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30776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皮肤性病学》完整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清除; 3. 易感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未出现 新病例/新感染。 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 流行强度 1. 散发 ( sporadic ) 2. 流行 ( epidemic ) 3. 大流行 ( pandemic ) 4. 爆发( outbreak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对传染源、途径、易感人群影响 社会因素较复杂: 制度、生产、居住 、营养、经济文化、人口密度、 社会动荡、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风俗与宗教 新疆 锡伯族人 察布查尔病 起病突然,以神 经系统症状为主,如眼肌及咽肌瘫痪,抢救不 及时,病死率较高 制备面酱(米送乎乎)染肉毒杆菌毒素

2、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 女性和小孩中流行Kuru病 (小脑变性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食人俗葬仪 病原:一种慢病毒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 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 第二节 传染病 的防治 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1. 预防为主 2. 加强传染病监测 3.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方针: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 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免疫预防,预防接种 2.改善卫生条件,经常性预防措施 3.健康教育 4.病原携带者检查及国境卫生检疫 预防为 主 加强传染病监测 监测内容: 传染病发病、死亡; 病原体

3、型别、特性; 媒介生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 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 流行病学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 三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传染病的全球控制 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 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至 2002年全球病例下降了99.8%,发病国家由125个 降至10个。中国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入无脊 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 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活动。 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 不同程度地展开。全球化预防效果明显体现。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包括: 传染

4、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报告种类 2004年8月人大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甲、乙、丙,共37种 甲类: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 乙类:SARS、病毒性肝炎、AIDS、疟疾25种 严 格管理 对 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 的防制措施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10种 监测管理 (一) 疫情报告 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检验人员皆为报告人 责任报告机构:医疗卫生、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 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发现后,城镇 6h、农村 12h 内( 现在要求小时内网络报告,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如电话) 乙类:城镇 12

5、h,农村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 丙类: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 无条件的,填卡,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上网报告。 (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五早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指导、随访、调离 接触者:留验、观察、药物预防、应急接种 动物传染源:消灭 如灭鼠灭犬 隔离治疗 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的措施: 肠道:物品及环境消毒 呼吸道:空气通风,空气消毒 虫媒:杀虫 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三)针对传播途径 的措施 免疫预防/应急接种 胎盘球蛋白、丙球 药物预防 磺胺 流脑 金刚烷胺

6、甲型流感 个人防护 口罩、鞋套、护腿、蚊帐、 WHO 提倡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AIDS (四)对易感者的措施 (五)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医院和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 展传染病爆发调查,采取措施控制疫情,隔离传染 源,治疗病人,检验和分离病原体,控制传播途径 和危险因素和应急接种等。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的流 行特征及对策 (一)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 (二)病原体耐药 (三)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 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 新问题 二、传染病流行三

7、环节新问题 (一)传染源 发病谱的变化、流动性 (二)传播途径 播散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疫源地范围难 以界定 (三)易感人群 人口流动、基础免疫水平下降 三、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变化带来的新 问题 (一)社会因素 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变化 (二)自然因素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四、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传染病 防治的新要求 不仅个体不患传染病,而且要求社会 与环境中无传染病威胁 五、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 (一)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 (二)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三)加强科学研究 (四)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 谢谢! 第十章 医院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 & nosocomial in

8、fection &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一、定义 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和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 疗患者过程中发生的感染。 住院或在医院就诊中所受到的感染; 在医院内感染而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前一医院感染而转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在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所发生的感染。 院感人群 广义上包括 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 探视者和陪护家属等。 实际中主要指 住院病人和医院职工 二、种类 (1)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1. 交叉感染( cross infection) 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 探视人之间接触引起的感染 2.

9、 医源性感染( iatrogenic infection ) 在诊断、治疗或预防中由于器械、材料或场所消 毒不严或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 3. 带入传染 病人入院时已处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后发病 而引起的院感传播。 二、种类 (2) 内源性感染 ( endogenous infection ) 4.又称自身感染 ( self infection ) 病原体来自于病人体内的感染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抵抗力 诊断和治疗提供致病机会 院内感染的特殊性 医院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 流行的菌株具有耐药性,难以治疗 污染环节多,控制难度大 易感人群集中,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现状与危害 WHO调查

10、:19831985年四大洲14个国家 拥有250750张病床的医院 发现:院内感染率 3% 17% 平均 9% 美国资料统计: 院内感染率为5%,是居民 死因的第10位,10万/年死于院内感染。 90年代我国82所医院78万例住院病人调查: 院内感染率为4.08% 推测我国院内感染率为10%左右 危害性 1. 延长住院期限,增加费用; 北京统计:平均延长住院日36.5天,额外费 用2370.6元,估计我国每年损失54.3亿元 2. 加重病情,增加病死率; 某医院对388例死亡病例调查,院内感染率 21.39%,其中,9.28%的死亡与院内感染有 关,6.69%的死亡是院内感染直接造成。 危害性

11、 3. 扩大传播; 医院的菌株具有耐药性,使社会人群受到感染。 4. 医院中工作人员的感染问题比较严重; 乙型肝炎、肺结核、SARS 接触血液机会高的科室如外科、检验科、口腔科, 乙型肝炎感染高达3050%。 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 外源性:遵循一般传染病的三个环节规律 内源性:贮菌库、易位途径、易感生态环境 传染源1 病人 重要传染源 1. 易污染器械及环境 2. 入院时可能正处另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3. 可促进院感的传播 病原体:致病力较强、数量较多、耐药性 传染源2 病原携带者 也是重要传染源 微生物定植现象 一旦易位,可导致自身感染 并具有传染性。院感的特点之一 由病人或医务人员作为car

12、rier所引起的院感屡 见不鲜 环境污染物 是院感重要的非生物媒介 污染的环境:环境贮源 潮湿的环境、某些液体:真菌、 G +厌氧菌 空气、尘土、土壤:芽胞长存 带菌染物( formites ) 被污染的医疗器械(针尖、导尿管等)、敷料、 被服、病房设备、药物、制剂、血液及其制品 传播途径1 1.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 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自身感染:病原体从感染的切口传递至其他部 位;粪便中G 杆菌易位至鼻咽部 间接接触 接触了带菌染物而发生 医务人员的手在病原体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例如 1982年,某妇产科婴儿室鼠伤寒沙门菌爆发 医护人员和陪护家长的手 医护人员的粪便 医疗用具和母亲乳头

13、均检出鼠伤寒沙门菌 传播途径2 2. 空气传播 TB、SARS等呼吸道疾病、手术切口感染 注意: 医院中呼吸治疗装置 ( 湿化或雾化器 )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 空调系统 产生微生物气溶胶而引起感染。 传播途径3 3. 水和食物传播 特点与社会感染类似, 比例小 经水传播 污染、消毒不严 伤寒、菌痢 经食物传播 肠道传染病 菌痢、沙门氏 菌、病毒性肝炎、食物中毒 传播途径4 4.医源性传播 院感的特点之一 医疗器械及设备 内窥镜、呼吸机、血透仪、各种导管:难消毒 血液及血制品 肝炎V. 巨细胞V. HIV、 预防重点:输血后肝炎、AIDS 传播途径4 输液制品 污染病原微生物,尤其条件致病微生物

14、静脉高能营养液:易受污染 菌血症、败血症 药品及药液 常可检出条件致病菌 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非特异免疫破坏 接受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天然屏障破坏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者 菌群失调 耐药 手术/住院时间长者 与感染正相关 三、院内感染的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不同等级、不同科室 有差异 特点:级别越高的医院,发生率越高 教学医院高于非教学医院 大医院高于小医院 同一科室,不同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也不同 内科:血液系统、肾病患者为高 多易发生在:ICU、危重病人抢救室、新生儿病 房、烧伤、呼吸、血液和肾病病房、神经和心胸 外科 时间分布 院内感染可长年发生,无周期性。季节性取 决于

15、病原体特点,如呼吸道疾病:冬春季 长期趋势:从较长时8来考察其演变过程 包括: 感染率变化趋势 病原体变化趋势 耐药性变化趋势 感染率变化趋势 国内外的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 影响因素: 院感管理的规范程度 新的诊疗技术应用程度等 病原体变化趋势 30年代 G +为主 B群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50年代 以耐药金葡萄球菌多见 60年代 G + G 、真菌 90年代 G +、新病原体HIV、条件致病菌如: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变化趋势 30年代 很少见 50年代 以耐药金葡萄球菌多见 90年代 耐药性甚至多耐药性 G + 人群分布特点 1. 年龄发生率有差异,婴幼儿与老年

16、人最高 2. 无性别差异 3. 不同疾病有明显差别 96全国监测报告:恶性肿瘤9.5%、血液7.9%、 营 养 免疫7.1%、妊娠3% 4. 有无危险因素,发生率不同 心脏术后插管4日为5h者为5h者的3.7倍 5. 医务人员高感染率 四、 院感的发生原因 领导缺乏重视 院内交叉感染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菌制剂 消毒、隔离和灭菌不严格 临床诊疗方式的改变 人口老龄化 院感诊断标准 1. 有明确潜伏期的,自入院第一日,超过平 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 2. 无明确潜伏期的,入院48h后的感染 3. 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4. 原感染基础上,出现新部位感染、新病原 5. 新生儿经产道发生的感染 以

17、下不看作院感 1. 伤口或分泌物只有细菌定植,无症状体症 2. 损伤产生的炎性反应 3. 婴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共分12类: 下呼吸道、伤口、泌尿道、胃肠道、血液、皮肤软组 织、骨与关节、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眼 耳鼻喉和口腔感染及全身感染。 第五节 院感的管理 起步晚,发展快 85年 卫生部 宏观管理 88年 颁布 建立健全医院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 94年 下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管理的组织机构 300张床以上 设管理委员会 300张床以下 设管理小组 院长兼职主任 预保科、护理科主任兼职副主任 院感监测 即系统地、主动地连续观察医院人群中院内 感染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制定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及评价方 法。 1990年建立起全国院内感染与控制系统。 常用指标 1. 医院感染发生率 2. 医院感染患病率 3. 医院感染续发率 4. 医院感染漏报率 漏报率=漏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漏报病例 数)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行业 > 西医常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