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2C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2C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综述.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71354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2C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2C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2C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2C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主席致 20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综述9 月 21 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学习习近平主席致 20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学校召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近 20 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缪劲翔出席会议并讲话。缪劲翔书记指出,习近平主席致 20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内容与今年 6 月 2 日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前后相续,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以习近

2、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北京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贺信与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重点强调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指出了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方向指引,对于持续推进首都文化建设、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近70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理应在研究、传承、保护和利用首都

3、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积极担当作为,切实发挥示范和引领性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对北京文化的重要定位、如何强化“两个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习近平主席强调,“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的具体体现,如何强化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如何发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核心引领作用,是座谈会的重点议题之一。

4、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基于对北京从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上宅文化、雪山文化等一直到元明清都城文化的简单梳理,通过对原始时期复合工具及陶器的发明创造、雪山二期文化对陕北石峁文化及山东、河南等地文化的吸收等情况的介绍,有力论证了北京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虽历经时间、空间、王朝及社会性质等变化,但文明形态一直并未断裂。历史学院王铭副教授认为,“一城三带”是中华文明赋予北京的鲜明文脉标识,是北京文化精神、文脉气质的最精练概括。如何推动“一城三带”的活态

5、传承发展,尤其是如何通过大运河遗产的历史文脉梳理、当代转化利用与世界运河城市对话,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更具共情力,是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者亟需考虑的问题。二、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发掘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未来工作的重心。艺术学部王德胜主任认为,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于以创新为核心的动力机

6、制的建设与完善;二、传统文化的“双创”必须与当下时代发生关联,有一种“向前看”的意识,必须具体体现时代文化的新变,充分尊重和发掘时代的文化新质,这关乎文化自信的实现前景。马克思主义学院沈永福院长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属性与工作实际,提出针对“第二个结合”,需强化研究“结合”的契合点,如何相互成就以及文化如何创新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思政课要讲出理论的高度、历史的深处、文化的厚度,做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文学院胡疆锋教授作为 2023 北京文化论坛与会代表分享了个人的参会经历和感受,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文化的持续创新,可依托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充分借助国家级基地平台,开展首都文艺创

7、作研究与评论实践,提供文化智库作用,同时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传统思想资源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院韩宁教授主张,纯粹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和思考,就是展示观念,获得认同的过程;作为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展是静下心来,专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对北京现存历史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三、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与会学者对加强中华

8、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必须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叶培贵教授认为,我们需以讲话内容和贺信精神为指引,在传承和发展上,要向“历史”寻找立足点;在守正创新上,要向“历史”寻求“资源”;新时代新征程,要在思想和文化上更加积极争取“主动”;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政法学院吴高臣院长指出,中华制度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国家在法治文明、信用文明等诸多领域创造了新的制度文明,在深入挖掘这些制度文明的文化根基的同时,需立足中华制度文明的自主性,促进制度文明的中国创新与国际传播,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院长指出,中国自古以来

9、便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强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既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又要和而不同,保持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中国教育学人要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分享中国的教育经验,弘扬中国的教育智慧,推进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四、牢记教育使命,培根铸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首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首都师范大学服务首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融入大中小幼各学段。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院长认为

10、,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和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开创具有中国气质的教育学派,是当代教育学人新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初等教育学院李敏院长指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待,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校老师,应该在探索文化自信建设路径上下功夫,引导师范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育学院徐勇教授强调,只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才能使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

11、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供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雷)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主席致 20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会议综述9 月 21 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学习习近平主席致 20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专家学者座谈会”在学校召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近 20 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学校党委书记缪劲翔出席会议并讲话。缪劲翔书记指出,习近平主席致 202

12、3 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内容与今年 6 月 2 日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前后相续,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北京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贺信与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重点强调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特别指出了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方向指引,对于持续推进首都文化建设、加快优秀传

13、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近70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理应在研究、传承、保护和利用首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积极担当作为,切实发挥示范和引领性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对北京文化的重要定位、如何强化“两个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习近平主席强调,“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

14、特性的有力见证的具体体现,如何强化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如何发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核心引领作用,是座谈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基于对北京从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上宅文化、雪山文化等一直到元明清都城文化的简单梳理,通过对原始时期复合工具及陶器的发明创造、雪山二期文化对陕北石峁文化及山东、河南等地文化的吸收等情况的介绍,有力论证了北京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虽历经时间、空间、王朝及社会性质等变化,但文明形态一直并未断裂。历史

15、学院王铭副教授认为,“一城三带”是中华文明赋予北京的鲜明文脉标识,是北京文化精神、文脉气质的最精练概括。如何推动“一城三带”的活态传承发展,尤其是如何通过大运河遗产的历史文脉梳理、当代转化利用与世界运河城市对话,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往更具共情力,是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者亟需考虑的问题。二、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发掘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16、者未来工作的重心。艺术学部王德胜主任认为,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于以创新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二、传统文化的“双创”必须与当下时代发生关联,有一种“向前看”的意识,必须具体体现时代文化的新变,充分尊重和发掘时代的文化新质,这关乎文化自信的实现前景。马克思主义学院沈永福院长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属性与工作实际,提出针对“第二个结合”,需强化研究“结合”的契合点,如何相互成就以及文化如何创新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思政课要讲出理论的高度、历史的深处、文化的厚度,做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文学院胡疆锋教授作为 2023 北京文化论坛与会代表分享了个人的参会经

17、历和感受,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文化的持续创新,可依托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充分借助国家级基地平台,开展首都文艺创作研究与评论实践,提供文化智库作用,同时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传统思想资源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院韩宁教授主张,纯粹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和思考,就是展示观念,获得认同的过程;作为人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展是静下心来,专注于真正的学术研究,对北京现存历史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三、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任何文化要立得

18、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与会学者对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必须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叶培贵教授认为,我们需以讲话内容和贺信精神为指引,在传承和发展上,要向“历史”寻找立足点;在守正创新上,要向“历史”寻求“资源”;新时代新征程,要在思想和文化上更加积极争取“主动”;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政法学院吴高臣院长指出,中华制度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国家在法治文明、信用文明等诸多领域创造了新的制度文明,在深入挖掘这些制度文明的文化根基的同时,

19、需立足中华制度文明的自主性,促进制度文明的中国创新与国际传播,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院长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强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既要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又要和而不同,保持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中国教育学人要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分享中国的教育经验,弘扬中国的教育智慧,推进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四、牢记教育使命,培根铸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首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现代化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首都师范大学服务首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必

20、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融入大中小幼各学段。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院长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和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开创具有中国气质的教育学派,是当代教育学人新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初等教育学院李敏院长指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待,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校老师,应该在探索文化自信建设路径上下功夫,引导师范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育学院徐勇教授强调,只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才能使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供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