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供需视角下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与空间重构.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1774327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需视角下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与空间重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供需视角下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与空间重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供需视角下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与空间重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68摘要:城乡供需关系可理解为都市区乡村消费需求与乡村产品供给之间的互补关系,推动着都市区乡村产业发展和空间重构。文章构建了“乡村健康生活圈”,具体论述了概念内涵及其运行逻辑,并以乡村空间“功能-机理”的耦合发展为切入点,研究都市区乡村功能演进、乡村空间重构特征和优化策略。基于此,文章凝练了“山地型带状均衡结构、丘陵型多核极轴关联均衡结构和平原型多核网状放射均衡结构”空间类型,分类指导三类乡村空间结构优化。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upply and demand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c

2、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nsumption demand and rural product supply in urban areas,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urban areas.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ural healthy life circle,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its ope

3、ration logic,and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rural functions in urban areas,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mechanism of rural space as the starting point.Based on this,this paper condenses the spatial type of mount

4、ain type zonal equilibrium structure,hill type multi-core polar axis related equilibrium structure and prototype multi-core reticular radiation equilibrium structure,and guid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ree types of rural spatial structure by classification.关键词:健康生活圈;乡村空间;都市区;城乡供需关系Keywords:healthy livi

5、ng circle;rural space;metropolitan area;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文潘悦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 授项晓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志毅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 授(通讯作者)DOI:10.19875/ki.jzywh.2023.11.022引言都市区作为一个具备城乡功能、产业和生态内在调节机制的有机空间单元,乡村空间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指导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与手段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宏观层面侧重政策与制度设计

6、,微观层面侧重具体建设和改造措施,而中观层面缺乏“承上启下”的乡村资源配置手段。本文基于城乡供需关系对都市区乡村空间的传导机制探讨,重新审定都市区乡村“人-地-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乡村空间组织逻辑有效引导都市区乡村资源优化配置。1 城乡供需关系与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趋势1.1 都市区城乡空间供需关系都市区(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一种空间形态,都市区城乡供需关系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依据各自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需求,互为依托并提供支撑保障。总的来说,需求与供给属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且密不可分,产品供给反映消费需求,同时产品供给务必要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城乡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使供需推力

7、和拉力作用有效发挥,能够对城乡产业、功能、空间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激活农村需求为目标,畅通城乡经济双循环,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2 城乡供需关系下的城乡功能一体化发展当城乡供需关系处于动态均衡状态时呈现出帕累托最优,将转变都市区乡村发展的“被动局面”。本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着手,将城镇化人口处于“温饱、小康和富裕”三个阶段的不同乡村消费需求与乡村产业类型进行关联,分析城乡供需关系下的乡村产业体系特征,具体体现在乡村功能、产业与空间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乡村功能多元化发展,乡村不仅为城市提供生态、土地和农产品等基础性“供给”,逐渐有能力承担邻近地区的就业和旅游、休闲康养等功能,在功

8、能上产生了城乡之间的供需关联。二是推动城乡产业衔接与互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使乡村产业空间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体现出丰富的现代农产品和休闲旅游需求,乡村产业空间进而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三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起乡村产业结构改变,这将会引起乡村土地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并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入对乡村要素进行重构(图 1)。1.3 城乡供需关系下的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趋势“供需关系、乡村产业、乡村空间”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是都市区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建立乡村健康生活圈的基本立足点。其中,城乡供需关系变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带来了机遇,进而对乡村空间演化产生了影响。乡村产业结构随着供需规模的改

9、变作出相应调整,而市场需求推动了乡村生产空间演变,进而增强了城乡功能和产业互动。由此,适应新的城乡供需关系,可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乡村空间助力乡村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供需关系平衡。2 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内在逻辑与构建要素强大的都市区乡村消费需求与现阶段薄弱The Func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Healthy Life Circl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供需视角下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与空间重构基金项

10、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市圈乡村产业空间演化机理、集聚效应与规划引导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项目编号:52278076);武汉市社科基金 2021 年后期资助项目:基于供需视角的武汉市乡村健康生活圈研究(项目编号:2021017)城乡规划URBAN AND RURAL PLANNING069236|2023|11城乡规划复、重建和改进7。2.2.3 乡村生活要素及其空间优化乡村生活要素主要是与“人”及其社会活动相关的要素,生活要素和服务设施优化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一方面要求通过构建宜居的人居环境、完善交通体系、均衡公共设施配套,优化村庄生活硬环境,定向的分类均衡设定、分级差异化配置农村基础设

11、施;一方面要求(新)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建共享,营造邻里和谐、特色鲜明、协调有序的生活空间系统8,推进乡村组织重构并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通过对现状居民点和新型居住组团的空间整合,充分考虑村民意见设置不同规模的“多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一村一社区”居住组团,形成规模集聚的生活空间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集聚效应,使生活空间呈现规模化、有序化发展,实现乡村健康生活圈内的三生空间要素交织并存,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3 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组织与乡村空间重构3.1 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组织研究“生活圈”是一种自我运行完善的有机空间单元,突出了“人”作为乡村发

12、展的主体对象,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营建者、经营者和收益者,实现了乡村空间“共建”,要素“共“健康”理念下乡村产业空间演进过程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乡村产业的自然资源依附性特征,乡村自然资源特征决定了产业类型和产业空间布局;二是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差异导致不同产业空间类型的差异性较大;三是农村土地制度背景下,农户和村集体以三权分置的方式进入乡村产业发展过程,“农户-村组-公司/合作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行为选择,影响了乡村产业组织和产业空间发展6。2.2.2 乡村生态要素及其空间优化乡村生态要素旨在通过利用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体等自然生态要素,围绕生态建设需求来构建均衡、

13、有序、健康的乡村生态空间,将生态功能与生活、生产功能交融,促进乡村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从而营建休闲生态的乡村空间格局。生态空间的优化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保护视角,划定“永久生态空间+一般生态空间”,其中永久生态空间就是生态红线内严格控制保护的区域,其保护程度为最高级别的,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关键;二是开发视角,基于生态空间的合理开发,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划定“适建区、限制区、禁建区”,控制生态空间的建设量;三是利用视角,通过生态产业化开发、生态格局调整,实现城镇、自然、农田的广义生态功能效益提升;四是修复视角,以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辅以外界人工调控,实现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的乡村产品供给能

14、力形成了较大反差,对构建合适的乡村空间组织范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当务之急。目前,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效力的不足体现在乡村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乡村产业空间融合和乡村生活空间活力三个方面的协调,本文构建乡村健康生活圈,可视为引导乡村三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响应。2.1 乡村健康生活圈城乡供需平衡下都市区乡村空间组织的技术响应2.1.1 乡村健康生活圈内涵辨析对乡村健康生活圈概念的定义首先从生活圈的概念入手。国内已有大量对“生活圈”的定义,分别从城市功能性1、社会环境系统2、社区尺度3等不同目标引导的空间范畴进行解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20 版)中将“生活圈居住区”概括为:按照充分满足城市居民

15、生活文化与物质交换需求为准则分划的居住区空间范围4。总体上说,学界对“生活圈”的概念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为了满足各类日常生活而促发的相应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畴5。基于此,本文对“乡村健康生活圈”的概念可做出以下解读:2.1.2 供需关系平衡导向下的乡村健康生活圈运行逻辑本文构建均衡、健康、宜居的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宏观上有效顺应城乡供需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空间建设效益,突出了生态环境基底下人为的干预乡村三生空间发展,其逻辑体现了“生产先行,生态制约,生活能动”的反馈响应效用,形成了“产业空间融合化,生态空间休闲化,生活空间活力化”的乡村空间组织运行逻辑(图 3)。2.2 乡村健康生活圈

16、构成要素及其空间优化2.2.1 乡村产业空间要素及其空间优化受到多元化乡村消费需求的带动,都市区乡村内部出现了大量新类型、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产业现象,而乡村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不同利用和改造方式,可依次概括为传统农业类型、现代农业类型、农旅融合类型和生态(休闲)旅游类型四种新型产业空间单元。图 1乡村空间重构与城乡要素交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乡村健康生活圈的构建逻辑与维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供需平衡目标下乡村空间运行逻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70参考文献:1袁家冬,孙振杰,张娜,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5(01):17-22.2孙德芳,沈山

17、,武廷海.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规划师,2012,28(08):8-72.3程蓉.以提品质促实施为导向的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8(02):84-88.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5柴彦威,张雪,孙道胜.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03):61-69.6潘悦,韩瑞,庞添.“三权分置”对乡村产业空间的激活效应研究J.规划师,2021,37(14):27-33.7姜申未.土地整治对乡村

18、“三生”空间重构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8.8韦俊敏,胡宝清.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77-81.9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581-590.10何杰,潘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空间重构逻辑路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6):203-208.11石鑫,潘悦,庞添,等.产业空间耦合下大城市近郊乡镇产业发展效率时空分异以武汉市黄陂区乡镇(街)为例J.商业经济,2021,(12):52-54+90.用”,效益“共享”的理想状态。乡村健康生活圈可理解为适应不同地理空间

19、特征和城乡供需关系特征,组织乡村资源布局来最优化乡村发展效益。3.1.1 基于“功能-机理”耦合的乡村空间演进功能是机理的外化,机理是空间的内核。乡村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文化功能9,形成生产生活功能生态化,生态功能产业化的复合型状态,以此构成乡村地域和文化系统内的生产、生活、生态协同价值观10。以“功能-机理”为切入口的乡村健康生活圈内部空间重构思路,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市场自由选择下的乡村空间自组织发展。以“功能”为切入口,通过规划手段调控乡村功能,对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设计。而空间机理是指乡村产业、居住点和各类配套设施在地理空间的集聚,反映了多元主体合力下的空间现象

20、表征。3.1.2 基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的乡村功能重塑受到都市区城乡供需关系影响,乡村空间形态表现出生活空间分散化、生活空间无序化、生态空间无损化的现象。乡村功能重塑以人的诉求为第一位,呈现出“社会-经济-空间”重构格局,最终引导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重构的基本逻辑。“乡村健康生活圈”作为开放性系统,应在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目标下,统筹服务均等、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升社会主体能力,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的多元功能重塑。3.1.3基于“要素整合-功能优化-结构调整”的乡村空间机理重塑在乡村空间功能导向下,对乡村空间运行机理的干预调控,需要从推进合理化形态、均衡化结

21、构、均衡要素配置,最终引导乡村功能优化,即基于“功能优化-结构调整-要素整合”的乡村健康生活圈机理重塑的逻辑思路11。本文将“要素、结构、功能”与“生产、生态、生活”空间进行耦合,梳理出“要素整合-结构调整-功能优化”路径。在该发展诉求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指导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并以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和保障手段,经济发展为主线来倒逼乡村空间转型,同时以“自下而上”的“机理整合-结构优化”为根本手段,作用于乡村功能优化的路径。3.2 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类型划分及其空间重构3.2.1 基于地域特征的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类型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和地形地貌形成了原始的都市区乡村空间格局,大

22、多归纳为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直接影响了乡村功能、产业类型和配套设施建设。根据生态产业最优化和产业生态最优化的双重目标下,研究“乡村健康生活圈”作用机理下的三类乡村空间类型的用地重构及其空间演进。基于乡村空间组织范式特征认知,本文凝练出三类乡村健康生活圈的空间特征:山地型带状均衡结构,丘陵型多核极轴关联均衡结构,平原型多核网状放射均衡结构。随着城乡供需关系不断演进,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格局将呈现出深化、升级和更替的变化。3.2.2 山地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的空间机理特征:带状均衡结构山地型乡村产业发展和开发建设受到地理格局和生态约束较大,生态空间对生活、生产空间围绕生态空间格局自组织发展。

23、顺应地形地貌特征,山地型乡村大多以林果产业、观光旅游、康养度假等产业发展为主,但呈现出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等特征。采取带状均衡结构的空间发展模式,山地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结构顺应山体以及河谷成带状分布,局部点缀建设空间图斑,整体呈现核心不明显、均衡发展的空间机理特征(图 4)。3.2.3 丘陵型乡村健康生态圈的空间机理特征:多核极轴关联均衡结构丘陵型乡村产业发展和开发建设受到地理格局的一定约束,生态资源要素的产业化发展程度介于山地型和平原型之间,乡村产业类型同时兼顾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农旅融合的多元特征。建设用地依旧受部分地形地貌的影响,形成了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织补”

24、的空间形态。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下,采取多核极轴关联均衡发展的结构模式,丘陵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结构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机理,并沿主轴多核发展(图 5)。3.2.4 平原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的空间机理特征:多核网状放射均衡结构平原乡村产业发展和开发建设受地形约束较小,但也限制了乡村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集中连片的农田资源,乡村以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加工业、农业旅游以及其他涉农服务业为主。根据产业集聚规模和服务半径辐射范围,采取多核网状放射均衡结构,平原型乡村健康生活圈呈现“规模集聚、零星点缀”的空间布局形式,其中生态空间以农业、草林地、公园的方式“见缝插绿”的镶嵌于生活、生产空间之中,衍生形成多

25、核辐射、网状放射、均衡发展的空间机理特征(图 6)。结语“圈”的概念是基于生态与宜居价值的客观认知下对乡村空间治理的方法创新。都市区城乡统筹发展下构建的“乡村健康生活圈”,对优化城乡功能发展和乡村空间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据城乡供需关系和乡村空间格局特征,通过运用都市区乡村健康生活圈的作用机理和优化策略,将乡村划分为若干个“人-地-产”一体化的空间单元,以此提升乡村活力和产业效益,并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同时,进一步发挥“乡村健康生活圈”的聚集效用,还需在创新多元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强化乡村空间规划技术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图4山地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组织与结构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5丘陵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组织与结构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6平原型乡村健康生活圈空间组织与结构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