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

上传人:教育咨询 文档编号:286741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 方式和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端午的鸭蛋说课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中语文教师任文秀,几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学习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一、教材及学情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不同层面介绍了我国一些传统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让学生关注我国各地的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以小小的鸭蛋为引,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深

2、厚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可删减一点)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可能对于传统文化反而不够关注,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较漠然视。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利用课堂,巧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1 朗

3、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端午习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个目标有些过于简约化没重点,在教材分析中的一些观点,在这里必须体现,这个环节要好好的修改一下!可以改得有一些创新)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把重点放在: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合作探究法,用心品味,同学之间讨论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文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则放在: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突破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我打算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个重难点就这

4、样确定吗?其实这个课文语文真的很平淡自然,关键可能难理解的是,一个传统的端午节,一个鸭蛋,其实是一种民族意识,传统节日的一个回归,对鸭蛋的思念其实就是想念的故乡的味道,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难点,突破了这个,才能上升到你的一个引导上去,因为中国的很多传统佳节都是以团圆为主题的,突出的是一种合的文化哟!)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指导: 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

5、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文的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这个还比较有新意)还可以提升到知道哪些节日的忌讳呀风俗等,这里也可以有粽子自然而然的引到端午,然后就可以深入的提第二个问题,学生这样就比较有i兴趣深入了解!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

6、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个地方要花点功夫来说明,可以引导说明乡音也是一种想念!

7、一种追根的回眸!像一些领导,如小平,到了中南海仍然保持乡音!)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例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2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如何让学生学会透过语言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在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其中“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又如“一般

8、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容貌已改可乡音难忘,写故乡都不由自主的用上了专属语言。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大屏幕显示一段汪先生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有一个广告,你就可以自主的模仿呀,北京话,牙好胃口就好,吃什么什么

9、香,身体倍棒!)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回归生活,分享体验: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民风风俗。这个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可设置一两个环节,比如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并说明理解呀等等)、创设情境,深刻反思: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

10、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这里你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其实从春运来说,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人最重的节日还是春节,为什么可以让学生来思索!这样就把传统节日的魂给让学生知晓了!)国家法定假日新规定已经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清明节,端午,中秋已经纳入到了法定假期,学习本文后,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

11、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五 板书设计精湛的板书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它能使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感受)生活情趣 (品读)人生意味(珍视)传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包裹的情趣,品读到了人生蕴含的意味,更是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结尾需要更有力,要包含自己独特的见解哟)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意见不够成熟,请多谅解!加油你一定会成功的,参赛就是一种成长,然后你就会成熟,相信你!好梦乖!)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诗人的感情 作者简介: 凉州词【唐】王翰 注释:

12、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 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军中弹奏琵琶常在马上。 诗歌简析: 凉州词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厚的边塞军营生活色彩。本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以赋的形式以了景写哀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主题鲜明深刻,表现的是一种悲壮的豪迈。诗文以边塞生活为体裁,但诗人对于所要表达的观点,却是从侧面衬托显示出来。先写美酒宝杯,次写欲饮不能尽兴,由平静中一下转入紧张激昂的气氛中去了。第三、四句的潜台词,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出沉痛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旷达的胸怀。

13、 疑难解答 1. 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 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 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说说你对后两句的理解? 4.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 1. 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中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仍是属于诗的范畴。 2. 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豪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有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即热闹又紧张的、悲壮的氛围。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喝醉了躺卧在沙场上,你们也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能够返回?今朝有酒就让自

14、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也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的豪放和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气概. 4. 该诗描写边塞生活,即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咏煤炭 于谦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

15、立襄王之子,被杀。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赏析】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 “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

16、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凿开混沌得乌金, 蓄藏阳和意最深 以“乌金”称煤炭,以“阳和”借指煤炭,表现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

17、破夜沉沉 前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后句写出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的火势之大,显示自己怀抱爱国忧民的心怀。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寓意甘于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表达了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烧自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志向。 小结 前四句描

18、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咏煤炭托物言志 是一首咏物诗。 表达了于谦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诗歌还蕴藉体现了于谦清正廉洁的品行,政绩卓著的才华。 1. 命运的捉弄,如果他是普通文人,即可写出更多的文章,又可以保命。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

19、,他不务朝政,沉迷女色,是相当的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2. 但如果李煜是杰出的君王,他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吗? 3. 即使李煜想做一个好君王,他就能成功吗?我们说的好君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腐刑司马迁,康熙大兴文字狱,毛泽东文化大革命 4. 我们应该感谢李煜在政治上的无能。关键是评价一个人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上。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对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2. “往事知 多少”中 的“往事” 具 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 后宫佳丽、 帝王尊荣等。 精神层面上的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

20、安全感等。 3.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了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鉴赏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比喻、夸张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化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以水喻愁 你还能说出以水喻愁的句

21、子吗?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刘禹锡竹枝词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欧阳修踏莎行 李煜的这首词字字血泪,发自内心,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课文主旨 * * 行路难 (唐)李 白 李白醉酒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了细节描写, 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受阻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在日月旁经过后被 商汤重用。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