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辞书,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古汉语中有通假字,只可惜现代汉语中已不流行,要不然绝不会有错别字。在平时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模棱两可的字,很多学生是用刘翔的绝技跨栏给跨过去的,要知道这样的叠加就像是拦的栅栏一样,学习中如此对待会越来越多地产生错别字。 如:有的学生把“深明大义”写成“深明大意”,把“不可思议”
2、写成“不可思意(异)”,把“不知怡阿谁”写成“不知移(贻)阿谁”等等,均属此类心态使然。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哪怕是抄一段文字,也应认认真真,一丝不拘。但是有些学生,即使是抄写,也达不到完整无误的境地,由此可见他们学习习惯之差。 4、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多数错别字,在老师看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但实实在在地出现了。有些错别字可能是马虎粗心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需要语文老师们多下功夫,细心指点。 5、学生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要求抄三遍的词语,往往前两遍是抄对的,第三遍时脑
3、子开小差就写错了。由于学生学习时不专心,老师教学生字时,只记住了字体的轮廓,常常会忽略细微部分。如:把自“己”会写成自“已”,把“外”面写成“处”面。汉字的结构较复杂,汉字结构差别较大,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字。 6、跟学生的写字状态和环境有关。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等不良习惯。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 (五)社会环境、媒体的误导 1、媒体影响。社会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使
4、学生成长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控制力的圈子。影视、网络、流行歌曲、卡通漫画等娱乐媒体的强势包围与熏染,对喜欢新潮的青少年的诱惑力甚至超过课本,语言文字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于是媒体中的大量错别字就不可避免的混进学生的大脑中。有一则笑话很形象地揭示了这一问题: 老师指着数学作业本上的错误责问小明:“2怎么写成0?” “成语中不是有句掩2到0吗?”小明振振有词。 老师听了哭笑不得:“那叫掩耳盗铃,你敢乱用!” 小明委屈地说:“电视上都这么用,为什么就不许我用?” 老师气极了,训斥道:“不动脑子,光长膘!” 小明自嘲:“有啥办法,俗话说笨鸟先肥嘛!” 老师始觉失态,忙和声细语问:“你干嘛老是
5、篡改成语?” 小明据理力争:“电视广告词中不是常有牙口无炎无鞋可及随心所浴咳不容缓吗?” 老师听后长叹一声,无言以对。 这则笑话虽然多少有些夸张,反映的却是事实,我们的学生就有受媒体误导而错用词语的,学生读“韩流”小说(韩国人写的小说)蔚然成风,有个女生正在看“知性生活系列丛书”“性”福需要毛毛雨等,在作文中就误把自己“兴趣广泛”写成了“性趣广泛”,这显然已不仅仅是写错字的问题了。 识字与写字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学习活动,原本学起来就吃力,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如果在其头脑尚且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形成不良的识字习惯,甚至受到各种媒体的误导而坐视不管,后果必将是遗患无穷的。 2、网络语言的
6、误导。常常见到有人在网络聊天室里神聊的人们手指翻飞,只听到敲击键盘的哗啦哗啦声响,至于字是否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学生们以为,用这种别字代替正字显得自己更有个性、更酷、更时尚,所以在自己的作文、日记、作业中也应用了这种文字。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一个错误,“拒绝”写成了“据觉”,仅仅是读音差不多而已。 当然,电视字幕错字频出,也常常让学生搞不清谁对谁错,莫名其妙。“博大”而成“搏大”,“梦幻”而成“梦幼”等等,不一而足。看起来这是小事,但是却容易对学生们构成严重影响,很可能被这些错别字误导,也可能在潜意识里形成对自己乃至对社会的不认真的态度。 3、老师们缺乏正确引导和指导。有些老师不负责任,对学生作业
7、中的错字别字一带而过,没有认真对待,或是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小事一桩。老师的这种表现让学生认为这也不过是写错字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得。而实际上呢,在考试填空题中只要有一个字写错,此空即不得分。更有些地区现在已经在每一科考试中都设了卷面分,设想一份试卷中错字百出,谁会有一个好印象呢?必须承认,很多老师没有给学生以示范和表率,课堂上板书潦草,甚至出现错字别字,老师的不认真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低年级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而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精力转向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师的眼里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块,搬开了就不影响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识字方法,节约了时间,为分析理解课文提
8、供了便利,然而,识字应得的时间被占,它展现给人们的便是火候不到,错别字层出不穷。 4、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
9、,识字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5、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现在小学大力推行大阅读,学校他们要每天写日记,不管你有无感悟,有无认识,有无所得,必须每天一篇日记,当然也可做一些摘录。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只好来抄些内容了事。这种应付不可避免就会出错,而当时的老师们因任务繁重,自然不免疏忽,批阅日记也就粗略而过,错字难以一一纠正,逐渐形成现今气候。大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莫大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在实行过程中非要老师们每天阅几十篇日记,这显然不合适!每天各科布置的作业量巨大,而且每位老师都严格要求,必须完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有以抄代练才能完成作业
10、,而在抄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精力不能集中,错漏百出。对于这些作业,有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完成,缺少对作业的检查,因此更使得错别字有了滋生的土壤。 6、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二、对策研究 (一)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 汉字,尤其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大都能从造字法上说明其来历,如果让学生从根源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就会记得深刻、牢固。如:学生混淆“书籍”“户籍”“狼藉”等词的草字头和竹子头,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写成“汉青”,给学生讲“籍”“汗青”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