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XX公园幼儿游憩空间规划调研报告 .pdf

上传人:刘佐伊 文档编号:2183644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公园幼儿游憩空间规划调研报告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艺术应该让更多民众认识,以提 升国民的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所以, 博物馆的设立、文化资产的保存、艺术的 辅助等等,皆是为了达成前述的目标。然 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的文化政策 却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化政策的目标:以 创造财富为目的。在这个目标与思维的主 导下,文化活动变成了“产品”,观众则 成为“消费者”,而政府的艺术补助变成 了一种“投资”。 根据2013年5月英国官方发布的创意 产业经济统计(Creative Industries Eco- nomic Estimates)数据显示,在2010年 创意产业的附加价值毛额(Gross Value Added: GVA)共计362.9亿英

2、镑,占全英 GVA的2.89%;13类创意产业中,出版类 的GVA所占比率最多,为115.6亿英镑,约 占全英GVA的0.92% 11。 (二)营销目标的制定: “创意英国” 战略 许多国际性城市都将城市品牌的建立 和营销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认 为城市品牌是基于城市的功能并反映了城 市发展的愿景。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效应,增强了城市的硬实力,使一个城市 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在软实力 方面,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渗透效应,重塑 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品牌 效应。 英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创意产业对于 城市品牌和国家形象建设的战略作用,并 且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城市营销的战

3、略目标密切关联,在城市发展中强调国家 文化战略的重要性。1990年,英国政府委 托大英艺术委员会协同英国电影协会、行 业委员会及各地区一起从事英国文化发展 战略的起草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讨论 和论证,在1992年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 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 来为题正式公布。1997 年英国将文化 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 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 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 经济的聚焦点。1998 年出台的英国创意 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 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当创 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

4、速度和 影响以后,从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到建设全 球“创意中心”,实施“Think UK”(创 意英国)战略 12。 从英国发展的路程来看,创意产业 通常与城市再生(Urban Renewal)相结 合,特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或社区。 当城市发展面临转型的瓶颈时,文化资产 (Culture Heritage)便成为推动城市再生 的主要资本,即能保存如历史的建筑、工 艺和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也能增进城市 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城市 文化的价值。 曼彻斯特是英格兰第二大城市,也 是英格兰西北部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 和就业中心,更是英国城市重建再生的一 个典范。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纺纱机的

5、 发明,曼彻斯特依仗其方便运输的运河、 充足供应的煤炭和创新的城市文化,纺织 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孕育了全新的纺织工 业,使得这座城市迅速崛起 13。但是,曼 彻斯特的重工业设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遭受德国强力轰炸和破坏,导致纺织工业 的没落。战后的曼彻斯特在城市重建过程 中努力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1980年代,由于史密斯市场(Smith Mar- ket)的搬出,大部分的盈利性组织和居民 迁出,曼城北角区(Northern Quarter)只 有极少数的酒吧和服装批发商在此经营, 出现大量的廉价租地。为此,市政府启动 商业改良区域(Commercial Improvement Ar

6、ea)方案,对开发商和店铺租客给予政 策上的鼓励和实质性的补助金额。当地政 府鼓励文化创意维生的中小企业进驻北角 区,保留现有的商业经营,扶助新的创意 产业,并开发另类购物和夜间经济,改建 传统海鲜市场,修建曼彻斯特手工艺和设 计中心(Manchester Craft and Design Cen- ter,如图1、2所示),成就了现在的曼彻斯 特最有活力的文化景观。工艺设计中心、 中国艺术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Contem- porary Art)、各类型的文创工作室、俱乐 部、酒吧和独立唱片店遍布整个北角区。 (三)营销手段的构建:政府与非政 府组织的分工与相互配合

7、城市营销的成效同城市围绕此项工作 所设计安排的组织机制是密不可分的。英 国通过明确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分 工,构建城市营销的组织机制来推进文化 图1 曼城北角区, 来自Google Map 图2 曼彻斯特手工艺和设计中心, 来自百度图片 产业的发展。 政府组织是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的重 要代表者和城市营销的核心运作者,同时 也是文化产业相应的计划、目标和政策的 制定者,从而发挥主导、推动作用。在组 织机构方面,英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 业特别工作小组,由首相任负责人,负责 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创意产业推进工作, 包括产业政策、规划计划、预算和划拨创 意产业资金等,明确DCMS为全国创意产 业的

8、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成立 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 非政府组织承担了中介和桥梁的作 用,在经费赞助、宣传推广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英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及企业行 为,从创意企业的培育、审核、认定、监 督到人才、资金支持,全部由非政府组织 负责实施,政府只对其进行资格认定、下 达任务指标,并实行指导、监督,发达的 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 14。 以伦敦为例,政府通过大伦敦法 案(Great London Authority Act)的立法方 式来明确伦敦市长的法定责任之一就是推 广伦敦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旅游业等创意产 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形象推广的重要 手

9、段,而城市品牌的建立则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主要目标。政府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协 调机制使得文化产业在城市营销的核心思 想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伦敦的营销机构 “访问伦敦” (Visit London)在筹集运作资 金方面是一个典型,它是由大伦敦市政当 局(GLA)组织支持的,是伦敦国际和国内旅 游业营销和吸引投资领域的主导机构。其 机构性质被设定为有限公司制,其资金主 要来自于会募集、商业活动报酬和英国文 化部、伦敦市长、伦敦发展局和伦敦政府 协会等多个官方机构的拨款。由于“访问 伦敦”的出资方各异,因此其董事会的成 员也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市长办公室、伦 敦发展局以及各类民间艺术文化组织。正 由于“访

10、问伦敦”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合作 伙伴的募集,达成了其运作机制的企业化 特征,即要通过自身的宣传服务成果来争 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的募集,由此形 成有效的内生激励,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出 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产品和活动 15。 同样以曼彻斯特北角区为例,1990年 代初,由新迁入的酒吧、餐厅的新业主组 成的Eastside Association和曼城市政府达成 发展策略的共识,并共同制定发展创意产 业战略计划,形成了以资产所有者、开发 商和市政府三方联盟合作为政策执行的主 体。市政府通过一系列大小规模的资助、 管制手段、详细的资产简报、引导企业进 行文化导向的产业,协助并成功说服房东 和开发商参

11、与计划,为创意产业提供良好 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16。曼城北角区文创发 展可以看到市政府以政策介入为主导,并 协助资产所有者和开发商参与开发计划, 得以合理得处理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 益的状况,从而有效的进行文化导向的城 市发展空间。 (四)营销内容的突出:文化资源的 筹措配置与利用 将城市营销的重点同城市经济产业发 展的重点契合起来,也是在城市中广泛应 用的立体营销方式。一些欧美城市直接基 于本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确立城市整体营 销口号,这既可以将营销工作直接服务于 城市的具体发展重点,又可以将政府、业 界和社会统一在一个一致的发展旗帜下, 实施营销的分工与合作。 英国区域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

12、状况 比较突出。从地域来看,英国是由大不列 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 成的岛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 北爱尔兰4个部分。由于各种有形和无形 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英国各地区文化产业 的发展状况和程度也有差异。如英国首都 伦敦以电影节、时装节、设计节、游戏节 为基础,发展艺术、演艺、电影、时装、 设计、数字传媒、音乐等产业,成为全球 “创意城市”的典型。距伦敦 100 公里的 牛津城是著名的大学城,英国借助名校品 牌深度开发了文化旅游资源。英格兰西 北部利物浦是披头士摇滚乐团的故乡,现 在发展成为英国音乐、艺术、博物馆、足 球队等文化荟萃的名城,被誉为“创新之 城”。苏格兰高原北部

13、大峡谷的尼斯湖, 利用水怪神话深度开发文化产业而闻名遐 迩。北方之都曼彻斯特虽然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受到重创,但通过一系列文化升级 策略却保住了往日大都市的地位 17。 三、广州文化产业分析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内容及规模 近年来, 广州市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为目标,推动文化产 业平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2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31.49 亿元, 占GDP比重为4.7%,全市文化产业 法人单位数达22686个,从业人员达26.14 万人,文化产业施工项目207个。按国家统 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统计口 径,201

14、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743亿 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7.7%,占GDP的比重 约为4.82%。 20102013年, 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 加值分别为524.52亿元、 586.99亿元、 631.49 亿元、 743亿元。 以法人单位新口径数据统 计看,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8%、 4.72、 4.7%、 4.82 18。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 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涵盖新闻出版发行 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创意和设 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 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 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 的生产和文

15、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10个大 类。 2012年,法人单位数排名前三的分别 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 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法人数分别 为8575个、4119个和3686个。2012年全市 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6亿元。 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完成投资22.57 亿元,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完成投资 22.48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完成投资 12.26亿元。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和文化 用品的生产分列第四、五位。广州现有的 113个较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中,文化 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类、文化 用品的生产类的数量排名前三,分别为49 个、14个、13个,三者占文化产业

16、园区总 数的67.26% 19。 (二)广州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 1.文化产业管理政策。一是提出了广 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与战略目 标。广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出台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 划纲要(20112020)和广州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一系列的文件,对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 结构布局、产业体系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广州市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 领域做出了部署。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 将重点打造文化会展、新闻出版业、文化 旅游、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服务行业,同 时注重培育电子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 戏、影视后期制作文

17、化博览等新兴的文化 产业。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例,近年来,广 州市政府相继出台扶植动漫和软件产业发 展的系列文件,2006年颁布关于加快软 件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颁布 广州市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 的若干规定。在政策上鼓励软件和动漫 产业的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软件和动漫 企业落户广州。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广 州市网游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己经居于 领先地位。2012年全市180家动漫重点企业 资产合计231.7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6.69 亿元;年平均从业人数为2.40万人,实现 增加值56.68亿元,比2011年增长8.0% 20。 2.文化产业的管理措施。产业园区方 面,由

18、政府主导推动或是受到政府扶持保 护的园区类型主要是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 势领域以及新兴重点培育的领域,这类园 区的代表有广州荔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 区、中国进出口产品交易会展文化集群、 广州科学城ABC组团和天河软件园等。广 州创意设计类产业园区数量为49个,占全 部园区数量的43.36%,呈现出大发展、大 繁荣的局面 21。与创意设计类园区相比, 广州市文化艺术类园区数量较少,只有8 个,且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与广州岭南文 化中心的地位不太相符。在园区政策方 面,主要是对于动漫游戏等重点扶持的产 业园区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行政事务审 批的便利和税收的优惠等措施。而在文化 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

19、相应的认证 标准,文化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指 导不足,园区内产业链的建设没有受到重 视。这导致大部分的园区定位不清晰,缺 乏对自身产业特色的思考,一提文化产业 园区就以创意设计类定位,容易陷入“有 园区没创意没产业”的瓶颈。这些都是今 后广州文化产业布局所要思考的问题。 人才引进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广州通 过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为人 才的引进提供载体,广州高新区2012年实 现文化科技产业产值310亿元,同时拥有 两院院士27名,硕士、博士8600名 22。广 州市在留住人才方面也有所举措,颁布的 关于广州市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 策的意见中规定

20、对高层次优秀文化人才 在住房、户籍、生活待遇、养老保险及家 属随迁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并允许他们 以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生产要 素占有单位的股份或参与收益分配 23。不 过,根据2013年广州市对动漫重点企业的 统计调查,在各项指标中,人才被认为是 影响企业做大做强动漫业务的最主要因 素,占49.1%;但企业对动漫产业的人才 环境的满意度却是最低的 24。这个反差说 明广州的文化产业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 3.文化产业的管理机构。目前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都被人为地划分到不 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广州市并没有成立专 门管理部门对这些相关领域进行协调与组 织,容易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全

21、市 文化产业行政人员编制仅为5人,12个区 文化产业行政部门没有编制、人员,管理 经费缺乏 25。 (三)文化产业的管理手段 文化产业的行业管理就是指文化产业 内的各行业规划、组织、协调以及沟通的 一种产业管理体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沟通政府与 文化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产业 管理的重要辅助性力量。广州文化行业协 会并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行业协会 的成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进行。比如 在 2009 年 11 月, 由广州市政府出面牵头, 推动成立了广东省动漫专业委员会,密切 各从事动漫研发设计和衍生品生产的各企 业交换行业信息、互通有无,使得企业间 的合作

22、产生集聚效应,促进行业发展。 (四)广州文化产业的消费与市场 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 娱乐消费支出为4020.59元,占城市居民家 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3.2%;广州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1133.41 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总 额的10.3%;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 13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出 口达到59.59亿美元,进口额为76.56亿美 元;对广州市重点文化企业的调查统计中 发现,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比例为50%及以 下的企业占总体企业的80%,销售比例为 50%以上的企业占总体企业的20%。 部分重点发展领域在市场占有率取 得一定

23、优势。以广州动漫游戏产业为例, 其中番禺就有各类动漫游戏企业600多 家,游戏及其配套产业年总产值达300多 亿元,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产 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洲等数十个国家 和地区,占据全球动漫游戏机市场近20 的份额 26。但对于广州文化产业的整体发 展水平来讲,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广州的 文化企业要想培育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 场,就必须做强优势文化项目,培育自身 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跨国传播力的强 势文化品牌。 (五)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文化产业战略需要逐步细化 与落实。近年来,广州市在“十一五”规 划、“十二五”规划和广州建设文化强 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

24、要(2011 2020)等多个纲领性文件中对文化产业 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指导,明确了文化产 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转型升级 中的重要地位 27 28。从时间上看,目前广 州市还缺乏一个统筹性的文化战略规划作 为指导,大部分涉及文化产业的文件效力 和指导内容都是针对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 段,一般是五年或十年,这对于政策的连 续性和关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就 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弊端。从 内容上看,大部分涉及文化产业的政府文 件都是以规定、指导意见等形式发布,没 有从立法的层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阐 述,而且文件的内容多重视宏观目标的表 述,对具体措施方面则缺乏相关的配套文 件做补充

25、说明。这容易造成企业与政府之 间的沟通成本增加,政府对于重点发展的 领域给予较多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例如动 漫游戏行业,但对于其他的文化行业则明 显指导不足。 2.文化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提升。广州 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资源,如果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开发与 利用,将会对文化产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 用,同时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广 州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额、产业园区数量等数据来看,广州 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领域分别是文 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文化休闲娱乐类和 文化用品的生产类,这些领域中能展现并 发掘广州本土文化资源的企业并不多,很 多都是注重生产经营的环节,并

26、没有从源 头上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动漫产业为 例,52.2%的核心企业没有自主版权,有 20项及以上自主版权的企业仅占14.8%。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 间。 3.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加强。文化产 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认证标 准,文化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指 导不足,园区内产业链的建设没有受到重 视。广州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没有形成体 系,只是在部分文件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提 及,缺乏具体的细则,执行力较弱。广州 市并没有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对这些相关领 域进行协调与组织,容易造成权限不明、 职责不清。全市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队伍还 没有建立起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和行 业组织、

27、服务、带动、集聚功能亟待加强。 四、英国文创对广州文化产业的 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文化产业资讯系统 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在于其产业 发展政策的制定是建立在客观的产业统计 资讯的基础上。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范畴 统计为13大类,其各大城市再依据其产业 分类,深入统计和普查自身产业的市场、 财务、技术和趋势,并配合各自城市的文 化特色,集中城市的资源和资金,重点扶 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 业的风险,有助于人才的投入和创业的意 愿。广州应加强产业资讯系统,配合自身 城市竞争力和条件,因地制宜支持具有优 势的文化产业。 (二)扩大文化产业空间,协助创造 产业口碑 英国城市的文创产业和文

28、创观光往往 是由地方政府为主导, 配合区域经济战略, 加上英国中央政府颁布适宜的政策、法律 和多元的财务支持,尊重地方认同,并鼓 励多元化,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产 业。 以曼彻斯特的北角区为例, 英国发展文 化产业不以新开发区为文化创意场地,而 是与老城区相结合,保存其历史的建筑、 工艺或生活方式等当地的文化资产,重新 规划城市空间, 再创造城市的复兴。 另外,来自社会和市民的自发力量更 是英国文创最具特色的因素,英国市民的 参与对文化产业公私合伙(Partnership)执行 机制和城市文化产业决策影响最深。企业 和市民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府的支持为英 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品牌打造,奠定了

29、稳定的基础。这种长期战略及整合管理、 政策和地理边界的能力,与当地社区的鼎 力支持和强烈的愿景,使得英国创意城市 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反观过去十年,广州政策和开发商 多以千篇一律地以商务中心区(CBD, Cen- tral Business District)、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和住宅区等模式进行开发,眼界相对 短浅,较缺乏以文化为主导的创新眼光。 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多是利 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重新开拓没落的旧 街道或市区,发展兼顾商业利益和文化多 样性,追求创新的文化产业园区。广州文 化产业园区的产品服务品类相对单一、低 端,民间资金引入比较低效,渠道相

30、对同 一化,市场化及创新度较缺乏。广州文化 产业应注重产业化和创新,鼓励文化性投 资,可通过持续推动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 的竞赛,大力提倡创意文化产业;建立并 协助客观的专家口碑,有助于从业者的市 场营销与开拓。 当然,由于国情、政治、经济和规划 体系的差异,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 历程的差异,学习国外经验不能不考虑其 差异性。创意城市的发展是不能从其他成 功的案例直接复制的,必须从自身城市的 历史脉络去摸索前进的路径。英国城市与 广州城市从城市密度、土地使用分布、到 环境和历史保存,从城市的建设到使用城 市的方式等,有重大的差异。因此,英国 创意产业分类方式和构架并不完全适合广 州,从英政府

31、的创意产业报告中,较少提 及其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寓意。广州发展文 化产业在经济性指标方面可参考英国创意 产业的研究,而在产业的分类、文化性和 社会性上,广州发展文化产业应考量其发 展现况和整体中华文化市场的细分合理利 用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致力于保存历 史建筑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推动地区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透过文化创意将城 市形象重塑和转型,使城市成为一个可消 费的对象,大力推销其城市文化,打造属 于本土的城市文化品牌。广州城市拥有让 人羡慕的文化资源,在过去几年的努力打 造创意城市的成果有一定的成果,但广州 城市需要改善的地方仍有很多,为此仍需 摸索创意城市应该怎么更有效地经营。 参考文

32、献 1戴维思罗斯比著,王志标,张峥嵘译. 经济学与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大卫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 文化产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3Sable, K.A., & Kling, R.W., (2001), The Double Public Goo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hared experience”, Values Associated wi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5. 4 Cliffs, G. (2005)

33、,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Culture, Language Science, (1). 5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nd ed.), Routledge. 6向勇等. 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 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7.孙华翔. 文化创意产业之产业定义,2003文化创意产业:全球思考、台湾运动国际研讨会. 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3.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创意经济报告2013拓展本土发展途径

34、 M. 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第一版. 9蔡尚伟,秦珍子. 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构建. 人民网,2007年10月8日, BIG5/22100/54430/54431/6348984.html 10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 Sport,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2001”, 9 April, 2001 11Department for Culture , Media & Sport, 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 Estimates-Full Statistical R

35、elease, 8 Dec. 2011. 12李雪玲,高长春. 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8期. “” 1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14刘平. 英国、日本、韩国创意产业发展举措与启示J. 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15屠启宇. 城市营销管理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和资源配置基于国际案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16张锦俊. 由英国经验看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园区规划与都市活化J. 科技发展政策报道,2007年第5期. 17陈美华,陈东有.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昌大学学报 (

36、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18 19 20 21 22 24 2526甘新.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14. 23张莹莹. 广州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P. 广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012. 27市社科规划办.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 http:/www.guangzhou. 28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 GZ04/201102/t20110224_12268.html, 2011-2-23. 【摘要】 通过对中国4 5 个特大城市

37、的统计数据进 行分析, 探讨城市密度与城市环境, 包括公共设 施的可达性, 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城市公交系 统的发展, 资源能源的人均消耗, 以及环境污染 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研究城市环境对于人 口密度的承载能力, 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可供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 城市化 ; “紧凑城市” ;环境 ;城市密度 ; 可持续发展 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THE TREND OF CHINESE CITY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CHEN Haiyan; JIA Beisi ABSTRACT:

38、 Through analysis of statistics of 45 mega c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nsity and the urban envi- ronment in the aspect of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facilities, usage efficiency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 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per capita consump-

39、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llu- tions in order to providing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KEYWORDS: urbanization; compact city; environment; urban den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的快速 膨胀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

40、市 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尤其是1 9 7 8 年改革开放之后, 在城市 人口急速增长, 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住房 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作用下, 城市用地空前膨 胀。 扩张的城市吞没了大量的农田和绿地, 加大 了城市通勤负荷, 造成道路拥挤、 空气污染等环 境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图1 中的统 计数据显示, 在1 9 8 6 - 2 0 0 0 年的1 5 年间, 中国城 市人口以每年 3 . 9 3 % 的速度激增,大大高于全 国人口1 . 3 5 % 的增长率。 由此, 在1 9 8 0 - 1 9 9 0 年 间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了2 . 2

41、 2 亿人 (相当于美国全 国人口的 8 0 % ) ,中国的城市化率也由1 9 7 5 年的 1 7 . 3 % 上升到了 2 0 0 0 年的 3 4 . 5 % 。每一年大约 有1 0 0 0 万新增人口涌入城市县镇, 希望在城市中 满足他们的生活生产需求。 为了给新增移民提供 住房、 就业和其他服务设施, 同时提高现有居民 的居住水平,中国的城市用地呈不断扩展的趋 势。 图1 中的数据表明在过去的1 5 年中, 中国城 市人口增加了 5 4 . 9 9 % ,但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却 以 1 2 5 % 的速度膨胀,城市扩展系数(城市用地 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比) 达到了2 . 2 7 1

42、 , 严重 超出了国际上比较合理的1 . 1 2 1 的比例, 显示 出我国城市单位用地的平均利用率远低于国际的 平均水平。 根据我国政府的一项统计, 由于城市用地盲 目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占到我国全部耕地流失总 量的 1 8 . 5 2 % (图 2 ) ,是造成农业和生态用地流 失的第二位重要因素。 在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化过 程中, 已经有大约1 8 5 万h m 2 的土地被永久地转化 为城市建成区。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以不到世界 1 0 % 的耕地养活2 1 % 世界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十分 严峻的。 资料显示, 2 0 0 0 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 1 1 7 3 m 2 ,只有世界水平的 4

43、7 % (2 5 0 0 m 2) ,是澳 大利亚的1 / 3 0 ,加拿大的1 / 1 9 ,俄罗斯的1 / 9 , 美国的1 / 8 。 同时随着未来人口的增加和自然灾 害的影响,到2 0 1 0 年和2 0 3 0 年,人均耕地面积 将进一步减少到 9 5 3 m 2和 8 9 3 m2。因此,众多的 学者表示出担心, 如不加以控制, 中国当前这种 紧凑还是分散? 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 (1 ) 与西方国家郊区化过程中, 富裕阶层自 发的、 主动的外迁不同,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形 成中, 工薪阶层的被动的、 有组织的郊迁占很大 比重。 这主要是由于1 9 8 0 年代中国城市的居住扩 张是以政府政策为导向, 结合旧城改造、 工业郊 区化进行的。 进入1 9 9 0 年代后, 虽然由于市中心 环境恶化, 富有阶层在郊区发展别墅、 高档公寓 建设, 但是大城市周围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所引导 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郊迁, 还是居住郊区化的主 流。 (2 ) 由于郊区人口主要以工薪阶层为主, 他 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问 题。 同时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 大量的城市 基础设施不能在短期内随城市的边界一同外扩, 从而造成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因此新建 的郊区项目尽量缩短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以期倚 借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