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证券投资分析模拟试题(一).doc

上传人:小小哈利波特 文档编号:2650431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证券投资分析模拟试题(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证券投资分析模拟试题(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证券投资分析模拟试题(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语尧曰载:所重民,食、丧、祭。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在这两处都把足食置于重要地位,所以要利民、富民必须首先足食,如果不能作到足食,连饭也吃不饱,怎么能算作利民、富民呢?而要足食就应当发展农业生产。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似乎孔子对农业生产不予重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孔子那样回答只是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是小人应作的事情,而你樊迟这样未来的统治者是不应过问的。从孔子的其他言论看,他对农业是很重视的。论语泰伯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

2、 战国策魏策一,韩非子说林下。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 史记卷十四魏世家。 论语季氏。 宫室,而尽力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禹,我找不出他的毛病。他自己吃的不好,对鬼神的祭品却很丰盛;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祭祀时穿的衣冠却极美丽;居住宫室很简陋,却把力量完全用在修建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挑不出毛病。孔子佩服大禹的三件事情中,其中的一件就是禹尽力修筑沟渠水利。这说明孔子对发展农业生产是很重视的。 为了富民,孔子及其弟子还主张正常地进行手工业生产。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说:各种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真理。

3、这二者都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说明孔子及其弟子是主张手工业生产应当正常进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商业并不反对。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 是大商人,孔子对他却持肯定的评价,他说:回也其庶(差不多)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其意思是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吧,可是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去经商,猜测行情却常常猜中。这说明孔子并不反对经商。孔子有时也把自己比为商品,如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此,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卖掉!卖掉!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呢?这正说明孔子对经商持赞成的态度。 孔子主张正常地发展农、工、商业是富民的基础。然而,有这

4、一点民并不一定能富起来,所以他还主张轻赋、去奢、从俭等等,这些以下将进行论述。 (2)轻赋、从俭、去奢孔子反对统治者过分盘剥人民,主张轻赋、从俭、去奢。 鲁国大夫季氏过分聚敛,激起孔子强烈反对。论语先进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鲁大夫季氏比周公还富,孔子的学生冉求还替他搜刮,增加他的财富。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鸣鼓而攻击他。 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冉求)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

5、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周代征收军赋是以丘为单位征收的,一丘(十六井)的土地出戎马一匹,牛三头。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人们占有、使用的土地越来越不平均,季氏针对这种情况想改为按田征收军赋,借机大大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孔子则以用田赋不是周代征收军赋的常法、不合周公之典为理由,指斥季氏贪冒无厌,加重盘剥。这个问题说明孔子主张轻赋,反对对人民加重盘剥。 在田税方面,孔子及其弟子们主张征收什分之一的税。论语颜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论语子罕载: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术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渊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6、: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鲁哀公时年成不好,国家财用不足,问孔子弟子有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您何不采用征十分之一税率的彻法呢?哀公回答说:征收十分之二的税,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征收十分之一税的彻法呢? 总之,孔子及其弟子们反对过分聚敛,征收赋税过重。在军赋的征收上,主张按周代的常法征收丘赋,反对用田赋,加重剥削。在田税的征收,主张按周代的办法,采取彻法征十分之一的税,反对征税过重。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常常是穿着古人的服装来达到现实的目的。孔子想实行周代的丘赋和彻法,反对季氏用田赋、反对鲁哀公加重田税的盘剥。一方面说明他思想比较保守,一方面他主张减轻剥削又符合劳动者和新兴地主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统治

7、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长远利益。 在主张轻税的同时,孔子主张从俭、节用、去奢。 孔子反对奢侈,主张节用。论语先进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改建名叫长府的国库。闵子骞说:仍然用以前的国库,怎么样?何必改建?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不轻易说话,一说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这说明孔子主张节用,反对不必要的改建,同意使用旧的库房。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讲到季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64人,舞列,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做出来呢?这说明孔子反对超过礼制的规定去讲排

8、场和奢侈的。 孔子主张节用、从俭。论语学而载:子曰:道(治理)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用以时。孔子主张,治理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节约费用,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间。论语述而载: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简陋)。与其不逊也,宁固。 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简陋,与其骄傲,还不如简陋。论语八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即是说:礼,与其奢侈铺张,不如节俭朴素。然而,孔子所说的节俭是有限度的,这就是节、俭必需合于礼,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适合。如子贡曾想把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的那只活羊节省下来不用,孔子就对子贡说:你爱惜那只羊,我爱那种祭礼。这就是说,子贡这样节俭不合于礼,所以孔子不赞成

9、。颜渊死后,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外椁。孔子对他说:我的儿子鲤死了,也是只有内棺而无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走路。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走路的。这也就是说让孔子这样的人步行不坐车,和他的身份不相称,也不合周朝的礼。此外,孔子主张对衣食方面要讲究等等,也是他上述思想的表现。 (3)财富观与劳动观。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西周以来传统的社会关系迅速解体,新的社 魏徙都说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别见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说较合理,故采其说。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章。 会关系正在发展、壮大。适应这种状况,孔子把原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扩充、发展,提出

10、了适应社会贵贱尊卑等级秩序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又把社会的人分成君子与小人两个层次。孔子所说财富观、劳动观都涂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也可以说他的伦理道德思想渗透到他经济观点的各个方面。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人盼望得到的,不用正当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不摆脱。孔子还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里拿着鞭子做下等差役,我也愿干。如果财富不能求得,还是做我所爱好的事情。又说:干不正当的事情而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是转瞬即逝的浮云,不值得追求。总之,孔子

11、认为富与贵是可以追求的,不过应通过正当方法来得到它,否则就不应接受它。那么,什么是正当呢?当然符合他倡导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才是正常的。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要为他的理想而奋斗,而且即使统治阶级中的人也不可能都得到想得到的富与贵。所以,孔子及其弟子们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富与贵是天定的、命定的,所以是人们无法强求的。因此,就应听天由命、安贫乐道。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就是说,读书志士在追求真理,却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了。孔子主张以贫为乐,他说:吃粗粮,吃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在孔子看来,他的学生中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

12、道的典型。孔子在为理想而奋斗时,总是抱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态度。 在体力劳动的问题上,孔子认为这不是君子的事,而是小人的事。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他所说的小人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孔子反对士人参加生产劳动,只要国家治理得好就有劳动人民来参加生产。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背着自己的孩子) 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来,只要国家治理好,四方之民就会背着自己的孩子而来,那里用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孔

13、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这段话讲了不赞成君子耕田的两条理由:一条是说君子的任务是谋求道,而不是谋求衣食;二是耕田的人常常挨饿,谋求学道则可以做官得到俸禄。因此,君子担心学不到道,不担心贫穷。孔子一再反对君子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三,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论语述而载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 加生产劳动,固然有社会分工和经济收入上的原因。另有一个

14、重要原因就是孔子身分地位所决定的他带有的阶级偏见。 孔子在财富观方面把富与贵同伦理道德规范相联系,强调追求富贵应从正道得来、不从正道得来的富贵不可取等等,这一点有积极意义。 孔子这一主张的执行有利于廉政和国家局势的稳定。而这一形势的出现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当然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孔子反对君子参加生产劳动,认为生产劳动是小人的事,固然有其不正确的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然而,从社会分工的观点来观察,没有分工就没有社会进步,这一点又有一定道理。因为君子的分工是学习各种道理、治理好国家,参加生产劳动便于了解下情有利于治理好国家,然而参加生产劳动不一定就能治理好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学

15、习好各种道理,以备将来治国之用,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总之,孔子虽不是经济管理思想家,然而由于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不可能完全回避这个问题,上述孔子直接、间接涉及经济问题的主张,对后世影响都很大,而且至今仍然可资借鉴,不失其意义。 3。范蠡农末俱利的经济思想范蠡是春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大商人,关于他经商的事迹前已述。 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如农末两利的经济管理思想值得注意。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上文的大意是说:谷物粜的价格太贱则损害农民利益,农民受损害不努力生产,农田就会

16、荒废。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低至20就会损害农民,谷价如高至90就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如能这样平粜齐物,关卡、市场都不匮乏,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司马迁治史的求实精神来看,他的上述记载反映的无疑应是范蠡的思想。司马迁不把农末俱利的思想归于在管仲、孔子、子产等人名下,而单单记载在范蠡名下,说明他必有所根据。至于他据战国未以来的习惯用末来代替工商,则是他自己的改动。这点前人已经指出。还要说明的是,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的幅度

17、内,越绝书计倪内经所载,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这样的谷物每石的价格与战国时李悝所说的粟石价30和汉代谷价大体相合。这可能也是汉代人用当时的习惯来表达范蠡思想的例证。虽然如此,这些小的改动并无损范蠡农末俱利思想的光辉。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 史记卷六十八

18、商君列传。 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再次,怎样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所以平粜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因此,平粜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国理财的实际经验,他提出的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范蠡不愧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财的杰出人物。 管仲、孔子、范蠡是春秋时期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经济管理一些问题上的

19、主张,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 (二)李悝、商鞅的经济管理思想战国时个体农民已经成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各国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地进行的过程中,正是个体农民提供了粮饷和兵员,而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农民生产使用价值的自然经济,促进农民的两极分化,侵蚀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战国时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急剧地向重农抑商的思想转变。而站在这种转变前列的是政治改革家。这一点从李悝到商鞅重农抑工商思想不断发展中可以看出。 1。李悝的重农抑商李悝,约生于公元前45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国富强。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经6篇,对后世的刑律产生了重大影响。李悝还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农是毫无问

20、题的。李悝在魏国治国有两项重农的措施:第一项是尽地力之教。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农业产量。其办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播种时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这就是说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第二项是,创平籴法。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

21、创平籴法。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这样便收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太平御览卷八二一,转引史记。 效。李悝由于把以上两项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 值得注意的是李悝不仅重农,而且还是轻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

22、人饥寒,国家贫困。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十分明显,李悝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危害农业会导致国贫民侈(奢侈)。虽然李悝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针对手工业而言的,并未提到商业,然而由于手工业一般都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为了卖。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势必包含着禁技巧产品的销售,包含着对商业的歧视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农、轻工商、贱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说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不过,在历史记载中李悝重农实行尽地力之教、平籴两项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于禁技巧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却无记载,也许这方面

23、还停留在思想上,并未落实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上。 从春秋时期管仲等人的农、工、商并重的思想到李悝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我们可以看到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轨迹。 2。商鞅的重农抑商和耕战思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前338年,卫国国君后裔,称卫鞅或公孙鞅,曾在魏惠王相国公叔门下作御庶子或中庶子。卫鞅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门下作事时,可能受李悝、吴起等人改革思想的影响,后至秦受到秦孝公的信任,在秦变法,实行经济、政治改革,推行法家政治,使秦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他在秦因功封于商於,所以称为商鞅。商鞅在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一个重耕战、重农抑商适合战争需要的封建国家。商鞅的经济思想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24、(1)耕战思想与政策。 商鞅要建立一个能适于战争需要又能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这就是说商鞅的经济思想是为强国服务、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思想,重农的目的就是重战。商鞅及其门人对这点讲得很清楚。商君书农战篇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这是从战国时期各国不断的战争中观察到的经验。也是人们熟知的常识,用不着多作论证。为了战争,就要重农,因为农民才能提供人们和士兵食用的粮食,才能提供士兵的来源。所以又说: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恃也,则众力不足也。这就是说只有让人们从事农业,在兼并战争中,才能自恃,才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否则就不能自恃,就会众力不足。让人们从

25、事农业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朴实诚信,便于统治者驱使。所以说归心于民,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使战杀也。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史记卷五秦本记。 战国策中山策。 商君书的其他篇章也不时讲到商秧的农战思想,如商君书算地篇说: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富强之功可生而致也。商君书慎法篇又说: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个人孤立地站在平原上不能自卫)一贯也。 商君书类似的记载尚多,此不一一引证。总之,商鞅重农战,目的是富国强兵。这是商鞅经济思想的总出发点。这是适应于战国中期以

26、来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思想。 (2)重农思想与政策商鞅的重农不是一般的重农,而是从思想理论到具体的政策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构筑。 在思想理论上,商鞅认为农业是财富的泉源。商君书农战篇说: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又说:壹务则国富。商君书壹言篇说: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商君书去强篇说: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又说粟爵粟任(用粮食捐爵捐官),则国富。尽管商君书算地篇曾说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货宝,又不尽为用,可是并不重视,可能是由于这些东西是自然生成容易得到的缘固。因此商鞅一再强调的是重农,由于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由重

27、农到强调重粟。这是商鞅非常重视农业的一个表现。 既然,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泉源,那当然要重农。重农的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奖赏。商君书算地篇说: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又说: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商鞅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人的本性。然而,却以此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励农业生产者的措施。如以官爵劝诱农民从事农战,商君书农战篇说: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以壹空而得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再如以免徭役奖励耕织,史记商君列传说: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再如,提高粮食价格,使农民获利,刺激其种田积极性,商君

28、书外内篇说: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商鞅还主张让农民以余粮捐官爵,商君书靳令篇说: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进)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商鞅主张对非农业以外的工商业重税,唯独对农业主张收税轻,商君书垦令篇说:征不烦(多),民不劳,则农多日(农民时间多)。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又主张向商人征重税,则农民厌弃商业,安心农业,则农业就会兴旺,所以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农恶商。则草必垦矣。总之,商鞅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政治的、经济的种种措施,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甚至不惜采取愚民政策,让人民受其驱使。 商鞅重农还表现在力图解决秦国劳动力少、

29、土地多所产生的矛盾上。商君书算地篇说: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所以他认为,人民多土地少的国家应努力开辟土地;土地多人民少的国家,应设法招徕人民。商君书徕民篇说秦国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宝货,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相反邻近的三晋则是土狭而民众,。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这就是说秦国土地多、劳力少,很多土地未开垦,而邻近的三晋地区土地少人民多。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从三晋招诱百万人民来秦的计划,条件是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无知军事。这就是说用给与田宅、三世内免徭役和兵役的办法,招徕大量三晋的劳动力来秦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商鞅及

30、其门人重农的一条重要措施。 (3)抑商思想与政策商鞅的抑商不仅是抑商问题,而且是限制、打击一切非农业行业的问题,这样作的目的也是为了重农。在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如:从事工商业和怠于农业而贫穷的人没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载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非农业性的经济活动征收重税。商君书外内篇载: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垦令篇载:重关市之赋。加重征酒肉的租税,10倍其成本。 不许大臣和大夫们追求见闻多、善辩论、有智慧、闲居游逛。这样,农民就听不到奇谈,看不到异能,农民就不会从农业中离去。这样,也会使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不许人民自由迁徙,使愚昧无知而又不安心农业的人没处吃饭

31、,从而安心务农。农民愚昧而安静,荒地必然会得到耕垦。 不许音乐、杂技到各县去,农民劳动,休息时就看不到、听不到这些,意志就能专一。意志专一,荒地就必然得到耕垦。 不许开设旅店。没有旅店,奸巧、虚伪、狡猾、交结私人、迷惑农民的人就不能外出远行。这样,他们就得从事农业。这些人都务农,荒地就会得到耕垦。 不许商人卖粮、农民买粮。商人不能卖粮,丰年不能享乐,荒年也无利可图,商人就愿意去作农民。农民不能买粮,懒惰的农民就会去努力耕作。商人愿意去作农民,懒惰的农民愿意去耕,荒地就必然会得到耕垦。 官府按商人家庭人口的数目分配他们服徭役,叫商人的奴仆依名册服役。那末,农民就安逸,商人就劳苦。农民安逸,良田就

32、不至荒芜,。国家关心的农事就必然能取得成功。 各县的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形态,则人人遵从。这样,邪僻的官吏就不敢玩花样,接任的官吏不敢变更制度,有错误的官吏也无法掩盖他们的错误行为。这样就会出现官属少,而民不劳,。民不劳,则农多日(时间多)。在此情况下,农民所从事的事业就不会衰败,荒地就会得到耕垦。 贵族俸禄厚、收税多,吃饭的人多,是有害于农事的。官府应按他 战国策魏策一。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 们吃饭的人口数,征收人口税,并加重其徭役负担。那末,邪僻、浮荡、游闲、懒惰的人就没处吃饭。这样,他们就必须务农。这些人都务农,荒地就必然会耕垦。 国家独占山泽之利,那末厌恶农作、懒惰、贪婪、靠山泽谋生的人就

33、没处吃饭。这样,他们就必然务农。他们都务农,荒地就会被耕垦。 加重刑罚,一人有罪,亲属邻里连坐,那末,狭隘急躁的人就不敢打架;刚强的人不敢争讼;懒惰的人不敢游荡;浪费资财的人就不会出现;奸巧、阿谀、存心不良的人就不敢欺骗。这五种人不出现,荒地就必然会耕垦。 给官府送粮,不许雇别的车,返回来的路上不许揽载私人货物;服役时牛车所载的重量和官册上注明的重量要相当。那末,送粮车就会来往迅速,因此这种工作就不会妨害农事。这样,荒地就必然得到耕垦,等等。 总之,商鞅是要用种种办法让人民去务农,在这些办法中除了少数用提高价格和收重税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外,一般都是通过法令、政治命令来进行的。商鞅建立的是战时体

34、制,重农就是要使战时有粮吃、有兵员来源。除了农业之外,其他的工、商、山泽产品和文化事业都在他限制和打击的范围之中。因此,可以说商鞅是个极端的重农主义者。从强国的角度说,商鞅的实践可以说是成功的,通过他的变法,秦国不仅强大了,而且最后统一了六国。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讲,商鞅的这些办法肯定是会阻碍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从理论上讲,商鞅搞的是使用价值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养活民众、供应战争和封建国家的需要。 他反对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这会使农产品和其他产品失去销路,从而阻碍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商鞅只要国强,通过重刑、重赏去培养勇敢的战士,而为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民愚、民朴,使人民成为家不积粟的贫民。而

35、民愚、民贫,才能方便地供统治者驱使。所以,在商鞅上述政策的统治下,人民是富裕不了的。从后来汉代发展经济的经验看,是汉文帝弛山泽之禁,放手让人民去经营工商业之后,经济才迅速得到发展的。所以,商鞅的重农抑商有其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这是应该指出的。不能因为商鞅变法成功了,使秦国强大了,就否认其消极的一面。总之,应对商鞅的经济思想和措施,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这才是实事求是。 (三)孟子、荀子与韩非的经济管理思想1。孟子的恒产论与重工商的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前289年。邹人,鲁国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下,或说他并非子思嫡传,而是私淑弟子。孟子极力

36、排斥杨朱、墨翟等学派,捍卫儒家道统,自谓得孔门真传。孟子曾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时,孟子游学于齐,位列上大夫,食禄万钟,与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几十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孟轲在捍卫儒学方面有大功。唐代韩愈肯定他是儒家道统嫡传,此后地位日益提高,元文宗时尊他为亚圣,成了儒家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孟子一生与孔子相似,在为他的政治理想而奋斗。孟子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经济管理思想是他政治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井田制的主张是当时无法实行的乌托邦,然而恒产论和对小农经济的描述却是现实的,现在仅就他涉及农业、工商业管理一些主张、观点,论列如下:(1)恒产论与富民论孟子主张人民应有恒

37、产。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拥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恒产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业的财产,在当时条件下,最主要的财产却是土地。意即孟子所说的恒产,就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笔者认为,孟子所说的恒产是就直接生产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土地的权益而言的,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只是把土地分给直接生产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所以孟子的恒产论不是拥护土地私有,而是维护农民稳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权力,这从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是不会错的。结合孟子的言论和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就不难了解。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38、不为已。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如何理解这段文字呢?首先孟子这段恒产的议论后面就是关于井田制的言论,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孟子的恒产论是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下的恒产论。这样的恒产论只能是劳动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国有土地,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其次,在孟子看来,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稳定,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第三,在这段文字之后,孟子又讲了农家的许行及其徒数十人,从楚到滕,而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和他的门徒听说膝文公要行仁政,就表示愿受一廛(住宅)而为氓

39、(民),按周代的制度对外来的民众,受住宅(廛)和土地是同时进行的。这正说明所谓恒产就是对授给的国有土地有稳定的使用权。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再生产,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 孟子认为个体农民有一定的恒产是可以致富的。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吾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在这一段话中对个体农民经济从事的生产事业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蚕桑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好,50岁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项是鸡豚狗彘之类的

40、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这项事业,70岁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项是农业耕作,如果国家的徭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5-326页。 参见史记卷五秦本纪,卷七十张仪列传,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 役不侵夺农时,百亩之田种好,可以使8口之家无饥。这三项生产事业都经营好,一户农民就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国家也就会兴旺。在一般情况可能是达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孟子所说的这种状况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为了使个体农民富起来,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呢?孟子认为:国家应当征收十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农业税。孟子说古代的税收制度为:夏代每家50亩而按贡法纳税,殷人每家70亩而按助

41、法纳税,周代每家100亩而按彻法纳税。三种税制虽然不同,但都是抽十分之一的税。孟子又说国中什一使自赋即城市自行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孟子的这些论述说明他主张征收较轻的农业税。从国中什一使自赋来分析,孟子只是说城市及近郊的收十分之一的农业税。他又说请野九一而助,这就是说在野中按助法征收九分之一的税。在用何种办法征税的问题上,孟子则认为采用贡法收税最差,采用助法最好。贡纳制度有什么毛病呢?孟子认为贡纳的多少,要根据当地几年中的收获量的平均数额交纳,这就是所谓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采用这种方式的毛病在于贡纳的数量(或税率)规定以后,缺少伸缩性。丰收年多征点人们能承受,但限于贡纳数额已定而无法多收;灾荒年收获锐减甚而连粪肥用钱都不够,却仍要按数缴纳,人们无力承受。相比之下,助法就没有这些弊病,助法借民力助耕公田,以公田收获上缴,在孟子看来简便易行,是最好的制度。实际上当时实物税(租)已普遍推行,孟子要恢复助法,就是要恢复劳役地租,这正是一种大倒退。从徭役经济向实物经济的过渡,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孟子对此不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文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