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65652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5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5 分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 徐 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嘉兴学院联培基地,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摘要:目的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展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消化内科 2021至 2022 年间收治的 10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50,常规治疗)和实验组(n=50,规范性治疗),对两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病理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三类不良反应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仅为 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治疗总有效率为 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

2、实验组五项指标的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开展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具有优良的效果。关键词: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5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腹泻和恶心等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胃粘膜长期受到刺激和破坏,会导致胃壁弹性减弱,同时胃酸分泌紊乱。过多的胃酸容易反流到食管内,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烧心、嗳气、胸口闷等问题。长期下来会损伤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炎、食管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食管癌。而胃酸缺乏则会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衡,同时降低摄取铁、钙、维生素 B1

3、2 等营养物质的能力,从而增加贫血、骨质疏松等风险。由于黏膜下结缔组织受损,导致胃壁肥厚,弹性减弱,胃容量变小,运动功能降低。这些变化会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胃酸分泌和机械刺激减少会影响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并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此外,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可能会受到抑制,导致受感染的风险增加,从而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发症。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和不适感,促进其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此外,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

4、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同时也能够推动医学的进步,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消化内科 2021 至 2022 年间收治的 100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50例,其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在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2)排除标准:对本研究存在药物禁忌者;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者;存在器质性病变者。1.2 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使用四联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口服 0.5g 阿莫西林 3 次/d,250mg克拉霉素 2 次/

5、d,铋剂选择果胶铋,于餐前、睡前口服150mg,4 次/d,质子泵抑制剂(PPI)选择奥美拉唑,每晚服用 20mg,1 次/d1。餐前 1h、睡前服用 1g 硫酸铝行抗酸治疗,4 次/d2。餐前 30min 口服 20mg 潘立酮治疗上腹饱胀、胆汁反流等症状,3 次/d。(2)实验组:采用规范性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餐后 30min 增加服用 50mg 替普瑞酮以缓解患者胃黏膜糜烂的症状,3 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 14d。1.3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常见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胃部不适、食欲减

6、退等,消化功能障碍包括胃酸分泌不足导致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6 饱腹感、胃部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胃黏膜炎症包括胃部疼痛、灼热感、胃酸倒流等症状。长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会影响到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会引发胃出血、胃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研究主要涉及到呕吐、恶心、腹泻这三个不良反应指标,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计算发生率。(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无充血,认定为显效;若患者症状、食欲及胃黏膜充血情况明显得到改善,认定为有效;若患者症状、食欲及胃黏膜充血

7、情况无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则认定为无效。其中,显效和有效均认为治疗效果良好。(3)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对治疗后胃黏膜病理组织变化进行评分,包括以下五个指标。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导致胃部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萎缩,胃壁变薄,炎症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活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活动期和缓解期之分,活动期指炎症反应比较明显,黏膜上皮细胞萎缩严重,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可通过胃镜检查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并进行病理活检观察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幽门螺杆菌等的感染情况,分析判断其是否处于活动期。肠化生:患者胃部黏膜上皮细胞萎缩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肠化生现象,即胃黏膜上皮细

8、胞发生转化,并出现小肠样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肠化生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过程,可能会增加患者胃癌的风险。腺体减少: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腺体,可分泌胃酸和其他消化酶帮助消化食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长期存在胃部炎症,导致上皮细胞受到损害并逐渐退化,使得胃腺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胃酸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减少,会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指正常细胞发生形态、大小、染色等方面的改变,具有癌前病变的特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异型增生多发生在胃黏膜上皮层,表现为细胞核变形、核染色深浅不均、核仁增大,并伴有不规则的核分裂现象。虽然异型增生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恶性肿瘤,但随着异型程度的加重,恶性

9、转化的风险也会逐渐升高。以上五项指标评分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总分为 03 分)。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三类不良反应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仅为 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见表 1。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见表 2。2.3 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 实验组炎症、活动性、肠化生、腺体减少以及异 表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 例数 呕吐 恶心 腹泻 发生率n(%

10、)实验组 50 1(2.0)1(2.0)1(2.0)3(6.0)对照组 50 3(6.0)4(8.0)2(4.0)9(18.0)2值 10.161 P 值 0.05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n(%)实验组 50 24(48.0)25(50.0)1(2.0)49(98.0)对照组 50 20(40.0)21(42.0)9(18.0)41(82.0)2值 9.015 P 值 0.05 表 3 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组别 例数 炎症 活动性 肠化生 腺体减少 异型增生 实验组 50 0.980.34 1.020.34 1.030.11 1.030.53

11、0.630.53 对照组 50 1.940.62 2.130.62 1.850.35 1.700.68 1.730.57 t 值 9.696 11.211 15.962 4.722 10.093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7 型增生的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 3。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因为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损伤从而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纤维化的一种慢性胃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虽然大部分携带该细菌的人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然而对于某些人群而

12、言其会导致胃部黏膜炎症,从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风险因素。胆汁逆流到胃部并与胃酸相混合可能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进而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胆汁反流还可能对幽门括约肌等胃部结构造成影响,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广泛使用的止痛和抗炎药物,其在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时会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其易受到胃酸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3。因此长期服用NSAIDs也可能会对胃部黏膜造成损伤和刺激,引发胃炎、溃疡和出血等症状,增加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免疫系统异常也是较为少见的发病原

13、因之一,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和组织,从而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和异型增生。同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摄入大量精加工、高脂食品等不良行为也可能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过度进食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等也可能对胃部黏膜造成损伤。除了以上单一因素之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例如,压力过大、药物滥用、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胃的功能、微生物菌群和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有胃酸不足,消化不良等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从而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由于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

14、减弱,食物不能及时排空,胃酸、胆汁向上反流会导致其在进食后出现反酸、打嗝等症状,胃黏膜出现炎症和溃疡也会引起胃痛、胃胀等不适感4。此外,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精神状态的变化。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消化内科规范性临床治疗展开了研究。遵循治疗原则消除病因,例如针对Hp 阳性的患者首先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从而能够修复患者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强胃动力并减少胆汁反流的情况,从而降低恶化为胃癌的风险,从而能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三类不良反应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仅为 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治疗

15、总有效率为 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实验组五项指标的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具有优良的效果。阿莫西林是一种静菌素类抗生素,其可以通过干扰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过程来达到杀菌的效果。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其可以与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壁结合,干扰其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胞死亡,还能够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进一步提高杀菌效果。克拉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治疗众多感染性疾病。其可以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进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杀菌的效果。其还能够减少胃酸分泌使胃液酸度下降,保护胃黏膜,从而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

16、症症状5。一般建议使用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达到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胃部不适、疼痛等,这是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受损所致。果胶铋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黏稠的保护膜,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胆汁和其他因素的侵害。其含有丰富的果胶,可以与胃酸等物质结合形成粘稠的凝胶,从而增加胃液的粘度,减少胃液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其还能够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加速胃黏膜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炎症、改善症状。奥美拉唑和潘立酮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PI),被广泛用于治疗胃酸分泌过多和胃溃疡等疾病。其可以抑制胃壁细胞中质子泵的活性,从而减少胃液的分泌量和酸度,减轻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促进其

17、修复和愈合。潘立酮还可以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分泌黏液等物质、增加胃内pH值,提高胃液中碱性成分的比例,从而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6。硫酸铝是一种药用铝盐,其可以与胃液中的胃酸中和并缓冲,从而减轻胃黏膜的酸蚀作用,抑制胃酸分泌。通过与胃液中的粘蛋白等物质结合增加胃液黏度,形成黏液保护膜,从而保护和修复胃黏膜。此外,硫酸铝还能够刺激胃黏膜细胞增生和分泌胶原蛋白等物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128 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减轻炎症、改善症状。替普瑞酮是一种促胃黏膜生长因子(EGF)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18、其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水平的胃酸分泌,增加胃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从而减轻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增强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胃黏膜的再生和修复,从而缩短治疗时间7。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随有胃黏膜的轻度炎症,替普瑞酮可通过抑制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除了接受药物治疗以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需要在生活中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高脂、辛辣、酸味等刺激性的食品,同时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肥胖会增加胃部压力,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及其它消化系统疾病,因此控制体重有利于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应尽量戒烟限酒。此外,还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通过规律

19、作息减少应激和疲劳对胃部的刺激。参考文献 1张晓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J.系统医学,2019,4(15):75-77.2张雪梅.规范性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7):65.3夏玮.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治疗效果J.智慧健康,2022,8(24):162-165.4周同美.消化内科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研究J.智慧健康,2020,6(36):84-85.5刘冲.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消化内科治疗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3):168-170.6林保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77-78.7蒋德涛,赵文冰,陈晓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消化内科规范性治疗的效果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08):1008-1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