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74-1999 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pdf

举报
资源描述
UDC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P CJJ74 99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underpass bridges in town by jacking method(2 0 0 8年6月 确 认 继 续 有 效)1999-01-25 发布 1999-07-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 镇 地 道 桥 顶 进 施 工 及 验 收 规 程Specificatio n fo r co n str uctio n an d acceptan ce o f un der pass br idges in to w n by jackin g metho d(2008年 6 月确认继续有效)CJJ 74-99主 编单 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政建设总公司 批 准 部 门: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施 行 日 期:1 9 9 9年7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Specificatio n fo r co n str uctio n an d acceptan ce o f un der pass br idges in to w n by jackin g metho d CJJ 74-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 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市兴顺印刷厂印刷*开本:850X1168毫 米1/3 2印张:2%字数:7 0千字 1999年6月第一版 2009年6月第三次印刷 定价:13.00元 统一书号:15112 17297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 政 编 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w w w.cabp.co 网上书店:http:/www.chin a-buildin g,co 关 于 发 布 行 业 标 准 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 及 验 收 规 程 的通知建 标1999 19号根 据 建 设 部 关于印发一九九三年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修 订 项 目 计 划(建 设 部 部 分 第 二 批)的 通 知 (建 标1993 699 号)要 求,由石家庄市市政建设总公司主编的 城镇地道桥顶进 施 工 及 验 收 规 程 ,经 审 查,批 准 为 强 制 性 行 业 标 准,编号 CJJ7499,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 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归口管理,由石家庄市市政建设总公司负责具 体解释。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年1月25日次測.1术 语.2一般 规 定.4顶 进 施 工 方 法.54.1 次顶入法.54.2 中 继 间 法.54.3 顶 拉 法 和 半 顶 拉 法.64.4多 个 单 体 桥 顶 进 法.7顶 进 工 艺 设 计.85.1现 场 调 查.85.2 降 水.85.3 工 作 坑.95.4 滑板.105.5 润 滑 隔 离 层.105.6顶 力 计 算.115.7 后 背.125.8钢 刃 脚 及 中 平 台.135.9 顶 进 设 备.14碰 施 工.176.1 施 工 放 线.176.2 施 工 排 水 与 降 水.176.3 工作坑开挖.186.4 滑 板 施 工.186.5 润 滑 隔 离 层 施 工.196.6 后 背 施 工.196.7 桥体预制.206.8 顶 进 设 备 安 装.2356.9顶 进 作 业.6.10测 量 监 控.6.1 1 恢 复 线 路.7铁 路 线 路 加 固.8工 程 质 量 检 查 与 验 收.8.1 工 作 坑.8.2 滑 板 及 润 滑 隔 离 层.8.3 后背.8.4桥 体 预 制.8.5 桥 体 防 水.8.6 桥 体 顶 进.8.7 施 工 测 量.附 录A工 作 坑 渗 水 量 计 算 附 录B滑板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附 录C后背墙的稳定性验算*附 录D地道桥顶进施工记录表附 录E本 规 程 用 词 说 明.附 加 说 明.条t说日月.1总 则1.0.1为了统一全国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施工质量,使工程施工规范化,制 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在铁路运营条件下,道路穿越铁路而修建的 地道桥工程。1.0.3地道桥顶进施工,应进行工艺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1.0.4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12术 语2.0.1 地道桥 un der pass br idge 道路从铁路下穿过的立体交叉。2.0.2 顶入法 jackin g metho d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筑物逐渐顶入路基,以构成立 体交叉通道的施工方法。2.0.3 箱形桥 bo x-br idge采用顶进施工的地道桥,其桥体结构采用框架形式而成为箱 形 桥。2.0.4 工作坑 wo r kin g pit预制和顶进桥体的工作场地。2.0.5 滑板 bed-way工 作 坑 底板,又是顶进中的滑道。2.0.6 后背 r eactio n pedestal承受桥体结构顶母反力的临时构筑物。2.0.7 吊轨 han gin g br idge o f tr ack在铁路线路加固范围内,行车钢轨的两侧,用3根 或5根钢 轨叠束 后,藉U型卡子和扣板与枕木紧固联成一体,组成悬吊式 轨 束 梁,使加固线路具有一定的整体刚度。2.0.8 顶 铁(顶柱)jack blick 用型钢制成的传力设备。2.0.9 顶力 jackin g fo r ce桥 体 顶进时,为克服桥体与土之间的土抗力、摩阻力和铁路 线路及加固材料的摩阻力所施加的力。2.0.10 顶力系数 jackin g fo r ce facto r 桥体顶力与桥体自重之比。22.0.11 中继间 in ter mediate jack statio n多节桥体在节间设置的用于布置顶进设备的工作间。(见图 4.2.1)2.0.12 顶拉法 pull an d push metho d三节或三节以上桥体顶进,将后节与前节以钢拉杆相连,使 前后节桥体互为后背,交替顶进的施工方法。(见 图4.3.1)2 0.13 半顶拉法 semi-pull an d push metho d顶拉法施工,由于前后节静摩阻力不足,顶进仍需设置后背 时,称为半顶拉法。2.0.14 扎头 do wn war d headin g当桥体顶进时的重心移向滑板前方边缘附近时,桥体前部进 入未经压实的土基,并在铁路活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下沉。3 一 般 规 定3.0.1城镇地道桥孔数和跨径、净高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国家现行 的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等有关规范的规定。3.0-2应根据土质情况组织施工组织设计或制定有针对性的施 工 技术方案。当有地下水时,地下水位应降至基底以下0.51.0m 后,方 可 施工。雨季不得顶进地道桥。3.0.3应与铁路有关部门签订施工配合协议。在顶进作业前,并 应依据设计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由铁路部门对施工范围内的铁路 线路进行加固。3.0 4地道桥采用整体顶进时,其长 度 不宜大于或等于30m;当 大 于30m时,宜 在 纵 向 分 节。第 一 节 长 度 宜 为 桥 高 的1.52.0 倍。纵向分节的接缝宜设在铁路线间。3.0.5多 孔 地 道 桥 的 宽 度 超 过45m时,宜横向分解为多个单体 桥,根据工期和顶进设备情况采用分开顶进或同步顶进。3.0.6桥体顶力作用面应垂直于道路中心线,并应设置钢垫板,当 斜 桥 顶 进 时,在 受 力 部 位 应 设 置 桥 体 底 板 顶 进 三 角 块(见图5.6.3),并应采取纠偏的技术措施。3.0.7桥 体尾 墙长度不宜小于桥高的0.4倍。3.0.8在地道桥顶进过程中,应对线路加固系统、桥体各部位、顶力体系和后背进行测量监控。测量监控方案应纳人施工组织设 计或施工技术方案中。3.0.9地道桥体结构可采用箱形框架结构,亦可采用拱形结构或 分 解式结构。44顶 进 施 工 方 法4 1 一次顶入法4.1 1采 用 一 次 顶 入 法(图4.1.1)施 工,桥体应整体预制,桥 尾部设置千斤顶,借助后背反力,将单孔或多孔桥体一次顶人铁 路路基。图 4.1.1 一 次 顶 入 法 1 一桥 体;2滑板;3千斤顶;4一横梁;5 顶柱;6后背4.2中 继 间 法4.2.1多 节 桥 体 采 用 中 继 间 法(图4.2.1)顶 进时,应在多节桥 体分节处的中继间内和桥体尾部设置千斤顶,按顺序各节依次逐 节顶进。顶进前节的顶力应依靠以后各节的静摩阻力和后背反力 提 供。当后背综合抗力的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组合顶进。4.2.2中继间的位置和尺寸,应根据采用的千斤顶的外形及其数 量确定。图 4.2.1 中 继 间 法 1、2、3一 桥 体;4 千 斤 顶;5 顶 柱;6 后 背;7 钢 横 梁;8 剪 刀 铰;9 中继间4.2.3在 场 地 预 制 桥 体时,各节桥体可采用串联预制或并联预制。4.3顶 拉 法 和 半 顶 拉 法4.3.1采 用 顶 拉 法(图4.3.1)施 工 时,桥体不应少于三节。在 常用几种润滑隔离层中宜选用摩阻系数偏大的材料,其节间应设 传力支 墩、拉 杆、拉梁等作为传力设备。千斤顶应设在中继间、桥 体尾部及传力墩处。4.3.2设计顶力应根据桥体分节、各节的长度和各节静摩阻力,按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4.3.3采用半顶拉法施工时,桥体不应少于两节,常用几种润滑 隔离层宜选用低摩阻材料,并应充分利用各节静摩阻力,并应通 过传力墩和拉杆等转变为顶进节所需的反力,其不足部分应由后 背提供。图 4.3.1 顶 拉 法1 一前节桥体;2中节桥体;3后节桥体;4一千斤顶;5 拉杆;6钢拉梁;7 进尺44多 个 单 体 桥 顶 进 法4.4.1多个单体采用分次顶进,桥体间净距不宜小于0.2m。顶 进时应计人一侧土压对桥体偏移受力的影响。4.4.2多个单体桥采用同步顶进应视同多孔桥整体顶进,并应随 时调整顶进中的相关位置。5顶 进 工 艺 设 计5.1现 场调 查5.1.1 地道桥顶进地点的调查应包括:地 形、地 貌,地基土种类 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流 量,周围 地区地面排 水情况,当地气象资料,以及影响地道桥稳定和施工 中可能发生的地质不良现象等。5.1.2施工范围内的调查应包括:地 上、地下各种设施及管线的 种 类、结 构、位 置、用 途、产权单位的拆迁方案,以及要采取的 施工防护或施工过渡措施等。5.1.3调查附近道路和铁路交通的情况应包括:铁路容许的限速 条 件,列车通过次数及间隔时间;既有铁路股道数、道岔及每股 道的 使用 情况;股道间距及标高;现有平交道口的交通状况及临 时改移道路的可能性。5.1.4现场 调查应包括:水 源、电源、料 源、施工运输道路及施 工 场 地。5.2 降 水5.2.1地道桥顶进施工范围内,应保持干槽施工。工作坑底四周 应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坑顶周围应有防、排地表水的措施。5.2.2根据水文地质情况,进行降 水设计,通常可采用排水沟、集水井或井点降水等;降水除满足顶进施工要求外,对降水后出 现路基和周围建筑物下沉,应有预防措施。各类井点降水的适用 范 围 应 符 合 表5.2.2的要 求;工作坑渗水量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 录A的规定。8表5.2.2 各类井点降水的适用范围井点类别土层渗透 系数(m/d)降低水位 深度(m)井点类别土层渗透 系数(m/d)降低水位 深度(m)一级轻型井点0.1 8036电渗井点155.3工作坑5.3.1预制和顶进地道桥的工作坑,应根据线路情况,现场地形、地物及施工需要,在保证排水和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在施工场地 宽敞、供料方便和顶进距离短的铁路一侧。5.3.2靠铁路一侧的工作坑边坡坡顶与最外侧铁路中心线的距 离 不 得 小 于3.2m,边 坡 的 坡 度 应 小 于1:1,其余边坡坡度宜为 1 :0.50 1 :1.25。对不稳定土层或雨季施工的工作坑边坡应进 行抗滑稳定性验算,边坡不稳定时应先加固,后开挖。当坑边的 建筑物基底压力线进入工作坑内,或工作坑的边坡不能按规定开 挖 时,应采取加固措施。5.3.3工作坑的尺寸应根据地道桥的长度、宽 度、后背尺寸和操 作空间确定。并应在桥体底板前留出承重支架位置或空顶长度,在 底板和后背间宜留出23m布置顶进设备的位置。桥体两侧可视 结构高度模板支设方法、混凝土浇筑方案、排水 情况等预留2m及 以上的工作宽度。并应绘制出工作坑平面图及剖面图。5.3.4工作坑基底的承载力应满足顶进地道桥的要求;当土质松 软 时,应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5.3.5工作坑运土的坡道位置,宜避开后背路基土的顶进受力范 围,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开时,坡道边坡应进行支护。5.4.1滑板应满足预制桥体所需的强度、刚度和顶进时稳定性要 求。可根据地基承载力、桥体重量和顶进方法选用钢筋混凝土滑 板、混凝土滑板、砌筑片石滑板和灰土滑板等。混凝土滑板厚度 宜 为0.2 m;根据土质情况,滑板底部可设碎石和灰土垫层。5.4.2滑板中心线应与地道桥设计中心线一致。根据土质及线路 使 用 情 况,滑板宜做成前高后低的仰坡。仰坡的坡度应根据设计 确 定,可 取l%o5%0。5.4.3滑板顶面应平整光滑,可用水泥砂浆抹面。滑板底面与土 基接触部分应有防滑锚固措施,亦可在滑板下设锚梁,并应验算 地道桥在顶进起动时的滑板抗滑移稳定性,滑板抗滑移稳定性验 算 应 符 合本规 程附 录B的规定。5.4.4当控制地道桥顶进入土方向时,在滑道两侧应设置钢筋混 凝土或 钢制方向墩,其 间 距 宜 为34m,并 应 深入滑板以下0.6 0.8m,且 在 滑 板 以 上 外 露0.2m,与桥体间预留出导梁垫片位置。方向墩和滑板应浇筑成一体,并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5.4.5当后背反力不能满足地道桥顶进要求时,可将混凝土滑板 和后背梁用受力钢筋连成一体。5.4.6地道桥采用气垫起动时应在桥体底板或滑板中预留输气 管道并设置充气空气压缩机。5.5润 滑 隔 离 层5.5.1润滑隔离层由润滑剂和隔离层两部分组成。润滑剂可采用 石 蜡、滑 石粉、机油和黄油 等;隔离层可采用塑料薄膜、油毡纸、油毡布和水泥砂浆抹面等。在桥体底板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使润 滑隔离层不被损坏的措施。5.5.2润滑隔离层可根据顶进方法选用。当采用顶入法施工时,5.4 滑 板10润滑隔离层宜选用摩擦系数低的材料;当采用顶拉法施工时,润 滑隔离层宜选用油毡纸等摩擦系数偏大的隔离材料。常用润滑剂 摩擦 系 数 可 按 表5.5.2采 用。表5.5.2 常用润滑剂摩擦系数介质名称规 格摩 擦 系 数#无介质0.520.69石 蜡厚 度 24mm0.170.34滑石粉厚 度 3mm0.30机油滑 石粉浆厚 度 12mm0.20注:无 介 质 指 混 凝 土 与 混 凝 土 之 间。5.6顶 力 计 算5.6.1地道桥顶进起动时,应克服桥体自重产生于滑板上的粘结 力、真空吸附力及静摩阻力。起动顶力系 数可 取0.61.0;对顶 拉 法,顶 力 系 数 宜 大 于1.0。在 滑 板 上 空 顶 顶 力 系 数 宜 为0.2 0.6。5.6.2地道桥全部入土后的最大顶力可按下式计算:N=+(gi+(i t)+2F/3 +RA)(5.6.2)式 中N 最 大 顶 力(kN);q,地 道 桥 顶 上 荷 载(包括线路加固材料荷载)(kN);地道桥顶面与其上荷载的摩擦系数,应视顶上润滑 处理情况经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宜采用下列 数 值:涂 石 蜡 为0.170.34;涂机油滑石粉浆 为 0.20;无 润 滑 处 理 为0.520.6 9;覆 土 为0.60 0.80;q2地 道 桥 自 重(kN);地道桥底板与基底土的摩擦系数,应视基底土的性 质经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0.60.8;F地 道 桥 两 侧 土 压 力(kN);侧面摩擦系数,应视土的性质经试验确定,当无试验 资 料 时 可 用0.60.8;R刃 角正面阻力,应视刃角构造、挖土方法、土的性质 经试 验确 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 采 用:砂质粘土为 500550kPa;卵石土为 15001700kPa;A刃 角 正 面 积(m2);K 系 数,宜 采 用1.2。5.6.3 当 斜 桥 顶 人 路 基 后 产 生 水 平 偏 转 时,应调整中轴线两侧顶力(图5.6.3)。并可按入土深度分阶段 计 算 防 止 偏 转 的顶 力,且编制纠偏 程 序。最大纠偏顶力可按下式计算:Nq =FZ丨a(5.6-3)式 中N0最大纠偏顶力(kN);F侧向土压力(kN);Z两侧土压合力的中心 距 离(m);纠偏顶力合力中心距 桥 体 轴 线 距 离(m)。5.6.4 当 采 用 气 垫 减 阻 或 触 变 泥 浆 减 阻 时,应根据有无气垫裙及化 学成分等情况,其顶力需另行计算。气 垫 摩 阻 系 数 宜 取0.10.2,钠钙 膨润土触变泥浆摩阻系数宜取0.10.3。图 5.6.3 斜 桥 顶 进 顶 力 布 置 1一 桥 体;2顶 进 三 角 块;3千斤顶;4 一纠偏千斤顶;5 一顶进方向;6最大顶力;7 纠偏顶力;8铁路5.7后 背5.7.1顶进地道桥的后背应包括后背梁、后背墙和后背填土。后 背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并应按最大顶力进行后背设计,和12按一次性使用验算各种受力状态下的稳定性。5.7.2后背型式可根据设计顶力、现场条件、地质、地形及材料 设备的情况选择板桩式、埋桩式或重力式。5.7.3后背的设计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5.7.3.1顶 进 前,后背应能承受背后填土的水平推力。5.7.3.2顶 进时,后背应能承受传递到后背梁的最大顶力。5.7.4重力式后背墙可按浆砌片石挡土墙或混凝土挡土墙进行 设 计,土体的被动土压力线应与顶力作用线一致。5.7.5板桩式后背可按顶端锚固板桩进行设计,最大顶力发生时 应保持板桩墙稳定。后背墙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 规 定。5.7.6后背的设置应留有补强余地。当后背的水平反力不足时,可将后背梁和滑板联成整体,其设计顶力应从地道桥的最大顶力 减去滑板的抗拉力;亦可采用串联式后背,其整体反力应满足最大顶力要求。5.7.7后背的布置宽度应根据其单位宽度提供的土抗力和设计 顶力确定(包括斜桥纠偏顶力),其位置应与千斤顶的布置相对应。5.8 钢 刃 脚 及 中 平 台5.8.1桥体前端周边应设置钢刃脚。桥 体 高 度 大 于4.5m且砂土 路 基 高 度 超 过6m,挖 方 坡 度 大 于1:0.75时,宜设置中间钢刃脚 和中平台。5.8.2钢刃脚宜划分为彻!I刃脚、底刃脚、中刃脚和顶刃脚。侧刃 脚应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刃角墙前端,刃角墙端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应视土质确定,宜 取60。底刃脚应设置在底板前端,并可采用垫 板调整坡度。中刃脚应设置在中平台前;当土质较好时,可不设 中刃脚和底刃脚。顶刃脚应设置在前悬臂端部;当桥体顶面覆土 小 于lm或无覆土时,可不设顶刃脚。5.8.3钢刃脚应按位置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并应按施工荷载进13行 结 构 计 算,和验算预埋螺栓的强度以及端部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力。5.8.4钢 刃 脚 可 采 用 厚1020mm的 钢 板焊 成块体,挑出长度 宜 为0.50.8m,并应与桥体前端预埋螺栓进行拼装固定,顶进 就位后拆除。5.8.5中平台应按施工垂直荷载和刃角正面阻力进行设计。顶进 方 向 的 宽 度 可 采 用1.52m,高度应按装土机械作业确定。中平 台可采用型钢支架设置在桥体预埋螺栓上,并应满足强度和稳定 性 的 要 求;桥 孔 较 大时,中平台应设置中柱或支架。5.9顶 进 设 备5.9.1顶进设备应包括液压系统及顶力传递部分。顶力传递设备 应按传力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并应按最大顶力和顶程确定所需规 格 及 数量。5.9.2高压油泵宜采用柱塞泵。柱塞泵的工作压力可选择在额定 压 力 的60%70%。高压油泵输出流量应符合顶进速度的要求,并可根据供油量计算,确定高压油泵台数。泵房宜设置在桥体中 间,使桥体中线两侧负荷均衡。5.9 3千 斤顶 的工 作 顶力 可按 额定 顶力 的70%进 行 计 算,并应 按最大顶力和纠偏顶力综合确定配备数量。正向顶进的千斤顶应 按桥体中轴线对称布置,当型号不同时,应 对称组合;纠偏千斤 顶应布置在斜桥锐角一侧三角顶块的边部,并可加大纠偏顶力的 力 臂,减少千斤顶用量。5.9.4液压系统油管内径应按流量确定;回油管路主油管的内径 不 得 小 于10mm,分 油 管的 内径 不得 小于6mm。油路应按工艺要 求 进 行 布 置(图5.9.4),并应安全稳固、密封良好、便于操作。液 压油介质宜采用稠化液压油或合面锭子油。5.9.5地道桥分节顶进时,油路宜采用电液和电磁换向联动控制 系 统。14图 5.9.4 液 压 系 统 布 置 1千斤顶;2压力继电器;3远传压力表;4 一集油板;5一电磁换向阀;6电磁溢流阔;7 单向阔;8一电接点压力表;9一高压油栗;10交流电动机;11 一放气孔;12网式滤油器;13油箱5.9.6顶入法传力设备中的顶柱和顶铁可采用型钢组焊,按长度 6、4、2、1 (m)和 0.6、0.3、0.2、0.1(m)等几种规格,并根 据其传递能力,按千斤顶和后背位置进行布置。顶柱和顶铁可每 48m长设置一道钢横梁,其间距离应便于操作。当顶程较长时,顶柱与横梁应用螺栓联结成受力框架,并可根据需要,在其顶上 压重或填土,填 土 高 度 宜 为1.01.5m,并碾压密实;在滑板中 部可设置地锚梁。5.9.7顶拉法传力设备可采用明拉杆和暗拉杆两种,拉杆可采用 钢筋、钢绞线或型钢等制成。暗拉杆应设置在桥体底板的预留孔 道 内,拉 杆 前 端 应 用 螺 母(锚具)紧固在前节底板端部的锚块上,尾 端 通 过 千 斤 顶 和 拉 梁 后 用 螺 母(锚具)与拉梁紧固。明拉杆应 设置在桥体底板顶面,穿过前后节传力支墩预留孔和拉梁后,两15图 5.9.9-1 顶 进 传 力 设 备 平 面 布 置 1一 桥体;2铁路;3千斤顶;4顶铁;5 横梁;6顶 柱;7 后背梁;8后背填土;9后背墙;10滑板端 用 螺 母(锚具)紧固。两种拉杆亦可结合使用;桥体顶进就位 后根据标高要求应将传力支墩凿除。5.9.8 当地道桥顶进时,在滑板分段处可设置地锚梁;当桥尾顶 过 时,在其预埋钢板上设置钢支墩和钢横梁,并与顶柱楔紧。5.9.9根据桥体尺寸和工艺设计应绘制出顶进传力设备平面布 置 图(图5.9.9-1),和 顶 拉 传 力 设 备 平 面 布 置 图(图5.9.9-2)。图 5.9.9-2 顶 拉 传 力 设 备 平 面 布 置1一 底 板;2传力支敏;3螺母;4一拉杆;5 钢塑板;6千斤顶;7 拉 梁;8护板;9中继间166顶 进 施 工6.1施 工 放 线6.1.1施工放线使用的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仪器,施工前应 经 过 检 查 校 正,其 精 度 应 符 合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工 程 测 量 规 范 G B50026中等级要求的有关规定。且各项测量精度尚应符合本规 程 第8.7.2、8.7.3和8.7.4条有关规定。6-1.2对地道桥的中线桩和水准基点应进行检查核对。6.1.3应以桥体中线作为测量基准线,测出桥体预制端线和墙身 位 置 线,并分别用控制桩固定在工作坑施工范围以外的可靠位置。6.1.4施放工作坑开挖边线,可撒石灰线示出。6.1.5施放桥体顶进就位线,可在路基开挖线以外的可靠位置设 定控制桩。6.1.6在工作坑开挖线以外的可靠位置宜设置临时水准点。工作 坑开挖后,在坑底前后端也宜设置临时水准点。6.1.7各道工序施工放线都应建立复核制度。6.2施 工 排 水 与 降 水6.2.1施工降水应在工作坑开挖前进行;同时应采取工作坑周围 积水的排除和防涝措施。6.2.2当工作坑浅,土质为粘性土,四周渗水量小,且具备自流 排水条件时,可挖排水沟以自流方式排除地下水和雨水。6.2.3当工作坑浅.,土质较好,地下水流量小,不能自流排水时,可在工作坑周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采用水泵抽提排水。集水 井可采 用直 径 为1.01.5m的钢筋混凝土管,并可采用下沉法施17工。6.2 4当含水层为砂、砂砾和卵石层,渗水量较大时,可采用井 点 降 水,并在工作坑中线位置设观测井。6.2.5各类井点的技术要求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 地基与基础工 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6.3工 作 坑 开 挖6.3.1工作坑应采用机械分层开挖,挖到边坡及底部土方时应预 留0.3m,并应采用人工跟随机械削坡、清 底、整 平,但不得超挖。当采用人工开挖时,宜用阶梯分段倒土,台阶宽度不得小于0.8m。6.3.2滑板设有锚梁时可与工作坑一次挖成。当选定钢板桩后背 时,可 先 打 粧,后挖工作坑。6.3.3 当工作坑底土质较弱,需进行加固时,宜采用夯填砂砾石 或 石 灰(水泥)稳定土进行坑底处理。6.3.4当工作坑坡顶需堆置土方料具,或有机械运行时,应有安 全 距 离。64滑 板 施 工6.4.1混凝土滑板宜沿顶进方向支立模板进行浇筑,并应在平整 的粒料垫层上支立模板、绑扎钢筋、浇 筑混凝土,且采用振捣器 振 实,振动梁整平、压 光、养 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及 以上时,方可 放 线,将施工缝凿毛并冲洗干净,支立模板,浇筑 方向墩外露部分。其水平施工缝宜设置连接短钢筋。6.4 2滑板应采取防滑锚固措施,当一次浇筑顶面不易整平时,其顶 部 可 采用厚 度 为30mm的1 :3水泥砂浆抹面,并沿顶进方向 用冲筋法抹平、压 光、养 护。6.4.3灰 土 滑 板 可 采 用12%灰土分层压实,密 实 度 应 达 到95%及 以 上。在浇筑锚梁和方向墩混凝土之后,应将灰土顶面划毛,并18可 采 用 厚 度 为30mm的1 :3水泥砂浆抹面。6.5 润 滑 隔 离 层 施 工6.5.1当滑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2M Pa以上时,应将板面清扫干 净,并将桥体预制位置线标定后,方可进行润滑隔离层施工。6.5.2润滑隔离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6.5.2.1 当 采 用 石 蜡 和 滑 石 粉 润 滑 剂 时:石 蜡 宜 加 热 到 150C,熔化后用扁嘴壶倒至度板上的两道10号铅丝之间,用刮 板刮平后拆除钢丝;亦可用毛刷纵横均匀涂刷熔化后的石蜡。石 蜡凝固后,用刮板均匀摊铺滑石粉。6.5.2.2当采用石蜡机油润滑剂时:将石蜡加热熔化后掺人 10%25%废 机 油,按上述方法均匀摊铺在底板上。6.5.2.3当采用机油滑石粉润滑剂时:将废机油与滑石粉按体 积 比1 :1.5加 热拌匀后,按上述方法均匀摊铺在底板上。6.5.3润滑剂摊铺后可在其上平行顶进方向覆盖一层塑料薄膜 做为隔离层,薄膜间应 相互 搭接0.2m并粘结成一体,两边应宽出 桥 体0.15m及以 上。6.5.4焊接桥体钢筋时,应在焊接地点铺一块石棉布或石棉板,并随焊接位置移动。6.6 后 背 施 工6.6.1预制钢筋混凝土拼装式后背,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的75%及以上时,方可吊运;在挖好的基槽内,应垂直轴线方向 挂线拼装。两侧支撑牢固后,宜 采 用 砂 砾 石 或 石 灰(水泥)土前 后对称分层夯填至要求高度。内侧板缝可设置油毡挡土,距顶端 0.2m处应采用拉杆锚固。后背填土密实度应达到95%及以上。6.6 2钢板桩后背可采用钢轨、工字钢、槽钢和钢板桩等。打桩 后桩顶端应拉锚,然后开挖工作坑,亦可在工作坑形成后埋桩。钢19板 桩 的 技 术 要 求,应 按 现 行 的 公 路 桥 涵 施 工 技 术 规 范(JTJ 041)中有关规定施工。浇筑后背梁混凝土时应采用油毡与板桩隔 离。后背梁受力面应垂直平整,并与桥体轴线垂直。6.6 3重力式后背可采用浆砌片石结构,并应在工作坑形成后,放 线、挖槽和采用挤浆法砌筑。墙 背 填 土 应按 本节 第6.6.1条的 方法分 层夯 填密 实,顶进完毕后拆除。6.6.4采用钢 后背 梁时,与后背墙接触面应保持平直,并可采用 塑料薄膜隔开;应采用高强度等级早强细石混凝土将空隙填实,并 垂直于 桥体轴线。6.7桥 体 预 制6.7.1桥体预制可采取先底板,后墙身及顶板两阶段施工。当浇 筑的混凝土量较 大,两阶段施工有困难时,亦可分三阶段施工,但 应缩短分段的间隔时间。6.7.2钢筋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6.7.2.1钢筋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检验和配料,并严格按配料 单 下料、焊 接、弯制成 型,分 类 挂 牌,堆放整齐。6.7.2.2按照滑板顶面放出的桥体底板及墙身位置线,在控制 位置应设 置定位钢筋;在定位筋上应按设计尺寸依次标出下层钢 筋 位 置,由端部按顺序绑扎。下层钢筋绑扎完后,可安装上层定 位架 立 钢 筋,在其下部设置砂浆垫块,其 纵 横 间距 不 宜 大 于lm,并采用同样方法绑扎上层钢筋。最后绑扎上下层拉结钢筋,位置 应 准 确,绑 扎应 牢 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变形。6.7.2.3墙体竖筋可采用定位支架由端部依次安装,随后绑扎 水平及中间拉结钢筋。用斜撑或拉线将竖筋稳固后,方可绑扎上 部水平钢筋。最后应绑扎加腋钢筋。墙体钢筋与模板之间应设置 砂 浆 垫 块,其 间 距 宜 为lm X lm呈 格 网状。6.7.2.4顶 模板 安装后,顶板钢筋应采用本条第6.7.2.2款的 方法绑扎。206.7.2.5接缝护板、导向及传力设施和各种预埋件等,应按设 计要求安装牢固。6.7.3模板支架应根据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承载力、施工 设 备、浇筑方法和材料等情况进行设计,绘出施工图,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6.7.3.1模板宜采用钢模或木模包铁皮或木模包薄塑料板,并 应使焊缝平整、严 密、当浇筑混凝土时不应漏浆。6.7.3.2支 模 时,在 箱 体 两侧 前端2m范围的外模,可向外放 宽10mm或使前端保持正误差,尾部为负误差,形成楔形,不得 出现前窄后宽现象。6.7.3.3底 板 前 端 下 部(图6.7.3)宜 设 置 坡 度 为5%的船头 坡,其 长 度 宜 为11.2m;当在软弱地基中顶进时,船头坡坡度 可 为10%。图 6.7.3 船头 坡 1一底板;2顶进方向6.7.4混凝土浇筑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7.4.1桥体预制分阶段施工时,施工缝的位置宜留在墙体下 加腋的上部或上加腋的下部。各边墙施工缝不得在同一平面上,并21图 6.7.5 桥 体 接 缝 防 水 构 造 1 一 边 墙;2 防水;3扁钢;4一橡胶止水带;5 预埋螺栓;6弹性防水材料;7 钢护板;8 防水层宜增加连接短钢筋。6.7.4.2桥体混凝土分阶段施工时,其底板或顶板混凝土应一 次 浇 筑,顶面应整平并按施工要求选用外加剂。浇筑底板混凝土 时,应严格控制振捣深度,防止振坏隔离层。6.7.4.3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并应 采取 降温 措 施,或采用低水化热水泥,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超过 28。6.7.4.4混 凝 土 浇 筑 完 毕,应 覆 盖 洒 水,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14d06.7.5桥体防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且应符合下列规定:6.7.5.1桥体达到要求的强度后,应拆除承重支架,顶面作防 水 层,桥顶面应平整、干 燥、洁 净。防水层完工后,应随即浇筑 混凝 土 保 护 层,其顶面应按设计流水坡度整平压光。防水涂料应 涂 刷 均 匀,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卷材应粘贴紧密、牢 固、平 整,其 搭 接 长 度 不 得 小 于100mm。6.7.5.2桥体分节 接缝 防水 应按图6.7.5要求施工。止水带可 结合桥体预制和顶进施工进行安装,其位置应准确、安装应牢固。桥体顶进就位后接缝应采用弹性防水材料密封抹平,接缝不应渗 水。226.7.6顶 进前,桥体顶面及外墙应涂润滑剂,减小桥体顶进摩阻力。6.7.7桥体拆模后应安装钢刃脚,侧刃脚 应向外保持5mm正误 差;并应安装中平台和运土便桥等。桥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 求后方可进行顶进施工。6.8顶 进 设 备 安 装6.8.1千斤顶用的钢垫板、钢托盘和油路等,应按工艺设计安装。安 装前,管路应清洗干净,安装后应采取防护措施。使用的液压 油应过滤。6.8.2液压系统的千斤顶、高压油泵、电液控制阀、电控箱、各 种仪表等各部件,经检修后应进行单体试验,合格后方可安装。全 部安装完毕应接通线路进行试运转,油 路、控制阀门、千斤顶、油 泵、电路及操纵箱等应符合技术要求。6.8.3传力用的顶柱、顶 铁、垫板、横 梁、拉杆等应按设计规格 及数量备 齐,经检修后安装。同一节桥体用的拉杆安装应松紧一 致;顶柱位置应与顶力线一致,并应与横梁和后背垂直;接缝处 应采用钢板楔紧,各行顶铁的松紧度应保持一致。6.8.4方向墩和桥体间宜设置导梁或垫板,并应楔紧,前后各墩 与导梁垫板间的松紧度应保持一致。6.8.5安装桥体顶进测量用的观测尺、水准仪和经纬仪,定位后应对准零点。6.9顶 进 作 业6.9.1桥体顶进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6.9.1.1对桥体结构和后背应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桥体和顶面 保护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6.9.1 2顶进设备和现场照明安装完毕,顶进液压系统经试运23转应符合要求。6.9.1.3观测仪器及观测标点、标尺安装完毕,经校正后应对 准基 准点,并测出初读 数。6.9.1.4顶进范围内的管线和障碍物迁移防护完毕。线路加固 应经有关单位检查验收。6.9.1.5顶进施工涉及的铁路各有关业务部门应按协议作施 工 配 合 准 备,派驻现场的值勤人员应上岗。6.9.1.6挖土顶进和线路加固应签订施工配合协议,明确各自 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确定双方联络人员;并应规定挖土方法、每 次挖掘进尺、作业联系信 号;备用的抢险物资等应落实;应接通 与就近车站联系专用电话,安排值班人员。6-9.1.7应建立现场指挥机构,编制跟班作业人员表,且应明 确其分工和职 责,责任落实到人。6.9.1.8申报的铁路慢行 应办 理批准手 续,并应确定线路加 固、桥体顶进和线路恢复作业时间,防护人员及防护设施等措施 应落实 到 位。6.9.1.9顶进作业需用的机械设备、劳力和物资应进入现场,各种人员应到岗并应做好顶进前的技术交底工作。6.9.2顶进作业可分为桥体起动、空顶到线路加固梁下、挖土顶 进、顶 进 就 位、拆除顶进及加固设备、恢复线路等几个阶段。顶 进作业一旦开始应连续施工,各工序间应密切协调配合,并应采 取施工及铁路运营安全的措施。6.9.3顶进挖运土方应符合下列规定:6.9.3.1 挖 土 应 在 列 车 运 行 的 间 隙 时 间 内 进 行,每米工作 面 上 宜 布 置12人;按照侧刃脚坡度及规定的进尺应由上往下开 挖,侧 刃 脚 进 土 应 在0.1m以 上。开 挖 面 的 坡 度 不 得 大 于 1 :0.75,并严禁 逆坡挖土,不得超前挖土,应设专人监护。严禁 扰动基底土壤。挖土的进尺可根据土质确定,宜 为0.5m;当土质 较 差 时,可 按 千 斤 顶 的 有 效 行 程 掘 进,并随 挖随顶防止路基塌 方。246.9.3.2装运土方可视作业面配备施工机械,应将土运至工作 坑以外妥善位置。装土机械作业时,不得扰动路基下坡脚土层以 免造成塌方。顶进时底板前端不得存土或停放机械。6.9.3.3设有中刃脚时,上下两层,不得挖通;平台上不应存 土,并宜设置扶手和上下扶梯。6.9.3.4 列 车 通 过 时,挖 土 人 员 和 施 工 机 械 应 避 至 安 全 地 带。6.9.3.5挖上方土时,工具不得接触钢轨,防止联电干扰铁路信号。6.9.3.6 当发生路基塌方影响行车安全时,应立即与有关单 位联系 迅 速 组织 抢 修加 固。必 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 > 高级职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