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1 页,共 51 页 毛笔 楷书入门 教材 目录 1、楷书入门之一 笔法理论 1 2、楷书入门之二 笔法理论 2 3、楷书入门之三 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之四 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之五 笔画折、钩的规律 6、楷书入门之六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之七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1 8、楷书入门之七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2 9、楷书入门之八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之九 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之十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之十一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1 长 横 14、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2 悬针竖
2、15、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3 斜捺 1 16、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3 斜 捺 2 17、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3 斜 捺 3 18、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3 斜 捺 4 19、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4 斜钩 20、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5 竖弯钩 21、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6 横折钩 1 22、楷书入门之十二 主笔优先规律 6 横折钩 2 23、楷书入门 之十三 部首组合规律 1 左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24、楷书入门之十四 部首组合规律 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 1 25、楷 书入门之十五 部首组合规律 2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 2
3、 26、楷书入门之十六 部首组合规律 3 左中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 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 )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2 页,共 51 页 1 臂 开 关 键 是 两 臂 自 然 撑 开 , 大 小 臂 夹 角 至 90 以外,使指、腕、肘、肩
4、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 3寸左右 (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 30 40 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 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 )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
5、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 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
6、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 )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 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 指实掌虚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3 页,共 51 页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
7、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 (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 ),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
8、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 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 ?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
9、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 )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 )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 )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4 页,共 51 页 笔 法 理 论(二 )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
10、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 是 指 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 ,是指包裹在笔锋 四 周 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 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 毛 笔 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 (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 ),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 着 笔 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
11、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 “ 副 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 美 观 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 就 少 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 多 用 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 (见 图 2 1):笔尖 (锋颖处 )、笔肚 (中间部位 )、笔根 (与笔杆相 接处 )。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 之 一 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见图 2 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 薛稷 常用此法。宋徽宗的
12、“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 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 (见图 2 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5 页,共 51 页 二
13、、中锋与侧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 中锋运笔 (见图 2 3)。 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 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画运笔方向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笔锋的指向也须随之变化,否则就很难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见图 2 4)。 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
14、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呈直角,即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线上。这种运笔方法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 (原因是笔锋所在的笔画的一侧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因注墨不匀、不畅,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状 )。 在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还有一种侧锋行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 135夹角,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 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
15、用。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三、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 (见图 2 5)。藏锋起笔,通常又叫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 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 (如图 2 5),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笔。藏锋收笔,通常又叫回锋收笔。即在收笔时,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如横画或垂露竖。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
16、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 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另一种起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如起笔时,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收笔时,笔锋自然离纸 (如图 2 5)。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 而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用。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6 页,共 51 页 四、提笔与按笔 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笔, 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按笔,是将笔锋下按, 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
17、面很大(见图 2 6)。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总是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的如落笔 (起笔 )由提笔转按笔,从起笔转为行笔,又须提笔,以便保持中锋行笔,收笔前还须按笔,直至最后提笔作收。在运用提、按时,须注意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没有提,无所谓按,没有按,也便没有提。有时,提按之间的转换、变化是很微妙的。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过渡 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人在写捺脚、悬针竖、撇等笔画的露锋收笔时之所以犯难,就是没有掌握这一转换技巧,这一技巧我把它称为“连续反弹转
18、换法”,其动作要领是先象鱼摆尾一样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摆起笔锋,再用较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如此交替进行,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笔锋的弹性大小、笔画的粗细、运笔的缓急不同,其转换也有难易之分。总之,习书者在练习书法时,应特别注意这种笔法。 五、方笔与圆笔 方笔与圆笔 (图 2 7),主要是就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所谓方笔,是指笔画的棱角突 出、明显,而圆笔,则指笔画的外部轮廓多呈圆弧状。造成两种形态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锋、露锋以及转锋、折锋的笔法运用所致,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转而成圆
19、”的说法。前人在笔法上,一般都是方圆并用的,只不过各有偏好和侧重罢了。如,颜真卿、苏东坡是圆多方少,欧阳询,柳公权则是方多圆少。方笔与圆笔,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圆笔者潇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他还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奉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7 页,共 51 页 极熟,自有巧妙。 ”这里虽然有点过于夸大方笔、圆笔在毛笔笔法中的地位,但其强调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却是正确的。初习书者,自然应当首先努力练习笔法,笔法正确、熟练,结字、章法等练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
20、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 王羲之说: “ 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 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 点 (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 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 折 (横折、竖折、撇折)、 钩 (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 复合笔画 (共 10 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
21、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 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 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 3 1)。(如看不见全图,可对图双击查看) 点 : 任何笔画都由点起 。笔杆垂直,以斜势( 45) (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 )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 : 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 ,也便于转笔 。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
22、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 ,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8 页,共 51 页 转 : 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 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
23、,像跷跷 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 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 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 3 3)
24、。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 “弹 ”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 “挑 ”概括的是笔锋上 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 “折 ”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9 页,共 51 页 第三步 “折 ”概括的是笔锋在
25、 “挑 ”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 “转 ”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 “折 ”后,手腕带动 毛笔 ,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 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 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 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 “弹 ”),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 “倾 ”),最后
26、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 “踢 ”)。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 3 5)。 附 施兴国 -楷书入门教材 第 10 页,共 51 页 : 楷书 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 作业:按起、行、收笔规律书写表中笔画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 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 ”和 “挑 ”,去掉 “折 ”和 “转 ”)接着竖的起笔( “点、带、转 ”),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