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项目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重点关注双减背景下教学变革实践、课程基地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基于标准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变革、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建构。”本校在原有地理实验装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个理念:深度挖掘师生潜能;2个关键:学思与融通;5个环节:预学反馈、讨论释疑、成果展示、师生点评、检测反思),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开展了为期三年的高中地理课程基地的项目化建设。一、 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项目化建设的时代背景、目标和基本原则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
2、对“未来人才形象”和“新时代学习”的科学描绘,是“核心素养”的国家层面要求在学校的落地生根,是各地学校推动课程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举措,由此催生了一股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热流”。新时代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技术、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方式发出挑战,时代呼唤新的情境教学、新型研究性学习、新形式的实践教学,建设地理课程基地正是积极推进教学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加上对实践活动的安全和管理问题的顾虑,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中开展的。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情境很难“施展”地理学科的特质,也无法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前很多
3、学校地理学习过程仍然停留在“温室种花”和“纸上谈兵”状态,地理学习与实验、实践相脱节,地理实验室成为“摆设”,地理实践成为“奢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空头理论和口号,地理学习过程浮于浅表,地理实践教学研究难以深入开展。信息化技术催生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线上线下的智能化学习应运而生,且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地理实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探索智能化学习的深度和维度,提升新时期学生学习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是时代赋予课程基地的新使命。本项目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创新建设课程基地,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课程开发和学科人才培养。具体有:第一,基于创新教学环境的教学思想,建设课程基
4、地,开发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总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方法;第二,以课程基地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总结基于课程基地建设与使用的地理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本项目建设以创设深度多元化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师生创新实践,演示、验证、探究、巩固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造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二、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项目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项目实施之初,领导小组就研究制定了高中地理课程基
5、地建设的三个基础目标:首先,实现从传统的“看、听、想”式教学,向情境体验教学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和教师创新教学意识,挖掘师生的创新潜能;其次,利用地理课程基地的多项功能,开发可行的校本课程资源,配合“125”打造地理课堂实物体验和电子体验教学模型,完善和深化本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最后,共享课程基地资源,发挥地理课程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区域地理教学发展。依据目标要求,重点按照以下五个方面建设思路展开项目化建设过程。(一)创建特色鲜明的地理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打造学科特色、构建新课程体系和模式的载体,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基地是展现地理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优秀创新型人才的有效
6、方法和手段。其特色既体现在教学硬环境上,如地理综合实验室、地理气象园、中学天文馆、地理模型展示馆、地理教具制作室、学科综合实践基地等;也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能力等软环境上。按照整体规划和设计,营造了各具特色的六个中心场域地理数字化教学和电子演示中心、地理实验中心、地理创新制作中心、地理装备中心、地理课外实践中心(地理科技园和校外实践基地)、地理教师创新发展中心,将来还将引进地理GIS和BDS实验中心。课程基地建设了专门的地理装备中心,比较系统地布局区域地理、天文、地质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及城市、工农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单元的教学装备。特别重视与地理核心知识学习和关键能力
7、培养相关的、新型的、多功能的设备和器材的引进。如:设计天象星空演示穹顶或数字星球系统、多媒体球幕演示系统、八大行星演示系统、太阳视运动模拟器、大气环流演示系统、水循环和洋流、潮汐演示系统、岩石圈物质循环和风浪流水侵蚀演示系统、中国和世界立体地形图等。为鼓励创新发明,还专门配置了一个师生创新制作展示中心(图1)。此外,课程基地还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自然环境,将地理课“搬”到了真实的自然界中,在校园内还建有一个地理示范科技园。在校园外配套建设了陈家港德龙工业基地、南河镇农业生态园、响水气象预警中心、黄海风光电实践基地和大有沿海湿地等六个社会实践基地。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本地自然条件作为教学实践资源进
8、行充分挖掘利用,将本土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为学生进行野外生态观察和研究,提高区域认知水平和地理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图1 高中地理课程基地中心(二)积极构建地理新型课程体系在新课程积极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尤其突出多元的课程实践体系建设。依据项目建设目标,课程基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与核心素养协调一致,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积极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情境体验教学课程体系,激发教师创新设计、学生创新思考的潜能。通过体系构建过程,为师生提供地理实物体验、VR情境体验和优质电子演示、地理课程基地实践、网络互动等新型课程,营造可视化的教学情境、科学化的思考
9、情境,建设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课本知识学习和想象化实验体验转化为真实具体的情境体验学习(图2)。图2 地理课程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三)着力开发地理新型课程资源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为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现新时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系统开发适应校本、生本的教学资源,依托基地创新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教研,开发新情境下的各类新型课程资源。1. 电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基地的电子软件、电子课件(包括课件、教案、视频等)、电子演示以及数字化网络等学习资源,如学校GIS学习平台、响水教育联盟天文联合网站在线资源库等。2. 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创造性利用课程基地开展对内、
10、对外教学研究活动,拟开发地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实验基地的互补性BDS与地理创新教学实践探索社团活动:响水“321”大爆炸对本县工业发展的启示打造地理实验课与演示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型月球陨石坑的研究活动手册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与使用手册等课程资源。3. 学术研究课程资源通过学科基地的建设与开发利用,拟编制基地用途开发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多元学习案例研究基地使用与人才培养等校本课程,必将产生一批新的地理研究课题和学术论文论著。4. 示范引领课程资源建立以地理特级教师为领衔人,地理骨干教师为中坚的名师工作室,开展对外展示活动,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区际研讨交流,打造一批优质的示范引领课程资源,如基
11、于地理核心知识项目化学习的“125”精品课例名师团队与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地理课程基地与教师成长。多样化开发的新型课程资源,不仅能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确定人生专业方向和选择未来职业,为学生提供真实可用的素材。(四)创新构建地理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对高中地理基础课程核心知识的不同板块,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地理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助力师生探究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化抽象教学内容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化特殊案例为一般的实践或实验项目。将地理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内化为项目化的研究过
12、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界定问题、研究实践、设计成果,依托项目化的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告别传统的“纸上谈兵”式学习,对情境教学由被动的听、看、想到主动思考设计,再到亲身体验感悟,进而深度思考交流,最后到创新制作提升,在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立体的可视化情境中,开展深度高效合作学习。不仅提升学习效率和学生能力,还将有力地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结合本校“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实验交流、电子演示、场内外互动等多种形式,打造地理核心知识的实验课、地理演示课、地理实践课、地理体验课等项目化学习模型(图3和表1),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表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核心知识实验活
13、动目录图3 地理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地理学科基地的项目化建设与实践,开辟了独特的培养优秀教师和创新型学生的新途径,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领区域教学教研,促进了学校和区域地理教学的发展。(五)探索地理人才培育新型路径为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地理课程基地建设不仅着眼于服务教师和学生当前的教和学,还着眼于师生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中,首先强调创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系统开展围绕各个功能室的常态化教学,鼓励学生加强地理课堂的感知和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新情境下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展示学生合作潜能和创新潜能。在充分考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
14、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的基础上,互动平台的建设还特别考虑通过增强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互动性功能,来促进新型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效果。例如,基于3S技术支持下的QQ、微信等自主学习平台,以及开发的相关教学软件,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优质、高效工具。这些新型互动平台,不仅能启迪思维,快速组织学习过程,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助力学生更好地合作探究学习。另外,通过组建多种类型的地理社团活动,如“3S”技术学习社团、BDS与地理航拍活动、GIS气象兴趣小组、工农基地体验活动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四小”(小实验、小制作、
15、小游戏、小论文)评比活动,发现和培养跨学科、合作型、创新型人才。本校课程基地建设之初就设有地理名师工作室,力争以名师领衔的教师研究团队为先锋,让青年教师在地理名师的带领下,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和项目学习,将来要让课程基地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基地和学科发展中心。结合学校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基于课程基地的地理观摩课、公开课或者竞赛课活动,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具使用、课件制作、实践交流、教学研究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地理教师,开展围绕课程基地各个功能中心、各种仪器装备、各类演示系统的项目和问题研究,开发相关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展示个人或团队的创意设计,培养具有“卓越思维、积极人格”的拔尖创新人
16、才。课程基地改变了“温室种花”的培优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新的课堂模型,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双向受益,为新时期人才培优提升开辟新渠道。学生主动思考设计亲身体验感悟交流实践总结创新制作提升;教师依靠基地实践创新教研课程开发分享交流专业提升。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教研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快速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 课程基地项目化建设的后期思考通过三年多基地建设与使用,整合校内资源,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实验资源,发挥媒介资源作用,让地理创新教学在基地,教研活动在基地,成果应用在基地,瞄准课堂改革、课程建设和
17、人才培养,创新打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地理学科多功能课程基地。以课程基地作为课程发展的支持系统,形成各具特色又相互支持的“课程基地与深度多元学习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变革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创新挖掘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和区域地理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近期内,我校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将与师范院校和省市地理科研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校外资源引导学科基地的项目建设。当然,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的生根与成长都要有一个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更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江苏省教育厅自2011年开始就积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为我校地理学科课程基地的健康有效推进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江苏省响水中学作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有着多年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价值追求和实践经验,还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和骨干团队,相信一定能够以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基地为助力,高效推进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打造优秀的“基地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快速成长,创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新样态。但是,我们也做好准备,本项目的完善发展和推广示范注定会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艰辛过程,无论对学校、对我们建设团队,还是省内已经拥有或即将申报学科基地的学校,学科基地健康、持续、高效地助力“三新”背景下的学校课堂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都将是一个值得长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