正史中并没有提及范蠡与西施的情爱故事,而着眼于大夫文种和范蠡辅佐越王灭吴复国和称霸的事实。查阅一些文人著作资料,诸如管子 小称庄子 齐物论、刘安的淮南鸿烈、贾谊的新书 劝学篇、刘向的说苑 尊贤篇等,这些篇目虽提及西施,但也只是将她视为美人中的典范,并没有记述她与吴越争霸的瓜葛史实。将西施真正纳入文籍的少之又少。多种类的文本是对西施传说这一题材的丰富,不同文本内容塑造西施形象的多样性,使西施更加丰富、立体,赋予人物以人本有的复杂性,也为世

3、人阅读、研究西施的故事留下各类思考方向。此外,“西施传说”不仅作为一个文学故事,还值得探究的是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飞,但思想空前兴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可以在背景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故事的发源地吴越地区拥有瑰丽的吴越文化。作为荒蛮之地,吴越地区具有一定的地域封闭性和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 浓郁的巫觋文化,色彩鲜明,浪漫开放,神秘诡谲,因此,也有许多较为奇特的生活习俗。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播的果实之一。(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施传说在国内的研究较为普遍,在国外的研究略少。江南地区对于西施传说的研究较丰富,多将西施传说与其他女子传说相比较,如将西施与貂蝉相

4、比,有西施与貂蝉美人计故事之比较西施形象与貂蝉形象比较谈以 浣纱记 和 三国演义 为中心等,前者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的要求”为切入点,而后者从当时政治、情感和结局三个方面剖析西施与貂蝉的形象异同。此外,受中国古代戏曲影响,“西施传说”被大量作为古典戏曲、昆曲、黄梅戏、花鼓戏等戏曲项目的创作灵感和主题,因此,也可将之作为间接研究“西施传说”的成果。“西施传说”在日韩传播较广。日本古代文学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舞台剧剧本的比较研究毛盾耿志红浙大城市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非遗民间文学 西施传说 的剧本杀创新传播研究”(202213021040)。摘要:“西施传说”作为国家级

5、非遗民间文学,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又因史料较少,具有开放性结局,从而吸引文学界、艺术界学者在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下赋予西施不一样的人生与结局。论文选取两篇类似体裁的剧本复国和西施及其他,探究剧本内容与写作手法,基于西施已有史实文书,将两本文学作品作多方面比较,通过一定的理论和分析,从文学价值角度剖析文本优劣。关键词:非遗民间文学;“西施传说”;剧本分析作者简介:毛盾(2001),女,汉族,浙江衢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8非遗传承中的西施故事研究中表示,随着汉籍传入日本,西施故事也逐渐被日本人接受。从日本平安朝的汉诗文到江户时代的俳文,从军记物语到净琉璃作品,日本古代文

6、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西施故事。可见西施的故事在古代日本同样很受欢迎。总体来说,日本对“西施传说”的研究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其他国家对“西施传说”相关的研究仍旧较少,尤其是欧美国家。如今,对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间文学、中华古典文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三)研究文本基本情况1.西施及其他西施及其他为 1938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 文学研究会 丛书系列之一,其中包含了 西施 昭君两部舞台剧剧本。西施部分于 1932 年 5 月由顾毓琇创作。西施 为四幕舞台剧,第一幕以“浣纱女”角度拉开序幕,借她们之口向读者讲述吴越之战的背景,通过简洁的小标题“浣纱女”“辱勾践”“献西施”“醉西施”“勾践誓师

7、”“夫差殉国”迅速抓住每一幕每一景的主要故事,并以其为核心分散开,构成具有整体性和强烈关联性的剧目。故事将吴越争战作为大背景,同时又成为穿插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线索,故事以西施与范蠡的爱情关系以及越王与吴王的敌对关系两者为并行线,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2.复国复国又称吴越春秋,是商务印书馆发行于 1946 年的话剧剧本。作者孙家琇是国内著名的戏剧研究学者,她在自序中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初衷,借故事中人物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剧本的中心主题。这部四幕话剧,以一个女性视角开启,但并没有将西施作为主人公,剧幕故事线纵横交错,从爱情、亲情、家国、邻里关系、君臣关系等

8、多个维度同时展开并且相互交织,形成密布的历史之网。剧本历史背景底蕴丰厚,使用多种途径向世人展示春秋吴越时期的社会生活、宫廷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诗句,为剧本点墨加彩,在富于历史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文学性。二、不同文本内容形式分析(一)内容文本对比分析1.对白对白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比之下,复国的对白更注重细节,但其中加入了其他部分,如旁白、独白等;西施及其他的对白更加简洁明了,但对白在整个篇章中的占比更大,几乎所有的内容都由对白来体现。在复国中,忠诚不二的伍子胥、阴险狡诈的太宰伯嚭及愚昧不堪的吴王夫差三者的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冲突。伍子胥的忠贞之语与伯嚭添油加醋的讽刺和推脱之话

9、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臣子之间的言语博弈进一步加深了对立的沟壑。吴王在两者之间选择伯嚭而置伍子胥于不顾,凸显了吴王夫差的愚钝。伯嚭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吴国安危,加深了伯嚭的人物形象,间接刻画出他贪得无厌的人物形象。因此,对白的冲突化也间接转向了观念信息的冲突,形成了相互交织又相互对立的反差。2.情节演绎两本著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波三折的方式来表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西施及其他通过主人公感情变化来展现一波三折。复国则选择直接在情节上大下笔墨,用三幕不同的故事来表示三个转折。西施及其他在情感上符合亚式悲剧,即戏剧本体论,西施在范蠡和吴王之间徘徊,虽深知自己为复仇而来,但逐渐被吴王攻陷,主人公在情感

10、上一波三折,预示着故事在不断向前推进。将重心放在剧情具体内容上的复国,则着眼于矛盾冲突。例如,吴国和越国的对立延伸到吴王和越王身上,逐渐复杂多样,越王杀吴父,吴王报仇抓越王为俘虏,越王尝粪谄媚,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吴越之间的情节足以构成三幕剧的一波三折。(二)西施人物塑造对比分析1.生来的女性英雄形象西施及其他中西施表里反差十分鲜明,塑造出的是一个女英雄的豪壮形象。作者通过直接描写的方式来描述西施作为一个小女人的性格特征。西施与范蠡自小相识,她经常悄悄打听范蠡。但在听闻越王被掳、越国危在旦夕时,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出去,不顾儿女情长,是女性爱国主义觉醒之中的引领者、率先行动者。2.自我觉醒后

11、的女性形象在复国中,西施的形象转变过程曲折婉转,富于吸引力。西施从一直苦苦等待的痴情女到为完成爱人愿望而舍其自身前往吴国的怨女,再到逐渐清醒,最终走向思想的觉醒。作者通过一段独白来讲述西施内心的真实想法,她被伍子胥之死触动,在内心坚定自己也要为国家出一份力。这就是西施人物角色丰满9非遗传承的过程,也是西施人物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的经历。(三)艺术写作手法对比分析1.重复复国文本富有文学艺术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用经典。文本共引用 13 次诗经诗歌。其中野有蔓草 的主要内容与剧本中男女主的相遇设定相似,两人相互倾心。此诗第一次出现是由两人共同吟诵,氛围甜蜜欢愉;第二次是范蠡离开,西施遭人调侃,西施独自

12、忧愁,含义更深一层,不仅表达了对快乐时光的回忆,还有对范蠡的埋怨和对自己命运不幸的悲叹;第三次是西施一人在深宫之中,她一连吟唱两遍,强调对范蠡爱恋的深刻,愈吟愈深,同时怨念也越深。文本通过不断重复,不仅加深了人物的感情色彩,也给诗歌在不同时刻附上了不同的含义。2.伏笔与铺垫两个文本中的伏笔和铺垫都较为明显,笔者分别择取一个举例。西施及其他 在剧目一开头有一个“恪守本分之人”,认为女人只要浣纱即可,“众首摇摇头,东施也低头沉思”,她们的表现说明这番话引起了她们的思考,为她们第四幕听完卫兵一番话后突然醒悟,下定决心要上战场埋下了伏笔。复国中,范蠡和文种在石室中密谋引诱其大兴土木,使其国库空虚,届时

13、可以一攻而入,为第三幕第二景时具体描写宫殿富丽堂皇、奢侈华丽埋下伏笔,间接说明越国的计划成功。伏笔和铺垫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使情节完整连贯,富有逻辑性。三、基于西施传说不同文本演绎之优劣(一)不同文本演绎价值西施及其他最显眼的是剧中的女性角色虽有人们心中女性普遍有的一面,如娇嗔、腼腆、嫉妒等,但剧本更注重设法破除和澄清社会对女性的消极看法。剧中大写爱情之苦,范蠡虽和西施两情相悦,却还要亲自将西施送与吴王。吴王因西施的美貌而陷入爱情,随后更是打动了西施。西施在夫差死后,追随夫差拔刀自刎。范蠡的爱情幻想最终破灭,不仅仅因为西施的肉体已经离开人世,还因为西施的心早已经离开了他。完美地阐释了人性情感的

14、复杂性以及在危难之际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取舍与选择。纵观复国,比起上者,笔者认为其是一部较为客观的历史剧本,并没有刻意以西施与范蠡的爱情为主线,而是将吴越之战、君王之战、君臣之战、爱情之战等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历史的缩影。此外,复国中有大量文学作品的引用,如诗经中的周南桃夭等,这些诗歌相比于白话描写更能将分离、思念和相爱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最后,剧本中的服装和道具设置都极其细致且符合吴越时期的历史。因此,两个剧本分工不同、价值不同,前者注重情感和理智的争夺,家与国、情与爱之间的取舍,具有极高的情感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后者则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历史

15、价值、文化价值等,充盈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二)不同文本的不足之处笔者从阅读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产出,西施及其他 中将西施的作用过于放大,把吴王刻画成一个“为了西施可以放弃吴国”的人,这并不十分合理,若是这样一个人,如何在之前打败越国,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君王。因此,西施及其他的文学修饰成分较高,但无论如何,一国之君在此处可能略失偏颇。复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将吴王夫差刻画成一个任由两个大臣摆布的君王,甚至有意气用事之嫌疑,略不符合常理。但作为文学作品,适当使用夸张手法是为了更加凸显人物形象,将故事更好地呈现给读者与观众。结语论文重点从内容和艺术写作手法上分析了两个文本的异同,剖析故事背后的人

16、物形象及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两个文本在内容、情节、描写手法、语言特征方面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可以看出“西施传说”在文学界的版本跟随学者所希冀的方向而有相对显著的变动。这些都是对历经千年的“西施传说”的开拓与发展。除此之外,根据西施相关内容所改编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文学体裁。人们所挖掘的不仅是西施这个神秘的美女人物,也不仅是西施和范蠡的爱恨纠缠,更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原委及当时民众不可复制的爱国与民族情怀。参考文献:1王德勇.我国古代文学评点中的人物塑造理论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2孙家琇.复国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26-160.3顾一樵,顾青海.西施及其他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