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787469 上传时间:2020-08-3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6章 物种的濒危等级与保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物种的濒危 等级与保护先序 IV Inventory, endanger category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主要内容 F物种编目 F物种濒危等级属于掌握部分 F物种保护优先序 濒危等级 n 划分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n 科学性:要求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 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n 实用性:强调标准的简单、实用,要求满足不同水平操作者和 各个类群的实际需要。 n 划分标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n 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 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上升或下降

2、);种群特性 (小种群否);分布范围;分布格局;栖息地类型、质量及面 积等。 n 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体数;分布面积 ;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以上各指标的变化 和物种或种群灭绝的几率(PVA计算)。 IUCN濒危物种等级 F自60年代以来,IUCN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 主要包括6上等级(IUCN,1984; IUCN, 1988) ,即: n 灭绝(Extinct-Ex):过去的50年内在野外没有被 肯定地发现的物种; n 濒危(Endangered-E):面临灭绝危险的类群 ,当致危因素继续作用时它们将不大可能生存 ; n 易危(Vulnerable-V)

3、:如果致危因素继续作用 ,则可能很快就会沦至濒危等级的类群; n稀有(Rare-R):在全世界其种群均较小 ,目前虽有危险,但尚不属于濒危或易危 等级。 n未定(Indeterminate-I):已知属于“濒危” 、“易危”或“稀有”等级,但由于资料不全不 能确切归入其中之一的类群; n久了解(Insufficiently Known-K):怀疑但 由于缺乏资料而不能确切地归入以上任一 等级的类群。 IUCN濒危物种新等级系统 F灭绝(Extinct):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 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F野生灭绝(Extinct in field-EW):一分类单元如 果已知仅

4、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 (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 ,即为野生灭绝。 F极危(Critical 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在野外 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符合极危的标准,即可列 为极危。 F濒危(Endangered):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 ,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 为濒危。 F易危(Vulnerable):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 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 ,即可列为易危。 F低危(Lower risk):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 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 危。 F数据不足(Data deficient):

5、对一分类单 元无足够的资料,仅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 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 ,即可列为数据不足。 F未评估(Not evaluated):未应用有关标 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即可列为未评估。 IUCN濒危等级标准(IUCN, 1994) 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 n如何测度某一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n一些物种是否比其他物种更值得保护? n怎样利用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达 到尽量利用有限的保护区、尽可能多地保 护物种多样性? n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以利用最少数量 的保护区覆盖某一类的全部物种? 生物等级性衡量方法(P143-146) n 表征方法(Phenetic approach):直接

6、利用物种特征的非相 似性来测度物种的差异,其缺点在于特征分析中未能区分非 同源相似; n 系统发育法(Phylogenetic approach):通过定量测度特征 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来测度物种的变异,但其对特征的抽样 要求和关于特征变化相对速率恒定的条件假设苛刻; n 分类学方法(Taxonomic approach):提出了分类多样性的 概念来刻划物种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差异,对分类多样性的 测度依据反映分类单元亲缘关系的分支图,但仅利用图中代 表组群关系的分支点的信息,分支图可通过支序分类研究获 得,也可利用反映分类系统的系统关系图替代。 分类学方法诠释 F分类多样性测度共包括对刻划物种多

7、样性具有不 同意义的4项标准: F根权值:刻划古老类群的重要性,对最接近支序图根部的 类群给予最大的加权; F高级分类单元丰富度:用于对高级分类单元给予更高的权 ,而不考虑高级分类单元所包含物种数多少; F伸展树长度:用于测度谱系歧异度,有助于鉴别包含歧异 程度最大的分类单元的区系; F支序发散度:用于突出不同等级类群的均匀代表性。 特有性及关键区系分析 F特有性:指哪些分类单元仅在该地区范围 内存在,在别的地方不存在,其在该地区 的丧失意味着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地球上的 丧失。 F关键区系分析是由Ackery和Vane-Wright于 1984年首先提出,该方法依据区系成分互 补的互补性原理(t

8、he principle of complimentarily)。 F其分析步骤如下 : 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 F根据已获得的某一类群全部物种的分布资 料,将所有分布地区区系按特有性的高低 排序,选定特有性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 先保护区,第二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 对第一个保护区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 区系,第三个保护区的确定原则是能对前 两个保护区共同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 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F以关键区系分析方法确定保护区优先序时 ,物种在分类上被认为是相等的,即仅依 据了物种的种数和不同地区的物种替换率 ,未考虑物种的分类多样性差异。 F保护优先区

9、域分析:是以分类多样性测度 和互补性原理为基础的保护区优先序分析 方法(Williams et al., 1993; Williams and Humphries , 1994)。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步骤 F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值累加计算了各地区区系的 多样性积分;然后选定多样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 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F第二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 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即具有最高补充多样性积 分的区系; F第三个保护区要选择能对前两个保护区多样性增 补最大的区系,依次类推,得到保护区优先序。 F本章学习内容基本属于硕士研究生内容, 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 学习本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