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

上传人:tike 文档编号:3928374 上传时间:2021-05-10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徐圩新区至东辛农场供水连通工程环评报告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有善 财童子和龙女。 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 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 财童子。 (四)观音殿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 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 他的形象有多种不同。一是圣观音像,就一首二臂,结跏趺坐,手中 或持莲华或结定印的尊严像,天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又有“自在观音 像”,就是一足盘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像旁或有一净瓶, 盛满甘露,瓶中插了柳枝,象征观音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观音像两 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

2、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龙女 拜观音”的传说。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 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 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 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 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俗称为千手佛,那是错误的。千手表护持众生,千 眼表观照世间,都是大悲的表现。主要有四十二臂:(1)手下伸、掌 向上,名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无

3、光者; (3)持月手,救患热病令清凉;(4)宝手,为众官位者;(5)宝箭 手,令善友早相遇;(6)净瓶手,为求生梵天者;(7)杨枝手,除 种种病难;(8)白拂手,除一切恶障;(9)宝瓶手,为调和眷属; (10)盾牌手,辟一切恶兽;(11)钺斧手,除一切王难;(12)髑 髅宝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数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 宝剑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刚杵手,摧伏一切怨敌;(16)铁 钩手,能令龙王拥护;(17)锡杖手,慈悲覆护一切众生;(18)白 莲华手,成就种种功德;(19)青莲华手,为生十方净土;(20)紫 莲华手,能见十方诸佛;(21)红莲华手,能令生天;(22)宝镜手,

4、 成就大智慧;(23)宝印手,成就大辩才;(24)顶上化佛手,为得 诸佛摩顶授记;(25)合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爱敬;(26)宝箧手, 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云手,令速成佛道;(28)宝戟手,能辟 除怨贼;(29)宝螺手,号召天神;(30)如意宝珠手,能令富饶; (31)羂索手,令得安稳;(32)宝钵手,令身体安稳;(33)玉环 手,令得仆役;(34)宝铎手,令得上妙音声;(35)五股杵手,能 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离佛;(37)化宫殿手,生生 在佛宫殿中,不受胎生;(38)宝经手,令博学多闻;(39)金刚轮 手,直至成佛终不退转; (40)蒲桃手,令稼谷丰收。以上是经中所说

5、。一般再加麦穗手、羯 磨轮手、宝矛手、宝锤手成四十八臂。 四十八臂观音 四十八臂观音就前边的千手观音像,略去千手便是四十八臂观音。 一般千手观音是立像,而四十八臂观音是坐像。当然,千臂也好,四 十八臂也好,都应当看作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 不必拘泥于事相。 (五)地藏殿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这也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 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 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的。又有在像两旁侍立一比丘、一长者 像的。这是因为在唐代有一位新罗王子出家名金地藏,来到我国安徽 九华山,受到当地闵长者的供养。闵长者的儿子从他出家,法名

6、道明。 后人便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闵长者父子成为地藏的胁侍,而九华 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 (六)伽蓝殿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 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 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说法教化, 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选择地方供佛和弟子们居住。经过再三考虑,选 定了舍卫国太子祇陀的花园。但是太子没有出卖园林的意图,便对给 孤独长者说:“你若能在我的园地上布满黄金,我便把花园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当真这样作了。太子很受感动,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黄金 仍为买回树木的价钱,二人共同请佛来住,这便是印度有名的

7、祇树给 孤独园。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 作出过很多贡献。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 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七)祖师殿 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其他宗派 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 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 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 宗祖师像的。 (八)罗汉堂 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随侍佛陀,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 结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罗汉的名称并无详细的记载,后人便从各 经中

8、录出名号,有佛在世时的,有佛灭度以后的,也有杜撰的,既无 次序,且极杂乱,共凑成五百罗汉之数,见于明高道素录乾明院五 百罗汉名号碑。也有加上十八罗汉成为五百十八尊的,这都是宋代 以后形成的风气。 (九)诸菩萨像 准提菩萨 准提菩萨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称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像 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 十四臂等不同,通常是十八臂。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说: “应画准提佛母像,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华上。身佩圆光,著 轻縠,如十波罗蜜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又云:“其像面有三目, 有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第四 手持念珠,

9、第五手掌俱缘果,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执钩,第八手执 金刚杵,第九手执宝鬘;左手二手势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华, 第四手持军,第五手羂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贤瓶, 第九手掌般若梵箧。莲华下画水池。池中有难陀龙王、坞波难陀龙王 托莲华座。上画二净居天子。” 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各经有六种不同的传说。 (一)般舟三昧经所说:“跋陀和菩萨、罗怜那竭菩萨、憍 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 伦调菩萨。”八吉祥神咒经中说此八人求道以来无央数劫,于今 未取佛,愿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呼此八人名字即得 解脱。欲寿终时,此八人便飞往迎之。 (二)药师经所说

10、: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 萨、无尽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经中 说:有人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坚定的,临命终时八大菩萨指示西 方道路。 (三)七佛八菩萨经所说: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 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 菩萨。此八菩萨各说大陀罗尼,脱众生现在诸苦及三途苦。 (四)舍利弗陀罗尼经所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 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 菩萨。此八菩萨住在欲天,护念受持趣入一切诸法陀罗尼者。 (五)般若理趣经所说: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 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11、才发意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 摧一切魔菩萨。此八大菩萨摄菩提心、大悲心、方便三种,包括佛教 一切真言门及一切显教大乘。 (六)八大菩萨曼荼罗经所说: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 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 菩萨。通常所造八大菩萨像多依此经。 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出于金光明经。自从隋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 经功德天品制定金光明三昧忏法,为天台宗四种三昧法之一。 后代依之又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院中祭天的仪轨,因而依据 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定了二十位天神;到了明代,又增入 道家四神成了二十四位天神,设位供奉。诸天像一般都供在大雄殿东 西两壁间,其次第如下:(1)功德天

12、,(2)辩才天,(3)大梵天王, (4)帝释天,(5)东方持国天王,(6)南方增长天王,(7)西方 广目天王,(8)北方多闻天王,(9)日天,(10)月天,(11)金 刚密迹力士,(12)摩醯首罗天,(13)散脂大将,(14)韦驮天, (15)坚牢地神,(16)菩提树神,(17)鬼子母,(18)摩利支天, (19)娑羯罗龙王,(20)阎魔罗王,(21)紧那罗王,(22)紫微 大帝,(23)东岳大帝,(24)雷神。国清百录卷一云:“佛座 之左,置功德天座;右置四天王座。”宋遵式依金光明最胜王经 撰金光明忏法辅助仪,知礼撰金光明最胜忏仪。元文宗时释 慧光每岁元旦修此忏仪。今南方寺院尚有举行“供天”

13、仪式的。 十八伽蓝神 十八伽蓝神根据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说:“护 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 名叹美、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 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 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 摩诃迦罗 摩诃迦罗此云大黑天。唐义净南海寄归传卷一受斋轨则 中说:“又复西方诸大寺处,咸于食厨柱侧或在大库门前,雕木表形, 或二尺三尺为神王状。坐抱金囊,却踞小床,一脚垂地,每将油拭, 黑色为形,号曰莫诃哥罗,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属, 性爱三宝,护持五众使无损耗,求者称情。但至食时,

14、厨家每荐香火, 所有饮食随列于前。”又云:“淮北虽复先无,江南多有置处,求有 效验,神道非虚。”其像身黑色,极忿怒形,火发上竖,三面六臂。 正面具三目,左右二面各二目,右前手持宝剑横膝上,以左前手执剑 端,右下手握长跪合掌人头发,左下手持白羊角。左右上手共张一象 皮于肩背后,贯穿髑髅以为璎珞,以蛇为臂钏;坐圆座。我国藏语系 佛教寺院多奉此像。 (十)几种造像的方法 由于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约可分为九种: 第一,金鍱像,这是用薄铜板槌打成的。自西晋时即采用此种造 像法。晋沙门竺道一于太和年中,在嘉祥寺造金鍱千佛像。出三藏 记集所载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中有“定林献正于龟兹造金鍱槌 像记”。 第二

15、,铸像,这是用铜或铁铸成的。六朝时期有极精美的小型鎏 金铜铸像,在背光后或像座上刻有铭文,甚可宝贵。 第三,雕像,是用石或木或玉雕成的。魏齐以至隋唐都有不少的 石雕造像流传下来,其形式有一尊一石或多尊共一石的,有带龛形的, 佛座上刻有铭文。一面以至四面都雕刻佛菩萨像,叫作“造像碑”。 有的在下方刻有供养人像或者题名。 第四,夹纻像,又叫作脱沙像。是先用泥捏塑成形,加上木架, 蒙上麻布,然后施漆。等漆干燥凝固后,再除去内中的泥土。晋法显 佛国记中说:于阗有夹纻佛像。 第五,塑像,是用泥塑成的。现在甘肃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保 存着不少六朝至唐宋的精美塑像。宋元明的塑像,各有风格不同。 第六,瓷像,

16、是用瓷造的。有素瓷和彩瓷的不同。唐代三彩瓷像 最为名贵。 第七,绣像,是用丝线在锦锻上绣成的。 第八,织成像,也叫作缂丝像,是用丝和金线织成的。 第九,泥像或陶像,这是用模型压泥而成的小型佛像。泥像在唐 代有一种特殊类型,叫作“善业泥像”。它是僧人逝世火葬后,用骨 灰和泥压制出来的佛像,在像背后有铭文题“大唐善业”等字样。西 藏喇嘛习惯用铜模压泥造成各种佛像以为功德,藏语名为“刹刹”。 清代帝后每逢寿日造万佛像施献各寺,大都是这种像。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 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义即乞食, 言

17、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 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 上和合共处称为众。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 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 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 “邬波驮那”,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传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 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 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 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

18、某某和尚。蒙藏地 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俗称 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 “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 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 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 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 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 士的称呼。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 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

19、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 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 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 侣说明情由,征求全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 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 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 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 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 丘戒,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 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

20、籍制度。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 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 尼戒。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 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 戒。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 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 “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 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 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

21、的资格,可以 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 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 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 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 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 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 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 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 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

22、中先后受 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 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 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 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 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 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的生 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槃的方法 ;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 要经过一

23、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 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 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 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 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 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 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 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 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 服上也

24、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 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 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一件是“祖衣”,是由 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二长 一短或三长一短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 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 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 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 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 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

25、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 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 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 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 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 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 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 比丘身分,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分,却私自 违反戒条,这叫作“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 僧侣集会评判,要受

26、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 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分。唯有菩萨戒是 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二)寺院制度 中国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 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古代官署叫作“寺”,如太常寺、 鸿胪寺之类。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是由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请 来摄摩腾等到洛阳而开始的。摄摩腾初到时,被招待在鸿胪寺。因为 鸿胪寺是掌握宾客朝会礼仪的。其后政府为摄摩腾创立了馆舍,也就 叫作白马寺。后世佛教的庙宇因此也称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 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 印度的寺

27、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 蓝摩,义为园,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 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一种叫作“阿 兰若”,义为空间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 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 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处。阿兰若,简称为“兰若”。佛陀时代的 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因此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 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所以称为十方僧物。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 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僧伽蓝摩 又名“贫陀婆那”,义是丛林。大智度论卷三说:“多比丘

28、一处 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 僧侣居住在伽蓝之中,是依受戒先后为长幼秩序的。从受戒时起 到七月十五日为一腊。遇事集会的坐位须按戒腊多少排列先后。戒腊 最长的称为“上座”。伽蓝中一切事务要由全体僧众集会来共同决定, 凡事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方可办理。其日常事务也由全体僧众推定 “知事僧”,负责办理。此管理僧众杂事的职务,梵名叫“羯磨陀那” 。羯磨,义为“事务”;陀那,义为“授与”,义译为“悦众”。 中国汉地的寺院,自古也有寺院和兰若之分。唐宋以来,创建寺 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许可,方准与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政府颁发。 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

29、业高者 统之。”注云:“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唐武宗 灭佛法时,并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其乡村群众公共所立 奉佛之所,叫作“佛堂”。开元十五年曾敕令拆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 功德移入近寺。但是当时的寺院、兰若、佛堂的制度如何,现在已难 以详考了。至唐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寺院的清规,设置十务,分司各事。 但是百丈所定的清规久已失传,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当时佛教各宗已 先后成立。为住持者,身居一寺之主,各以其所秉承的宗派义理,传 授学人;其时寺院似无严格的宗派继承问题。到了唐末以后,由于禅 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的标称,如南宋初正觉 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住持。然而那

30、时寺院的修行法则还是随着先后住 持所秉承的宗派不同而时有变更的。住持所秉承的宗派与寺院的世代 并不发生连带关系。到了元时分天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 不得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逐渐形成明清以至近代 所通行的寺院制度。 近代的寺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丛林”或“十方”;一类 叫作“小庙”或“子孙”。每个寺院都必定属于一定的宗派,世代相 承,很少任意更改的。然而其寺院对于本宗派的教义和修行法则多不 讲习,渐成有宗派之名,无宗派之实。其十方寺院住持的继承,多是 师徒关系,经过传法手续而确定。由前任住持以“法卷”写明历代传 承,授与弟子,成为法徒。一代住持可以有几个或更多的法徒,

31、继承 住持时在法徒中选任。十方寺院可以开堂传戒。子孙寺院住持的继承, 也就是师徒关系,是由于住持为弟子剃度,成为剃度徒。一住持可以 有众多剃度徒,到继承住持时在剃度徒中选任。子孙寺院是不许开堂 传戒的。凡寺院在其法派相承中有相接近的,称为“本家”。寺院中 如有重大事务或争执,可以邀请本家的住持共同讨论或调解。子孙寺 院经本寺子孙的同意,可以改为十方;十方寺院则不许改为子孙寺院。 一般而论,寺院是不许买卖的,但是子孙寺院经双方同意,可以表面 是让而实际是有代价的。 寺院的组织,在唐代是由三纲共同负责全寺事务的,三纲的人选 由政府任命。到了宋代,寺主由当地州官和群众备文邀请。宋人文集 中常有请某某

32、法师住持某寺的疏文。至于上座、维那等职便由寺主委 任了。寺主改称为住持,是由百丈禅师创立清规时定名的,意谓安住 而维持佛法。世俗又称住持为“方丈”,意谓所住的地方狭隘,只有 方丈之地。王简栖头陀寺碑中说:“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 ”又相传唐高宗时王玄策奉使到印度,过维摩居士故宅基,用笏量之, 只有十笏,所以号为方丈之室,从此相沿称住持为方丈。住持位居僧 堂之首故又称为堂头大和尚。子孙寺院的住持,除本人愿意让位外, 一般都是终身任职。丛林寺院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连任, 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以后称为“退居和尚”。 百丈清规所立十务,是管理全寺劳作事务的。相传百丈清规曾推 行到全国

33、的禅宗寺院,但是百丈清规到宋初已失传,当时称为“古清 规”。现在只有宋杨亿撰古清规序一篇。宋元时各寺都有自己的 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宋圆悟克勤的后嗣无量宗寿禅师有日用小清 规;元中峰明本禅师有幻住庵清规。宋崇宁二年宗赜编禅苑 清规十卷,他在序中曾经说:“丛林蔓衍,转见不湛。加之法 令滋彰,事更多矣。”咸淳十年,惟勉编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 序中也说:“朋辈抄录丛林日用清规,互有亏阙。”元至大四年, 一咸又编禅林备用清规,序中说到各家清规“或以僧受戒首之, 或以住持入院首之”。但是一咸却以“祝圣”、“如来降诞”二仪冠 其前,并且说其书只是备而不用。由此可见宋元时各寺清规甚为繁杂; 各各不同,但都

34、不叫作百丈清规。到了元至元四年,德辉根据一咸所 编,参考诸家,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始用百丈标名,实质是与百 丈原制迥不相同。明洪武十五年、永乐二十二年,先后敕旨推行清规。 英宗正统七年,又敕令重刊施行。可见清规的发展,由百丈创始,逐 渐演变成为敕撰,以政府的命令加以推行,封建势力逐步控制寺院, 使佛教为封建主义服务;寺院的组织也丧失了佛教原来的平等的精神, 涂上了封建主义的色彩。 寺院组织,除住持外,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是 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 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首座由住持聘请年高德劭的尊宿担任, 为全堂修行的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35、。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本寺 住持为主人,相当于东堂首座;其辅助住持教导修行的,侍以宾礼, 称西堂首座,简称西堂。禅堂中原分为前堂后堂,总负其责的称首座, 或前堂首座;于是分任后堂责任的称后堂首座,或简称后堂。堂主是 在首座之下负责禅堂或念佛堂中事务的。在禅堂中的座位,门东是维 那之位;门西顺序为住持、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的座位。也有在 禅堂后方中间设一木龛。作“维摩龛”,专供方丈入堂坐禅时使用。 八大执事是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监 院综理全寺事务,掌管全寺经济。知客掌管全寺僧俗接待事宜。僧值 管理僧众威仪。维那掌管宗教仪式的法则。典座管理大众饭食斋粥。 寮元管理一般

36、云游来去的僧侣。衣钵辅助住持照应庶务,调和人事。 书记职掌书翰文疏。八大执事都是每年一任,由住持任命之。 藏蒙喇嘛寺院的组织:第一叫“智果”,又叫“古学”即是“呼 图克图”。第二是“赤巴”,即戒行高深,经典娴熟的住持,是寺中 最高领导人,三、五年一任;较小寺院叫“堪布”。其下有掌经喇嘛, 叫作“翁则”,负诵经课程及解释疑义之责。铁棒喇嘛,叫作“格果” ,负督察喇嘛勤惰,有惩罚喇嘛及维持佛法之责。法神喇嘛,名叫 “接巴”,负决疑卜筮之责。“根察”负统筹全寺事务,监察全寺出 纳。管家喇嘛,叫作“根巴”,掌管寺内财产及收支事宜。充本喇嘛, 叫作“涅巴”,负经管贸易之责。 子孙寺院只由本寺僧侣居住,不

37、接待外来僧众。僧众在外云游参 学时可以到十方丛林居住,叫作“挂单”或“挂褡”。“单”是指僧 人的行李,挂单便是将行李安放起来,暂不他往的意思。僧人住进寺 院,首先住在云水堂,言其如行云流水,过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传承人介绍 龙从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龙从发,籍贯湖北,1938 年出生。擅长木雕船工艺创作设计和制作研究。龙家祖祖辈辈设计制作木雕船工艺品,绝技代代相传。其父龙云华被湖 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民间老艺人”称号。龙从发 12 岁随父学艺,五十多年来,在学习继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素质,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已将传统

38、风格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现今的创作作品更气势辉煌,且品种多样。代表作品有中华巨龙 、 龙凤舫 、 隋代大龙舟 、 黄鹤龙舟 、 郑和宝船等,代表了湖北木雕船工艺新风貌。 石久梅 1951 年 7 月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挑花之乡新开镇邹桥村一个挑花世家。十三岁时开始学艺至今,已从艺四十四年,可制作挑花品种二十余个,花 色近百个。还收集和挖掘一批濒临失传的挑花花色和品种六、七种,制品多次参加县、省、国家和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展览。 2005 年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曾积极配合“申报”工作,为黄梅挑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2006 年,我 被黄梅县文化主管部门授予黄梅挑花

39、艺人称号。 敖朝宗 出身门徒师(本家亲授的称谓) ,从小耳濡目染,十几岁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继承了祖辈独到的“铅锡刻镂技艺” ,谙熟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 技能。但他不满足家族的言传身教,勇于创新,不断自学钻研古代青铜器知识及金属加工技艺,通过不懈努力与实践终而造诣良深。经他复制的古青 铜器已达到惟妙惟肖、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他更致力于文物修复及仿复制,曾多次受邀湖北省考古所、湖北 省博物馆,参加文物发掘与文物复制工程。 “铅锡刻镂技艺”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各项奖项,敖朝宗也被湖北省 文化厅评为

40、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江再红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被选为国礼、省礼赠送给中外友人或单位,曾三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杯”金奖。作品狮啸 雄风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芙蓉国里尽朝晖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策划绣制了目前世界上幅面最大的双面绣阴功轴 ,整幅面积 50 平方米。在法 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被誉为“惊世之作” ,现被法国收藏家收藏。作为湘绣国家级传承人,始终潜心刺绣和传承,致力弘扬湖湘文化。 序序 号号 省市省市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介绍介绍传承传承 人人 1 湟中银铜器 湟中传统银铜器加工和鎏金技艺它可分为三部分: 银器加工、铜器加工、鎏金技艺。经过多年的发展 愈加精

41、湛,并为三部分最难掌握之工艺。相对年轻 许多的湟中银铜器加工工艺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 史,2011 年,它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何满 何满是省级一级美术工艺师、湟中县 银铜器协会会长,他研发制作的“大银 壶”、 “保健杯”等银铜器曾获全省工艺 美术二等奖。 2 掐丝唐卡 掐丝唐卡是在唐卡制作工艺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手 工掐丝为基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金箔、金丝 镶嵌而成的纯手工制作的唐卡艺术品。在五彩斑斓 的藏文化艺术中,唐卡艺术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为天然 矿物、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鲜明 的

42、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联霞 李联霞,青海省一级民间艺术大师.所制 作的掐丝唐卡分外艳丽,深受唐卡和 工艺品收藏夹的喜爱。 3 省省 外外 项 目 20 个 西 宁 唐卡(重点推荐项目) 陈玉秀 她是唐卡行业目前唯一获得工艺美术 最高奖【山花奖】的女性。 4 土陶乐器呜嘟 云南省昆明的 “呜嘟”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陶制 吹奏乐器,但他们已跟彝族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发展成为今天极具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吹奏乐 器。 “呜嘟”植根于昆明地区,融合了彝族文化, 世代相传。 呜嘟是一种古老的陶制乐器,据考古推算,至今已 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埙一样属于史前上古乐器, 曾被称为“哨

43、埙” ,只因呜嘟音域太窄、表现力差 而长期不被重视,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社会更多 的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因而呜嘟得到了相应的 发展,杨德云等为此对呜嘟做了改良,使之成为了 今天能够演奏的乐器。 2012 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确立为盘 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德云 男,1947 年 4 月出生,江苏人。1982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系中国国际书画 院副院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 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楹 联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传统文化研 究会常务理事。 5 昆 明 滇式风筝 我国风筝文化历经二千余年文明史,特别是明清以来 发展较快,从北到南展现出民间风筝艺人的智慧

44、,突 显了地区性.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特色。滇式风筝 的发展经历尤为惟妙,元明清不断的移民入滇,带 来了中原北方风筝的制作技艺,原先这些风筝种类 均属宫廷式。这类风筝适宜在风和日丽的气候条件 下正常升空,一旦遇上风力强劲时,则无法留空。 滇人巧妙地掌握运用了高原气候特点,根据物体受 风御风原理发明了“元宝型”翅翼与三角型身段结 合的“滇式风筝” ,可根据风力大小调整形态和角 朱家祥 度,保证了放飞最佳效果。 2012 年,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确立为盘 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 彝族(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 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

45、撒尼人 的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 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锈,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 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 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 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 族特色,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2008 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琼芬 7 重 庆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 (重点推荐项目) 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源 远流长,最远可上溯至商、周时代。 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我国传 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 漆、彩色蛋壳镶嵌、夹纻胎、堆

46、漆塑像等极富地方 特色的工艺著称,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 工漆艺工艺品。其成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 纹样丰富,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 重庆漆器是我国四大漆器之一。解放后,重庆漆器 陈奇志 更闻名于世。数十件漆器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英国 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也一 直被作为国家礼品用来赠送外国首相和国际友人, 获得赞誉无数。 2008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 器髹饰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荣昌夏布 夏布又名苎麻布,是由纯苎麻纤维手工纺织而成, 古代因用于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因而得名夏布。 其透气好、防菌、防霉、防蛀等功效,又被尊为天 然纤维之王。夏布特殊悠久的手工织布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环评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