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70879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52023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411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0 引言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能源人才,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能源存储与转化类企业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合适的软硬件条件,还需要丰富的实践训练计划和实训平台1。企业是创新型人才任用的重要终端之一,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丰富且具体。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入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开展产

2、学研协同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2-3。在当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学生作为媒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也逐渐成为促进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任用方面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如何配置企业和高校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挑战。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分析1.1 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产业实际相背离创新创业属于融合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后的实践应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具有明显的实践属性4。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有课堂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其教学体系的设计以理论授课为主,

3、且多数授课教师并未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主要授课思路仍以学术研究为主,无法结合目前行业现状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创业实战经验,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期许和热情降低。(2)创新创业教育未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缺乏着力点,无法落地,难以深入。1.2 具有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背景的师资队伍缺乏高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中科院系统毕业的博士、硕士人才,只有极少量来源于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系列。前者在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往往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用于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历,同时也缺乏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应知识体系。教育和工

4、作背景导致其难以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双创教育研究,进而难以完全胜任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邀请了企业工程师开展授课活动,如“企业导师讲座”“走进产业”等第二课堂,但如何配置企业导师资源、构建适宜的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的优势仍有待进一步探究。1.3 课程建设滞后目前,多数高校仍未建立合理的、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大纲的设置以及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均没有经过广泛的行业调研,且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使得其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重点需求方向脱节。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缺乏持续更新机制,使得教学体系与内

5、容无法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1.4 企业参与度不高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作为工科学生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其时间一般为 4 8 周。在生产实习运行阶段,企业首先需要安排专人对实习学生进行生产安全教育、生产实践教育等一系列实习培训,培养一个可以顶岗实习的学收稿日期:2022-12-12*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专业建设费(22100-000039);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130099)作者简介:陈显飞(1986),男,四川广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能源存储与转化材料。通讯作者:张文涛(1983),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稀土功能材料、

6、纳米环境材料。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陈显飞张文涛杜海英(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证在培养目标上互利共生,在培养方式上相辅相成,二者的融合发展符合高校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深化人才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基于此,简要剖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核心思想,对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进行探讨,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专业特色和相关行业背景提出改进思路。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7、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3)15-0135-031362023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411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生产型企业而言,多数具有生产节奏快、工艺链成熟等特点,面对参与生产实习的学生,因其实习时间偏短,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生产实训,无法有效实现顶岗操作等实践环节。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凝练出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题目,对新能源市场和行业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同时企业导师也难以参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2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8、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属于典型的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并提高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终身学习等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高度契合5。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念借鉴,提供工程实践机会以及培养效果检验平台,反之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达成。此外,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

9、资源的优化配置,协同企业和高校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引入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定期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工程教育认证倡导根据专业特色、行业需求等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应有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适应行业需求和期望。应根据培养情况和行业认可度,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时了解和分析内外需求的变化,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应进行充分调研,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2)提升企业和高校师资力量,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植入“

10、终生学习”的理念。面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同学,融合“能源存储与转化”方向的专业教育,开展覆盖式、全过程的专业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中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其创新素质;教师从传授知识转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训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中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改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师资配比,对专业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教法的培训,企业导师将更多真实的企业创新案例、新能源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企业创

11、新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开发技术问题等内容引入现有课程体系,深化通识教育的内涵。(3)整合校企资源,探索差异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打破校企间的资源壁垒,建设校企两级创新创业实践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在科学研究、产品技术攻关、人才定向培养方面的合作,与毕业生专业实习合作单位达成岗位创新创业能力联合培养联盟,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协同共育机制,共建、共享育人成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推动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深度合作、联合传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根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色,选择“能源存储”“能源转化”两个方向,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将老师的横向课题和企业

12、导师根据企业生产设计的攻关型课题互相衔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人一导师”制定“一人一方案”,开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学研实训计划,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学研项目,在实验室进行产品开发、工程放大或工业化生产研究。在产学研训练的基础上,在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可以以企业生产研究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在企业中开展产学研训练和研究,实现在“实践中学”“学习中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满足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积极拓展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包括校内研发和企业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协同实训平台。在校内研发中心进行产品的实验室开发,掌握其

13、基本原理和所需的工程实践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科创能力。在校外实训期间,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工艺操作和产品检测开发等,将理论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深化“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6。(4)依托“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纵深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以赛促学,夯实创新基础。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通过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创热情,也可以检验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成效,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加强高校与企业在“能源存储与转化

14、”方向上的人才培养,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根据企业和该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备选题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适宜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借助产学研实践基地的科研平台、仪器平台,进行真题真做,企业和高校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1372023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411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问题的能力。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平台,学生定期汇报、交流研究进展、探讨遇到的问题等,导师及时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与终身学习的能

15、力7。(5)以赛促改,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首先要确定培养过程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通过评价和检验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反馈和持续改进,建立“学习实践评价改进”的四级循环链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和改进体系。评价结果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工作期间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定期邀请用人单位进行座谈,了解、掌握企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诉求,了解毕业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2)调研毕业学生,获得毕业学生对学校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

16、”等竞赛,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果。依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方案、教师资源配置等进行持续改进。3 结语工程教育认证倡导培养并提高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终身学习等能力的要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和检验平台,反之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达成。探讨建立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创新创业体系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董秋静,罗春华,王畅,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产学研

17、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5):133-135,139.2 李环宇.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中国高新科技,2020(8):28-29.3 徐嵩,王尔申,江秀红,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工程实习”课程教学改革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2):19-23,50.4 鲁海峰,陈孝杨,刘启蒙,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4):7-13.5 钱铮,俞洋,蒋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2,33(1):69-73.6 白晶,张宏.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高校创新

18、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分析J.经济师,2021(5):170-171.7 程新,李昆太,黄林.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2020(7):160-162.Exploring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CHEN Xianfei,ZHANG Wentao,DU Haiying(School of Materials,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

19、gineering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059)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

20、p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symbiotic in terms of training objectives,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raining methods.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eet the needs of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which is co

21、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uses the idea and core idea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reference,discusses the

22、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idea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and the background of related industries.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tinuous improve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