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中国单管束立式换热器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文档编号:2603107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国单管束立式换热器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中国单管束立式换热器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中国单管束立式换热器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超过15%,因特网用户人数超过250万人,城镇人均信息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0%,信息化综合指数80%。(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城区的建设逐步展开,山水生态城市框架基本确立,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大城市之一。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左右;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环境综合指标90分;城市化水平81.5%。(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更为健全,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成为全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

2、市之一。(五)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力争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依法治市的先进城市。2005年末,总人口、常住人口分别控制在768万人和1130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平均预期寿命75岁以上;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市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在15%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比重5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超过95%。(六)人民生活整体迈向比较富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

3、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200元和9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分别增长5.5%和5%;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恩格尔系数3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4%左右。三、主要任务。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十五”期间要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完成好以下主要任务:(一)千方百计提高政府依法依规行政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水平。(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三)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四大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四

4、)全力加速市场化进程,促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力量,尽快适应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五)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全面提高民生质量。(六)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市。在工作重点上,“十五”前两年,政府主要致力于完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包袱,培养现代企业家队伍,抓好农村的改造和建设,为进一步拉开发展局面继续夯实各方面的基础。争取到十五”中后期,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5、,各种经济成分都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政府职能和工作思路相应完成根本性转变,支柱产业和一批现代企业优势明显增强,东南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第二部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三章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统筹规划,互联互通”的思路,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宽带主干网、基本业务网和宽带接入网三大网络,增强广州“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的地位。一、高速率宽带主干网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建设高速率、大容量、多媒体主干传输网络和IP城域网,形成互联互通、接入方便的宽带主干网络系统。到2005年,建成本地光纤网络60万纤芯公里,IP宽带网络骨干传输容量超过300G,因特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0G。

6、二、高效率基本业务网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双向传输的升级改造,发展数字电视系统,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大力发展移动交换网,扩展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容量,适时引入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网络,并实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按照少局所、大容量和宽带化的方向发展电话交换网,提高交换端局和汇接局的线路集成度和技术集成度。三、高覆盖率宽带接入网依托现有接入网络优势,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采用多种高速接入技术,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接入网。到2005年,宽带接入网用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第四章信息产业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7、原则,重点开发生产移动通信、数字视听、集成电路三大产品,建设软件、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光电子产业三大基地,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服务中心功能,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信息产业。一、发展三大产品。(一)高性能移动通信产品。加快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金鹏集团、南方高科等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发展移动交换机、基站及基站控制器、数字移动通讯手机,尽快树立起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二)高清晰度数字视听产品。把握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的方向,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数字视听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高清晰度数字彩电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三)大规模集成电路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外资或自主开

8、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设计和生产,尽快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能力。二、建设三大基地。(一)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科技园、黄花岗信息园等软件园区建设,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软件和信息工程招投标及软件展示交易服务中心等配套环境建设,通过实施软件品牌战略和人才工程,在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和电信、金融、财税、教育等应用软件领域尽快形成较强的发展优势。(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保税区IT产品生产基地、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外围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产品、多媒体信息处理技

9、术产品、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产品,形成一批知名产品和知名企业。(三)光电子产业基地。以广东光谷”为依托,引进著名跨国公司和国际性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建设广州光电子产业基地。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核心产品及技术,建设一支研究开发队伍,促进光电子技术产业化,尽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国际性光电子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三、形成三大服务中心功能。以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区域性服务中心功能为重点,扩大邮电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发展规模,拓展信息网络、信息咨询业服务领域,加速发展信息内容业。力争到2005年,广州成为全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一)数据服务中心。建设覆盖华南、辐

10、射全国的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经济、科技、教育、地理、文娱等各类数据库,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组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上网,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促进数据库制作、电子出版、网络资源开发服务等信息内容业全面快速发展。(二)网络服务中心。建设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信息网站,发挥广州作为全国信息网络骨干节点城市和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优势,完善广州网络交换中心功能,促进信息网络在高速宽带基础上的相互准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业务融合。有序发展网络服务业,建立网上中介服务市场。扶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性网络服务中心及电子商务平台,为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

11、争的能力提供支持。(三)咨询服务中心。鼓励信息咨询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培育和扶持若干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推进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大力发展人才、技术、贸易、工程、房地产等中介咨询服务,加强投资咨询、法律顾问、财会服务、市场调查、会议展览和技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增强广州咨询服务中心功能。第五章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实施信息化六大系统工程,信息网络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知识全面普及,信息市场规范有序,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市和示范市。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引导传统工业生产、管理过程向自动化、智

12、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着重提高机电、轻工、钢铁、汽车、船舶、纺织、食品加工、家电等行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支持组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服务中心,形成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和服务体系,促进全市工业企业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诊断技术,推进柔性制造技术和物料自动储运系统的应用,实现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创新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计算机化。二、以信息技术武装服务业。发展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建立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服务管理体系;加速电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的方

13、向发展;完善金融管理、结算支付、资金监测预警等金融现代化信息系统,加快转变以现金为主要手段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建设商贸、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网上采购、订餐、订票、订房、订座等在线商贸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建设房地产资讯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提高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水平。三、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善电视、广播等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14、。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四、重点建设六大信息化系统工程。(一)政府信息化工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完成党政机关办公专用信息网络及交换平台的建设;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服务交换系统,基本实现政府信息电子化、网络化。统一规划和组织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公共平台与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包括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等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强化信息安全保密法制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及涉密计算机网络保密设施建设。(二)企业信息化工程。组建企业信息化公共应用平台(ASP),为全市及全省中小企业提供网络、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公共

15、配套服务;对国有、合资、私营企业管理者全面进行信息网络应用和企业信息化培训,推行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工作机制。(三)电子商务工程建设基础平台、身份认证中心及电子支付系统、物流中心和配送体系、门户网站。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支持企业发展网络营销,重点发展企业对企业(B to B)和企业对客户(B to C)的电子商务。(四)教育、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广州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和宽带多媒体校园网,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广州教育信息网络,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教育服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信息系统。(五)社区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化社区和智能楼宇建设,在

16、市、区和街道三级建立计算机网络,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政、医疗、教育、购物、交通、就业、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六)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按照国家、省关于建设智能交通示范城市的要求,建立广州市智能交通框架体系,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建立IC卡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以IC卡对公众的身份进行鉴别和验证。建立和完善城市地理和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加快城市管理现代化步伐。第三部分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第六章产业结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完善中心城市大服务业体系,努力提升区域工业基地的功能,加速形成都市型农业,按照三、二

17、、一方针整体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第一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开发种子技术和种养技术,加速品种更新,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向多样化、精品化、品牌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优质米和蔬菜业、水果业、花卉业、禽畜及奶业、水产业、林业、种子种苗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微生物农业。配合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和居民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需要,努力发掘农业资源的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功能,

18、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园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具有休闲、度假、观光功能的农业基地,促进农业功能开发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生活、创汇复合型转变,使广州农业成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的示范产业。(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示范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流通组织规模,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农村各种专业(行业)协会,尽快创造条件建设好一批大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标准与检测、

19、信息服务等系统,加快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深化以土地流转制度、乡镇管理体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转变农村集体经济传统管理模式,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配合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和城镇建设,引导乡镇工业进一步向中心镇工业加工区集聚,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中心镇、城区转移。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扶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奔康致富,减缓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以珠江、流溪河、分支河道、水库整治和加固为重点的防洪除涝减灾保护体系,以乡镇供水、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20、,以水土保持工程、水质监测与水环境工程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加强乡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的力度,通过结构调整,继续扶持壮大一批、重组发展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尽快形成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若干产业(行业)板块,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核心产品、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发展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光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因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

21、疫苗和诊断试剂、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医药生物材料等生物技术;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新材料技术;中成药生产和中成药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中成药生物技术、中药新型剂等中药现代化技术。以软件、生物医药为突破口,形成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中药现代化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二)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在重点推进信息设备制造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轿车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摩托车在内的汽车制造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22、技术水平和零部件配套国产化程度,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扩大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发展高分子、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制造业,形成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三大新型合成材料生产基地,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三)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继续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传统工业的档次、规模和水平。选择共性、关键性技术,以市场前景好、配套带动强的拳头产品为重点,加快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气器材、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改造,重振一批历史驰名品牌,开创一批新的名牌;促使以输变电设备、动力设备、环保设备、工作母机

23、、数控机床、食品机械、光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工业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继续支持船舶、钢铁、建材、造纸、中成药等优势行业的发展,形成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知名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四)积极发展建筑业。以提高建筑水平为着眼点,引导企业开发、应用建筑设计和施工新技术;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建筑队伍素质和施工装备水平,健全工程安全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追究制度;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建筑市场,加大工程招投标和监理制的实施力度;鼓励发展建筑市场各类中介服务。三、第三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取向,扩大开放领域,打破行业

24、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重视引导高新技术向第三产业的渗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现代流通业。加快形成广州国际性区域物流中心功能。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现代化物流枢纽。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和经营业态,改造传统的物流企业和设施,建设港口、机场、铁路物流基地,培育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配送、连锁、仓储、商务代理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商贸中心功能。兴建一批国家级和地区性的高水平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社区商业中心。建立价格形成机制,产生对国内外有影响的“广州价格”。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创新现代商品流通模式,巩固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和全国性购物中心地位,力争发展成为国际埠际贸易中心。(二)金融保险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来广州设立营业机构,推进建设珠江新城金融一条街,巩固和提高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建立覆盖全省的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