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21792611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三)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湖北省高考最后一卷历史(三)本试题卷共4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

2、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苏美尔人刻有文字和图案的滚印苏美尔人的雕刻技术领先世界B中亚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三号发现公元前5世纪来自中国的双色织锦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C罗马钱币上印有的地球图案和胜利女神组合,拜占庭帝国钱币印有十字架和地球的图像组合拜占庭帝国弘扬了古罗马的法治传统D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好的古希腊剧场古希腊在地中海领域进行着殖民扩张AA BB CC D.D 2关于李悝变法,史记多处记述为:“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汉书亦言:“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

3、教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上述史料可用于印证()A魏国力量的崛起与衰落 B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C君主集权的理论与实践 D李悝变法的内容与成效3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 B阶级矛盾日益尖锐C郡国并行弊端显现 D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4下表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末期刺史、州牧的罢置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 期罢置情况改制内容西汉成帝绥和元年罢剌史置州牧刺史官秩提升、固定治所、监察范围扩大西汉哀帝建平二年罢州牧置刺史西汉平帝元始

4、五年正十二州名分界刺史掌握临时军事权力、获得一定地方行政权新莽天风元年置州牧、部监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复置州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罢州牧置刺史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完全掌握军政大权A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C皇权衰弱导致刺史行政化 D制度变迁受经济重心南移影响5下图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体育运动导引图,该图可以反映()A体育养生的开端 B刚健雄伟的时代气息C珍爱生命的精神 D百姓生活的美好富足6下图为18641919年汉口中药材的进出口额统计图。这可以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中医学理论获得长足发展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汉口成

5、为对外贸易的中心7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辇彀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清军的海防设施落后 B中央集权弱化C“东南互保”局面形成 D军事战略失误8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A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C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总体安全观的形成9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关论述。这些论断()论述出处和发表时间农民问题乃

6、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9)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A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B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C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10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C致力于实

7、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11图1、图2是新中国成立后返乡人员证件的图片。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旨在()A打破帝国主义的敌对封锁 B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 D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12关于居住在澳门的华裔国籍问题,1986年中葡两国谈判后最后商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这一处理方法()A丰富了“一国两制”思想 B显示出“另起炉灶”决心C损害了中国司法自主权 D体现出“真实亲诚”理念13英王爱德华一世于1283

8、年召开议会时,有4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14%;1295年“模范议会”召开时,有17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44%。1510年,来自110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220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英国()A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C具限制王权的传统 D国王“临朝不理政”141859年,随着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的日渐繁荣,黄金年均产量达到275吨,是18世纪年均产量的10倍。尽管关于黄金大幅增加和物价上涨的警告不绝于耳,但除了19世纪末很短的一段时间,欧美通货膨胀并未发生。这主要是由于()A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B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

9、金本位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并用15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A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14分)材料一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

10、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国别学者研究成果日本加藤繁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

11、于明末。日本重田德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韩国吴金城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

12、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8分)17【中西方交流的纽带】(14分)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其过程有时长达几个世纪。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二图7“一带一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成为“交流纽带”的四个方面。(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提

13、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据及时代意义。(6分)18【西方国家社会问题】(15分)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材料二德国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降低育儿成本,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提高生育福利增加对儿童保

14、育方面的投资,从而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即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对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建立较为完备的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总之,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

15、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11分)19【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的戏剧故事】(12分)材料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曾任日本总理大臣和首届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震惊世界。辛亥前后,安重根的故事在中国多次被改编,搬演于戏剧舞台,所涉体裁丰富,主题多变。表3时间代表作品及简介1909年11月王钟麒创作一部名为藤花血的传奇作品。其内容主要写日本欲吞并朝鲜,派伊藤博文为朝鲜统监,爱国志士安荫七欲在伊藤前往“满洲”时刻杀他,其妻金氏得知他的计划,甚为担心。1915年3月在国内形势的触动下,民鸣社把安重根的故事搬上舞台,取名东亚风云。 在广告中曾写道:“兹者东亚风云日紧一日,本社悲朝

16、鲜之亡,恐覆辙之重寻,特编斯剧以警国人”。1918年春郑正秋编写了卖国奴一剧。该剧的主要人物并不是安重根,而是曾任朝鲜总理大臣的李完用。以李完用的亲日卖国行为作主线,安重根及其同党的刺杀行动,不过是由此延伸出的一个自然结果。摘编自张会芳英雄、亡国、国贼:辛亥革命前后安重根题材戏剧的叙事转移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CCCBCAC题号1112131415答案CACBB1【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亚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三号发现公元前5世纪来自中国的双色织锦”说明早在公元前中

17、亚与中国就存在经贸往来,表明中外文明交流源远流长,故选B项;苏美尔人滚印上的图案虽然精美,但需要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雕刻作品进行对比,才能得出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钱币图案与罗马钱币图案存在关联,反映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文化,但不能具体体现对罗马法治传统的继承,排除C项;西西里岛上保存着完好的古希腊剧场,表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扩展到西西里岛,但不能证明扩展到整个地中海领域,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尽地力之教”,主要成效是“国以富强”,反映了当时变法的内容与成效,故选D项;材料只说

18、明了魏国“国以富强”,并未说明其衰落,排除A项;“尽地力之教”是指在农业上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秦朝才建立君主集权制度,战国时期并未实践这一制度,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可知汉朝中期国力逐渐增强,但是王国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和边疆问题日益严重,使传统的“与民休息”的政策难以应对社会局势的变化,亟需进行调整,故选A项;王国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和边疆问题既涉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涉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只能反映王国问题,无法反映豪

19、强地主问题和边疆危机,排除C项;材料主要从诸多问题显现的角度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政府需要调整统治政策,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末年以来刺史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州刺史行政化的每一次节点都对应着汉朝皇权波动,东汉末期刺史行政化的形成,便是由于幼帝频立,戚宦政治势力导致的王权衰弱,故选C项;材料所述主要涉及西汉中期至东汉末期刺史行政化的过程,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所述涉及西汉中期以来刺史职能演变总体上扩大了,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矛盾进一步加剧,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养生体育运动导

20、引图反映了练习者利用肢体、攀悬、跳跃并结合人体呼吸运动,有些模仿动物做出姿态各异的动作用来医疗和保健身体,说明中华先民对卫生保健的探索重视,这体现了珍爱生命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养生体育运动具体的内容,没有与其他体育养生运动对比,得不出具体开始的时间,排除A项;“刚健雄伟的时代气息”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养生体育运动导引图的时间是西汉早期,当时百姓生活并没有美好富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18641919年的大多数时间汉口中药材出口大于进口,且进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侧面反映了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步加深,列强将我国作为商品市场和原

21、料产地,故选C项;仅凭中药材一项无法说明晚清政府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事实上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逐步处于入超地位,排除A项;中药材的进出口额无法体现中医学理论的进步,且近代中医“获得长足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汉口与其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对比情况,无法体现其成为“中心”,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契,辇彀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各省长官没有积极拱卫中央,体现出清朝中央集权弱化,故选B项;甲午海战时,经

22、过洋务运动,海防设施先进,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并没有涉及到战略问题,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而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人在国家安全观上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呈现了梁启超的国家安全观,维新思想强调的是变革,故其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启蒙思想强调的是自由、平等、理性等,而材料的主旨是国家安全观,排除B项;通过材料

23、可知梁启超个人的国家安全观有变化,但无法看出当时“形成”了总体安全观,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材料所示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论述,“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都表明毛泽东注重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强调民主革命是否艰巨,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发动秋在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进军,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没有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战争侵略,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

24、主义国家的蓝图”“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故选C项;材料“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返乡人员证件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1962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

25、和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城市人口返乡支援农业生产,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故选C项;城镇人口返乡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鼓励城镇人员返乡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城镇供应压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并非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可知中国政府对澳门作了更加细致的相关规定,有利于丰富与完善“一

26、国两制”思想,使澳门回归后能够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问题,故选A项;“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并不针对澳门问题,排除B项;这一规定是维护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C项;“真实亲诚”是针对中非间的友谊,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4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14%”“来自110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220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可知从1283年召开议会到1510年议会下院都有市民的参与,这说明英国称其存在通过召开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故选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民主宪政在英国开始逐渐确立起来,排除A项;材料中市民参与议会的比重都未超过一半,说明当时封

27、建贵族依然在议会中占据主导,普通民众参政热情并不高涨,排除B项;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国王失去了行政权,完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59年”“黄金大幅增加欧美通货膨胀并未发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当时的货币体系金本位制的形成,金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且不易贬值,又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使通货膨胀并未发生,故选B项;英国成为头号强国与欧美各国的通货膨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且对外殖民使欧洲列强获得大批黄金、白银等,更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排除C项

28、;欧美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宏观调控在二战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的空前强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两级对峙的两极格局的转折点,故选B项;据材料“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使得欧洲普遍衰落,使得欧洲国际地位的下降,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是欧洲普遍衰落的影响,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是欧洲衰落的客观环境,但并非欧洲衰落的根本原因,

29、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4分)(1)背景:明朝中后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多种经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粮食种植萎缩;元明时期湖广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粮稻种植迅速推广发展;明朝中后期长途、大宗贸易发展,江南得以大量输入粮食。(1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三位学者的研究都有史实支撑,都有一定可靠性,其中韩国学者的研究和重田德学者的都比加藤繁的更可靠。(2分)理由:韩国学者研究洞庭湖周边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米谷输出记录,奏疏两个一手的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关注的角度全

30、面,史料证据充足结论更具可靠性;重田德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奏疏这一手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更具真实性,也更可靠;加藤繁的研究证据单一,只有一本明末刊本,孤证不立,要多源史料才利于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他的研究结论不够可靠。(6分)(表明观点2分,不表明观点直接评价论述的不得观点分,评价6分,结合材料和史料实证论述1点3分,2点6分,无史料实证的只得3分,共8分)【解析】(1)据材料一“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明朝中后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据材料一“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并

31、结合所学,可得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多种经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粮食种植萎缩;据材料一“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并结合所学,可得元明时期湖广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粮稻种植迅速推广发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得明朝中后期长途、大宗贸易发展,江南得以大量输入粮食。(2)首先,据材料二中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注意从整体上对三位学者的研究作出评价,可得三位学者的研究都有史实支撑,都有一定可靠性,其中韩国学者的研究和重田德学者的都比加藤繁的更可靠;其次,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分别给予说明。关于韩国学者,据材料二“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32、”、“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可得韩国学者研究洞庭湖周边农业发展水平,结合米谷输出记录,奏疏两个一手的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关注的角度全面,史料证据充足结论更具可靠性;关于日本重田德,据材料二“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可得重田德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奏疏这一手文献史料来得出结论,更具真实性,也更可靠;关于日本加藤繁,据材料二“明末刊本地图综要”、“他据此推断”,可得加藤繁的研究证据单一,只有一本明末刊本,孤证不立,要多源史料才利于得出结论。17【答案】(14分)(1)方面:经贸往来、技术交流、物种交换、宗教传播(思想或文化交流

33、)。(8分,1点2分)(2)依据: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分)意义: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可得,经贸往来;由材料一中的“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则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可得,技术交流;由材料一“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可得,物种交换;由材料一中的“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可得,宗教传播(思想或文化交流)。(2)第一小问依据,结合所学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可知,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以此

34、为依据,我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第二小问意义,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而言,这是中国提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秉承古丝绸之路的和平交流的发展理念,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8【答案】(15分)(1)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生育观念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2)概括: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每点2分,共8分。)评价:德国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设计是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结果

35、;制度设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共3分。)【解析】(1)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了经济水平,福利制度、退休制度不断完善,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保障;科技和医疗卫生的发展,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据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可知,生育观念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大量中青年男子战死沙场,影响了西欧生育率的提高。(2)第一小问概括,据材料二“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降低育儿成本,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提

36、高生育福利增加对儿童保育方面的投资,从而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可知,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据材料二“实现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即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可知,实现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据材料二“对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建立较为完备的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可知,建立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据材料二“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可知,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一“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可知,德国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德国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设计是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结果;从构建生育

37、友好型社会到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最后到建立较为完备的护理体系和护理保险制度,德国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设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据材料二“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可知,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19【答案】(12分)【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2分,阐述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值要求1012综合材料信息,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79综合材料信息,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

38、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46能够拟出论题,基开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表述较通顺 。03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示例:论题:辛亥前后国人认知随时局变化趋向理性。阐述: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如深,反清革命运动高张,中国知识界对朝鲜民众反侵略抗争有一定关注。但从藤花血作品可以看出,时人对此事件认知有限,尚处于赞扬悲情英雄的感性阶段;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二十一条”交涉时期,群众反日情绪高涨。民鸣社的东亚风云体现出时人对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关注。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卖国奴一剧将人物主线转

39、移,谴责李完用的亲日卖国行为,以此影射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体现了反帝爱国思想。总之,辛亥前后国人对于安重根刺杀一案的改编剧主题多变,经历了从赞扬英雄义举到关注亡国危机、谴责卖国行为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国人思想解放的历程。【解析】据表格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事件,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多种戏剧化改编内容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且随着时间推移,国人逐渐认识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故:辛亥前后国人认知随时局变化趋向理性。具体论述过程需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社会环境情况,补充相关史实内容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论述,其中:辛亥革命前,民族危机如深,反清革命运动高张,人们虽然对于反侵略事件有所关注,但是着重强调对于家庭情感;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传播,尤其在北洋政府统治下,北洋政府同日本关系密切,签订相关不平等条约换取利益等行径引得国人的强烈不满,故在戏剧作品的改编中体现了对于亲日卖国等行为的谴责。这体现了国人对于社会事件及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故:国人思想不断深入解放。最后进行总结升华。第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