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沙江构造带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上传人:爱文献爱资料 文档编号:22155190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沙江构造带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金沙江构造带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金沙江构造带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9地质与勘探引言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构造域位于全球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转折端以南,经历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拼合及其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的演化,形成了现今一系列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东特提斯的形成与演化、洋-陆转换过程、造山带地层学和造山带成矿规律等理论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床基地与矿产资源后备接替基地。金沙江构造带作为西南三江古特提构造域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是研究金沙江古特提俯冲碰撞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准确恢复其形成演化历史,对重构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时空格局、揭示造山带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认为其经历4个主要演

2、化阶段,包括:裂(陷)谷盆地阶段、洋盆扩张阶段、洋壳俯冲消减阶段和弧陆碰撞闭合阶段,经历了较完整的威尔逊旋回。王保弟等根据江达维西陆缘弧内发生的构造岩浆事件,进一步将弧陆碰撞过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为早碰撞聚合阶段、同碰撞伸展阶段和晚碰撞造山阶段。然而,受金沙江洋自身俯冲碰撞过程发生的构造剪切、变形及变质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聚合事件的影响,使得洋盆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地质记录发生了丢失,加大了研究难度,关于金沙江洋壳俯冲极性、穿时性闭合的时限和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简要介绍了金沙江构造带的区域背景,并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介绍了金沙江构造带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与

3、未来的研究展望,为刚涉足该领域研究的新人,提供一些基本的区域地质资料。一、区域地质背景金沙江构造带一般指通天河西金乌兰金沙江构造带东段,全长上千米,呈NNW向展布,其西侧为昌都思茅地块,东部与中咱-中旬地块、扬子地块相接。构造带内部分为东部的蛇绿混杂岩带与西部的江达维西陆缘弧,江达维西陆缘内部发育了一系列俯冲型与碰撞型岩浆岩,这些岩浆岩与带内展布的蛇绿岩共同记录了金沙江古特提斯打开与闭合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部分学者认为金沙江构造带是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分界线。但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沙江构造两侧属于同一生物地理区系,发展演化时间较短,并不具备形成广阔大洋的条件,仅属于古特提斯

4、洋的重要分支。现在,较多的人认为金沙江洋是在昌宁孟连洋东向俯冲作用下扬子板块西缘形成的一个弧后洋盆。金沙江构造带晚古生代以来岩浆岩较为发育,岩浆岩类型多样,并具有较复杂的空间配置。泥盆纪时期,金沙江裂陷(谷)盆地初步形成,在盆地中心形成了碳酸盐岩、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建造等浅海深海沉积,并伴随着准洋中脊玄武岩的喷发。在石炭纪早二叠世时期,金沙江洋盆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在洋盆中部发育了深水相含放射虫硅质岩和洋脊型蛇绿岩。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时期,金沙江洋处于俯冲消减阶段,昌都思茅地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自西向东形成了江达维西陆缘弧与昌都思茅弧后盆地,并发育了低钾拉斑系列钙碱性系列钾玄

5、岩系列火山岩组合。早三叠世为弧陆碰撞闭合阶段,金沙江洋转变为残留海盆,在昌都地块东缘江达徐中一带,发生碰撞型火山岩浆作用。中三叠世为碰撞后伸展阶段,金沙江构造带由原来的碰撞挤压环境变成了伸展环境,并在攀天阁组、催依比组和洞卡组中发育玄武岩、流纹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为晚碰撞造山阶段,已经伸展减薄的地壳再次变厚,发育中性中酸性火山岩以及滨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金沙江构造带研究现状与展望杨礼创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摘要】金沙江构造带作为西南三江古特提构造域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是研究金沙江古特提俯冲-碰撞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准确恢复其形成演化历史,对重构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时空格局具

6、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金沙江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还存在较多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聚焦在俯冲极性、穿时性闭合时限以及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上,继续对金沙江构造带开展分区段研究和发掘金沙江洋壳东向俯冲或双向俯冲的可能性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金沙江构造带的理解。【关键词】金沙江构造带;俯冲极性;穿时性闭合【DOI】10.12316/j.issn.1674-0831.2023.16.058180地质与勘探二、研究现状与争议1.关于金沙江洋壳俯冲极性的讨论关于金沙江洋壳俯冲极性的问题,还存在较多的争议,金沙江洋存在西向俯冲、东向俯冲、双向俯冲等可能。多数学者用金沙江洋西向俯冲来解释江达维西陆缘弧的形成。也有少部分学者

7、认为金沙江洋存在东向俯冲,例如,张云湘认为,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早期向东俯冲于扬子板块之下,导致扬子板块西缘发生张裂,自西向东形成了义敦岛弧和甘孜理塘海槽。张之孟等对乡城德荣一带细碧角斑岩进行研究,发现区内的火山岩可按板块缝合线划分为东西两组,西侧岩石主要属拉斑玄武岩系,东侧岩石主要属钙碱性岩系,说明了西侧为俯冲板块,东侧为仰冲板块,即金沙洋壳是向东俯冲的。Reid et al.对横跨义敦地体的构造剖面研究发现,义敦地体西部发育向东倾斜的早三叠世变形,可能反映了金沙江洋的东向俯冲。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金沙江洋盆闭合是在双向俯冲下进行的。2.关于金沙江洋壳斜向碰撞与穿时性闭合的讨论前

8、人研究表明,古大洋的闭合多具有“剪刀式”的斜向碰撞和穿时性。部分学者对金沙江缝合带内斜向走滑构造进行研究,认为金沙江缝合带也具有由南向北斜向闭合的特征。葛孟春等在金沙江对接带的西侧,发现了斜向碰撞型壳源花岗岩,其引述前人观点认为,该套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由南向北逐渐变新(243149Ma),是碰撞随着时间向北位移的证据。常梦瑶对金沙江缝合带进行分区段研究,分别收集了十多个金沙江缝合带北段和南段的岩浆岩年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推断出北部闭合的时间约为220Ma,南部闭合的时间约为250Ma,由此认为金沙江南段碰撞时间早于北段。曾普胜等从较小的空间尺度论证了金沙江古洋盆由南向北的穿时性闭合

9、,他对羊拉地区南部加仁岩体的通吉格花岗闪长岩、中部的路农里农江边岩体的花岗闪长岩和北部的贝吾花岗闪长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岩体侵入年龄分别为246.13.5Ma、238.15.3Ma、239.05.7Ma、213.66.9Ma,从而认为金沙江洋盆是由南向北逐渐闭合的。值得一提的是,常梦瑶和曾普胜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了金沙江洋盆由南向北逐渐闭合的过程大约持续了30Ma。3.关于金沙江洋盆起始俯冲时间的讨论金沙江洋壳起始俯冲的时间具有较大的争议,莫宣学认为金沙江洋壳于晚二叠世开始向西俯冲。侯增谦等认为,金沙江洋壳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向西俯冲消减。简平等利用SHRIMP锆石U-

10、Pb定年技术,获得娘九丁斜长花岗岩、雪堆斜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2856Ma、3005Ma,认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洋壳俯冲消减有关。周慧文根据江达海西印支陆缘弧地体内晚石炭世形成的中酸性弧岩浆岩(291298Ma),认为晚石炭世金沙江洋壳已经开始向西俯冲。闫国川等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获得江达地区安山龄为332 Ma3.3Ma,认为其形成于岛弧相关的构造环境,指示了中石炭世晚期金沙江洋壳俯冲作用就已经开始。4.关于金沙江洋盆碰撞闭合时间的讨论关于金沙江洋盆何时由俯冲消减转化为陆陆碰撞也存在一些争议,陈文对哈秀石英闪长岩体内的角闪石做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其侵位时代约为

11、216.4Ma,由此认为金沙江缝合带在晚三叠世时,板块碰撞作用仍然没有开始,洋壳的俯冲作用仍在继续。莫宣学和潘桂棠根据弧岩浆岩和碰撞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认为,金沙江哀牢山洋板块于早二叠世开始向西俯冲,大陆碰撞发生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T1-T3)。张万平等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获得德钦岩体的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MME)闪长岩年龄分别为254.61.8Ma和253.51.6Ma,认为金沙江结合带在255Ma(晚二叠世)已经进入了弧陆碰撞后碰撞的地质时期。吴喆等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获得贡觉地区马拉松多组4件中酸性长英质岩浆岩年龄分别为2

12、46.21.7Ma、245.50.7Ma、244.70.6Ma和246.20.5Ma,由此认为早中三叠世金沙江洋盆正处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阶段。三、评述与展望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研究积累,我们已经确认了金沙江构造带代表古特提斯洋消亡的残迹,大致重塑了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从形成到消亡的演化过程。但如前文所述,受金沙江洋自身俯冲碰撞过程发生的构造剪切、变形及变质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聚合事件的影响,使得洋盆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地质记录发生了丢失,加大了研究难度,关于金沙江洋壳俯冲极性、穿时性闭合的时限和碰撞闭合时间等问题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金沙江构造带的理解,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

13、重点关注。1.继续对金沙江构造带开展分区段研究由于金沙江洋闭合具有“剪刀式”的斜向碰撞和穿时性,不同区段碰撞闭合的时间有所不同,开展分区段181地质与勘探研究,有助于理清金沙江洋盆由南向北闭合的时限,精细刻画不同区段碰撞闭合的过程。2.继续发掘金沙江洋壳东向俯冲或者双向俯冲的可能性由于江达维西陆缘弧内的弧岩浆岩和碰撞型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金沙江洋盆俯冲消亡过程具有很好的耦合,所以多数学者用金沙江洋西向俯冲来解释江达维西陆缘弧的形成,而可能忽略了东向或双向俯冲的可能性。如果金沙江洋壳存在东向或双向俯冲,对我们进一步完善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格局、促进原始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Wang B

14、D,Wang L Q,Chen J L,et al.Petrogenesis of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volcanic rocks in northern Tibet:New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ethyan OceanJ.Gondwana research: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journal,2017(41):142-156.2杨天南,薛传东,信迪,等.西南三江造山带古特提斯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演化新模型J.岩石学报,

15、2019,35(05):1324-1340.3王冬兵,王立全,尹福光,等.滇西北金沙江古特提斯洋早期演化时限及其性质:东竹林层状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约束J.岩石学报,2012,28(05):1542-1550.4王保弟,王立全,王冬兵,等.西南三江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构造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1,41(02):246-264.5黄汲清,陈国铭,陈炳蔚.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J.地质学报,1984(1):4-20.6饶荣标.论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冈瓦纳古大陆的北界J.四川地质学报,1989(01):18-26.7孙晓猛,聂泽同,梁定益.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混杂岩的形

16、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1994(03):241-245+373.8吴浩若,李红生.滇西孟连地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放射虫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9(04):337-343+437.9莫宣学.三江中南段火山岩蛇绿岩与成矿M.地质出版社,1998.10张云湘.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五: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第5号:攀西裂谷M.地质出版社,1988.11张之孟,王忠实,郑裕民.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细碧角斑岩的岩石学特征和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81(03):21-36.12Reid A J,Wilson C,Liu S.Structural evidence for the P

17、ermo-Triass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idun Arc,eastern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5,27(1):119-137.13朱弟成,王青,詹琼窑,等.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1,41(02):232-245.14张廓.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部中生代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15葛孟春,江元生,冯庆来,等.滇西北金沙江斜向碰撞走滑造山带的确定J.地学前缘,2002(04):430.16

18、常梦瑶.金沙江缝合带巴塘竹巴笼地区基性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7.17曾普胜,王彦斌,麻菁,等.滇西北羊拉地区金沙江古洋盆的穿时碰撞闭合:来自花岗岩年龄的制约J.地学前缘,2018,25(06):92-105.18侯增谦,莫宣学,朱勤文,等.“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17(4):14.19简平,刘敦一,孙晓猛.滇川西部金沙江石炭纪蛇绿岩SHRIMP测年:古特提斯洋壳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制约J.地质学报,2003(02):217-228.20周慧文,钟康惠,唐菊兴,等.藏东江达构造带形成演化与成矿J.四川地报,20

19、08,28(04):276-282.21陈文,张彦,陈克龙,等.青海玉树哈秀岩体成因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24(5):393-396.22莫宣学,潘桂棠.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J.地学前缘,2006,13(006):43-51.23张万平,王立全,王保弟,王冬兵,戴婕,刘伟.江达维西火山岩浆弧中段德钦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J.岩石学报,2011,27(09):2577-2590.24吴喆,冀建平,王保弟,等.藏东贡觉地区早中三叠世马拉松多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金沙江古特提斯碰撞时间的约束J.地质通报,2021,40(11):1877-1891.25闫国川,王保弟,刘函,等.藏东江达中石炭世弧火山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8,43(8):12.作者简介:杨礼创(1997),男,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人,学生,硕士研究生在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合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