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

上传人:peixunshi 文档编号:3186664 上传时间:2020-12-08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CHT1015.1-2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M 进 行编辑。 1 )通过将像方 D E M立体模型与影像立体模型叠合检查,对偏离地面的像方 D E M点高 程进行修改,使之切准地面; 2 )在像方 D E M编辑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加测特征点线,使物方D E M更好贴近地面。 d )构T I N ( 不规则三角网)内插物方 D E M 根据像方D E M 格网点及特征点线高程,构 T I N内插物方D E M格网点高程。 e )物方D E M编辑 1 )将物方D E M格网点映射到左右像片上,形成格网立体模型与影像立体模型叠合。 进行观测、检查、修改,使每个物方 D E M点切准地面; 2 )只有少量D E M 格网点高程需要编辑时,可采

2、用单点编辑法对格网点高程进行重新 量测,精确切准地面;当需要编辑的点较多时, 可采取标记编辑法,在需要编辑的地方做出 标记,然后返回像方重新编辑 ; 3 )若需要对设定区域范围内的 D E M 格网点高程进行面编辑,根据软件功能,可将范 围内所有格网点设置为同一高程 ( 如静止水域) ,或同时减去一个高差 ( 如树高) 。 f )物方单模型 D E M接边 选取需要单模型接边的物方 D E M数据,检查接边重叠带内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若其高 程较差, 大于2 倍 D E M高程中误差,则视为超限,记录形成粗差点文件,分别返回各 自 像 对的D E M,显示所有粗差点,并进行接边修测;按以上方法依

3、次完成图幅范围内所有单模 型 DE M 之间的接边 。 g )图幅 D E M 镶嵌与裁切 1 )若图幅范围内所有像对 D E M 的接边较差都符合规定要求,则进行图幅D E M 镶嵌; 镶嵌时, 对参与接边的所有同名格网点高程取其均值作为各格网点高程,同时形成各条边的 接边精度报告 ; 2 )D E M镶嵌完成后 ,按照 C H T 1 0 0 8 规定的起止格网点坐标进行矩形裁切;裁切时, 根据设计要求可以外扩一排或多排 D E M 格网; 3 )当采用栅格文件格式存储 D E M数据时,应确定定位参考点的栅格坐标及其高斯投 影平面坐标,以及格网间距、行数、列数等信息。 h )相关文件制作

4、 在 D E M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按要求进行以下相关文件的制作: 1 )元数据采集,采用相关软件按 C H I 1 0 0 7 规定要求录入元数据项; 2 )按规定格式填写图历簿,图历簿内容包括图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 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过程质量检查、产品质量评价等; 3 )按 C H r 1 0 0 1 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 - 1 07 - - 4 5 质量控制 4 5 1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质量控制 像控点测量的质量控制按 C H T 1 0 1 5 1 0 0 7的4 5 1 1 条执行。 4 5 2 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质量控制 分别按以下工序进

5、行质量控制: a )影像扫描的质量控制按 C H T 1 0 1 5 1 2 0 o 7的4 5 2 1 条执行; b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控制按 C H T 1 0 1 5 1 2 0 o 7的4 5 2 2 条执行; c )定向建模的质量控制按 C H A T 1 0 1 5 1 _2 o o 7的4 5 2 3 条执行; d )DE M 的质量控制应按 G B T 1 8 3 1 6和 C H T 1 0 0 8要求对 DE M 数据的质 量进行检 查,消除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 1 )物方 D E M 的检查 检查立体模型重建后像控点的高程残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在影像立体模型上,

6、检查物方 D E M格网点高程模型是否贴近地表,重点检查有无粗 差点。 2 )利用左、右正射影像进行零立体检查 如果是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同时进行 D E M、D O M数据采集,则应利用 D E M所制作 的左、右正射影像的零立体效应检验其 D E M质量;如果左、右正射影像构成的零立体影像 出现地形起伏,则说明该处 D E M有误差;如果发现影像模糊,则应检查该处 D E M 是否有 粗差; 对出现粗差及地形起伏的地方做标记,返回重新建模,检查原因, 进行修测编辑。 3 )像对 D E M 接边的检查 检查单模型 D E M各条边的接边精度是否都在要求范围之内。 4 )图幅D E M的精度

7、检查 利用野外实测或空三加密得到的高程检查点,通过 D E M 内插得到相应点位上的高程, 统计计算两者的高程较差,检查高程中误差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并形成精度检测报告。 5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 5 1 技术准备 5 1 1 资料收集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收集最新的地形图资料, 包括与成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 图;同时搜集测区范围内流域、水系内水文站的分布及丰水期 ( 如 6 -9 月)平均水位高程。 5 1 2 资料分析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判定其是否满足扫描矢量化法生产D E M 的要求。 f1 )了解地形图的成图年代、成图方法、采用的标准及其数学基础等情况; b )察看图纸是否完

8、好,图面是否平整、无折皱、无污渍、色正、线条与注记清晰、印 刷套合良好; C )分析原图的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是否需要进行转换; d )分析流域内水位高程是否是相近时段的数据,是否合理。 5 1 3 技术设计 按照 C H T 1 0 0 4的要求编写专业设计书。 - 1 0 8 - 5 2 作业 流程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生产 D E M 作业流程见图 2 。图中上部虚框部分的内容见 C H r 1 0 1 5 4中第 4 条的规定。 _ : 。 。 。 : 地 图 : : - 。 : : : l l: j 。 I : , : : : 0 - - : :I 扫 描 定 向 纠 正 _ l 。:+

9、 ;。 : 1 : : 。 。 。 0 0: D R + -。: : |l J 置 L - _ l f 编辑与接边 l 否 一 1 下 , “、 丌 l 内 摇 D E l l l 否 : ,悬 蕊娜 图 2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作业流程 5 3 技术要求 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生产 D E M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 )用于等高线、高程点等矢量数据采集的D R G数据,图像分辨率和平面精度应满足 C H T 1 0 1 0规定 ; b )矢量数据相对 D R G背景图像 ,点要素的位置采集偏差不大于图上 0 1 m m ( 约相当 于 D R G上 1 1 5 个像元) ,线要素的采集偏差不大于图

10、上 0 1 5 m m ( 约相当于D R G上 2 2 5个像元) ; c )所采集的图幅等高线、高程点等矢量数据需与周边图幅拼接,通过外扩构 T I N保证 覆盖全部图幅范围;T I N图形与底图等高线叠合,无异常三角形; d )按产品标准 C H T 1 0 0 8 规定的格网大小内插 D E M; e )按照 C H r 1 0 0 8 规定的起止格网点坐标进行矩形裁切;相邻图幅 D E M 的同名格网 点高程值应一致;格网的地理定位信息必须完整、正确; f )矢量要素采集的基本要求与 D L G其他要素一样,按 C H I 1 0 1 5 1 2 0 o 7的 6 3 条 执行 。

11、5 4 作业方法 5 4 1 作业准备 按下列内容进行 D E M 数据采集前的准备: 一 】 O 9 a )如果不 能直 接得到 D R G数据 ,则按 C H T 1 0 1 5 4规程先将 地形图制 作为 D RG 数据 ; b )对地形图进行预处理 : 1 )检查图幅接边 ,有矛盾处应作出标注并提出处理方法 ,采集时进行修正 ; 2 )对需要特别提示作业人员注意的内容进行标注,包括非地形高程注记点、静止水面 高程等, 并绘出高程推测区范围线; c )设置矢量数据采集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如成图比例尺、捕获半径、流方式下的管道 半径及其允许长度等; d )根据图幅号自动生成理论内图廓线; e

12、 )按专业设计书要求,制作数据采集统一使用的要素类分层模板,并与要素代码、属 性项以及符号库进行关联。 5 4 2 高程要素数据采集 5 4 2 1 图形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 高程要素的图形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按下列方法进行: a )要采集的高程要素包括:等高线、地表高程注记点以及带高程的湖泊、水库、双线 河渠等面状水域的水岸线;桥面、坝顶等非地表高程注记点单独归类,不参与构 T I N;数 据按要素类采集,分层存放; b )高程注记点应准确采集其位置; c )线状、面状要素采集应正确处理要素间的位置关系,采集应终止于理论内图廓线; d )如果采用自 动跟踪方式采集等高线、水岸线等线要素,应设置恰

13、当的参数,保证跟 踪精度,控制采点密度; e )对要素实体进行图形采集的同时,应按照设定的属性表赋予属性信息 ; f )按下列规则采集与高程有关的要素: i )同一条等高线在图幅内应连续, 赋同一高程值;陡崖、斜坡、双线冲沟等地貌符号 应转变为等高线表示,合理反映地形特征; 2 )采集水库、湖 自 、海域等水域的水岸线,赋常水位高程;水岸线高程应与水系上下 游及周边等高线、高程点的高程相协调; 3 )采集双线河流等水域水岸线 ; 4 )采集高程推测区范围线 ;高程精度达不到要求的区域 ,如草绘等高线的区域、雪域 、 以符号表示的陡石山、沙丘、乱掘地等地貌区以及大面积范围内无等高线而高程注记点又

14、达 不到规定密度的城镇街区等,应数字化其边界,作为高程推测区提供用户注意使用; 5 )自由图边处,等高线应顺走势延伸到图廓外; g )按图层建立拓扑关系;等高线、水岸线应重复采集或打折;面状要素要封闭,跨图 幅时以内图廓线为边线各自 形成封闭多边形; h )对分版地形图所采集的要素,要进行叠合检查,保证水域与等高线、高程注记点之 间关系合理、协调; i )对原图存在的错误而又无依据进行采集改正时, 应在图历簿中记载。 5 4 2 2 数据编辑 对采集的矢量数据进行编辑 ,重点内容如下 : a )消除定位错误、拓扑错误、图层错误、属性错误等 ; 一 】 1 0 b )消除要素的图形遗漏、属性遗漏

15、、注记遗漏等; c )消除要素间相互矛盾、线条不平滑等不合理现象。 5 4 2 3 图幅接边 按图幅接边的技术要求,相邻图幅之间应进行要素的图形与属性接边,做到位置正确、 形态合理、属性一致 。 5 4 3 内插D E M数据 5 4 3 1 高程要素数据的拼接与裁切 对高程要素数据应进行下列拼接与裁切处理 : a )高程要素数据拼接前的预处理 当原图为非 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时,应对该图幅的高程数据进行统一改正,再进行拼接。 b )与周边图幅拼接与裁切 图幅拼接与裁切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 : 1 )将中心图幅与周边 8幅图进行数据拼接,中心图幅做必要外扩后裁切; 2 )将多幅图放在一个大

16、矩形范围内进行数据拼接, 并做区域性外扩后再裁切。 对高程要素数据的外扩矩形裁切,宜在原图内图廓线外接矩形基础上外扩图上 1 O mm 5 0 m m。山地、丘陵地外扩范围可适当缩小,而平地则相应加大,以涵盖到周边图幅内的等 高线与高程点为原则。 5 4 3 2 构 TI N与编辑处理 构 TI N与编辑处理包括下列 内容 : a )数据预处理 1 )对元高程点的山头、凹地或垭口等处内插 1 个高程特征点,对狭长而缓坡的沟谷或 山脊内插 1 条高程特征线,以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平三角形; 2 )对双线河岸线的水位高程赋值;根据搜集到的流域内水文站位置及常水位高程,沿 河段自 上而下按距离内插高程,

17、当难以获得水文资料时,可参照过河等高线高程进行内插, 分段对两边水岸线高程进行赋值; 3 )检查有无高程粗差,等高线采样点间距是否疏密适当。 b )构 TI N并检查编辑 利用高程要素数据构 T IN , 检查三角网与等高线之间关系的合理性。 1 )将 T I N三角网与等高线以不同颜色叠合显示,对跨越等高线而构成的非等坡三角形 进行编辑处理 ; 2 )对不合理的平三角形 ,内部加高程点后重构 TI N。 5 4 3 3 内插 D E M 在 T I N的基础上按规定的格网间距内插 D E M,并利用等高线进行符合性检验。 a )用所生成的D E M 内插生成等高线; b )将内插等高线与原始

18、等高线按不同颜色叠合显示,检查同名等高线的偏离情况,对 超出 1 2等高距的区域进行编辑 ,直至偏离量全部在允差范围之内。 5 4 3 4 D lE M 的接边与裁切 对生成的 DE M 应进行接边与图幅裁切 ,包括下列内容 : a )图幅D E M接边 1 )单幅图 D E M 一 】 1 1 对相邻图幅D E M重叠区 ( 至少有2 格以上重叠)内的所有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进行 检查,当较差不大于2 倍高程中误差则取同名点高程的平均值作为该点高程;若较差超限。 需查明原因进行处理直至符合要求,并保留接边精度报告。 2 )区域 D E M 区域与区域的D E M之间, 参照单幅图D E M要

19、求进行接边。 b )图幅D E M裁切 按 C H r 1 0 0 8 要求的范围进行图幅裁切,同时生成该图幅 D E M 格网的地理定位信息 文件。 5 4 4 相关文件制作 在D E M数据采集过程中, 应按要求进行以下相关文件的制作 : a )元数据采集,采用相关软件按 C H r 1 0 0 7 规定要求录入元数据项; b )按规定格式填写图历簿,图历簿内容包括图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 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过程质量检查、产品质量评价等; c )按 C H I 1 0 0 1 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5 5 质量控制 生产单位在将 D E M成果提交验

20、收前,应按 G B T 1 8 3 1 6 和 C H r 1 0 0 8 对 D E M数据的 质量进行以下检查,消除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 a )数据源及过程数据的质量控制 检查 D R G及等高线矢量数据的平面精度,检查位置偏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b )高程的g P -=性检查 检查内插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之间同名等高线的偏离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c )高程精度检查 利用未参加构 T I N的已知高程点对 D E M 进行检测,统计高程精度,形成精度检查 报告 ; d )数据完备性检查 检查 D E M数据覆盖范围有无不满幅、数据有无遗漏等问题; e )数据文件检查 检查文件命名、数据格

21、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 产品检验 对D E M数据及其元数据、图历簿等成果按 G B T 1 8 3 1 6 规定进行产品检验,汇同精度 检测报告最终形成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 7 成果上交 7 1 成果整理 对 D E M数字产品及有关文档资料进行整理,按以下内容逐项登记,形成成果清单,检 查无误后正式上交。 a )数据文件 ( 见表 1 ) 一 1 1 2 表 1 数据文件 内容 数据格式 存储介质 D E M数据 按 G B T 1 7 7 9 8 规定的格式或指定的通用数据格式 磁带 光盘 硬盘 D E M 元数据 按 C H T 1 0 0 7 规定的格式 磁带 光盘 硬盘 b )

22、图文件 ( 可选) 1 )地形图; 2 )预处理 图; 3 )D E M 内插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的输出图。 c )文档资料 1 )成果清单; 2 )技术设计 ,技术总结 ; 3 )图历簿 ; 4 )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 7 2 成果包装 数字成果以光盘为主要存储介质,也可使用磁带、磁盘或硬盘等。外包装上需标示产品 标记 、生产单位 、生产时间等 内容 。 1 1 3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远 程 光 电 测 距 规 范G B 1 2 5 2 6 - 9 0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l o n g r a n g e e l e

23、 c t r o -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e a s u r e me n t 1 主题内容与适 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士(( 5 m m +1 p p m . D ) , 测程不短于 1 5 k m的光电测距仪进行国 家一 、 二等大地控制网中边长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仪器的检验项 目。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大地控制网中的一、 二等锁( 网) 边及起始边和一、 二等导线边的测量工作, 其他 相应精度的边长测量可参照采用。 2 引用标准 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 国家测绘总局, 1 9 7 4 年6 月制定。 3 仪器的检验 3

24、 . 1 测距仪的检验 3 . 1 . 1 新购置的测距仪在进行下列各项视验后 , 还需进行 3 . 1 . 2 条规定检验 。 外观视验 ; b 检查仪器的配件和附件是否齐全; 检查仪器的光学零件上是否干净无损; d 仪器的连接机构应稳定可靠, 活动部位移动平稳, 制动机构应灵活有效; e 检查仪器操作键和旋钮使用是否灵活, 数字显示是否清晰; f 按仪器说明书的使用步骤, 通电检查仪器的功能; 9 按附录A( 补充件) 的方法进行距离观测值离散度的检验。 3 . 1 . 2 已用于生产的或经过修理后的测距仪, 应按下列规定项目 进行检验。 3 . 1 . 2 . 1 精测频率的检验 a 紧

25、接每个作业期的前后必须进行频率的检验。 在仪器精测尺频率不稳定的情况下, 还应增加作 业期中的检验。 b . 测频仪器的标准频率源准确度应优于被检频率的一个数量级 以上 , 其秒级稳定度应优于被检 频率三倍以上 。 测频仪器每年应按期 由上一级计量部门检定 ; 也可采用直接接 收中央电视台彩色电视传送的 0 .e1 33 钟标频与测频仪器比对频率的方法来检验。 d 检验前对测频仪器按规定预热; 对被检测距仪应预热 3 0 m in , 检验中, 测距仪的闸门时间应选择 1 0 S , 每隔 2 m in 读记频率一次 , 每五次为一组 , 共测五组 。取五 组检验结果的中数作为被检测距仪的实际

26、频率值 。检出实际频率值应符合式( 1 ) 要求 : 国家技术监督局 1 9 9 0 一 1 2 一 0 6 批准1 9 9 1 一 0 8 一 0 1 实施 GB 1 2 5 2 6 一 9 0 A f! , 子 1 p p m 。 ( 1) 九一 r r 工, 式中: A f 实际频率值与标称频率值之差, H z ; f o 测距仪标称频率值 , H z , 若检验结果超出上式规定时, 应对被检测距仪频率进行调校, 调校后再重新检验。 同一作业期相邻两次检验结果比较, 应符合式( 2 ) 规定: 】 A f I , 子 7 p p m ( 2) f o一 r r 、 , 式中: 叮 相邻两

27、次测出的实际频率值之差, H z ; f o -测距仪标称频率值, H z , 若相邻两次检验结果超出上述规定时, 则此区间所测距离观测值不能采用。 检验方法参照附录E ( 参考件) 进行。 3 . 1 . 2 . 2 测距仪加常数的测定 加常数应在测前和测后各进行一次测定。 两次测定值互差不得超出士6 m m。其测定方法按附录B ( 1 n ) ; 。 观测值次数。 c .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 一 士 漂. (M ) 式中: V , 算术平均值与! 次观测值之差( a -1 , 2 , 3 , . . . . . . , n ) ; 二 观测次数 。 算得 M 值应不大于仪器标称精度的二

28、分之一。 附录B 测距仪加常数的测定 ( 补充件) B 1 测距仪加常数测定的要求 a . 测定加常数所使用的基线场, 必须避开高压线、 无线电发射塔和雷达站等对电磁波测距有干扰 的设备。 b 基线场的基线应离开建筑物、 电杆和树木2 m以上。 c . 测距仪的加常数以在6 0 0 -2 0 0 0 m的基线上进行分段直接比较法测定为宜。 基线的分段数不 少于5 段, 而各段距离值的尾数, 应严格均匀地分配在被测的测距仪精测尺长内。 d 所使用的基线精度应不低于1 0 - 6 , 并且各端点均应设有固定点。 e 在测距仪加常数测定之前, 应对调制频率进行检验。 f 测定加常数时采用的反光棱镜应

29、与外业测距时相同。 9 仪器视线及气象用通风干湿表底部应离开地面高度1 . 5 m以上。 B 2 观测方法 a 在基线 A B各分段固定端点上分别安置仪器或反光棱镜 , 观测距离 S l , s 2 , s 3 , S 4 . . . . . . .5, 。 如图 B1 。 图 B 1 b 仪器操作程序与外业观测相同, 并在测站和镜站读取气象元素。 c 每段距离分别观测3 光段, 每光段观测3 测回。 相同光段各测回观测值经气象修正后之互差绝对 值不 得大 于2 5 m m , G B 1 25 2 6 一 9 0 B 3 数据处理 B 3 . 1 测距仪加常数的计算 各分段观测值算术平均值按

30、式( B 1 ) 计算: 一 、 s , 一 令 今( 8 1) n” ” “ “ ” ” ” ” ” ” “ ” ” ( ” 式中: 8 ,: 段距离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m; s , , 段距离观测值 , m; : 基线段号 ; 。 每分段观测测回数。 b 计算测距仪加常数时, 应把经过气象、 频率修正后的斜距归算到与已知基线同一参考面上进行 比较。 加常数计算公式为: 1, 石 、 C o 一I l ” 。 一 :谷d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C 。 一 一 测距仪加常数; 1一基线段数; D o 参考面 h 已知基线长度值; d l

31、一归算到与基线同一参考面上各分段测出长度值。 B 3 . 2 观测精度估算 分段每测 回观测 中误差 巩 ,一 士 磨 , 。 ,甲. ( B3 ) 式中:( 1 , ) n -S : 一( S , ) , ( 0. -: 段距离观测值; 8 , 一一 段距离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z 基线段号; 每段观测测回数。 b 分段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M 一 士一 )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4 ) 寸 n 式中: In l 一 分段每测回

32、中误差; 。 分段观测测回数 。 加常数测定中误差 M GB 1 2 5 2 6 一 9 0 1 一、 M 舟)! Mz (B5) 一 ,I N 已 一 式中: I 基线段数; M, 分段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B 3 . 3 计算实例见表 B l o G B 1 2 5 2 6 一 9 0 表 B 1 加常数测定数据计算 仪器类型: R M - D N o , 8 1 1 2观测者 : 检验地点: 基线场计算者 : 检验日期: 1 9 8 9 年3 月2 1 日基线长: D o = 8 2 1 . 8 3 6 8 m 经 G s 1 2 5 2 6 一 9 0 一一一一 附录c 光学对中器的检验

33、 ( 补充件) c l 装在仪器照准部上的光学对中器 c 1 . 1 检验方法 把 仪 器 安 置 在 三 脚 架 的 基 座 上, 校 准圆 水 准 器, 接 着 在 仪 器 底 下 的 地 面 上 放 一 块 标 有 “ 十 ” 字 的 纸 板, 移 动 纸 板 , 使 光 学 对中 器 视 场 里 的 瞄 准 环 对 准 “ 十 ” 字 的 中 心 , 如 图c l 所 示 , 然 后 转 动 仪 器 的 照 准 部 或支 架 旋转部1 8 0 0 , 此时如 发现瞄 准环中 心o f 不 对准 “ 十 ” 字的中 心点0 , 如图c 2 所示, 则需 校正。 C l . 2 校正方法

34、校 正 时 可 用 改 针 或 螺 丝 刀 转 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调 节 螺 丝 , 使 瞄 准 环 的 中 心O 与0 0 联 线 的 中 点P 重 合, 如图C 2 所示。 校正后再检验一次, 直到满意为止。 口 公 图C I图C 2 C 2 装在三角基座上的光学对中器 C 2 . 1 检验方法 把 仪 器 牢 固 地 平 卧 在 支 架 上 , 并 使 基 座 能 旋 转 。 此 时 基 座 的 光 学 对 中 器 应 朝 着 距 离 1 . 0 - 1 . 5 m 远 的 平 滑 墙 壁 。 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瞄 准 中 心 在 墙 壁 上 标 出 照 准 点O 。

35、 保 持 仪 器 不 动 , 转 动 基 座 1 8 0 0 , 再 用 光 学 对 中 器 瞄 准中 心 在 墙 壁 上 标 出 照 准 点O f 。 若 前 后 两 次 照 准 点O 与O 不 重 合, 则 光 学 对中 器 需 校 正。 C 2 . 2 校正方法 校 正 时 , 用 改 针 或 螺 丝 刀 转 动 光 学 对 中 器 的 调 整 螺 丝 , 使 光 学 对 中 器 瞄 准 中 心 对 准0 0 , 联 线 的 中 点。 校正后再检验一次, 反复校正直到满意为止。 附录D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表的技术要求 ( 辛 卜 充件) D l 气象用通风干湿表 D l . 1

36、主要技术要求 在 温度一1 0 一十 4 5 的 范围内, 可 测1 0 0 0 1 0 0 的 相 对湿 度。 G B 1 2 5 2 6 一 9 0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b .温 度 表 的 刻 度 范 围 应 为 一 2 6 - + 5 1 或 一 3 6 - + 4 1 ,其 最 小 分 度 值 为 0 . 2 。 c . 温度表安装在表架中不得松动, 球部应位于内护管的中央; 内、 外护管应同心, 相互之间应有隔 热垫圈, 金属外护管和外壳要有镜状的表面, 无锈蚀和斑痕。 d 通风器的风扇和发条盒的转动应平稳, 不得有摩擦声和撞击声。 e 通风器开动后, 在第4 m

37、i n 末, 温度表球部周围的通风速度每秒不得小于2 . 5 m, 第6 m i n 末, 每 秒不得小于2 . 2 m o f . 侮分钟末通风速度的改变每秒不应大于0 . 2 m o D 1 . 2 通风干湿表应送有关部门检验, 检验周期为3 年, 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及时进行再检验。 a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 发条盒转动第二周的作用时间增长达6 s 以上。 b 检定或更换温度表。 c 。 修理及更换配件。 d . 对检验结果有怀疑时。 D 2 空盒气压表 D 2 . 1 上要技术要求 a 空盒气压表应能在大气压5 0 0 -1 0 6 0 h P a , 空气温度为一1 0 -+4

38、0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b . 温度系数的变化 , 每度不得超过士0 . 2 6 h P a o c 示值修正值的最大差值绝对值不得超过4 h P a o d 空盒气压表的空盒组传动系统和指示部分应连接牢固, 无松脱和摩擦现象。 e 当空盒气压表倾斜4 5。 时, 轻击表身, 指针位置的改变不得大于士0 . 5 h P a o f 当正、 反向转动调节螺丝时, 指针的位移量不得小于4 0 h P a , S 空盒气压表的刻度盘表面应呈白色, 刻线清晰, 无划痕缺陷。 h 指针应平直, 具有弹性, 末端应扭转9 0 。 角, 且与刻度盘表面垂直, 指针与度盘表面间距为0 . 3 - 0 mm。 D

39、 2 . 2 空盒气压表应送有关部门检验, 检验周期为1 年。 有下列情况者, 应提前送检。 a 空盒气压表被剧烈震动过, 或对示值有怀疑。 b 空盒气压表的读数与气象站水银气压表的气压相比较 , 经过示值修正后, 其差值超出 士2 . 6 h P a o Gs 1 2 5 26 一 9 0 表 D 1 温度表 比较记录 地点 : 小源子检验者 ; 杨白帆 日 期: 1 9 8 9 年9 月2 日记录者: 张远航 二 洲 GB 1 2 5 2 6 一 9 0 表 D 2 空盒气压表与水银气压表比较记录 地点: 气象站:检验者; 奎迷 纬度: 3 5 0 1 5 “记录者; 马力 高程: 1 7 3 4 m日 期: 1 9 8 9 年9 月6 日 一 G s 1 2 5 2 6 一 9 0 表 D 3 第一组开始时间: 9 h 2 7 m i n地点: 小源子 第二组开始时间: 9 h 3 5 m i n检验者: 杨白帆 第三组开始时间: 9 h 4 0 m i n日 期: 1 9 8 9 年9 月2 日 雪 Gs 1 2 5 2 6 一 9 0 附录E 用彩色电视副载波检验测距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