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22239919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1. 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D. 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

2、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

3、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

4、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3.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 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 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 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 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

5、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不能依赖禅让方式就实现政治的和平稳定,排除A项;“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政权的延续仍是家天下,排除B项;皇帝下诏主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

6、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A. 宋史B. 三朝北盟会编C.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 宋史纪事本末【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

7、、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

8、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5. 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

9、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可知,在当时,农民如果把自家的十亩耕地卖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可以承租百亩,且成为佃户之后(不再是编户齐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结合所学,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国家正式放弃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和把土地与人口紧密绑定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下,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与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是相伴随的,而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又反映了底层农民经济及

10、人身自主性的增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减少、地主政治权力的削弱与市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租佃市场的成长,租佃关系的盛行,个体农耕为主要的生产形式,A项正确;“遏制了”的表述太过绝对,且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6. 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类别部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

11、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A. 抵制了列强入侵B. 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 引发了军阀混战D. 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

12、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7. 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 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 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 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 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时:古代波斯。依

13、据材料概况可知:两份契约分别记载了国王和商人把自己的水源、土地、农具、种子等租给别人的情况,条件是征收实物地租,以土地收成和小麦等实物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明确商人经营借贷业务的“开始”出现的时间,且除商人外,还有国王承租的土地、水源等,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也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西亚国家进行对比,不能得出最早使用契约,排除C项;材料除国王占有生产资料外,还涉及了商人占有生产资料如种子等,排除D项。故选B项。8. 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

14、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 激发“地圆说”的形成B. 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C. 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D. 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上半叶(世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美洲的贵金属能够被运往亚洲和欧洲等地,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D项正确;“地圆说”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地圆说”是此时航海活动的背景,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虽然航海活动兴起,但陆路贸易并没有基本停滞,C项过于绝对,排除

15、C项。故选D项。9. 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 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 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 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 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法国)。材料中描述的细布工场中分工明确,各有不同部门和工序,这种细致的分工体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逐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A

16、项正确;17世纪主要还是手工工场,并非机器大生产,排除B项;现代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此时还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0. 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 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B. 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C. 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D. 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

17、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时:19-20世纪的非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9-20世纪在非洲成立了“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或类似团体,其成立的目的是抵制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从而沦为殖民者的殖民地,这些团体的相继成立,使其在抵抗殖民者侵略的过程中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反抗殖民团体的成立,未涉及这些团体采用的斗争方式,不能得出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方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这些团体的领导者大多数为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未涉及这些团体的成立促进了政党的产生,且也未有明确时间说明出现“首个”政党,排除B项;材料

18、仅涉及成功抵制了西方殖民者把大量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的土地”的企图,未涉及是否避免了非洲沦为殖民地,1884年柏林会议对非洲大部分地区进行瓜分,并使其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11. 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A. 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B. 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组织基础C. 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D. 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

19、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的俄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1917年成立的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占多数且成为主席,在莫斯科等其他大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同样取得了主导地位,说明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有占优势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B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是二月革命,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17年的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是在二月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12.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

20、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A. 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 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 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全球)。据题干中“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以及英国对美国行为的指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本质上显示了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心货币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影响力,反映了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

21、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题干信息虽涉及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但主要讨论的是美英之间的金融互动及其影响,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方大国间的盟友关系虽受到考验,但“破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

22、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

23、。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1)主要差异: 中国: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且轮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和田间管理;南方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圩田、梯田等得到大量开发利用。 西欧:普遍实行轮作制,有二圃制、三圃制等;将耕地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轮种和休耕;注重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向集约农业发展

2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大。 (2)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西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西欧农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对近代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西欧。主要差异:首先从中国角度来分析,据材料一“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可知,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连作制与轮作制并存,且轮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据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可知,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和田间管理;据材料一“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可知,南方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圩田、梯田等得到大量开发利用。然后从西欧的角度去分析,据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三圃制流渐

26、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可知,普遍实行轮作制,有二圃制、三圃制等;据材料二“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可知,将耕地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轮种和休耕;据材料二“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可知,注重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向集约农业发展;据材料二“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可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小问2详解】本题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欧洲。首先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据材料一“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可知,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人

27、口增长和社会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一“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从消极方面去分析,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高度发展,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然后从西欧的角度来分析,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二“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并结合所学可知,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

28、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近代西欧农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对近代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批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愧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摘编自陈益民

29、、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答案】示例:主题: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烽火的燎原评论: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占领东三省后日本又将侵略矛盾指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虽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国联迫使日本撤兵而幻想破灭,但是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东北人民革命军艰苦抗战。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

30、民众的积极支援。面对日军制造的华北危机,1935年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危机加剧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民族精神,掀起了局部抗日的烽火。【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1931-1939年(中国)。首先,阅读题干要求可知,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正确的,即需要符合史实。就主题写短评,即史实与评论相结合。例如,据材料“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批昨日到沪”“日

31、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日军果进犯热河”可以拟定主题为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日烽火的燎原。然后,结合所选相关时事的主要内容来评价。如,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华北的史实来凸显日军侵略下民族危机的加剧,结合所学从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抗日、十九路军的抵抗、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二九运动等来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做到史实正确且充分,逻辑清晰。最后归纳总结,如1932年的中国是一个民族危机加剧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民族精神,掀起了局部抗日的烽火。也可从其他角度论述,如

32、红军长征等,史实准确,评论合理。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

33、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发展: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 (2)因素:党的领导;国家的重视;科学目标的制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先进科技的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科研人员的不断

34、努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可得出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根据材料“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可得出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根据材料“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可得出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根据材料“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可得出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可得出党的领导和国家的重视;根据材料“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可得出科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材料“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可得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据材料“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得出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根据材料“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可得出先进科技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