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06972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乡村普法问题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六五”普法阶段,在建设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作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乡村群众却在生活中对现代法律充满了矛盾和误解,仍然以乡土民情的思维来解决遇到的纠纷,这种现象严重的阻陷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本文以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例,分析当前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存在的冲突,并分析现代法律在全民普及中遇到的瓶颈,从而对农村普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现代法律、乡土人情、普法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与前夫为了生二胎而假离婚,发现丈夫与她人已经结婚,于是起诉丈夫要求判他们为“假离婚”,后为了纠正丈夫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

2、打了十年交道。故事表面荒诞滑稽的现象实际的映射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展现了我国在经历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的一些冲突,从人情方面讲,前夫得房抛妻,为舆论所不容,然而,从法律来讲,他的行为并没有违法,它反映了在农村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不能够利用法律正确的维权,主人公用乡土人情的方法去解决与前夫的矛盾,彷徨十余年未果,也显示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一影片概述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 电影概述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执导、范冰冰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在该电影中以与前夫的离婚案和一句话为主导线索展开,主人公为讨回公道,用乡土人情的方法,去处理与前夫的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女主角李

3、雪莲为了达到生二胎的目的,与丈夫秦玉河决定“假离婚”,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然而半年后,她发现秦玉河居然已经另与别人结婚。李雪莲气不过,便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双方是假离婚,先判离婚是假离婚,然后再真离婚,另一个矛盾是是为了纠正前夫所说的一句话,“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句话,她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还把法院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这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这部电影反响热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引发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关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每个公民享受的权利,然而

4、李雪莲的维权之路却没那么顺畅,就为讨个说法,认死理,浪费了人生十多年的大好时光,这种荒诞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在农村中人情大于法治的现状,从真假离婚之诉、名誉权问题、到十年上访被围追堵截,李雪莲在维护自己权益的适合,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更多的是用乡土人情的办法,去处理自己跟前夫的婚姻矛盾,它表现了农村中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结,也揭示了我国依法治国在农村需要结合乡土人情实际的必要性。 (二)现代化法律与法治本土化结合的背景以该电影呈现的法律问题为例,郑好律师分析,最近几年,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也好,买房也罢,“假离婚”的现象并不罕见。然而法律上并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只要婚姻双方

5、当事人依法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李雪莲拿出了离婚证,说明已经离婚了。她只能就离婚后财产纠纷起诉,而不能就离婚提起诉讼。如果她起诉离婚案件,法院不会受理。因此,从法律层面来讲,李雪莲的起诉是不合法的,注定会败诉,其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然而从道德层面上讲,秦玉河得房抛妻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舆论是倒向李雪莲这一边的。这使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犯了难,依法办事,李雪莲不能理解,认为前夫走了后门,法院保护了骗子,然后自己也将变成李雪莲的被告。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乡土民情和法治的矛盾体,对于法律,她更相信权利,通过李雪莲,我们能看到中国农村的乡土人情意识仍然深厚,还可以看出,加大站在

6、乡土民情的基础之上的农村普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影响法律发展的因素有多种,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年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的国家,具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传,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法律发展只能植根于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土壤中,照目前农村呈现的矛盾、问题来看,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及基层社会秩序仍是靠村规民约进行调整的,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硬性移植在法律发展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中的法治建设需要结合本土化资源中乡土民情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三)现代化法律与乡土人情冲突的原因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可以体现出在乡土社会中,现代法律的一味的强制移植与规制的制定法总会带来

7、许多矛盾与冲突。尽管李雪莲在不断的上访,起诉,但是不难发现,并没有摆脱人情社会的做法,把法律仅仅作为实现自己个人目的的手段,缺乏对法律的尊重,缺乏法治精神,潜意识仍然相信“权大于法”。而中级法院的审判便是现实存在的法律。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出现了一种困境,面对乡土民情,法律陷入两难全的境地,以法律为准绳,则会伤害民众的感情;但是如果屈服于乡土民情,则又有违于法律权威性,有悖于依法治国的目标。现代法律与乡土民情仍然存在着裂痕。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乔焕江说,李雪莲遇到的各级官员都是在按照法律规章办事,从形式上看,他们是没有错的,然而,李雪莲确实是被损害者,她是有权利要求一个公正的。这样一来,现代

8、法律和乡土人情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全面法治社会转型,守法遵法、依法维权是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但从治理者这一角度来说,并不意味着社会治理完全仰赖法制和行政系统的运作,还要考虑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的法治本土化资源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礼治主义下的民情是相互之间是维系淳朴的感情,不是一味现代制定法的规章制定。二、农村普法中的问题(一)农村普法的发展历程1、“一五”普法(1986年1990年)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由此

9、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场针对全国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的全民普法活动。一五普法在广大公民中初步填补了法律知识的空白;使广大干部逐步树立了依法办事的观念;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全民普法这一伟大创举,使社会主义的法制之根,逐步扎入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肥沃的土壤之中。2、“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这是在坚持改革开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况下开展的全民普法活动。这次将普法规划改为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此次普法活动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广大的在校生。此次普法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这标志着普法活动开始转向学用结合、依法治理的轨道。由普法到依法治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10、。依法治理与普法工作相伴而行,相得益彰,推动了各层次、各行业的依法治理,普法工作开始逐渐向法治实践的方向延伸。3、“三五”普法(1996年2000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次的普法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这个时期的普法内容是在全体公民中继续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并在普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主线;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形成热潮,作为依法治国生动实践的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实破性进展。各地相继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学法

11、制度,一个以基层依法治理为主体的依法治理网络初步形成,三者互相关联衔接,共同构筑起依法治国的大厦。4、“四五”普法(2001年2005年)“四五”普法是从2001年开始的,2001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确立了“124”法制宣传日。“四五”普法期间,通过注意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增强了公民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实现了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

12、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此时期,我国开始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5、“五五”普法(2006年2010年) 五五普法期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倡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普法开始与人本文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相对接。和前面几个阶段相比,此次普法对象开始更有针对的普及到了农村,通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以及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法制宣传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五五”普法期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注意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创新

13、,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了普法与其他相关工作相互联系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的整体互动关系,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其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五五”普法期间里,国家继续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围绕地方立法、司法、执法、普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环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努力提高了全社会法治化水平。此外,“五五”普法的工作实践推进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依法、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和机制,保障了普法工作在法治进程中长期发挥作用

14、。 6、“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 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y裌壒 。实验中,加B过量的原因是。实验中,试剂加到 时为适量,此时得到较为纯净的NaCl溶液。28(7 分)已知木炭粉(假设木炭粉中不含其它杂质)和Fe2O3 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生成固体组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生成,小亮认为生成了铁粉,但小灵却有不同看法,理由是 。为进一步确定黑色固体成分,小欢将生成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若同时出现 的现象,则生成的黑色固体全部是铁。 生成气体成分分析【提出假设】生成气体的可能组成有三种:假设1: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15、; 假设2:生成气体是一氧化碳;假设3:生成气体是 。【设计实验】为确定生成气体的组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实验中通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N2,分析不用空气的主要理由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B空气中的氧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或CO2而干扰实验结果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会和木炭粉反应生成CO而干扰实验结果定性研究:若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反应生成的气体中一定含有 。定量研究:现准确称取16.0g氧化铁与2.4g木炭粉混合,在上述装置中完全反应。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且能完全溶于稀盐酸。【实验结论】处理上述实验数据后可知,假设 正确。【拓展与

16、延伸】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O与Fe2O3的质量之比为920时,其催化活性最高。现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木炭粉,发生如下反应: 2Fe2O3+C 4FeO十CO2。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240g Fe2O3 粉末中加入木炭粉的质量是 g。得分 评卷人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0分)29(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发现生成铜的同时也有少量气泡产生,为了进一步研究做了如下实验:取8.5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完成后,滤过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质量为9.2g将

17、9.2g固体放一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1g。问: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与盐酸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两者质量之和 (填“”“”“”)8.5g。针对上述现象请你解释原因: 。30(6分)某实验小组欲测定某白色粉末(已知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的组成,取三份质量不同的样品甲、乙、丙分别与30g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的常温常压下气体体积关系如下表,试求: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的密度是1.97g/L)(计算过程中保留两位小数)甲乙丙混合物质量/g3.807.6011.4二氧化碳的体积/L0.8931.7861.786附加题(10分): 如下图所示,X为氧化亚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取两份等质量的X样品进行下列实验:已知所得固体D的质量为16g,溶液E中含有盐酸和一种盐,气体F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5 g。试计算:取用的每份X中氧化亚铁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取用的每份X中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2009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佛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