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 8 . 2声 环 境.17 8 . 3热 环 境. 18 8 . 4室 内 空 气 质 量.18 8 . 5其 他 要 求. 19 9运营管理.20 9 . 1管 理 制 度. 20 9 . 2资 源 管 理 与 运 行 维 护.20 9 . 3环境管理 . 21 附 录A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权重设置表.23 附 录B第三级评价指标分值设置表.30 本标准用词说明.79 引 用标 准名 录.80 附:条 文 说 明. .83 Contents General P rovisions . Terms . Basic Requirements . 3. 1 Eval uation Ind
2、ex and Weight Ratio Settings . 3. 2 Eval uation Method . Land Conservation and O utdoor Environment . 4.1 Site Sel ection .*. 4. 2 Land Util ization . 4.3 O utdoor Environment . 4.4 Transportation . 4. 5 Site Ecol ogical Environment .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Util ization. 5.1 Buil ding Structure The
3、rmal P erf ormance O ptimization . 5. 2 Natural Ventil ation and Natural Lighting Util ization . 5. 3 Heating, Ventil 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 5. 4 Lighting System . 5. 5 O ther Energy Systems . 5. 6 Renewabl e Energy Util ization . 5. 7 Energy Equipment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d Contr
4、ol.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 ization 6.1 Water System. 6.2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 6. 3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Util ization . Material Conservatio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Util ization 7. 1 Material Resources Util ization .15 7. 2 Architectural Design O ptimization .15 7
5、. 3 Construction P rocess Control .16 8 Indoor Environment Qual ity .17 8. 1 Lighting Environment .17 8. 2 Acoustic Environment.17 8. 3 Thermal Environment .18 8. 4 Indoor Air Qual ity .18 8. 5 O ther Requirements .19 9 O peration Management .20 9.1 O 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20 9. 2 Resources Ma
6、nagement and O peration Maintenance .20 9. 3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1 Appendix A Tabl e of the Weight Settings of Green O f f ice Buil ding Eval uation Index .23 Appendix B Tabl e of the Score Settings of the 3rd Level Eval uation Index .30 Expl 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79 List of Quo
7、ted Standards .80 Addition: Expl anation of P rovisions .83 9 1 .0 .1为规范和引导办公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制定本 标准。 1. 0 . 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政府办公建筑、 商用办公建筑、科研办公建筑、综合办公建筑以及功能相近的其 他办公建筑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绿色评价。 1 .0 .3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应以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为对象。评 价应符合下列原则: 1评价单栋办公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 办公建筑所处周边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2评价建筑群内的一栋或几栋办公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 境的指标,
8、以参评建筑所属用地周边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评价综合办公建筑时,评价对象至少为一栋建筑,凡涉 及多功能区的指标,表述为各功能区指标的面积加权值。 1 .0 .4评价绿色办公建筑时,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办 公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 行评价。 1 .0 .5评价绿色办公建筑时,应统筹处理办公建筑全寿命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 、节 材 、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之间的关 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 .0 .6评价绿色办公建筑时,应鼓励采用被动技术、适宜技术 和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 1. 0. 7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
9、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 语 2. 0.1 绿色办公建筑 green of f ice buil ding 在办公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 地 、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办公人员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 0. 2 综合办公建筑 comprehensive of f ice buil ding 办公建筑面积比例70%以上,且与商场、住宅、酒店等功 能混合的综合建筑。 2. 0. 3 建筑环境质量 buil ding environmental qual ity 建筑项目所界定范围内,影响使用者的环境品质,包括室内
10、环境、室外环境以及建筑系统本身对使用者生活和工作在身心健 康 、舒适、工作效率、便利等方面的影响,简 称Q。 2. 0. 4 建筑环境负荷 buil ding environmental l oad 建筑项目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或冲击,包括能源、材料、 水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污染物排放、噪声、日照、风害、交通流 量增加等,简 称L。 2.0.5 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 buil ding environmental l oad re duction 建 筑 项 目 对 外 部 环 境 造 成 影 响 或 冲 击 的 减 少 程 度 ,简 称LR。 2.0.6 围护结构节能率 energy-savin
11、g rate of buil ding enve l ope perf ormance 与参照建筑对比,设计建筑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 不包含 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和其他被动式节能设计)而使采暖和空气调 节负荷降低的比例。 2 .0 .7空气调节和采暖通风系统节能率 energy-saving rate of 2 HVAC systems 与参照建筑对比,设计建筑通过优化空气调节和采暖通风系 统节能的比例。 2. 0. 8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util ization rate of renewabl e energy 设计建筑所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比例。 2. 0. 9 雨水回用率 r
12、ate of rainwater harvest 指实际收集、回用的雨水量占可收集雨水量的比率。 3基 本 规 定 3 . 1评价指标与权重系数设置 3.1.1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应分下列三级: 1 一级指标是节地与室外环境、节 能 与 能 源 利 用 、节水 与水资源利用、节 材 与 材 料 资 源 利 用 、室 内 环 境 质 量 、运营 管理 ; 2 二级指标是指第一级指标下设的指标; 3三级指标为标准第4章 第9章条文。 3.1.2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按属性分为建筑环境质量Q指标 和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LR指标。 3 .1 .3三级指标分为控制项和可选项两类。控制项不设权重
13、系数。可 选 项 中 每 级 相 同属 性 指 标 (Q指 标 或L R指标 )的权 重系 数之 和为1 ;当存在两种得分途径时,每种得分途径的指 标权重系数之和为1。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 A的规定确定,三级评价指标分值设置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 定确定。 3.1.4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指标应在设计阶段与运行阶段分别设 置权重系数。 3 . 2评 价 方 法 3 .2 .1设计阶段与运行阶段的评价应分别按各自的权重系数进 行评分。绿色办公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控制项全部达 标后,Q指 标 和LR指标各获得基础分50分 。可 选 项 的Q指标 和LR指标分别计算得分。当存在两种得分
14、途径时,建设项目可 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其中一种得分途径评分。 3 .2 .2评价时应逐级计算指标得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1三级指标得分可采用递进式或并列式两种5分制逐条评 分 ,各条文分值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确定。 2 二级指标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E三级指标t 得 分X权重 二级指标得分=-X 5 S三级指标i满 分X权重 =1 (3. 2. 2- 1) 3 级指标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S 二级指标 得 分X权重 一级指标得分=-X 50 E 二级指标 满 分X权重 i=i (3. 2. 2-2) 4 Q指 标和L指标的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Q指标 得分= Q指标基础分+ 2第一
15、 级Q指 标i得 分X权重 t = l (3. 2. 2-3) L指标 得分=100 ( LR指标基础分+ 2第 一 级LR指 标i得 分X权重) =1 (3. 2. 2-4) 5各级计算过程中应保留小数点后两位;项 目 的 Q 指标和 L指标的得分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 .2 .3 绿色办公建筑等级应根据可选项Q 指标和 L 指标得分在 Q L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得 分 在A、B、C三个区域内的项 目为绿色办公建筑,由高到低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 对应、和( 图 3. 2. 3) 。 图3. 2. 3绿 色 办 公 建 筑QL分级图 3 .2 .4评价综合办公建筑时,建筑的其他功能
16、部分应按相应评 价标准进行评价,并以各功能部分中的最低等级作为整个项目的 最终等级。 4.1 选 址 控制项 4 .1 .1建筑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符合各类保护区的建设要求。 4 .1 .2建筑场地应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无 危险源及重大污染源的影响。 4.2 土 地 利 用 可选项 4 .2 .1在满足当地城乡规划和室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场地规 划宜确定合理的容积率。 4 .2 .2建筑场地宜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 4 .2 .3地下空间宜合理开发利用。 4 .2 .4场地规划与建筑设计宜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 间与设施的共享,设置对外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 4 . 3
17、室 外 环 境 控制项 4.3.1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 .3 .2建筑物不应影响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日照要求。 可选项 4 .3 .3环 境 噪 声 宜 符 合现行 国家标 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4节地与室外环境 3096的有关规定。 4 .3 .4 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宜高于1.5C。 4 .3 .5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米髙处风速不宜高于5m/s, 冬季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宜大于5P a,夏季保证建筑物前后适宜压 差 ,避免出现旋涡和死角。 4 .3 .6 室外公共活动区域和绿地冬季宜有日照。 4 .3 .7 建筑不宜对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天空造成光污染。 4 . 4 交
18、 通 可选项 4. 4.1建筑场地与公共交通宜具有便捷的联系。 4.4.2 建 筑 场 地 宜 合 理 设 置 自 行 车 停 放 设 施 及 专 门 的 人 行道。 4 .4 .3 机动车停车的数量和设施宜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宜采用 多种停车方式节约用地。 4 . 5 场 地 生 态 可选项 4 .5 .1 建筑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宜结合现有地形进行设计,减 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 4 .5 .2 建筑场地内的表层土宜进行分类收集,采取生态恢复措 施 ,并在施工后充分利用表层土。 4. 5 . 3 场地内的自然河流、水体及湿地宜合理保护。 4 .5 .4 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宜合理规划,降低
19、地表径流, 减少排入市政管道的雨水量。 4 .5 .5 建筑场地的绿地率宜高于规划设计要求,并合理采用屋 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 4. 5.6绿化设计中宜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 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且种植区域有足够的覆土深度和 良好的排水性。 4 .5 .7设有水景的项目,宜结合雨水收集等节水措施合理设计 生态水景。 5 .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控制项 5 .1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批准或备案的现行公 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可选项 5.1. 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宜髙于现行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 的规定。 5.1.3外窗或透明幕墙宜采用外遮阳设
20、计。 5.1.4围护结构非透明部分宜采用因地制宜的保温隔热改善措施。 5 . 2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利用 可选项 5.2.1建筑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5 .2 .2建筑宜采用合理的开窗设计及其他措施,强化自然通风, 降低采暖空调负荷。 5 .2 .3室内和地下主要功能空间宜采用合理的天然采光措施, 降低照明能耗。 5 . 3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控制项 5. 3.1空气调节与采暧系统的冷热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 10 5节能与能源利用 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及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可选项 5 .3 .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合理选择系统形式,提高 设
21、备及系统效率,优化控制策略,降低系统能耗。 5 .3 .3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宜高于现行国 家 标 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及相关标准的有关 规定。 5 .3 .4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输配系统效率宜高于现行 国 家 标 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有关规定。 5 .3 .5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宜采 取有效措施节约采暖、通k 和空气调节系统能耗。 5 . 4 照 明 系 统 控制项 5 .4 .1 各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有关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可选项 5 .
22、4 .2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宜合理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 和低损耗的灯用附件,降低建筑照明能耗。 5 .4 .3 照明系统宜合理设计控制方式,降低建筑照明能耗。 5 . 5 其他用能系统 可选项 5 . 5 .1 电梯系统宜合理选用高效节能电梯和合理的控制方法, 以降低建筑电梯运行能耗。 5 .5 .2 给排水输配系统宜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并合理设计给排 11 水系统,降低给排水系统输配能耗。 5 .5 .3生活热水系统宜采用高效能源利用系统,降低生活热水 能耗。 5 .5 .4输配电和变配电系统宜合理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和合理的 控制方法,降低建筑输配电和变配电系统损耗。 5 . 6可再生能源利
23、用 可选项 5. 6.1可再生能源宜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 5 . 7用能设备计量、监测与控制 可选项 5.7.1能耗计量与用能设备监控系统宜进行合理设置。 12 6.1水系统 控制项 6 .1 .1方案规划阶段应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 各种水资源。 6 .1 .2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合理、完善。热水供应系统形 式应根据用水特点合理确定。 6 . 2 节 水 措 施 可选项 6 .2 .1管网漏损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 6 .2 .2给水系统不宜出现超压出流现象。 6 .2 .3水表宜分区域、分用途设置。 6 .2 .4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宜达到节水评价值。 6 .
24、2 .5用水设备宜采用节水设备或节水措施。绿化灌溉宜采用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6 .2 .6冷却水系统宜采用循环冷却塔、闭式冷却塔等节水型冷 却塔设备或其他冷却水节水措施。 6 . 3非传统水源利用 控制项 6 .3 .1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不应对 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3 6 .3 .2 景观用水不应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可选项 6 .3 .3 项目周边有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不宜低于40% ;项目周边无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非传统水 源利用率不宜低于15%。 6 .3 .4 项目周边有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
25、,再生水利用率不宜 低 于30% ;项目周边无市政再生水利用条件时,再生水利用率 不 宜 低 于10%。 、 6 .3 .5 雨水回用率不宜低于40%。 14 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 . 1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7 .1 .1禁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 料及制品。 可选项 7 .1 .2场址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宜合理利用。 7 .1 .3建筑构、配件宜工厂化生产。 7 .1 .4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建筑宜使用可再利 用建筑材料、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 料 ,其质量之和应不低于建筑材料总质量的10%。 7 .1 .5装饰装修材料宜经
26、济适用。 7 .1 .6基于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建筑宜合理使用新型绿 色环保材料及产品。 7 . 2建筑设计优化 可选项 7 .2 .1建筑造型要素宜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7 .2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控制主要结构材料的用量。 7 .2 .3建筑方案宜规则。 7 .2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筑结构方案宜进行优化设计。 7 .2 .5主体结构宜合理使用高强混凝土。 7 .2 .6主体结构宜合理使用高强度钢。 5 I 7 .2 .7建筑设计时宜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建筑自重。 7 .2 .8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宜灵活分隔。 7 .2 .9建筑土建与装修宜一体化设计。 7 . 3施工过程
27、控制 可选项 7.3.1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应占建筑材料 总质量的60%以上。 7 .3 .2现浇混凝土应使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宜使用预拌 砂浆。 7 .3 .3建筑土建与装修宜一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theater building JGJ 57-2016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 1 7 年3 月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北京 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 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28、,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剧场建 筑设计规范JGJ57 2000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 地和总平面;4前厅和休息厅;5观众厅;6舞台;7后台;8防 火设计;9建筑声学;10建筑设备。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是: 1.调整了剧场规模的划定,取消了丙等剧场的相关要求。 2.增加了售票处的具体规定,取消了吸烟室的相关要求。 3.完善了舞台工艺的有关内容,修改了台口和主舞台的尺 寸要求,增加了舞台音响章节。 4.补充了声桥活荷载取值,调整了机械舞台的荷载取值。 5.完善了舞台区域消防疏散的相关规定,增加
29、了消防排烟 章节。 6.完善了观众厅满场混响时间的相关规定,补充了舞台和 观众厅隔声降躁的要求。 7.补充了剧场给排水的相关要求,增加了舞台区域用电的 规定。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 4 院有限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866号,邮编: 610042)。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中国建
30、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本规范参加单位: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 公司 北京世邦华亿舞台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方达舞台设备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邱小勇苏培义崔中芳张祺 蒋国荣钱方i习贤良黄德祥 冯中伟孙钢徐明杜毅威 周世鹏龚奎成郑辉戴旭 谭泽斌吴剑明庞兴成陈荣锋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程泰宁韩冬青刘小舟段慧文 汤福华王福津方泰生张三明 熊江王研寿炜炜 5 目次 Iquoooooonu9qfqUA 吐 0bQUQUAUqd4LA 吐 bQUQU1iA 哇A吐 Fhd i1i111i1i111
31、ili1i?“门LqLqh 门40 年 1uq Untuqd 督 H 监房载 面uu 厅与用荷 平u自山川计HHU 定“械光响讯术构 H 房房 击“面术 u 设 规机灯音通技结 u 用用十 和地平刚于线席道 U 般池台台台台出台口出助到火散f 吕fF 视座走“一乐舞舞舞舞声、舞“演辅、 T 防疏 则语地,厅众台 i 台火 总术基JJ前观 JJJ 舞 JJJJJJJoJ 后 JJ 防 JJ DPUbnonbponbbn0 月, ii0000b i 叮LqUA吐 RUb同00 8. 3 消防给水. 37 8.4 防排烟.38 8. 5 火灾报警. 38 9 建筑声学.40 9. 1 一般规定. 4
32、0 9. 2 观众厅体形.40 9. 3 观众厅泪响时间.41 9. 4 噪声控制. 43 10 建筑设备.45 10. 1 2合水排水.45 10.2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45 10. 3 电气.47 本规范用词说明.53 引用标准名录.54 附:条文说明.55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3 3 Site and General Layout 8 3. 1 Site8 3. Z General Layout 8 4 Lobby and Lounge 10 5 Auditorium .四 5. 1 S1ghtlme12 5.2 s巳a
33、t13 5. 3 Aisle 14 6 Stage 16 6. 1 General Reqmrements16 6. 2 Orchestra Pit 19 6. 3 Stage Machinery. 19 6. 4 Stage Lighting20 6. 5 Stage Audio 23 6. 6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ence Control Systems of Stage24 6. 7 Performance Technology Room 24 6. 8 Load of Structure for Stage 26 7 Back Court 29 7. 1 Performance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