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联合发布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 东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 DB DB 37/T 5153-2019 J15000-2020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edium capacity of straddle monorail transit 2019-12-31 发布 2020-05-01 实施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edium capacity of straddle monorail transit DB37/T 5153-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000-2020 主编单位: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施行日期:2020年5月1日 2020 济南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设计规范和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鲁建标字201933 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局,各有关单位:由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主编的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设计规范和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业经审定通过,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分别为DB37/T 5153-2019和DB37/T 5154-2019,现予以发布,自2020年5月1日施行。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年 12 月 31 日 I 前 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的通知(鲁建标字20189 号)要求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车站建筑、车站结构、轨道桥梁工程、道岔、支座、地下结构、工程防水、通风、空调与采暖、给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综合监控、门禁、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与救援、环境保护、道岔类型及技术参数、限界图表、轨道梁的精度要求等。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比亚迪路 3009 号,邮编:518118,联系电话:0755-89888888,邮箱:),以便今后修订。本规范主编单位:比亚迪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宁市建设工程标准造价管理站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曾 浩 张宏杰 阮惠强 沈守田 王 乐 刘 俊 刘 华 吕英康 朱君卿 孟庆云 王同刚 伍国甜平 谢建良 许留记 张晋毅 周艳敏 肖志春 杜智亮 李 罡 韦钧贵 王庆祝 周范文 陈永志 李 虎 高晓霞 孙保亚 姜 涛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徐明杰 陈燕申 方新涛 许伯彦 刘俊岩 黄旭红 孙 杰 黄 舰 孟 伟 II 目 次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运营组织.4 3.1 一般规定 .4 3.2 系统运营规模.4 3.3 行车组织.4 3.4 运营速度.5 3.5 运营管理.5 4 车 辆.6 4.1 一般规定.6 4.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6 4.3 车体.8 4.4 转向架.8 4.5 制动系统.8 4.6 电气系统.9 4.7 安全设施与应急措施.9 5 限 界.11 5.1 一般规定.11 5.2 基本参数.11 5.3 设备、建筑限界.12 6 线 路.14 6.1 一般规定.14 6.2 线路平面.14 6.3 线路纵断面.20 6.4 配线设置.20 7 车站建筑.22 7.1 一般规定.22 7.2 车站总体布置.22 7.3 车站平面.22 7.4 车站出入口.23 7.5 人行楼梯、自动扶梯、电梯.24 7.6 站台门.24 7.7 无障碍设施.25 7.8 车站最小高度、最小宽度.25 7.9 车站环境设计.26 7.10 设备用房.26 8 车站结构.27 8.1 一般规定.27 8.2 荷载.27 8.3 设计要求.27 9 轨道桥梁工程.29 9.1 一般规定.29 9.2 设计荷载.29 III 9.3 设计原则与要求.30 9.4 构造要求.32 10 道 岔.34 10.1 一般要求.34 10.2 道岔类型.34 10.3 道岔设备.34 10.4 道岔系统设计原则.35 11 支 座.36 11.1 一般规定.36 11.2 支座的选型与布置原则.36 11.3 抗拉支座.37 12 地下结构.38 12.1 一般规定.38 12.2 抗震设计.38 12.3 耐久性设计.38 12.4 构造设计.38 13 工程防水.39 13.1 一般规定.39 13.2 明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施工的地下工程防水.39 13.3 高架结构防水.39 14 通风、空调与采暖.40 14.1 一般规定.40 14.2 地面部分的通风、空调系统.40 14.3 地下部分的通风、空调系统.40 15 给水与排水.42 15.1 一般规定.42 15.2 给水系统.42 15.3 排水系统.42 15.4 给水排水系统的控制和运营.43 16 供电系统.44 16.1 一般规定.44 16.2 供电.44 16.3 变电所.45 16.4 接触轨.47 16.5 动力与照明.48 16.6 电力监控.49 16.7 接地.50 17 通 信.51 17.1 一般规定.51 17.2 传输系统.51 17.3 无线通信系统.52 17.4 电话系统.52 17.5 视频监视系统.54 17.6 广播系统.55 17.7 时钟系统.55 IV 17.8 办公自动化系统.55 17.9 乘客信息系统.56 17.10 集中告警系统.56 17.11 公安通信系统.56 17.12 通信用房要求.57 17.13 电源、防雷及接地.57 18 信 号.59 18.1 一般规定.59 18.2 系统要求.59 18.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61 18.4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62 18.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65 18.6 车辆基地信号系统.66 18.7 其他.67 19 自动售检票系统.70 19.1 一般规定.70 19.2 售、检票设备与功能.70 19.3 系统与网络架构.71 19.4 车票与票务管理.71 19.5 设备布置与管线原则.72 19.6 供电与接地.72 19.7 设备维护.72 2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3 20.1 一般规定.73 20.2 系统组成及功能.73 20.3 消防联动控制.74 20.4 火灾探测器与报警装置的设置.74 20.5 消防控制室.74 20.6 供电、防雷与接地.75 20.7 布线.75 2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76 21.1 一般规定.76 21.2 系统设置原则.76 21.3 系统基本功能.76 21.4 硬件设备配置.76 21.5 软件基本要求.77 21.6 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77 21.7 系统布线、供电、防雷及接地.77 22 综合监控系统.78 22.1 一般规定.78 22.2 系统设置原则.78 22.3 系统基本功能.78 22.4 硬件基本要求.79 22.5 软件基本要求.80 22.6 系统性能指标.80 V 22.7 其他.81 23 门禁系统.82 23.1 一般规定.82 23.2 安全等级和监控对象.82 23.3 系统构成及功能.82 23.4 其他.82 24 运营控制中心.83 24.1 一般规定.83 24.2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置.83 24.3 建筑与装修.84 24.4 布线.85 24.5 供电、防雷与接地.85 24.6 照明与应急照明.85 24.7 通风、空调与采暖.86 24.8 消防与安全.86 25 车辆基地.87 25.1 一般规定.87 25.2 车辆基地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设计.87 25.3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88 25.4 车辆检修设施.91 25.5 车辆段设备维修与动力设施.92 25.6 综合维修中心.92 25.7 物资总库.93 25.8 培训中心.93 25.9 救援设施.93 25.10 站场.93 25.11 其他.94 26 防灾与救援.95 26.1 一般规定.95 26.2 建筑防火.95 26.3 消防给水与灭火.96 26.4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98 26.5 疏散平台.99 26.6 防灾通信.99 27 环境保护.100 27.1 一般规定.100 27.2 环境保护规划.100 27.3 工程环境保护.100 27.4 环境保护措施.101 附录 A 道岔类型及技术参数.103 附录 B 限界图表.107 附录 C 轨道梁的精度要求.113 本规范用词说明.114 引用标准名录.115 附:条文说明.118 V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Operation Organization.4 3.1 General Provisions .4 3.2 System Operation Scale.4 3.3 Traffic Organization.4 3.4 Operating Speed.5 3.5 Operation Management.5 4 Vehicle.6 4.1 General Provisions.6 4.2 Vehicle Type and Train Formation.6 4.3 Car Body.8 4.4 Bogie.8 4.5 Braking System.8 4.6 Electrical System.9 4.7 Safety Facilities and Emergency Measures.9 5 Gauge.11 5.1 General Provisions.11 5.2 Basic Parameters.11 5.3 Equipment and Construction Gudge.12 6 Line.14 6.1 General Provisions.14 6.2 Line Plane.14 6.3 Line Profile.20 6.4 Guidelines Settings.20 7 Station Building.22 7.1 General Provisions.22 7.2 General Layout of Station.22 7.3 Station Plane.22 7.4 Station Entrance and Exit.23 7.5 Pedestrian Stairs,Escalators,Elevators.24 7.6 Platform Door .24 7.7 Wheelchair Accessible.25 7.8 Minimum Height and Width of Station.25 7.9 Station Environment Design.26 7.10 Installation Room.26 8 Station Elevated Structure.27 8.1 General Provisions.27 8.2 Load.27 8.3 Design Requirement.27 9 Rail Beam Bridge .29 9.1 General Provisions.29 9.2 Design Load.29 VII 9.3 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30 9.4 Structural Requirements.32 10 Turnout.34 10.1 General Provisions.34 10.2 Turnout Type.34 10.3 Turnout Equipment.34 10.4 Design Principle of Turnout System.35 11 Adminicula.36 11.1 General Provisions.36 11.2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Principle of Bearing.36 11.3 Tensile Bearing.37 12 Undergroud Structure .38 12.1 General Provisions.38 12.2 Seismic Design.38 12.3 Durability Design.38 12.4 Structural Design.38 13 Engineering Waterproof.39 13.1 General Provisions.39 13.2 Waterproofing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ed by Ppen Excavation,Shallow Buried Excavation and Shield Method.39 14 Ventilation,Air 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equipment.40 14.1 General Provisions.40 14.2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Ground Part.40 14.3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Underground Part.40 15 Water supply and Draining equipment.42 15.1 General Provisions.42 15.2 Water Supply System.42 15.3 Drainage System.42 15.4 Control and Operatio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43 16 Power Supply system.44 16.1 General Provisions.44 16.2 Power Supply.44 16.3 Substation.45 16.4 Contact Rail.47 16.5 Power and Lighting.48 16.6 Power Monitoring.49 16.7 Earthing.50 17 Communication.51 17.1 General Provisions.51 17.2 Transmission System.51 17.3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52 17.4 Telephone System.52 17.5 Video Monitoring System.54 17.6 Broadcasting System.55 17.7 Clock System.55 VIII 17.8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55 17.9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56 17.10 Centralized Alarm System.56 17.11 Public Security Communication System.56 17.12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cation Room.57 17.13 Power Sup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57 18 Signal.59 18.1 General Provisions.59 18.2 System Requirements.59 18.3 Automatic Train Monitoring System.61 18.4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System.62 18.5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System.65 18.6 Vehicle Base Signal System.66 18.7 Other.67 19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70 19.1 General Provisions.70 19.2 Ticketing and Checking Equipment and Functions.70 19.3 System and Network Architecture.71 19.4 Ticket and Ticket Management.71 19.5 Equipment Layout and Pipeline Principle.72 19.6 Power Supply and Grounding.72 19.7 Equipment Maintenance.72 20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73 20.1 General Provisions.73 20.2 System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73 20.3 Fire Fighting Linkage Control.74 20.4 Setting of Fire Detector and Alarm Device.74 20.5 Fire Control Room.74 20.6 Power Sup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75 20.7 Wiring.75 21 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76 21.1 General Provisions.76 21.2 System Setting Principle.76 21.3 Basic Functions of the System.76 21.4 Hardware Device Configuration.76 21.5 Basic Software Requirements.77 21.6 System Network Structure and Function.77 21.7 System Wiring,Power Sup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77 22 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78 22.1 General Provisions.78 22.2 System Configuration Principle.78 22.3 Basic Functions of the System.78 22.4 Basic Hardware Requirements.79 22.5 Basic Software Requirements.80 22.6 System Performance Index.80 IX 22.7 Other.81 23 Access Control.82 23.1 General Provisions.82 23.2 Safety Level and Monitoring Object.82 23.3 System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82 23.4 Other.82 24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83 24.1 General Provisions.83 24.2 Functional Zoning and General Layout.83 24.3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84 24.5 Wiring.85 24.5 Power Sup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85 24.6 Lighting and Emergency Lighting.85 24.7 Ventilation,Air Conditioning and Heating.86 24.8 Fire and Security.86 25 Vehicle Base.87 25.1 General Provisions.87 25.2 Function,Scale and General Layout Design of Vehicle Base.87 25.3 Vehicle Supporting Facilities.88 25.4 Vehicle Maintenance Facilities.91 25.5 Vehicle Base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Power Facilities.92 25.6 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Center.92 25.7 General Repository.93 25.8 Training Center.93 25.9 Rescue Facilities.93 25.10 Station Yard.93 25.11 Other.94 26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94 26.1 General Provisions.95 26.2 Structural Fire Precaution.95 26.3 Fire Water Supply and Extinguishing.96 26.4 Smoke Prevention,Exhaust and Accident Ventilation.98 26.5 Evacuation Platform.99 26.6 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cation.99 27 Environmental and Protection.99 27.1 General Provisions.100 27.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ning.100 27.3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00 27.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101 Appendix A Switch Types and Parameters.102 Appendix B Graph of Gauge.106 Appendix C Accuracy Requirements of Track Beam.112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11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14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17 1 1 总 则 1.0.1 为合理设计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使其符合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经济适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等要求,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轨道梁宽度 700mm,车辆最高运行速度为 80km/h 的全封闭运营的跨座式单轨交通新建工程设计。1.0.3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的功能定位、服务水平、系统运能及起讫点、车辆基地选址、主变电站及控制中心等资源共享,应依据规划总体线网规划确定。与其他交通系统间的衔接,应做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换乘安全便捷。1.0.4 工程的设计年限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初期按建成通车后第 3 年确定,近期按建成通车后第 10 年确定,远期按建成通车后第 25 年确定。1.0.5 工程建设规模、系统容量及设施用地应按预测的客流控制期客流量、系统能力确定,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可分期配置的设备,宜扩建和增设。1.0.6 主体工程结构,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时对系统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工程结构应按100 年的设计使用年限设计。1.0.7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除应遵循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8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设计应本着绿色、节能的原则,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系统排放的废气、废水、废物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 2.0.1 单轨交通 monorail transit 采用电力牵引列车在一条轨道梁上运行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根据车辆与轨道梁之间的位置关系,单轨交通可分为跨座式单轨交通和悬挂式单轨交通两种类型。2.0.2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交通 medium capacity of straddle monorail transit 单轨交通的一种,车辆采用橡胶车轮跨行于梁轨合一的轨道梁上。单向客运能力为每小时13万人次,车辆除走行轮外,在转向架的两侧尚有导向轮和稳定轮夹行于轨道梁的两侧,保证车辆沿轨道平稳运行。2.0.3 旅行速度 operation speed 正常情况下,列车从起点站发车至终点站停车的平均运行速度。2.0.4 最高运行速度 maximum running speed 列车在正常运营状态下所达到的最高速度。2.0.5 超高率 superelevation rate 用以平衡列车在曲线区段运行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以轨道梁绕其中心旋转后角度正切函数的百分比表示。2.0.6 轨道梁 track beam 是承载列车荷载和车辆运行导向的结构,也是供电、信号、通信等缆线的载体。跨座式单轨交通的轨道梁,通常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制成,常称PC梁,特殊区段也可采用钢梁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梁体。2.0.7 轨道梁桥 track beam bridge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与直接支承轨道梁的桥墩、台及基础组成的桥梁体系,包括组合桥、道岔桥。2.0.8 组合桥 combined bridge 采用将标准断面的轨道梁、道岔架设在桥梁上,形成桥上桥的重叠结构。其上部为轨道梁或道岔。组合桥特指其下部支承轨道梁、道岔的桥梁结构。由较大跨度的组合断面轨道梁组成的桥梁结构也称为组合桥。2.0.9 疏散平台 walkway 位于区间两线之间或单线一侧,车辆运行过程中遇紧急情况无法驶入车站时,供车上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的走道。3 2.0.10 关节型道岔 joint turnout 关节型道岔的梁体由数节钢制轨道梁铰接组成,由台车支撑,采用电力等动力驱动,道岔梁一端固定,转辙时道岔梁整体移动并使道岔梁的活动端与另一条线路轨道梁衔接形成岔道,转换列车行驶路线。关节型道岔转辙后道岔梁纵向呈折线状。2.0.11 关节可挠型道岔 joint flexible turnout 关节可挠型道岔的梁体由数节钢制轨道梁铰接组成,由台车支撑,其梁两侧装有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转辙时道岔梁一端固定,梁整体移动并使梁的活动端与另一条线路轨道梁衔接形成岔道,转换列车行驶路线,转辙时挠曲装置在挠曲电机驱动下,将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挠曲成设定的曲线面,能使列车以较高的速度平稳地通过道岔。道岔梁呈直线时,侧面的导向面板和稳定面板恢复成直线状。2.0.12 梁替换型道岔 beam replacement turnout 梁替换型道岔由二根道岔梁构成,道岔梁可以由直梁+曲梁或曲梁+曲梁组成,梁间通过连杆连接,由台车支撑,转辙时道岔梁以转轴为回转中心,通过驱动装置使道岔梁整体转动,完成道岔梁的替换,实现与相邻线路的轨道梁连接,从而改变车辆行驶线路。2.0.13 枢轴型道岔 pivot turnout 枢轴型道岔由一根道岔直梁构成,由台车支撑,转辙时道岔梁以一端为回转中心,通过驱动装置使道岔梁整体转动,以折线方式实现与相邻线路的轨道梁连接,从而改变车辆行驶线路。2.0.14 平移式道岔 translational turnout 平移式道岔梁体由一根直线梁和一根曲线梁构成,由台车支撑,当列车需要转线时,道岔梁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与直线梁成90 方向的定位机构直线移动,实现过渡线与相邻轨道梁对接形成直线或曲线,从而改变车辆行驶线路。道岔梁为整体式,曲线线形流畅。2.0.15 车辆基地 vehicle base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中提供车辆运用、检修和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材料、物资供应和技术培训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地。4 3 运营组织 3.1 一般规定 3.1.1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运营组织应满足客流控制期的客流量需求。3.1.2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线路宜为双线全封闭线路,列车必须在安全防护系统监控下运行。3.1.3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的运营模式应包括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系统运营必须在保证乘客、工作人员以及系统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3.1.4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为 80km/h,其旅行速度不宜小于 30km/h。3.1.5 列车运营组织服务标准宜采用车厢乘客有效站立面积为 4 人6 人/m2。3.1.6 运营线路的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至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东西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外侧线路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为下行方向。3.1.7 运营开行方案设计应结合客流情况,合理设置列车交路,提高区间的列车满载率,以利用节能。3.2 系统运营规模 3.2.1 设计运输能力应以预测客流数据为基础,根据各线路区间的乘客出行特征、客流断面分布、客流变化风险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设计能力应满足各设计年限预测的单向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3.2.2 系统的设计能力应满足各设计年限的运输能力的需求,系统设计远期最大能力宜满足行车密度不宜小于 24 对/小时,实际行车密度应根据具体客流情况确定。3.2.3 全线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根据道岔的转辙时间、列车通过道岔速度、列车长度、信号控制时间和停站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3.2.4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车辆初期编组方式宜与近期编组方式一致。当远期车辆编组数与初、近期不同时,应按远期车辆的扩编要求预留条件。3.3 行车组织 3.3.1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行车组织应采用统一集中调度制度,正线宜采用双线、右线行车制。3.3.2 为保证运营系统的服务水平,列车最小行车间隔应根据预测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确定。在初期高峰小时列车最小行车间隔不宜大于6min,非高峰时段的最小发车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0min。3.3.3 列车停站时间应根据上下车乘客量、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列车车门数量和开关门时间等综合因素确定,列车停站时间不宜少于 25s,在换乘站及折返站列车停站时间不宜少于 30s。5 3.4 运营速度 3.4.1 在线路系统无故障和制动系统无故障的前提下,救援列车推送事故列车速度不应大于30km/h。3.4.2 当站台设置站台门时,不停车过站速度不宜大于 60km/h。3.4.3 列车在平面上的运行速度应按曲线半径大小进行计算,列车在正线运行时,未被平衡的离心力加速度不宜大于 0.3m/s2。3.4.4 列车在正线曲线上的运行速度应根据曲线半径确定,曲线设计的速度按下式计算:一般:3 91max.vR (3.4.4-1)困难:4 21max.vR (3.4.4-2)式中:列车通过曲线最大速度,km/h;曲线半径,m。3.5 运营管理 3.5.1 列车运行组织应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指挥。车站设备应采用智能化监控管理,由控制中心和车站两级管理或控制中心、车站、就地三级控制。3.5.2 每条线路的运营管理总人数的定员指标为 25 人/km40 人/km,首条运营线路的系统运营人员定员不宜超过 40 人/km。后续每条线路的运营定员指标可适当减少。3.5.3 车站内应有明显的导向标志,保障客流路径畅通,并具有足够的紧急疏散能力。3.5.4 有人驾驶时,列车乘务制度宜采用单司机、轮乘制。3.5.5 运营模式优先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保留有人值守的自动运行模式及人工驾驶模式功能。6 4 车 辆 4.1 一般规定 4.1.1 车辆应保证在寿命期间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的救助条件。4.1.2 车辆应在 8 级风(风速 17.2 m/s 20.7m/s)缓行,9 级风(风速 20.8 m/s24.4m/s)停运,12 级风(风速 32.6 m/s36.9m/s)时能保持停放稳定。4.1.3 车辆内部噪声应符合以下要求:1 车辆以 60km/h 5%速度运行时,驾驶室内噪声不应大于 70dB(A),客室内噪声不应大于72dB(A);2 车辆内部噪音测试方法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4892 的规定。4.1.4 车辆外部噪声应符合以下要求:1 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以 60km/h 5%速度运行时,测得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72dB(A);2 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声场内停放,辅助设备正常工作时,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 70dB(A);3 车辆外部噪音测试方法应符合声学 轨道机车车辆发射噪声测量GB/T 5111 的规定。4.1.5 列车应具备以下故障运行及救援能力:1 列车在超员(AW3)载荷和在丧失 1/2 动力的情况下,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起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2 列车处于超员(AW3)状态,车辆应具备依靠车载动力电池可运行至就近车站的能力;3 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相同编组超员载荷的无动力列车运行至下一车站的能力。4.1.6 车辆系统设计、材料选择等均应结合“绿色节能”的理念。4.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4.2.1 车辆型式应当按下列规定分类:带有驾驶室的动车(Mc 车),无驾驶室的中间动车(M 车)。4.2.2 列车编组可由不同型式的车辆根据客流预测、设计运输能力、线路条件、环境条件及运营组织等要素综合确定。一般编组宜采用 2Mc+若干个 M 车。7 4.2.3 不同编组列车应通过车钩等连接装置进行连挂及扩编;连挂及扩编应操作简便、易行。4.2.4 中运量跨座式单轨车辆类型及技术参数如表 4.2.4 所示:表 4.2.4 车辆类型及技术参数 序号 名称 车辆类型 备注 Mc 车 M 车 1 轨道梁断面尺寸(mm)700 宽 2 车体长度(mm)14050 10930 2 3 贯通道长度(mm)950 4 车辆定距(mm)(转向架中心距)9150 5 车顶距轨面高度(mm)3020 6 车辆总高度(mm)4220 车辆最高点到车辆最低点 7 车辆最大宽度(mm)3165 8 地板面高度处最大宽度(mm)3160 9 地板面距轨道面高度(mm)470 AW3 10 车内净高(mm)2100 11 每辆车单侧车门数量(个)2 12 车门开度(mm)1300 13 车门净高(mm)1850 14 座席数量(个)15 18 15 定员人数(人)135 145 16 超员人数(人)195 208 17 车辆自重(t)14.5 14 18 轴重(t)14 14 19 最高构造速度(km/h)90 20 最高运行速度(km/h)80 21 转向架类型 单轴 22 起动平均加速度(m/s2)1.1 AW3 23 制动平均减速度(m/s2)1.1 AW3,常用制动 24 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m/s2)1.5 综合制动 25 平稳性指标(横向)2.5 V=60km/h 26 平稳性指标(竖向)2.5 V=60km/h 27 横向加速度 y(m/s2)1 28 竖向加速度 z(m/s2)2 29 纵向冲击率(m/s3)0.75 30 应急续驶里程(km)3 AW3 8 4.3 车体 4.3.1 车体应采用铝合金材料或其他轻质材料。在使用期限内承受正常载荷时不应产生永久变形和疲劳损伤。4.3.2 车辆的结构材料、内部设施宜采用环保、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