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4140665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无汗-表寒犹在,毛窍不开 治:(补)用葛根汤 Date22伤寒论 鉴别 葛根芩连汤证与葛根汤证: 同点:下利 异点: 表实无汗-葛根汤证 里热有汗-葛根芩连汤证 Date23伤寒论 三、虚证 (一) 心阳虚证 *24伤寒论 1 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心悸证 ) (原文64/P100) 太阳病 因:汗多损伤心阳 证:叉手自冒心-望诊所见体征 心下悸 -心阳不足 欲得按-虚则喜按 治:桂枝甘草汤-辛甘化合,恢复心阳 Date25伤寒论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阳虚烦躁证 )(原文118/P101) 病 因:火逆-火疗劫汗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

2、,重镇安神 。 更伤阳气 Date26伤寒论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伤 寒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火热内迫,扰乱神明 卧起不安-惊狂时作,神志不宁 救治:救逆汤-温通心阳,重镇安神兼涤痰浊 Date27伤寒论 4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 ) (原文117/P105) 太阳病 误治:烧针令其汗-烧针取汗,表邪未解,心阳被伤 机转:针处被寒-处理不当,寒邪从针孔而入 证 核起而赤-气血凝滞,针处红肿如核 必发奔豚-心阳虚,复感外寒,引起肾水上犯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治

3、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Date28伤寒论 小结 (1)火逆变证 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 心而发奔豚 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Date29伤寒论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Date30伤寒论 (3)药同,比例不同,功效殊然 桂枝汤: 桂=芍 调和营卫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平冲降逆 桂枝加芍药

4、汤: 芍 桂 缓急止痛 Date31伤寒论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病 因:过汗损伤心、肾之阳 证:脐下悸,欲作奔豚-水停下焦有上逆之势 治:苓桂甘枣汤-温壮心阳,行气化水 Date32伤寒论 (二)脾虚证 *33伤寒论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水停证)(原文67/P108) 伤寒 治疗经过:若吐若下-误吐下后,脾伤停饮 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阻逆于胸脘之间 起则头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脉:沉紧-里有水饮 治:苓桂术甘汤-温中阳,化水气 治禁:发汗-阳气更伤,水饮更盛 误治后果:动经-扰动经脉 身为振振摇-身体振颤,摇动不定 救治:真

5、武汤(补)。 Date34伤寒论 2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证 (脾虚气滞腹胀证)(原文66/P110 ) 病 因:过汗损伤脾阳 证:腹胀满 神疲乏力(补) 治:厚朴生姜法夏甘草人参汤-通补兼施。 中虚失运 气滞不通。 Date35伤寒论 3小建中汤证 (原文102/P112) 伤寒 病程:二三日 证:心中悸、烦-气血阴阳俱虚 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化生气血 Date36伤寒论 4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163/P113) 太阳病 原有病:外证未除-尚有寒热头痛脉浮等证 治疗经过:数下之-里气受伤,表邪内陷 证 遂协热而利-里气虚寒,挟未陷之表热下利 利不止-脾胃虚寒,中阳不升 心下痞硬-升降失调

6、,阴寒上逆 诊断:表里不解-表证发热,里证腹泻 治: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温里解表 Date37伤寒论 协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证 表里俱热的协热利-辛寒清热 桂枝人参汤证 表里俱寒的协热利-辛温扶阳 Date38伤寒论 葛根芩连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热化,病入阳明 证候:身热下利,汗出而喘 治法:清热解表,坚阴止利 鉴别要点:表里俱热(以里为主) 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表证误下,邪从寒化,病入太阴 证候:身热恶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治法:温中和表 鉴别要点:表里俱寒 Date39伤寒论 (三)肾阳虚证 *40伤寒论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证 ) (原文61/P115) 病人 原发病:

7、太阳阳明合病 误治:大下后,复发汗-大伤阳气 现证 昼日烦躁不得眠 昼日阳气虽虚 尚能与阴邪抗争 夜而安静 夜间阳气更虚 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 不呕、不渴、无表证-非三阳病 脉:沉微-里阳虚衰 身无大热-阳气暴虚,浮越于外 治:干姜附子汤-急复其阳 Date41伤寒论 2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烦躁证 )(原文69/P116 ) 病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Date42伤寒论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

8、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Date43伤寒论 茯芩四逆汤证与干姜附子汤证比较: 主证:烦躁 茯四-以烦躁为主证(不分昼夜) 尚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干附-昼日烦躁夜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 病机:肾阳虚 茯四-阳虚为主,阴亦不足或兼水气(病重势缓) 干附-阳气暴虚(病重势急) 治法:回阳救逆 茯四-回阳益阴(兼伐水邪) 干附-破阴回阳 方药:干姜、生附子 / 茯四-加人参、茯芩、甘草 Date44伤寒论 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 ) (原文82/P118) 太阳病(原发病) 因:发汗-汗不如法 证 汗出不解-汗后病邪未除 仍发热-表证未罢,变证已现 心下悸 头眩 身瞤

9、動 振振欲擗地 阳虚水泛 凌心 清阳不升 侵犯四肢经脉 治:真武汤主之-温阳镇水 Date45伤寒论 鉴别 真武汤证 阳虚水泛,病在全身、在肾 苓桂术甘汤证 阳虚水停,病在局部,在脾。 Date46伤寒论 (四)阴阳两虚证 *47伤寒论 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 原文29/P120) 伤寒 服桂枝汤后变证 误汗:四肢厥、咽干、烦躁、吐逆-阴阳更伤 处理:先作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阳亏) 然后随证施治 若厥愈足温,脚不伸-作芍药甘草汤(阴损) 若谵语-调胃承气汤-(热化) 若重发汗,复加温针-四逆汤(寒化) 原有证:阳虚-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恶寒; 阴虚-心烦、脚挛急 治(补):芍药

10、甘草附子汤 Date48伤寒论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原文68/P123) 病 因:汗不得法 证: 病不解-病证未好转 反恶寒-恶寒反加重 机理:虚故也-汗后阴阳两虚 治:芍药甘草附子汤-养阴扶阳 Date49伤寒论 3炙甘草汤证 (心阴阳两虚证) ( 原文177/P123) 伤寒 脉证:脉结代 心动悸 治疗:炙甘草汤-补益气血阴阳 (又名复脉汤-复断续之脉) 气血阴阳俱虚,脉道不充 运行无力,心失所养 Date50伤寒论 四、上热下寒证 *51伤寒论 黄连汤证 (原文173/P126) 证:胸中有热-阳热之气郁于胸中-上热 胃中有邪气-阴寒之气滞于胃中-下寒 腹中痛-寒气下滞 欲呕吐-热气

11、上郁 治:黄连汤-清上温下 伤寒 Date52伤寒论 五、太阳蓄水证 *53伤寒论 五苓散证 (原文71/P128) 太阳病 发汗后,大汗出,转归: (一) 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 渴欲饮水-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二) 脉:浮 证:微热-表邪未解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 Date54伤寒论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 太阳中风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 心烦-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水饮内停,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

12、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Date55伤寒论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胃阳受损,水停中焦 心下悸(补) 治以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 Date56伤寒论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发热、脉浮、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心下悸、厥逆、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茯,化气蠲饮。 Date57伤寒论 苓桂三方比较

13、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 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重用茯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在胃 Date58伤寒论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127/P131) 太阳病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 心下悸-水气凌心 证 (二)小便少-膀胱气化失职 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 水停下焦 Date59伤寒论 六、太阳蓄血证 *60伤寒论 (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原文106/P133 太阳病 病 因:表邪化热入里,与瘀血互结于小腹

14、证 其人如狂-瘀热扰心 少腹急结-瘀热结于下焦 (补)小便自利 瘀热结于下焦 膀胱气化未受影响 转归及治疗 (1) 血自下,下者愈 (2) 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表证已罢,乃可攻之 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导下瘀热 Date61伤寒论 配伍 麻黄-解表 芍药-调和营卫 桂枝 配 甘草-温通心阳 桃仁-活血化瘀 重用-平冲降逆 Date62伤寒论 (一)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 原文124/P135 太阳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 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

15、滞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外邪不解 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 Date63伤寒论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125/P136) 太阳病 病程:六七日 证情:表证仍在-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 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神志错乱) 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 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 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滞(轻度沉脉) 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 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循经入 里化热,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 Date64伤寒论 鉴别要点: 蓄血证: 脉微而沉,与少腹硬满并见,部位在下 结胸证: 脉沉紧,与心下、胸膈之硬满疼痛并见 ,部位在上 Date65伤寒论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