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

上传人:您的好秘书 文档编号:2976590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本科毕业管理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制度的敌对势力,人民政权专政的职能不能削弱。(3分)其次,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西方的议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2分)最后,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2分)我们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

2、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分)解析:本题原属科学社会主义的试题,现属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民主政治的试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上述答案要点根据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的。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阐述有了新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

3、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考生对这种变动应有所了解,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最新的精神来回答,这也是政治理论课考试有别于其他考试的地方。 36.答案要点: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列宁与马尔托夫围绕党章第一条党员是否必须参加党的组织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会后,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揭露批判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组织路线,全面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原则的理论。(2分)列宁认为,党应该是无产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积极、最先进的分子所组成的

4、,有组织的统一整体;(2分)党应该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具有严格的纪律;党应该是无产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应该是无产阶级先进部队与无产阶级广大群众联系的体现。(3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原则的理论,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当前,它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3分)解析: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试题,新的考试大纲已经删去了有关内容。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文科)一、下列各题的

5、选项中,各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问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5资产阶级意识形

6、态的核心是:A人道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博爱6近代中国系统阐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洪仁歼7在1935年“华北事变”中,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特殊化”的要求,成立了: A“冀东香河临时维持会” B. 华北“临时政府”C。“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D“冀察政务委员会”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A组织路线问题 B思想路线问题C. 政治路线问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9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是:A机械化的农业 B发达的交通运输业C繁荣的商业和市场 D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1

7、0当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是:A抓好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B调整内部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C. 发展企业集团,讲究规模效益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自主权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A. 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D承认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1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13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国家

8、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14我国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A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B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C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D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二、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人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8分)1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

9、的关系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现象有:A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 B相当数量的大企业被兼并或合并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E自由竞争完全为垄断所取代17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历史观不同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不同C社会思想不同 D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同E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18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企业员工全面激励训练整体解决方案 课程提纲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 优秀员工如何迎接多变的企业环境1.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2.态度比能力更重要3.自我品质的形成4.金钱

10、是价值的交换第二讲 一流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心态1.要有企业主人的心态2.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特质3.优秀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心态第三讲 情绪控制的重要性1.要有巅峰成就,首先要有巅峰情绪2.成功的速度取决于情绪调整的速度3.巅峰状态的情绪可以提高自身能力4.成功者要自己控制情绪5.保持巅峰状态很重要第四讲 掌握情绪的关键1.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一强烈肢体动作2.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二注意力的调控3.影响情绪的关键之三思考影响情绪4.影响情绪的关键之四输入决定输出第五讲 控制情绪的方法(一)1.及时的思考非常重要2.注意问题背后的机会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4.同自己进行良好沟通第六讲 控制情绪的方法(二)1

11、.任何事情没有任何定义2.重新框视的模式3.语言用字的魔力4.平衡才会持续第七讲 为什么要有自信心1.相信的力量2.如何运用相信的力量3.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4.自信心会产生磁场5.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第八讲 如何建立自信心1.自信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2.建立良好的“自我心象”3.找到支撑信心的信念4.找到自己独特的优点5.积极地自我暗示与确认6.进入有强烈自信的状态第九讲 目标引导行动1.人生目标的重要性2.如何设定人生目标3.目标和计划的关系4.设定计划的重点5.实现计划的步骤6.平衡思考力和行动力第十讲 让行动变得快乐1.为什么行动比怎么行动更重要2.建立行动和快乐的链接3.凡事要主动出击

12、4.开发你的潜意识5.改掉拖延的习惯第十一讲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1.成长的快乐2.最好的投资3.打造学习型组织4.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第十二讲 如何提高自己的使用价值1.变“应该做”为“喜欢做”2.做最有价值的事情3.具备不可替代的专长4.做累积性效应的工作5.如何成为有价值的人第十三讲 为什么要把工作变成乐趣 1.个人成就取决因素2.乐在工作的好处3.快乐状态才能做好4.活在现在,享受过程5.并非工作需要你第十四讲 怎样把工作变成乐趣1.使命感的定义2.找到工作使命感3.感动才会行动4.怀着伟大动机工作第十五讲 为什么要具有团队精神1.团队的神奇力量2.为一个团队而付出3.团队每个成员都非常

13、重要4.创造价值是集体的协作活动第十六讲 怎样成为团队中最受欢迎的人1.出乎真心关心帮助他人2.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3.真心赞美周围的同事4.为别人的成就感到高兴5.激发别人的能力第十七讲 企业员工为什么要学会销售1.每一个人都是推销员2.不知名的企业等于不存在3.生活中时时刻刻在销售4.学会销售你自己和周围的一切第十八讲 企业员工如何应用销售1.理解销售的宗旨2.由衷的赞美3.帮助别人下决定4.传递信心和信赖感5.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6.服务超出顾客的期望第十九讲 管理者应有的重要心态1.管理者应有的重要心态(一)2.管理者应有的重要心态(二)第二十讲 管理者如何自我激励1.管理者自我激励的观

14、念(一)2.管理者自我激励的观念(二)3.管理者自我激励的观念(三)第二十一讲 如何激励下属(一)1.激励下属的方法(一)2.激励下属的方法(二)3.本讲小结以及自我分析第二十二讲 如何激励下属(二)1.激励下属的方法(三)2.激励下属的方法(四)3.总结课程整体内容第1讲 企业员工为什么要具备敬业精神【本讲重点】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形成自我品质金钱是价值的交换思 考如果你现在要换个工作,有一家世界知名大企业和一家普通的企业要你选择,大企业的职位和薪水都远不及那家普通的企业,你会选择哪一家企业呢?在世纪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何让自己发挥出更大的绩效?如

15、何让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得以更好发挥?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会为你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迎接多变的企业环境,优秀的员工应该接受哪些观念?第一个观念: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构成,企业是员工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应该具备四个要素:1.第一个要素:选择一流的企业,总是在选择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人才构成,二流的企业由二流的人才构成,三流的企业当然是由三流的人才构成,所以每一家企业都在选择优秀人才的加入,只有优秀的人才才得以进入到一个优秀的企业。2.第二个要素:沟通人与人之间要不断地沟通,才能得到彼此想要的东西,才能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很好的工作关系。3.

16、第三个要素:连接人与人之间要有工作之外的连接,使每个人找到归属感,人都渴望一种凝聚力,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这种连接非常重要。企业和员工的连接在企业经营中会起到重要作用。4.第四个要素:个人成长每一个员工来到企业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希望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有的人希望增加自己的收入,有的人希望工作环境有无穷的乐趣,有的人希望在团队中找到友谊,每个人希望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什么?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就需要企业和个人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连接,以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整个目标的连接。图1-1 一流企业团队的四个要素【事例1-1】微软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据说只有个国家

17、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微软公司。所以有人说,微软公司是世界第九大国。有人问比尔盖茨,微软公司为什么发展速度那么快,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比尔盖茨每次总是会说一句话:我又请了比我更棒、比我更优秀的人来加入到微软公司。有一次,比尔盖茨看中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技术开发人才,可是这位人才非常的不喜欢微软公司,不想加盟。比尔盖茨就把这个人所在的公司买了下来,让他继续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当然也等于为微软公司工作。但是这个人脾气非常的古怪,不愿意离开他生活的那个小镇,比尔盖茨就提出,技术工厂可以不建在总部,建到那个小镇里去。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人才级的人,还仅仅是一个人手,还是一个人物级的人物。

18、一个优秀的团队的人员的构成必定非常优秀,如果把其中的人才进行置换,这个团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一流的企业总是由一流的人才构成。一流的企业选择一流的人才。在工作当中,你有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才,进而成为一个人物级的人物呢?一流的企业绝不接受第二流的工作表现,所以它对人才的选拔和考核非常重视。在一流的企业工作,各方面的要求会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具备外在多方面的能力。设想,如果一个成员的不良表现被企业接受了,就会有下一个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如果企业又接受了,那这家企业的品质就会越来越下降,会由一流的企业变成二流的企业,进而变成三流的企业,甚至是不入流的企业。第二个观念

19、: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国外有一群心理学家在做实验:选择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和一群平庸的人进行调查,想知道为什么优秀的人可以达到那么大的成就,那些普通的人为什么这么平庸。结果是非常惊人的:他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外在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外在能力,而态度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事例1-2】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在每天晚上休息之前,他都会看科技和哲学的书籍,至少要看半个小时,然后才开始休息。香港有个景泰蓝大王叫陈玉书,在过去很穷的时候就很爱读报,每天下轮船时,把别人看过扔掉的报纸拿回到他住的地方,每天晚上学习。这种习惯使他比别人的成长速度快,是他的态度,锻炼出了

20、他的能力。一般人会认为,一个人获得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他有能力,一个人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因为他有能力。事实上最大的前提是,你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态度。是态度造成了能力,是态度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对待成长的态度,决定了成功的速度;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对待失败的态度,也决定了成功的一个高度。很多成功企业家都认为:生活当中有几件事情对成功有利,一个是大量的阅读,一个是去见优秀的人,还有不断地上课学习。很多企业家,都面临过挫折失败,如果对待失败的态度正确,就能从挫折和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第三个观念是:形成自我品质我们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几种:人手,就是如果安排他做事情,他可以把要求的结果基本

21、达成;人才,就是提出一个事物的框架,他不但把事情完成,还可以有一些发挥。人物,就是他可能仅仅了解一个发展方向,就可以实现一个很好的开拓,就可以把事情有条不紊地处理得很好。这种人物型的人,可以独当一面,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还有一种人,就是人渣。是可能去危害社会,是社会上没有用的分子。到底想成为哪一种人,对自我品质的形成非常的关键。从事一项工作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老干部处副处长 李心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是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和自然规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关注老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

22、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加强对中国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 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这里关键在于确定老年年

23、龄界线,因为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实际上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人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改为60岁,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

24、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的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界线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应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人口老龄化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即指一

25、个地区(或国家)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国家。二十世纪后期,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世界性趋势。2002的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达到6.06亿,并且正在以比总人口快得多的速度递增。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为2亿,1970年达到3亿,2000年达到6亿。据联合国估计,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有近20亿。在19501970年的20年内,老年人口增加一个亿,而20002020年内老年人口增加

26、4个亿。在19702000年的30年内,老年人口在3亿的基础上翻一番,而从20202050年的30年内,世界老年人口将在10亿的基础上再次翻一番。在19502050年全球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0.87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2.38个百分点。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

27、%,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按照人口学家2006年的预测,如果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2020年为14亿,2030年为14.15亿,2040年将达到峰值14.91亿。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为1.65亿、2.31亿、3.35亿、3.84亿,并继续上升,到2050年将达到4.12亿以上。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点: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950年到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

28、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1975年到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这一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69%,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00年到203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 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2、老龄人口规

29、模大。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到2004年底已经达到 1.43亿人,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3、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 4.39%的最高速度(这与中国的第二人口次生育高峰有很大关系),而同期世界平均

30、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4、老龄人口高龄化显著。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龄人口也在老龄化。目前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老龄总人口已达1300万人。并且高龄老人呈加快发展的趋势,高龄老年人口将以每年5.4%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132万人,至2020年达到3067万人,至2040年将达到5600万人,至2050年将达到9448万人。占老龄总人口的21.78%,占世界老龄总人口的1/4。5、人口“未富先老”。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性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

31、,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人民寿命相对延长基本同步。但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尽管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也只能达到 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

32、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6、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 跨区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

33、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三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领域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一)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二是对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影响,三是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

34、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中国,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15到54岁的劳动力人口,从1950年到2015年呈增长趋势,中国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逐渐下降,2050年降为8.45亿。劳动人口比重则从2005年的71%下降到60.7%。劳动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生育高峰造成的,少年儿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则变化不大。从1970年到2010年将近40年的时间里,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增长趋势,从56%提高到72.2%.此后,

35、老劳动人口的比例则呈不断的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71.9%直到2050年的60.7%。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2015年前)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从2015年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感受到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未来十几年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增长,这被称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

36、富,少年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据预测到2012年左右人口抚养比将由2000年47.6%下降到39%左右,此后人口抚养比呈逐步回升趋势,直到2025年以后才能回升到目前的水平。因此,从人口学意义上说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持续太长,一般只有15-20年,中国目前以及今后15年左右将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抚养比将进一步上升,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显现,并逐步加剧。2、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后果,是将使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力中年轻人的比重下降,而年

37、长者的比重会上升。我国虽然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呈现加速趋势。如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24%,据预测,到2040年将上升到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否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是至少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在劳动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更多发挥不同年龄人群,特别是年长者的作用,将被提高到一个更重要也更迫切的地位。3、人口老龄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口的

38、劳动参与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9.8%,到1995年缓慢下降为78.8%,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老年人口对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贡献尤为显著,60岁以上人口中在业比重从1990年的28.34%下降到1995年的26.16%,下降了2.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老人口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幅度是16岁以上人口的2倍。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越来越低在工业化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有向低年龄人口扩散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就业压力而推出鼓励退休政策的结果,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开始对这政策进行反思。目前,

39、我国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降低劳动参与率确实能对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我国也同样面临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价值的重新认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在降低劳动参与率问题上,应该吸取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有所平衡取舍的基础上做出更为长远的决策。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具体地讲是由有生产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技术设备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 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二)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影响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最

40、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来看,我国无论城乡仍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我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在五、六十年代,

41、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多在5%以上,从七十年代开始妇女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目前已经降到替代水平以下。也就是每对夫妇平均不到两个子女,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而到2010年前后,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将相继进入老年期,子女养老人均负担将从目前的1/4-1/5左右上升到1/2,甚至更高。预计在20102040年间,2030%的老年人将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些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经济保障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居的只占1030%。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大家庭中,但是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

42、。北京市1999年人口调查资料表明,在有老人的家庭中,一对老年夫妇二人户占27%,老年单身户占7%,二者相加占34%。3、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一是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二是伴随着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年人供养高龄老年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所有这些转变无疑都会对家庭养老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社会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家庭养老的一个补充。我国的养老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呈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化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政府在推行社会养老计划时,更应该采取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