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以Y社区为例.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72669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以Y社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以Y社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以Y社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6卷 第5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2023年10月Oct.2023Vol.46 No.5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以Y社区为例李凤舞1,2(1.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凤阳233100;2.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00)摘要 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其积极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近年来,Y社区通过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明确居民参与主体、增强居民参与能力和规范居民参与过程等举措,有效扩大了居民参与,但同时也存在着社

2、区治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居民参与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社区“家”文化尚需深挖和社区信息化平台亟需完善等问题。为此,基于赋权增能的视角,可从制度、组织、文化和技术四方面破解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以保障居民参与常态化,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增强居民参与实效性。关键词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赋权增能;现实困境;实践进路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203(2023)05-0067-07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社区治理效能事关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1。社区居民是基层社

3、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如何拓宽其参与治理渠道,以及怎样保障其有序参与,是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诸如搭建社区协商平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社区权益保障机制等多种举措,拓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助力其有序参与社区治理。近些年,学术界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社会资本、权力重构、社区治理现代化等视角,围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影响因素、优化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但鲜有从赋权增能视角深层次剖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对策。鉴于此,笔者以 Y 社区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为例,探析赋权增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突破路径,以期提升我国社区治理效能

4、。一、赋权增能助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质增效“赋权增能”(Empowerment)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的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所罗门(Solomon)的著作 黑人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区 中,是指“处理特殊障碍,改变受到外在社会污名化的团体界定,使团体成员重新界定及收稿日期 2023-09-08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20A008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szjyxm026);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项目(2021MY04)。作者简介 李凤舞(1989-),女,安徽阜南人,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

5、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7认识该团体,重拾自信与自尊,并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 的过程”2。美国 社会工作词典进一步将赋权增能解释为,“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的过程”3。在国际社会实践中,赋权增能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强调增加社会边缘群体、受压迫群体和受歧视群体的社会权利,激发其自身所蕴藏的潜能,以帮助其掌控自己的生活。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赋权增能理论已逐渐应用于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和管理学科等领域。(一)赋权增能是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视角赋权增能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

6、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赋权增能包括赋权与增能两个维度,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赋权与增能,则包括社会参与层面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人际关系层面群体意识的增强和个体层面自我效能的提高4。具体而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居民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社区自治组织或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参加社区治理的过程和行为。一般根据是否参与公共议题和决策过程,将其分为福利性参与、志愿性参与、娱乐性参与和权益性参与5。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质是重构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即需要基层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保障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社会资源平台,促使居民发挥主人翁作用,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而使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

7、果。可见,赋权增能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均强调保障政治权利平等。搭建社会资源平台和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二者在内在本质上是有机契合的。赋权增能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方法论指导。近些年,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对此进一步作出了以下阐释:舒川、吴曲认为赋权包括“制度赋权、管理赋权和环境赋权”6;沈光辉、蔡亮光认为增能包括“相关群体内生性发展的内在增能和外部力量推动的外在增能”7;谭祖雪、张江龙强调要从个体主动增权和外力推动增权两方面,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8;许宝君、陈伟东认为赋予居民自治权力、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和实现居民自主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赋权增能的自主行动过程9;陈伟东、吴岚波指出要从组织赋权和心理赋

8、权探析居民主体性的生成10;尹浩、舒晓虎提出要从专业团体的社区治理技术赋权、民政系统的层层制度赋权和落实到底的社区赋权 出 发,树 立 赋 权 治 理 理 念、培 育 居 民 主 体性11;伍玉振从建构居民主体意识、提升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和优化权力运行机制三方面,提出创新居民的赋权增能12。总之,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和开展技术训练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可激发社区居民内在权能意识,增强居民自治认知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推动社区公共治理自主决策、公共环境自主营造,进而实现社区善治。(二)赋权增能助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获取权利、提升技能和增强信心首先,赋权增能助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获

9、取权利。赋权增能有助于改变社会弱势群体的无权、弱权或失权状态,可有效解决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足。社会弱势群体获得社会权利,需要社区党政部门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健全社区治理参与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和重大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议权;通过推动居民互动合作、编织邻里关系网络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为社区居民配置必要的资源,保障居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其次,赋权增能助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技能。社区党政部门通过赋予社区居民自治权利和社会资源,着力解决社区居民的烦心事和揪心事,有助于推动社区居民养成参与意识,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增强表达意

10、见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和开发资源能力。最后,赋权增能助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增强信心。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其意见诉求和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从个体心理层面来讲,居民的自我价值感大大提升,从而增强了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信心。二、赋权增能视角下 Y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于 2022 年经 B 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 Y 社区,地处 B 市 H 路繁华商业区,由 C、F、X、L 四个68居民小区组成,辖区面积0.16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 089户,总人口8 186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 100多人。Y 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居民成员中有党政事业部门或国有企业的退休干

11、部、在职在岗人员,也有个体户、无业或失业人员等,其中年龄18至 55 岁 的 人 口 占 38.6%,55 岁 以 上 的 人 口 占43.5%,专科以上学历人口占 63.5%。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文件分析等方式,对 Y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状况进行调研后发现,其以“家”文化为核心理念,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工作导向,促进居民积极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推动了社区治理创新。(一)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激发居民参与热情Y 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吸纳周边资源,通过搭建以下社区服务平台,大大丰富了居民参与载体,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一是文化服务平台。Y 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12、,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如社区读书会、书画展、广场舞比赛、艺术培训等,打造社区居民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文化加油站”服务平台。二是志愿服务平台。Y 社区围绕“治爱:挚爱、致爱”主题,开展“治爱 1+1同心共筑社区梦”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一心一意解决群众困难”志愿服务理念,为老、幼、困、残等人群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平台,从而把陌邻变睦邻,进而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三是就业服务平台。Y 社区为下岗职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精准培训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推介拿到上岗证的人们通过就业“三公里”扩大求职渠道,切实做到了“四清”,即社区失业人员清、零就业

13、家庭清、困难就业人员清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清。四是议事协商平台。Y 社区为社区居民搭建了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红色”议事亭、居民议事亭、“红心”议事亭等议事协商平台,较好解决了居民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民事调解平台。Y 社区按照“居民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的管理服务理念,选聘 63 名“红色楼栋长”,组建了“流动调解队”民事调解平台,有效开展入户走访、居民矛盾纠纷调解,信访问题化解等工作,及时妥善解决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成为真正贯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二)明确居民参与主体,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社区治理不仅需要普通群众的出

14、场,还需要社区精英的参与,更需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社区居民中普通群众占绝大多数,其是推进社区治理的主体,而社区精英则是“拥有一定的优势社会资源,具有较强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并且实际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运行,能 够 对 社 区 公 共 事 务 产 生 影 响 力 的 人 群 总体”13。Y 社区精英包括党政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在职在岗人员或退休干部等。Y 社区在治理中,一方面结合本社区实际,充分发挥社区精英的权威和引领作用,同时完善权力监督制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于社区精英而出现牟取私利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如 Y社区 X 书

15、记挨家挨户走访,发动居民中的老党员承担调解纠纷、整治环境、治安巡逻等方面的小区管理职责,鼓励老党员主动“亮出”身份,真诚地服务群众,从而大大调动了普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总之,集聚区域党建动能,激活社区“红色基因”,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三)增强居民参与能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一方面,充分的参与权利和参与平台是增强Y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的前提。Y社区一是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如健全居务公开制度、民事调解制度、居民相关利益协商制度、热点难点问题听证制度、居务督查工作制度和居民参与相关法律制度等,以保障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知情权、评议权、听证权、监

16、督权。二是通过开展社区事务,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参与平台。社区事务主要是指社区党建事务、社区公共事务,以及包括法定组织事务和邻里互助事务的社区自治事务。在社区党建事务方面,Y社区党组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通过举办理论宣讲、主题赞歌、慰问困难党员和表彰志愿者等活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凝聚群众。在社区公共事务方面,Y社区以综合政务服务窗口为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其具体依托W红色物业,强化社区管理、安全和公共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69在社区自治事务方面,Y社区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增强了其对社区的责任感。另

17、一方面,居民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素养是增强 Y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的关键。Y 社区一是充分发挥“红色物业”的党建活力,推出居民下单、社区接单、党委派单、物业接单、居民评单的“五单工作法”,使社区小事情在 24 小时内解决,大事情争取在 72 小时内解决。自“五单工作法”实施以来,其切实为居民解决大小事情 3 000 余件,进而培育了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二是实施百姓点事、“两委”定事、居民议事、与会决事、多方办事、公众评事的“六事协商法”,引进专业社工,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即 Y 社区针对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环境等问题,首先通过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居民论坛、老党员工作室、走

18、访调查等载体,汇集百姓所急所想所盼;然后由社区“两委”初步审定议题及协商方案,召集 2/3 以上协商委员会成员协商议事;接着交由相关法定责任主体、社会组织等办理落实;最后则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此方法使居民在参与议事协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协商意识,掌握了科学的协商方法,增强了组织协作能力和议事协商能力,提高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素养,进而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四)规范居民参与过程,保障居民参与实效一方面,Y社区完善居民参与相关制度,推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Y社区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 Y社区自治章程,完善社区民意反映制度、公开听证制度、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确保居

19、民参与过程依法依规有序。另一方面,Y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机制。Y 社区党委牵头,依托社区党组织,吸纳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组织及其党员志愿者,建立了在职党员志愿网格化服务组织。而且只要社区有需要,这些共建单位“随叫随到”,围绕社区治理难题,与社区居民共商对策,绘制了红色社区治理“同心圆”,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切实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进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效性,推进社区良性治理。总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需要相关制度来规范,应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机制。三、赋权增能视角下 Y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为

20、扩大居民有序参与,Y 社区通过一系列举措,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打实、心贴心的管理和服务,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但是实践中,由于参与的规范性、制度性建设还不够,Y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存在以下现实困境。(一)社区治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物质激励制度缺失。如 Y 社区成立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织动员社区党员、共建单位及其党员志愿者,围绕独居老人生活、未成年人成长、文体娱乐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活动,不仅鼓励了更多居民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还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Y 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工作制度相对完善,包括登记注册、招募培训、服务记录、关系转接、积分兑换、

21、典型评选、褒奖激励等制度。但在当前的褒奖激励制度中,只有精神激励,没有物质激励,导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监督管理制度缺失。如 Y 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目前尚缺乏监督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志愿活动的效果。Y 社区实施的服务“五单工作法”和议事协商“六事协商法”也缺乏相应的事后监督管理制度,而这也导致了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利益受损,直接影响其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三是社区工作协商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度建设不足。如 Y 社区议事协商机制不规范,缺乏常态化制度建设,导致居民参与无序或不足。(二)居民参与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发挥政治优势层面,Y 社区党组织

22、的战斗堡垒作用亟待发挥,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还需加强,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现代化推进体系尚需完善。在凝聚政治力量层面,Y 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与社会各界等的协同作用均未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意识仍需进一步培育。二是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重。Y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上级行政机构安排的行政事务,并按照行政思维处理社区事务,鲜有精力70去关注本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导致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度下降,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降低。三是业委会力量薄弱。2021 年 6 月成立的 Y 社区“红色业委会”,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对业委会工作不支持,业主参与和自治意识不强,业委会成员构成单一以及尚没有

23、相应的规范制度,导致业委会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未能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四是社会组织缺乏。Y社区原有的社会组织如“女子创业第一站”、非公“红色家园”党建联谊会等,由于在居民群众中信任度较低,再加上自身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严重依赖基层政府的资金帮扶等,导致其无法生存,因此当前Y社区暂无社会组织。(三)社区“家文化”尚需深挖一是家国同构的思想尚未整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的组织结构展现了家庭和国家的关联性、共同性。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则展现了齐家在国家或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当前,Y 社区“家文化”仅强调家庭内部的规范、教化和指导,并没有将倡导立身修德、敦亲睦邻与谦逊处

24、世结合起来,建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二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推动社区良性治理方面的作用不大。近几年,Y 社区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推广应用。因此,当前 Y 社区并没有建成以情感和信任为基础的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居民诚信缺失、不守信用、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安定。(四)社区信息化平台亟需完善一是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近些年,Y 社区居民了解社区信息一般是通过楼栋的居务公开栏,Y社区在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服务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建设短板,因此目前还无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社

25、区服务。二是缺乏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Y社区尚未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化,“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困扰着社区居民。例如,社区居民在办理社保、医保、养老、纳税等方面的流程繁琐,存在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和证件的问题,不能“一网”通办,从而给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三是缺乏互通有无、功能多元的“掌上云社区”。“掌上云社区”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协同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和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平台,线上治理社区事务与线下网格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高效便捷的政、社、民协同共治智慧平台。然而,Y 社区的居民QQ群、微信群所承担的功能较为单一,一般为社区居民闲聊吐槽

26、、居委会发布通知和个体工商户销售商品的工具,社区居民目前尚无法在线处理社区安全、环境美化、物业服务、志愿活动、投诉维权、议事协商、社区专项资金使用等公共事务,因而还不能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四、赋权增能视角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路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社区利益群体的多元分化,社区居民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推动社区治理体制从被动型的行政管控转向主动型的社区自治。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则重构了党委、政府、社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打破了社区原有运行机制的平衡。因此,破解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要从居民自身入手,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党

27、政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在制度、组织、文化和技术等方面赋权增能居民,从而保障居民参与常态化,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增强居民参与实效性。(一)制度赋权增能,保障居民参与常态化制度赋权增能是指基层党政部门以制度的形式,赋予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机会和资源,以保障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激励居民参与的持续性。当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亟需制度赋权增能,以解决保障居民参与、规范居民参与和激励居民参与的问题。保障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是制度赋权增能的价值诉求,一方面协调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居民为社区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了社区共

28、建共治共享,助力社区实现治理现代化。因此,规范居民参与和促进居民持续参与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制度增能,保障居民参与常态化。71一要建立物质激励制度。社区党政部门应采用物质激励的方法,给予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以物质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可实行居民社区治理“积分制”,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诸如志愿服务、移风易俗、见义勇为、垃圾分类、议事协商等方式进行积分,然后在指定场所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要持公平合理原则,讨论决定以及出台积分实施细则。社区居委会则可为每户发放积分存折,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统计且定时公示积分情况,

29、接受社区居民监督。二要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要设立由社区党政部门人员和社区居民组成的监督委员会,使其既监督社区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又监督党政部门和物业公司的管理服务。要健全社区监督机制,通过规范监督程序,建立监督委员会内部审查和奖惩制度,确保社区监督机制有效运行。要加强监管部门能力建设,培育社区居民的监督意识和增强社区居民的监督能力,以保障社区治理公正有效。三要完善社区协商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度。要成立由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物业工作人员代表等组成的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社区协商会议,规范处理社区常规事务,灵活应对社区突发情况和重大问题,从而有效提高社

30、区议事协商质量。(二)组织赋权增能,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组织赋权增能是指社区党政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在建设组织和发挥组织平台优势过程中授权于居民,推动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从而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潜在能力,以期实现社区自治。然而,社区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重、业委会力量薄弱、社区社会组织缺乏等问题,导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随意和不规范。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居委会的基础作用和统筹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的功能重塑和社区居民的社会整合。一要加快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要通过积极开展“特色共建”“特

31、色党日”“特色服务”“文化铸魂”等活动,以及加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带准政治方向和建优组织体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一支“忠、专、实、勤、正、廉”的社区党务干部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切实、贴心的服务,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二要推进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基层政府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厘清政府责任清单和精简社区工作项目,赋予社区居委会有效的社会自治权利。要减轻社区居委会繁重的行政事务,赋予其更多的治理资源和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其关注社区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烦心事和揪心事,从而实现对其“行政化”与“社会化”的双重赋能。三要加强业委会建设。

32、要积极推动党员业主参选业委会,以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要健全业主监督考核物业制度,为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和维护业主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四要培育红色社区社会组织。要加强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确保红色社区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方向。要建立红色“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心,将社区红色资源和社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推行“草根”培育和社工帮孵,同时加强管理监督,从而确保红色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三)文化赋权增能,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文化赋权增能是指通过搭建社区文化教育平台和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自治能力。社区文化是

33、指“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本社区的文化理念、文化现象以及文化生活场所”14,其是社区的灵魂,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应以弘扬家风、家训和家规为契机,通过开展评选“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和“好媳妇”等活动,营造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科学教子的社区文化氛围,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进一步挖掘社区文化,要做到形式有特色、内容有品位、过程有规范和结果有成效,可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要突出特色。要在活动形式上求新求异,展现本社区特色。例如,社区老72年学校可开展闲置布艺手工改造

34、,整合辖区共建单位的资源,发挥退休职工的余热,丰富老年人群体的业余生活。再如,可邀请荣获省文明家庭的居民做客社区直播间,开展线上家风分享会。二要提高品位。要在活动内容上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实现“求乐”向“求知”的转变。例如社区可开展“做风筝、观气象”亲子活动,老师从多角度出发,向小朋友们科普风的形成、等级和作用。三要走向规范。要在挖掘社区文化过程中,建立规划、协调和运作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四要注重实效。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品牌,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切实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四)技术赋权增能,增强居民参与实效性

35、技术赋权增能是指运用信息技术,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通畅、便捷的信息平台,便于居民表达意见、监督和评议,从而增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认知,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和提升居民的行动效能。由于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缺乏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再加上社区居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导致社区居民尚无法获得均等和优质的信息服务,甚至有可能带来社区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不平等的后果。因此,技术赋权增能意在消除信息分化,推动信息技术平等地惠及所有居民和所有社区,增进社区之间、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信任,从而有助于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技术赋权增能,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

36、加强社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和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装备水平,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均等、优质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二要加快社区政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要构建统一的社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还要通过积极推行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自助办理、委托代办等个性化服务,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社区居委会的公信力,从而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三要打造一个集工作、服务、交友、娱乐、参与于一体的掌上社区治理平台。社区党政部门要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强线下扁平化

37、服务能力、及时回应能力、意见协调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社区居民要树立线上自治意识,加强线上自治能力建设,从而提高线上治理水平。参 考 文 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2-10-26(01).2Solomon B.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38.3 Robert L.Barker.The Social Work Dic

38、tionary:4th EditionM.Washington,D.C.:NASW Press,1999:658.4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 J.学术研究,2004(12):73-78.5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137-164.6 舒川,吴曲.赋权增能: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发展路径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1-16.7 沈光辉,蔡亮光.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老年教育转型发展探究 J.湖北社会科学,2021(11):142-147.8 谭祖雪,张江龙.赋权与增能:推进城

39、市社区参与的重要路径以成都市社区建设为例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57-61.9 许宝君,陈伟东.社区治理理念创新及其技术实践J.中州学刊,2017(07):73-79.10 陈伟东,吴岚波.论社区公共资源治理中居民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湖北 D 社区的案例分析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27-33.11 尹浩,舒晓虎.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主体性培育路径研究 J.求实,2018(04):76-87.12 伍玉振.赋权增能: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05):87-95.13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1.14 闫平.社区文化:新时代道德治理的有效载体以乡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为视角 J.山东社会科学,2021(07):188-192.责任编辑徐芳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