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eb Application Stress Tool(WAS)做性能测试.doc

举报
资源描述
口径的管材选择与井灌区基本一致;大口径管材和管件国内目前主要以各类预制管为主,如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素混凝土管、钢丝网水泥管等;部分使用塑料管,如双壁波纹管、大口径双壁螺旋塑料管、HDPE螺旋管等。 (1)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耐久性,连接形式采用橡胶圈密封的承插子母口,施工安装比较简单。因受其材料力学性能和制造工艺的限制,自应力钢筋?昆凝土管适用于较小的管径(最大800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适用于较大的管径(最大2000mm)。有关两种管材的规格及技术指标参见国标GB 4084—83和GB 5695—85。 (2)石棉水泥管以石棉和水泥为原料经制管机制成。与其他水泥混凝土管相比,石棉水泥管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承压能力高、便于搬运和铺设、内外壁光滑、切削钻孔加工容易、施工简单等优点,但抗冲击、抗碰撞能力差,价格稍高。目前生产的石棉水泥管承压能力较高,管径一般小于500mm,主要用于喷灌系统。因此,在渠灌区可利用其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的优点,用于输水压力较高的管段。同时,应与生产厂家协商,通过改变配方,适当降低承压能力,从而使价格降低。 (3)大口径素混凝土管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廉、承压低,因此在渠灌区输水压力低、地形平坦的管段以及平原河网提水灌区可优先选用。钢丝网水泥管在管体中因加入了钢丝网骨架,其承压能力比素混凝土管要高,或相同压力下壁厚减薄,管体重量比素混凝土管小,因此在渠灌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硬聚氯乙烯双壁波纹管材按压力等级分为无压、0.20MPa、0.40MPa三个级别,在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主要采用0.20MPa和0.40MPa两个系列,目前最大管径可达1000mm。 (5)大口径双壁螺旋塑料管以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经挤出缠绕成型。根据使用要求,其性能特点为,满足低压输水并具备足够的刚度以适应埋地运行。在国内,大口径双壁螺旋塑料管的规格已形成系列,最大管径可达600inm,完全可以满足渠灌区输水的需要。 (6)大口径肋式卷绕管是用聚氯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混合炭黑采用热压法形成带T形肋的板材,然后在卷管机上制成螺旋管,通过快速锁定机械连接方式和机械焊接,并用粘合剂加固成形的塑料螺旋管。按板带材的不同宽度,可卷制成不同直径的管材。宽度较小的,适用于卷制小口径的管材;宽度较大的,适用于卷制较大口径的管材。 此外,渠灌区也可考虑采用夹砂玻璃钢管、钢管和铸铁管,但需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 (五)地面移动管道的选择 地面移动管道通常采用轻便柔软易于盘卷的软管。软管按其生产材料可分为聚氯乙烯塑料软管、涂胶软管、橡胶管、橡塑管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用得最多的是聚氯乙烯塑料软管和涂塑软管。 聚乙烯塑料软管也称聚乙烯薄膜塑料软管,现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应用的聚乙烯塑料软管主要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软管(LLDPE塑料软管)。 涂塑软管是用锦纶纱、维纶纱或其他强度较高的材料织成管坯,内外壁或内壁涂敷聚氯乙烯(PVC)或其他塑料制成。根据管坯材料的不同,涂塑软管分为锦纶塑料软管、维纶塑料软管等种类。涂塑软管将锦(维)纶管坯的耐压强度高、塑料内外壁的不透水性及水力性能好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管材的工作压力,使用寿命可达3~4年。 选择时要求管材壁厚均匀,表面光滑平整,没有断线、抽筋、松筋、内外槽、脱胶、气孔和涂层夹杂质等缺陷。 4.2.2管道附属设施 管道附属设施是指管道安全运行并实施科学管理的装置,包括给水装置、保护装置和量测设施等。 (一)给水装置 给水装置是连接三通、立管、给水栓(或出水口)的统称。通常所说的给水装置一般是指出水口或给水栓。出水口是指把地下管道系统的水引出地面进行灌溉的放水口,它一般不能连接地面移动软管;能与地面移动软管连接的出水口称给水栓。给水栓各地有定型产品,可根据需要选用,也有自行制造的。给水栓要坚固耐用、密封性能好、不漏水、软管安装拆卸方便等。 1.给水装置分类。给水装置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阀体结构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固定式三类: (1)移动式给水装置也称分体移动式给水装置,它由上、下栓体两大部分组成。其特点是:①止水密封部分在下栓体内,下栓体固定在地下管道的立管上,下栓体配有保护盖出露在地表面或地下保护池内;②系统运行时不需停机就能启闭给水栓、更换灌水点;③上栓体移动式使用,同一管道系统只需配2~3个上栓体,投资较省;④上栓体的作用是控制给水、出水方向。常用移动式给水栓有平阀型和球阀型几种型号,如GY系列给水栓。如图4-3,4-4,4-5,4-6所示。 图4-3G2Y1一G型平板阀移动式给水栓 1-阀杆;2-上栓壳;3-连接装置; 4-下栓壳;5-填料;6-销钉; 7-阀瓣;8-密封胶垫 图4-4C2Y2-H型系列平板阀移动式给水栓半固定式出水口 1-上栓体;2-插座;3-密封胶垫 4-橡胶活舌;5-立管 A型 图4-5G1Y5一S型球阀移动式给水栓 1-操作杆;2-快速接头;3-上栓壳; 4-密封胶圈(垫);5-下栓壳; 6-浮子;7-连接管 B型 图4-6G3Y5-H型球阀移动式给水栓 l-操作杆;2-上栓壳; 3-下栓壳;4-预埋螺栓 5-立管;6-三通; 7-地下管道;8-球篮; 9-球阀;10-底盘; 11-固定挂钩 图4-7C287-H型丝堵半固定式出水口 1-丝堵;2-弯头;3-密封胶垫 4-法兰立管;5-地下管道 图4-8C2G7-S/N型丝盖固定式出水口 l-砌砖;2-放水管;3-丝盖; 4-立管;5-混凝土固定墩; 6-硬PVC三通 图4-9C7G7-N型丝盖固定式出水口 (a)外丝盖式;(6)内丝盖式 1-混凝土立管;2-出水横管;3-密封胶垫;4-止水盖 图4-10G2G1-G型平板阀固定式给水栓 1-操作杆;2-出水口;3-上密封面; 4-下密封面;5-阀瓣; 6-下游管道进水口; 7-上游管道进水口 图4-11G2G1-G型平板阀固定式给水栓安装示意图 1-出水口;2-阀杆; 3-进水口(接上游的管道); 4-接下游的管道 (2)半固定式给水装置的特点是:①一般情况下,止水、密封、控制、给水于一体,有时密封面也设在立管上;②栓体与立管螺纹连接或法兰连接,非灌溉期可以卸下室内保存;③同一灌溉系统计划同时工作的出水口必须在开机运行前安装好栓体,否则更换灌水点时需停机;④同一灌溉系统也可按轮灌组配备,通过停机而轮换使用,不需每个出水口配一套,与固定式给水装置相比投资较省。如螺杆活阀式给水栓、LG型系列给水栓、球阀半固定式给水栓等。如图4-7所示。 (3)固定式给水装置也称整体固定式给水装置,其特点是:①止水密封、控制给水于一体;②栓体一般通过立管与地下管道系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拆卸;③同一系统的每一个出水口必须安装一套给水装置,投资相对较大。如丝盖式出水口、地上混凝土式给水栓、自动升降式给水栓等。如图4-8,4-9,4-10所示。 2.给水装置的选用原则: (1)应选用经过专家鉴定并定型生产的给水装置。 (2)根据设计出水量和工作压力,选择的规格应在适宜流量范围内,且局部水头损失小。 (3)密封压力满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设计要求。 (4)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给水装置用量大,使用频率高,长期置于田间,因此在选用时还要考虑耐腐蚀、操作灵活、运行管理方便等因素。 (5)根据是否与地面软管连接来选择给水栓或出水口;根据保护难易程度选择移动式、半固定式或固定式。 (二)安全保护装置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进(排)气阀、安全阀、调压阀、逆止阀、泄水阀等。主要作用分别是破坏管道真空,排除管内空气,减少输水阻力,超压保护,调节压力,防止管道内的水回流入水源而引起水泵高速反转。 (1)进(排)气阀。进(排)气阀按阀瓣结构分为球阀式、平板式进(排)气阀两大类。其工作原理是管道充水时,管内气体从进(排)气口排出,球(平板)阀靠水的浮力上升,在内水压力作用下封闭进(排)气口,使进(排)气阀密封而不渗漏,排气过程完毕。管道停止供水时,球(平板)阀因虹吸作用和自重而下落,离开球(平板)口,空气进入管道,破坏了管道真空或使管道水的回流中断,避免了管道真空破坏或因管内水的回流BI起的机泵高速反转。 进(排)气阀一般安装在顺坡布置的管道系统首部、逆坡布置的管道系统尾部、管道系统的凸起处、管道朝水流方向下折及超过10的变坡处。 (2)安全阀。安全阀是一种压力释放装置,安装在管路较低处,起超压保护作用。低压管道灌溉系统中常用的安全阀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弹簧式、杠杆重锤式。 安全阀的工作原理是将弹簧力或重锤的重量加载于阀瓣上来控制、调节开启压力(即整定压力)。在管道系统压力小于整定压力时,安全阀密封可靠,无渗漏现象;当管道系统压力升高并超过整定压力时,阀门则立即自动开启排水,使压力下降;当管道系统压力降低到整定压力以下时,阀门及时关闭并密封如初。 安全阀在选用时,应根据所保护管路的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安全阀的公称压力。由计算出的定压值决定其调压范围,根据管道最大流量计算出安全阀的排水口直径,并在安装前校订好阀门的开启压力。弹簧式、杠杆重锤式安全阀均适用于低压管道灌溉系统。 安全阀一般铅垂安装在管道系统的首部,操作者容易观察到,并便于检查、维修,也可安装在管道系统中任何需要保护的位置。图4-12、图4-13是两种常见的安全阀。 (A) (B) 图4-12A3T-G型弹簧式安全阀 l-调压螺栓;2-压盖;3-弹簧;4-弹簧壳室;5-阀壳室; 6-阀瓣;7-导向套;8-弹簧支架;9-法兰管 图4-13A1T-G型弹簧式安全阀 l-调压螺栓;2-弹簧壳室 3-弹簧;4-阀瓣室; 5-阀瓣;6-阀座管 (3)调压管。调压管又称调压塔、水泵塔、调压进(排)气井,其结构型式见图4-14。其作用是当管内压力超过管道的强度时,调压管自动放水,从而保护管道安全。可代替进(排)气阀、安全阀和止回阀。调压管(塔)有2个水平进、出口和1个溢流口,进口与水泵上水管出口相接,出口与地下管道系统的进水口相连,溢流口与大气相通。 图4-14调压管(塔)的结构示意图 (a)调压管;(b)调压进(排)气井;(c)水泵塔 1-水泵上水管;2-溢流口;3-调压管(调压进(排)气井、水泵塔) 4-地面;5-地下管道 调压管(塔)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压管(塔)溢流水位应不大于系统管道的公称压力。 2)为使调压管(塔)起到进气、止回水作用,调压管(塔)的进水口应设在出水口之上。 3)调压管(塔)的内径应不小于地下管道的内径。为减小调压管(塔)的体积,其横断面可以在进水口以上处开始缩小,但当系统最大设计流量从溢流口排放时,在缩小断面处的平均流速不应大于。 4)水源含沙量较大时,调压管(塔)底部应设沉沙池。 5)调压管(塔)的进水口前应装设拦污栅,防止污物进入管道。 (4)分(取)水控制装置。管道灌溉系统中常用的分(取)水控制装置主要有闸阀、截止阀以及结合低压管道系统特点研制的一些专用控制装置等。闸阀和截止阀大部分是工 业通用产品。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常用的工业阀门主要是公称压力不大于1.6MPa的闸阀和截止阀,主要作用是接通或截断管道中的水流。 (三)计量设备。 为实现计划用水,按量计征水费,促进节约用水,在管道输水系统中安装量水设备。我国目前还没有专用的农用水表,在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通常采用工业与民用水表、流量计、流速仪、电磁流量计等进行量水。井灌区常用的量水设备为水表,水表可以累计用水量,量水精度可以满足计量需求,且牢固耐用,便于维修。在选用水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管道的流量,参考厂家提供的水表流量一水头损失曲线进行选择,尽可能使水表经常使用流量接近公称流量。 2)用于管道灌溉系统的水表一般安装在野外田间,因此选用湿式水表较好。 3)水平安装时,选用旋翼式或水平螺翼式水表。 4)非水平安装时,宜选用水平螺翼式水表。 4.3低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与设计 4.3.1管网布置系统 管网系统布置是管道输水工程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一般管网工程投资占管道系统总投资的70%以上。管网系统布置的合理与否,对工程投资、运行和管理维护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应从技术、经济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对管网系统的布置方案应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 (一)管网系统布置的原则 1.井灌区的管网一般以单个井为单元进行布置。在井群统一管理调度情况下,也可采用多井汇流管网系统,但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渠灌区应根据地形条件、地块形状及水源位置和作物布局、灌溉要求等分区布置管网。 2.应根据水源位置(机井位置或管网入口位置)、地块形状、种植方向及原有工程配套等因素,通过比较,确定采用树状管网或环状管网。 3.管网布置应满足地面灌水技术指标的要求,在平原区,各级管道尽可能采用双向供水。 4.管网布置应力求控制面积大,且管线平顺,减少折点和起伏。若管线布置有起伏时,应避免管道内产生负压。 5.管网布置应紧密结合水源位置、道路、林带、灌溉明渠和排水沟以及供电线路等,统筹安排,以适应机耕和农业技术措施的要求,避免于扰输油、输气管道及电信线路等。 6.管网布置时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如穿路倒虹吸和涵管等。 7.管道级数,应根据系统灌溉面积(或流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井灌区早作物区,当系统流量小于30m3/h时,可采用一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在30~60m3/h时,可采用于管(输水)、支管(配水)两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大于60m3/h,可采用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渠灌区,目前主要在支渠以下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其管网级数一般为斗管、分管、引管三级。 对于渗透性强的砂质土灌区,末级还应增设地面移动管道。在梯田上,地面移动管道应布置在同一级梯田上,以便移动和摆放。 8.管线布置应与地形坡度相适应。如在平坦地形,为充分利用地面坡降,干(支)管应尽量垂直等高线布置;若在山丘区,地面坡度较陡时,干(支)管布置应平行等高线,以防水头压力过大而需增加减压措施。田间最末一级管道,其布置走向应与作物种植方向和耕作方向一致,移动软管或田问垄沟垂直于作物种植行。 9.给水栓和出水口的间距应根据生产管理体制、灌溉方法及灌溉计划确定,间距宜为50~100m,单口灌溉面积宜为0.25~0.6hm2。,单向浇地取较小值,双向浇地取较大值。在山丘区梯田中,应考虑在每个台地中设置给水栓,以便于灌溉管理。 10.在已确定给水栓位置的前提下,力求管道总长度最短,管径最小。 11.充分考虑管路中量水、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的适宜位置。渠灌区、丘陵自压灌区、河网提水灌区的取水工程根据需要可设置进水闸、分水闸、拦污栅、沉砂池。 (二)管网规划布置的步骤 根据管网布置原则,按以下步骤进行管网规划布置: 1.根据地形条件分析确定管网形式。 2.确定给水栓的适宜位置。 3.按管道总长度最短布置原则,确定管网中各级管道的走向与长度。 4.在纵断面图上标注各级管道桩号、高程、给水装置、保护设施、连接管件及附属建筑物的位置。 5.对各级管道、管件、给水装置等,列表分类统计。 (三)管网布置形式 1.井灌渠管网典型布置形式 井灌渠管网布置形式常见以下几种,如图4-15和4-16所示。 图4-15给水栓向一侧分水示意图(一)(单位:m) (a)圭字形布置;(b)Ⅱ形布置 图4-16给水栓向一侧分水示意图(二)(单位:m) (a)单环形布置;(b)双环形布置 (1)机井位于地块一侧,控制面积较大且地块近似成方形,可布置成图4-17、图4-18、图4-19所示的形式。这些布置形式适合于井出水量60~100m3/h、控制面积10~20hm2。地块长宽比约等于1的情况。 (2)机井位于地块一侧,地块呈长条形,可布置成“一”字形、L形、T形,如图4-17~图4-19所示。这些布置形式适合于井出水量20~40m3/h,控制面积3~7hm2,地块长宽比不大于3的情况。 图4-17给水栓向两侧分水示意图 (a)圭字形布置;(b)Ⅱ形布置 图4-18“一”字形布置 图4-19“L”形布置图4-20“T”形布置 图4-21“H”形布置 (3)机井位于地块中心时,常采用图4-21所示的H形布置形式。这些布置形式适合于井出水量40~60m3/h、控制面积7~10hm。地块长宽比不大于2的情况。当地块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图4-22所示的长“一”字形布置形式。 图4-22长“一”字形布置形式 2.渠灌区管网典型布置形式 渠灌区管灌系统主要采用树枝状管网,影响其具体布置的因素有:水源位置及其与管灌区的相对位置,控制范围和面积大小及其形状,作物种植方式、耕作方向和作杉根据地形特点,以下介绍三种典型渠灌区 (1)图4-23为梯田管灌系统树枝状管网的布置形式。由于管灌区地形坡度陡,因此置干管沿地形坡度走向,即干管垂直等高线布置。这样干管可双向布置支管,支管均沿田地块方向,平行等高线布置。每块梯田布置一条支管,各自独立由干管引水。支管上给水栓或出水口只能单向向输水垄沟或闸孔管输水,对畦、沟则可双向进行灌溉。 图4-22梯田管灌区布置图4-24山丘区管灌辐射树枝状布置 (2)图4—24为山丘区提水渠灌区管灌系统呈辐射树枝状管网的布置形式。该管灌区地形起伏,坡度陡,水源位置低,故需建泵站提水加压,经干管(为泵站压力水管)、支管输水,由于干管实际上是泵站的扬水压力管道,因此必须垂直等高线布置,以使管线最短。支管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但要注意,既要使管线布置顺直,少弯折,也要考虑尽量减少土方量,减轻管线挖填强度,同时因地形起伏,故布置斗管以辐射状由支管给水栓分出,并沿山脊线垂直等高线走向。斗管上布置出水口给水栓,其平行等高线双向配水或灌水浇地。 (3)图4-25为平坦地形,管灌区控制面积大,并有均一坡度情况下的典型树枝状管网布置形式,其管网由三级地埋暗管组成,即斗管、分管和引管。田间灌水可采用输水垄沟或地面移动软管,由引管引水。由于该类管灌区地形既有纵向坡度,又有横向坡度,而且地形坡度总趋势纵横均为单一比较均匀地向下游的坡向,因此管网只能单向输水和配水。 图4-25典型数枝管网布置梯田管灌区布置 3.丘陵区管网的布置 (1)对于谷深坡平、耕地相对集中、相对高差在50m以内水低田高的山丘,可利用管道逆坡远距离输水灌溉。该灌溉系统由水源、机泵、管路系统、田间工程4部分组成,工作压力一般在0.2~0.4MPa之间,灌溉面积的确定要遵循“以供水能力确定面积”的原则。管网布置形式有树枝形、马鞍形、鱼骨形等。干管较长,一般在1000m左右,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支管沿等高线布置。 (2)丘陵区自流管道输水灌溉系统。自渠道取水时,干管(一级管)尽量沿山脊或中间高顺坡布置,支管(二级管)尽量沿等高线布置;直接自水库、引水坝取水的,干管尽量沿等高线布置,支管尽量沿山脊或中间高布置。支管间距一般为100~200m。 4.河网提水灌区管网的布置 河网提水灌区管灌系统的泵站大多位于河、沟、渠的一边,这就决定了河网提水灌区管灌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布置形式。 (1)梳齿式。如图4-26(a)所示,干管沿河(沟)岸布置,支管垂直于干管排列,形成二级管网。 (2)鱼骨式。如图4-26(b)所示,干管垂直河(沟)岸,支管垂直于干管,沿河沟方向布置。 图4-26河网提水灌区管网布置示意图 (a)梳齿式(b)鱼骨式 4.3.2工程设计 (一)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 1.设计灌水定额 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一次灌水的灌水量或水层深度。管网设计中,采用作物生育期内各次灌水量中最大的一次作为设计灌水定额,对于种植不同作物的灌区,通常采用设计时段内主要作物的最大灌水定额作为设计灌水定额。小麦、棉花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灌水湿润层深度和适宜含水率可参考表4-1。 表4-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适宜含水率表 冬小麦 棉花 玉米 生育阶段 h (cm) 土壤适宜含水率(%) 生育阶段 h (cm) 土壤适宜含水率(%) 生育阶段 h (cm) 土壤适宜含水率(%) 出苗 三叶 分蘖 拔节 抽穗 扬花 成熟 30~40 30~40 40~50 50~60 50~80 60~100 60~100 45~60 45~60 45~60 45~60 60~75 60~75 60~75 幼苗 现蕾 开花 吐絮 30~40 40~60 60~80 60~80 55~70 60~70 70~80 50~70 幼苗 拔节 孕穗 抽穗 开花 灌浆 成熟 40 40 50~60 50~80 60~80 55 65~70 70~80 70 注:土壤适宜含水率以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计。 (式4-1) 式中: ——设计净灌水定额,m3/hm2。 ——计划湿润层深度,m。一般大田作物取0.4~0.6m,蔬菜取0.2~0.3m,果树取0.8~1.0m; ——计划湿润层土壤的干容重,kN/m3。; ——土壤适宜含水率(重量百分比)上限,取田间持水率的85%~95%; ——土壤适宜含水率(重量百分比)下限,取田间持水率的60%~65%。 2.设计灌水周期。根据灌水临界期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值按式4-2计算理论灌水周期,因为实际灌水中可能出现停水,故设计灌水周期应小于理论灌水周期,即: ,(式4-2) 式中: ——理论灌水周期,d; ——设计灌水周期; ——控制区内作物最大日需水量,mm/d。 (二)灌溉设计流量 根据设计灌水定额、灌溉面积、灌水周期和每天的工作时间可计算灌溉设计流量。在井灌区,灌溉设计流量应小于单井的稳定出水量。当管灌系统内种植单一作物时,按式4-3计算灌溉设计流量: (式4-3) 式中: ——管灌系统的灌溉设计流量,m3/h; ——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0~0.90; 一一每天灌水时间,取18~22h(尽可能按实际灌水时间确定)。 当大于水泵流量时,应取等于水泵流量,并相应减小灌溉面积或种植比例。 (三)灌溉工作制度 灌溉工作制度是指管网输配水及田间灌水的运行方式和时间,是根据系统的引水流量、灌溉制度、畦田形状及地块平整程度等因素制定的。有续灌、轮灌和随机灌溉三种方式。 1.续灌方式。灌水期间,整个管网系统的出水口同时出流的灌水方式称为续灌。在地形平坦且引水流量和系统容量足够大时,可采用续灌方式。 2.轮灌方式。在灌水期间,灌溉系统内不是所有管道同时通水,而是将输配水组,以轮灌组为单元轮流灌溉。系统同时只有一个出水口出流时称为集中轮灌;有两或两个以上的出水口同时出流时称为分组轮灌。井灌区管网系统通常采用这种灌水方式。 系统轮灌组数目是根据管网系统灌溉设计流量、每个出水口的设计出水量及整个的出水口个数按式(4—4)计算的,当整个系统各出水口流量接近时,式4-4化为式4-5。 (式4-4) (式4-5) 式中: ——轮灌组数; ——第个出水口设计流量,m3/h; ——取正符号; ——系统出水口总数; 轮灌组数划分的原则:①每个轮灌组内工作的管道应尽量集中,以便于控制和管理;②各个轮灌组的总流量尽量接近,离水源较远的轮灌组总流量可小些,但变动幅度不能太大;③地形地貌变化较大时,可将高程相近地块的管道分在同一轮灌组,同组内压力应大致相同,偏差不宜超过20%;④各个轮灌组灌水时间总和不能大于灌水周期;⑤同一轮灌组内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应力求相同,以方便灌溉和田间管理;⑥轮灌组的编组运行方式式要有一定规律,以利于提高管道利用率并减少运行费用。 (3)随机方式。随机方式用水是指管网系统各个出水口在启闭时间和顺序上不出水口工作状态的约束,管网系统随时都可供水,用水单位可随时取水灌溉。 2.流量计算 (1)树状管网各级管道流量计算。对于单井出水量小于60m3/h的井灌区,通常开启一个出水口的集中轮灌方式运行,此时各条管道的流量均等于系统设计流量。同时开启出水口个数超过两个时,按式4-6计算各级管道流量: (式4-6) 式中: ——管道设计流量,m3/h; ——管道控制范围内同时开启的给水栓个数; ——全系统同时开启的给水栓个数。 (2)环状管网流量计算 3.水头损失计算 (1)沿程水头损失。在管道输水灌溉管网设计计算中,根据不同材料管材使用流态,通常采用式4-7的通式计算有压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 (式4-7) 式中: ——沿程水头损失摩阻系数; ——流量指数; ——管径指数。 各种管材的、、值见表4-2。 表4-2不同管材的、、值 管道种类 混凝土及当地材料管 糙率=0.013 0.00174 1.312106 2.00 5.33 糙率=0.014 0.00201 1.516106 2.00 5.33 糙率=0.015 0O.00232 1.749106 2.00 5.33 旧钢管、旧铸铁管 0.00179 6.250105 1.9 5.10 石棉水泥管 0.00118 1.455105 1.85 4.89 硬塑℡℡℡℡℡℡℡℡℡℡℡℡℡℡℡℡℡℡℡℡℡℡℡℡℡℡℡℡℡℡℡℡℡℡℡℡℡℡℡℡℡℡℡℡℡℡℡℡℡℡℡℡℡℡℡℡℡℡℡℡℡℡℡℡℡℡℡℡℡℡℡℡℡℡℡℡℡℡℡℡℡℡℡℡℡℡℡℡℡℡℡℡℡℡℡℡℡℡℡℡℡℡℡℡℡℡℡℡℡℡℡℡℡℡℡℡℡℡℡℡℡℡℡℡℡℡℡℡℡℡℡℡℡℡℡℡℡℡℡℡℡℡℡℡℡℡℡℡℡℡℡℡℡℡℡℡℡℡℡℡℡℡℡℡℡℡℡℡℡℡℡℡℡℡℡℡℡℡℡℡℡℡℡℡℡℡℡℡℡℡℡℡℡℡℡℡℡℡℡℡℡℡℡℡℡℡℡℡℡℡℡℡℡℡℡℡℡℡℡℡℡℡℡℡℡℡℡℡℡℡℡℡℡℡℡℡℡℡℡℡℡℡℡℡℡℡℡℡℡℡℡℡℡℡℡℡℡℡℡℡℡℡℡℡℡℡℡℡℡℡℡℡℡℡℡℡℡℡℡℡℡℡℡℡℡℡℡℡℡℡℡℡℡℡℡℡℡℡℡℡℡℡℡℡℡℡℡℡℡℡℡℡℡℡℡℡℡℡℡℡℡℡℡℡℡℡℡℡℡℡℡℡℡℡℡℡℡℡℡℡℡℡℡℡℡℡℡℡℡℡℡℡℡℡℡℡℡℡℡℡℡℡℡℡℡℡℡℡℡℡℡℡℡℡℡℡℡℡℡℡℡℡℡℡℡℡℡℡℡℡℡℡℡℡℡℡℡℡℡℡℡℡℡℡℡℡℡℡℡℡℡℡℡℡℡℡℡℡℡℡℡℡℡℡℡℡℡℡℡℡℡℡℡℡℡℡℡℡℡℡℡℡℡℡℡℡℡℡℡℡℡℡℡℡℡℡℡℡℡℡℡℡℡℡℡℡℡℡℡℡℡℡℡℡℡℡℡℡℡℡℡℡℡℡℡℡℡℡℡℡℡℡℡℡℡℡℡℡℡℡℡℡℡℡℡℡℡℡℡℡℡℡℡℡℡℡℡℡℡℡℡℡℡℡℡℡℡℡℡℡℡℡℡℡℡℡℡℡℡℡℡℡℡℡℡℡℡℡℡℡℡℡℡℡℡℡℡℡℡℡℡℡℡℡℡℡℡℡℡℡℡℡℡℡℡℡℡℡℡℡℡℡℡℡℡℡℡℡℡℡℡℡℡℡℡℡℡℡℡℡℡℡℡℡℡℡℡℡℡℡℡℡℡℡℡℡℡℡℡℡℡℡℡℡℡℡℡℡℡℡℡℡℡℡℡℡℡℡℡℡℡℡℡℡℡℡℡℡℡℡℡℡℡℡℡℡℡℡℡℡℡℡℡℡℡℡℡℡℡℡℡℡℡℡℡℡℡℡℡℡℡℡℡℡℡℡℡℡℡℡℡℡℡℡℡℡℡℡℡℡℡℡℡℡℡℡℡℡℡℡℡℡℡℡℡℡℡℡℡℡℡℡℡℡℡℡℡℡℡℡℡℡℡℡℡℡℡℡℡℡℡℡℡℡℡℡℡℡℡℡℡℡℡℡℡℡℡℡℡℡℡℡℡℡℡℡℡℡℡℡℡℡℡℡℡℡℡℡℡℡℡℡℡℡℡℡℡℡℡℡℡℡℡℡℡℡℡℡℡℡℡℡℡℡℡℡℡℡℡℡℡℡℡℡℡℡℡℡℡℡℡℡℡℡℡℡℡℡℡℡℡℡℡℡℡℡℡℡℡℡℡℡℡℡℡℡℡℡℡℡℡℡℡℡℡℡℡℡℡℡℡℡℡℡℡℡℡℡℡℡℡℡℡℡℡℡℡℡℡℡℡℡℡℡℡℡℡℡℡℡℡℡℡℡℡℡℡℡℡℡℡℡℡℡℡℡℡℡℡℡℡℡℡℡℡℡℡℡℡℡℡℡℡℡℡℡℡℡℡℡℡℡℡℡℡℡℡℡℡℡℡℡℡℡℡℡℡℡℡℡℡℡℡℡℡℡℡℡℡℡℡℡℡℡℡℡℡℡℡℡℡℡℡℡℡℡℡℡℡℡℡℡℡℡℡℡℡℡℡℡℡℡℡℡℡℡℡℡℡℡℡℡℡℡℡℡℡℡℡℡℡℡℡℡℡℡℡℡℡℡℡℡℡℡℡℡℡℡℡℡℡℡℡℡℡℡℡℡℡℡℡℡℡℡℡℡℡℡℡℡℡℡℡℡℡℡℡℡℡℡℡℡℡℡℡℡℡℡℡℡℡℡℡℡℡℡℡℡℡℡℡℡℡℡℡℡℡℡℡℡℡℡℡℡℡℡℡℡℡℡℡℡℡℡℡℡℡℡℡℡℡℡℡℡℡℡℡℡℡℡℡℡℡℡℡℡℡℡℡℡℡℡℡℡℡℡℡℡℡℡℡℡℡℡℡℡℡℡℡℡℡℡℡℡℡℡℡℡℡℡℡℡℡℡℡℡℡℡℡℡℡℡℡℡℡℡℡℡℡℡℡℡℡℡℡℡℡℡℡℡℡℡℡℡℡℡℡℡℡℡℡℡℡℡℡℡℡℡℡℡℡℡℡℡℡℡℡℡℡℡℡℡℡℡℡℡℡℡℡℡℡℡℡℡℡℡℡℡℡℡℡℡℡℡℡℡℡℡℡℡℡℡℡℡℡℡℡℡℡℡℡℡℡℡℡℡℡℡℡℡℡℡℡℡℡℡℡℡℡℡℡℡℡℡℡℡℡℡℡℡℡℡℡℡℡℡℡℡℡℡℡℡℡℡℡℡℡℡℡℡℡℡℡℡℡℡℡℡℡℡℡℡℡℡℡℡℡℡℡℡℡℡℡℡℡℡℡℡℡℡℡℡℡℡℡℡℡℡℡℡℡℡℡℡℡℡℡℡℡℡℡℡℡℡℡℡℡℡℡℡℡℡℡℡℡℡℡℡℡℡℡℡℡℡℡℡℡℡℡℡℡℡℡℡℡℡℡℡℡℡℡℡℡℡℡℡℡℡℡℡℡℡℡℡℡中学试卷网 江西省2014届高三4月联考 理综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N—14 Si—28 Fe—56 Cu—64 Na—23 F—19 Ca—40 Al—27 Mn—55 Mg—24 7.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B. 加热能杀死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C. 煤的气化或液化技术,可以降低污染 D.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比胶体粒子小,因其比表面积大,故可吸附重金属离子,入肺后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8.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省去),C、X均是单质,H溶液呈浅绿色,I溶液呈棕黄色。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X固体可能是碘单质 B. 图中所示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 1mol C与E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D. E、H、I溶液配制时,均需加酸防止其水解 9. 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成分(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操作 A 铁屑(油污) 纯碱溶液 洗涤 B 苯(苯酚) 溴水 过滤 C 碳酸钡(硫酸钡) 盐酸 溶解、过滤 D 乙醇(乙酸) 烧碱溶液 分液 10. 关于工业转化图(见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硫酸的方法 B. 从以上物质的转化过程可看出硫酸可作乙烯水化法制乙醇的催化剂 C. 该过程中①②是加成反应 D. 该过程中③④是酯类的水解 11. 硫-钠原电池具有输出功率较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其工作原理可表示为: 。但工作温度过高是这种高性能电池的缺陷,科学家研究发现,采用多硫化合物()作为电极反应材料,可有效地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且原材料价廉、低毒,具有生物降解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多硫化合物()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 多硫化合物()化合物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 原电池的负极反应是将单体转化为的过程 D. 当电路中有0.02mol电子通过时,原电池的负极将消耗原料0.46g 12. 在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c()与c()有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c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可能为:、、、 B. 将25℃时的NaCl溶液加热到t℃,则该溶液中的c()由a点变化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市场分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