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上传人:tike 文档编号:3882944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56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报批稿)编制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e03f24d077dc08a4badca369e7d9c97Lae03fc80edcab74cfcd11c6c96db3dbbLae041bc62e294b05687fdc6a3c21007eLae0448c9e3c7fc8189376cf85838d6d8Lae044ea54ec42524a79d7e3ce8b5c8e7Lae046512f31ac30b0fda8cb5e7c9318fLae04765f68db59a1809274170350f143Lae04770984ce1c60dd56203dd39dffce稶Lae0478c1baeb1c8953fb12df58610b002Lae

2、0489c33af5612c96d7be7b06be47fdLae048abf5e6ad8b3898919fa98450e7c頶Lae04ddaa587a2a8ceb35402a6e7d5025挶Lae04129b477828f7599f7064b042629bLae04522a8dc7eecc427aefe815d6d367褶Lae04b4d9d6a19e166cc5a3679e7ea2b8Lae04489bad3052766b4c5e2856b32c22Lae046ad8c86ea70fb1af037569afe44d蔶Lae04a00586bf0ade2cb5eef854386d8bLa

3、e0485dedff3ce9e7a877b6665e1e6f2Lae0448a41d07efeb7c51a1781acaa3ad笶Lae046c9771bfcd3281088a90e5627a5a弶Lae04af7b1de78009206b9c23827bdac1蔶Lae049c61388e7ea67c5ab63dac53db2bLae04cce0513d11983aab5254d87db922Lae0448d6194ed5a48dd1809729a4f579錶Lae0403e1374a327b04b21ee38e18d608Lae045d55f5ca75727b1740f1978bde62丶

4、Lae04ac50f303052d257a5ed13a50350a錶Lae04455c1f4f6b7bda2f1d13c9b38032匶Lae04628c7eac28be3b98ea97d1059cd7Lae049d949eaf845a9b9a0b9b6e3f9f64Lae047bdd1d1b4bc2b5bc02109fdb73f4Lae04c626980761be1ec7e8024feaff75Lae049bf5fa5c74539a22ee099a94e002Lae03f89cd1d5d3e56bfc89d143bff8dfLae0433c932002e5ef9819247e8e28db1L

5、ae040f36a4512cc6c975795c632baab3Lae0411620e9cb25dfed977bbe03bac62Lae047627e0ff94b8f5f3df002cd0701aLae040a767dbf372f99d3cb819de4e0feLae041862b3749c32dd8585cefc6b2160輶Lae04b8af1cf9b120f051e3f2e925c33fLae04def370472f8ffe89ba4286ed0be1Lae03f8665ac8f0ed838881ac723968d8帶Lae0431ac6aa1c46ee2f093364ae9e91dLa

6、e0452da5f442bd149029cdf30a47376Lae0477c39692072ad78be1358f35b69fLae046661f5618694dbe70015e3ea34f1椶Lae049239f27d3d328095a4a83082887a簶Lae041b7010159434fd1f29301e013eeeLae049a818cc4c8e9f1f9ece54ae31c58笶Lae04de0c94bd57b2233fbc2fc4819c14Lae04e253c1c692816bc76c56ac91e21dLae0449f94bc6ad28ff963dc82308dfc9鄶L

7、ae042e4acf53c49dc1d6d7c910a6dc0b訶Lae04cd7cce1023726c9c080be9b6f41aLae04da8cdf72fe15f8b116b5c788f872Lae04650b43435dd973700b56c5dfe9c4Lae0453befe882c894ce92b33bc98480dLae0414e51483667d3e632e17d3342eecLae04a1214a1710ac24f1da894b2b8750Lae03f487a4fe81f11bb0736e30add445鰶Lae04d28a68b8fee8c638e1a78a905b07制L

8、ae04ac0d7beaec23c03f858be6661245鸶Lae046f30998dfda2523c55d195db33ebLae04e2270e5a983794ca329105f5f5b3Lae0439d0ab6697789a29e45833f893d7Lae0422127f9a1d3fe77b1423dbd7c871鰶Lae0473b24823aeb0452471a3829818b7Lae04a12eb30f9ac4855d9d504ebb5158礶Lae049662ef51b2f66ca11da2291ed088切Lae04bb656dc9ad6f4f18c8e1ddfb4d49

9、制卍Lae047539aefe33a103eeb4a1e244105c哔Lae042975fc5af14ad4377bfdec6e2263喐Lae04ba5760239aecbc7ed158255a639dLae04f124b99fb8d1f7943e8be93177f4Lae047627e0ff94b8f5f3df002cd0701aLae054635d717cea9e72ff89a239c7fc0Lae05059bbff679a3929beb15cef39655萶Lae05b4aff41b6d27694fbf8d9027e5a2Lae040a767dbf372f99d3cb819de4e0

10、feLae041862b3749c32dd8585cefc6b2160輶Lae04b8af1cf9b120f051e3f2e925c33fLae04def370472f8ffe89ba4286ed0be1Lae056c4457ac60455ef4ccb8c56bc2d3Lae05b21aee2b678a04c62a4c740fe45dLae03f8665ac8f0ed838881ac723968d8帶Lae0431ac6aa1c46ee2f093364ae9e91dLae0452da5f442bd149029cdf30a47376Lae04f47a7d4428509bb84b42c734514

11、f踶Lae0536518f05879372609fa9cef0372fLae05a7f06138161ae95ca6321e0b651f怶Lae04ec0bd40aa1453dbd43ed3f123234Lae0477c39692072ad78be1358f35b69fLae046661f5618694dbe70015e3ea34f1Lae05aed92bd6d4fe28efc0bcfe9074fcLae05761f8916f8b769a7e57b668abb49吶Lae0541a061f85efca9d2f02f843bf5ed椶Lae049239f27d3d328095a4a8308288

12、7aLae05d83425334d7999de1863f953ea55Lae0575dd798e123d31e1d1b8e077d1ef簶Lae041b7010159434fd1f29301e013eeeLae049a818cc4c8e9f1f9ece54ae31c58笶Lae04de0c94bd57b2233fbc2fc4819c14Lae04e253c1c6928安徽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依据1.3适用范围1.4工作原则1.5事件分级2组织指挥体系2.1领导机构2.2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2.3省指挥部办公室2.4省专家组2.5省现场指挥机构2.6市、县组织

13、指挥机构3应急准备3.1预案体系3.2风险控制3.3应急队伍3.4物资装备3.5科技支撑3.6联动机制4监测预警4.1监测4.2预警5信息报告与通报5.1信息报告5.2信息通报6应急响应6.1响应分级6.2先期处置6.3响应措施6.4指挥协调6.5应急处置6.6响应终止7后期工作7.1损害评估7.2事件调查7.3善后处置7.4总结报告8附则8.1预案管理8.2预案解释8.3预案实施时间1总则1.1编制目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和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14、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省境内或发生在省外但对我省有较大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

15、染事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辐射事故、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按照相应专项应急预案及规定执行,其他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按照本预案执行。1.4工作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1.5事件分级按照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具体见附件1。2组织指挥体系2.1领导机构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省人民政府是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在省长领导下,省政府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进行研究、决策和部署。2.2

16、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统一指导协调和组织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总指挥: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副总指挥:省人民政府相关副秘书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成员:省生态环境厅、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广电局、省林业局、省气象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药监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省军区战备建设局、武警安徽省总队等单位负责同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见附件2

17、。省人民政府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可对省指挥部领导和成员进行调整。省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省指挥部统一部署,按照工作需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生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后,省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综合协调、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转移安置、新闻宣传、社会维稳、调查评估等工作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见附件3。2.3省指挥部办公室省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主任由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承担省指挥部日常工作,推进全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督促落实环境应急准备工作,办理省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等。2.4省专家组省环境应急专家组由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组建和管理,

18、负责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2.5省现场指挥机构省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2.6市、县组织指挥机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设立相应组织指挥机构,负责较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开展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先期处置;并按照省指挥部要求,做好相关应对工作。3应急准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预案体系、风险防控、应急队伍、应急装备物资建设等工作。3.1预案体系市、县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本级及本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承担环境

19、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2风险控制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检查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3.3应急队伍市、县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要不断推进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或生产经营者和其

20、他社会力量建立提供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确保环境应急先期处置有序有效。3.4物资装备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健全制度和规划,配备符合实际需求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建立和充实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立实物储备库。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3.5科技支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先

21、进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应用,为环境应急处置提供科技支撑。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规范专家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3.6联动机制根据区域或流域环境风险防范需要,加强与相邻地区环境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动,健全风险防范、信息通报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协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4监测预警4.1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监测机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通过日常环境监测、互联网信息、环境污染举报等途径,加强突发环境事件苗头信息收集;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消防救

22、援等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生态环境部门。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4.2预警4.2.1预警分级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标准见附件4。4.2.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手机、警报器、宣传车、大喇叭、新媒体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可组织人员逐户当面告知等方式。预警内容:预警原因、预警级别

23、、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发布机关等。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发布预警信息的建议。预警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专项指挥机构)或其授权的生态环境部门发布,及时向上一级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政府通报。三级(黄色)及以上预警,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专项指挥机构)或其授权的生态环境部门同时予以发布;一级(红色)、二级(橙色)预警,省指挥部办公室同时予以发布。4.2.3预警行动预警信息发布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要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情况以及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措施

24、:(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判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2)防范措施。设置危害警告标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指令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装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3)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4.2.4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发布预警信息的政府或部门,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威胁或危险消除时,按照“谁发布、谁解除”的原则,由发布单位宣布

25、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5信息报告5.1信息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立即向所在地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人员。事发地市、县生态环境部门接报后,立即核实、分析研判、分类报告。对初步认定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当在4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对初步认定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同时报省生态环境厅。初步认定为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同时报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核实并在1小时内报

26、告省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其中,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或特殊情况下,事发地生态环境部门可直接向生态环境部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较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县人民政府须在2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对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省人民政府在接报后按规定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或特殊情况下,事发地市、县人民政府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发生下列一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按照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程序上报:(1)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的;(2)涉及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的;(3)涉及重金属或者类金属污染的;(4

27、)有可能产生跨省影响的;(5)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6)其他有必要按照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及时续报信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按照原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执行。5.2信息通报因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等引发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生态环境部门。其他部门和单位获得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后应及时向同级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突发环境事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政府

28、或生态环境部门,同时报上级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接到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时,省生态环境厅要及时通报相关市生态环境部门。6应急响应6.1响应分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较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应对(省有关部门视情予以指导),其中,涉及面广、敏感复杂或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当报请省人民政府指导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应对,其中,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或超出省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当报请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支援或组织指导应对。根据突

29、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将省级层面应急响应设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等级(见6.3响应措施)。市、县人民政府响应等级可参照省级层面应急响应级别设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损害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6.2先期处置市、县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迅速调度力量,尽快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财产损失,减轻或消除社会影响,并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报告。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

30、营者要立即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当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组织对污染来源开展排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6.3响应措施省指挥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可控情况,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1)三级响应。对涉及面广、敏感复杂或处置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由省指挥部办公室决定启动三级响应,同时报告省指挥部总指挥。省指挥部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赶

31、赴现场,给予指导和支持。省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处置相关信息和事项。(2)二级响应。对初判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相应响应建议,省指挥部决定启动二级响应。省指挥部总指挥率领省生态环境厅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赶赴现场,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进入响应状态。省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必要时,提请省政府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3)一级响应。对初判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相应响应建议,省指挥部决定启动一级响应。省指挥部总指挥率领省生态环境厅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赶赴现场,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进入响应状态(视情报请国务院或生态环境部组织

32、指导协调)。省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同志在岗带班。必要时,提请省委、省政府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6.4 指挥协调6.4.1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后,省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部署应急处置工作。(1)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分析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和发展趋势;(2)成立并派出现场指挥部,赴现场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处置工作,市、县人民政府先期设立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应纳入省级现场应急指挥部,在省级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应对工作;(3)根据需要,省指挥机构相关成员单位派出前方工作组,赴事发现场协调开展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转移安置、新闻宣传、

33、社会维稳等应对工作;(4)研究决定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请求事项;(5)统一组织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做好舆论引导;(6)向受事件影响或可能受事件影响的省内有关市或兄弟省市通报情况;(7)视情向兄弟省市或国家有关方面请求支援。6.4.2接到涉及面广、敏感复杂或处置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省指挥部办公室启动应急响应,事发地市级人民政府成立市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省指挥部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和支持事发地人民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应急监测、原因调查等工作,并根据需要协调有关方面提供队伍、物资、技术等支持。主要工作:(1)了解事件情况、影响、应急处置进展及当地需求等;

34、(2)指导事发地制订应急处置方案;(3)根据地方请求,组织协调相关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为应急处置提供支援和技术支持;(4)对跨市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协调;(5)指导开展事件原因调查及损害评估工作。6.5应急处置省指挥部各工作组、省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按照省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会同事发地政府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1)污染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采取措施,查找并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必要时,事发地市、县人民政府可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事发地市、县人民政府应组织制订综

35、合治污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体污染扩大,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2)转移安置人员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事发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确保基本的生活和必要的医疗条件。(3)医疗救治迅速组织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疗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疏导援助。(4)应急监测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行业标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