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防灾、消防等城市事务的正常秩序,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7、试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答:(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这点与西方市政职能特点不一样。管理城市经济曾经是我国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责,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庞大,部门林立,既有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r/ i/ q K. T: G5 Qy(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2、。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例如,改革开放前,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说了算,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品。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强控制程度表现得仍比较突出。 q, bj+ Z) Y(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政社会保障职能也逐渐得到了加强,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以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的行为。它是一种政府责任,理当由政府承担。但由于我国经济力量不
3、足,以及思想认识不够,城市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范围有限。许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由企业承担,给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造成了困难。) 2 v A& i6 w: I% T(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表现为中央集权过大,城市政府的权力无法律保障,上级可以随意解释或随时上收与下放权力,使城市政府难以适应,难以调动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单列市和后来的副省级市的设立正是针对此问题而来的。; K! j, f$ t0 X(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表现为许多方面有权者不负责,或者负责者又无权力以及有责而无利等。8、试述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
4、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9、试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答:(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
5、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W1 v/ q8 h W2 g- ke0 v6 d(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
6、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
7、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3 s4 U1 L# # s+ 7 _1 s* # e(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
8、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
9、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10、试述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
10、规划师崇高的职责。1 p& H5 : r0 I1 T/ q# J)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对策近几年来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在经营理念、产品设计、服务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在汽车信贷信用评估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信贷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汽车经销商)应从外部、内部两方
11、面采取切实措施,互相配合,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一、健全和完善汽车信贷法律制度,积极改善汽车信贷的制度环境 开展汽车信贷业务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证,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汽车消费信贷设定的完整的法律制度,汽车信贷的发展缺少有力的法律支持。亟需健全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汽车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 要将汽车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尽快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有关汽车信贷的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和补充,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
12、放宽条件。 (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 让居民有参加汽车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让贷款机构有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形成“居民对贷款机构有信心,贷款机构对居民能放心”的良好格局以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秩序。 (三)确立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地位 商业银行法应本着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功能的原则,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内部风险评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信贷决策系统、授信后检查系统、授信资产组合管理及不良资产管理等方面,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行为。 (四)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一方面,在现行担保法的基础上尽快增补、修订有关汽车消费信贷的条款和内容,便于贷款机构实施规范性操作。另
13、一方面,应加强担保法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汽车抵押制度和车辆管理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二手汽车市场,使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汽车消费引入信用制度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个人信用制度在汽车信贷业务中发挥作用需要两个支点:即完善的个人信用调查制度和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建有利于建设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环境 1.尽快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征信机制,出台关于征信数据 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2.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3.完善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个人信用制度奠定基础
14、;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保证个人的财务数据完整;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保障个人征信能及时进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破产程序,豁免其剩余债务,保障个人信用制度良好运行;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保险制度,以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二)完善个人信用调查制度 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借款人的贷款历史、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二是与借款人信用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债务记录、信用卡透支状况、在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这些资料也是信用评估的基础。 (三)规范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评估标准应由个人信用管理局制订颁布,各贷款机构统一实施,以保证评估方法和结果的基本一致。评
15、估在采用计算机评分的同时,应结合主观评价,对“支付能力”做出评定,以提高授信的正确性和效率。 (四)成立全国性个人信用数据交换中心 随着征信市场商机的不断显露,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若干家以服务汽车信贷业务为目的的民营征信公司。建议国家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实现全国信用数据的联网服务,使得各地区征信公司之间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中心有偿调用对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从而做到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合理的汽车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对规避信贷风险至关重要,该模式必须能够适应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的控制信贷风险。 (一)完善信贷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实现
16、贷款风险管理目标,做到风险损失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必须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它是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立专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行长或董事会负责。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应与内部审计、财务、数据处理部门密切合作,全面搜集信息,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分析、估价和控制。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风险约束机制。首先,制定个人汽车信贷岗位责任制度。其次,贯彻贷款发放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再次,实行审贷分离。最后,建立不良贷款催收制度。对已形成风险的贷款,发动各方面力量实施清收工作,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为适应个人汽车消费信
17、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各贷款机构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组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信贷人员及有关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操作熟练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运用数量风险管理模型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对风险的识别与估价主要以主观判断为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模型中所用到的基础数据大多来自于信贷人员的定性判断,不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的理想效果。在未来的业务操作中,贷款机构应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以量化指标为主,建立以贷款风险度模型和行为评分模型为工具的风险控制机制,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计量和分析风险,实现风险的合理抵补。 (三)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在汽车信贷业务中,贷
18、款机构应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通过车辆抵押和汽车消费保证保险两种方式来转移风险,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建立担保转移机制。(1)担保方式应以法人保证担保为主。法人担保与目前所普遍采用的质押、抵押等担保形式相比,具有可靠性强、风险小、方便快捷等特点。(2)按规定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在没有法人担保的情况下,贷款机构应要求借款人将所购汽车或自有房屋等资产设置为抵押物,所有抵押物必须产权明晰、易变现。(3)合理选择评估机构。要根据评估机构的信誉度、技术力量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价等综合条件,从当地选择2-3个评估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开展评估工作,并建立评估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 2.建立保险转移机制。
19、汽车消费保证保险业务的推出对四方关系人,即贷款机构、保险公司、购车人和经销商均有益处。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因承担的风险超过预期收益而纷纷退出汽车信贷市场,并对现有的经营状况进行清理整顿。为了鼓励保险公司重新回到汽车信贷市场,运用汽车消费保证保险来转移风险,贷款机构自身应做到以下两点:(1)转变保险方式。(2)规范业务流程,把握关键环节。良好的业务流程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促进业务发展。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汽车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汽车金融服务主体仍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本节主要讨论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改善汽车金融风险管理。 (一)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制定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 首先,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贷款管理部门要强化风险责任,拟定风险管理的对策与目标,坚持第一责任人制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会计、计划、财务、信贷管理、风险、审批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 其次,建立或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防范风险,在经过分析鉴别后,针对不同的客户等级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授信额度、期限、利率进行量化及动态管理。 再次,建立严格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户的档案管理,加强贷前调查和完善贷款签订手续。 最后,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贷后管理,实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