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2、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2表示官司职变动的词语(1)授官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
3、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
4、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免官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升官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
5、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降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
6、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罢:解除,免去官职。如: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免:免职。如: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黜:贬退。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5)调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
7、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问相。(后汉书张衡传)(6)兼、代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
8、,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辞官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请
9、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汉书公孙弘传)(8)其他视事:任职。如: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汉书游侠传)下车:官吏初到任。如:自明府(对郡守的敬称)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后汉书刘宠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任为官。如: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世说新语)知识4 科举常识明清科举简表 项目内容科别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
10、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知识5 地理常识1地区名常识(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成归附之。(赤壁之战)(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3)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4)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11、货殖列传)(5)河北与河南 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6)中国 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7)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2政区名常识(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己亥杂诗)(2)八州与八荒 泛指中国。例如: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1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4)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5)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例如: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3、8)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3山川、关隘名常识(1)江 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河 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崤 指崤山。例如:崤有二陵焉。(左传)(4)函 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5)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大泽 指云梦、洞
14、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涌(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4,别称常识(1)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2)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3)福州 又称三山。例如:白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4)镇江 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5)开封 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
15、亭传)(6)扬州 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例如: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7)苏州 又称姑苏、吴郡。例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8)武汉 又称夏口、江夏。例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9)北京 旧称燕京、大都、北平。 5其他(1)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知识6 宗法常识1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
16、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
17、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列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
18、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1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
19、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2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几个月和五个月。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人于太庙,还欠先王,而告以成功。”15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
20、封建教义。16五常(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3)指仁、义、礼、智、信。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
21、,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19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
22、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知识7 礼俗常识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3人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人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
23、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5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6合卺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