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

上传人:tike 文档编号:4205417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威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形成街道公共活动中心,其用地面积宜为3-4公顷。结合街道公共活动中心,宜布置一处10000-200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老旧小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布局。第二十条 社区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下表执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序号设施名称最小规模/一般规模(/处)设置要求建筑面积用地面积1社区服务站600-1000含社区服务大厅、社区办公室、警务室等。2文体活动站1500-2000文化活动室配置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等。 3室外文体活动场地3000-6000配置篮球场、羽毛球场、户外健身场地等,结合绿地设置。4社区卫生服务站300卫生服务站宜

2、与其他非独立占地的社区级公共设施组合设置,建筑采光通风良好。5日间照料服务站400-600宜与社区卫生服务站、食堂结合设置。6食堂200宜与其他非独立占地的养老设施等公共设施组合设置。7菜市场1500平均每1.5万人口设置一处,服务半径宜不大于500米。8公厕60-100宜设置于人流集中处,建议结合室外健身场地设置。鼓励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其用地面积宜为0.8-1.0公顷。结合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宜布置一处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绿地广场。老旧小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布局。第二十一条 新建住宅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下表执行。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序号设施名

3、称最小规模(/处)设置要求建筑面积用地面积1物业管理用房150结合实际,相对集中设置物业服务用房,设置独立的出入口,按照物业管理区域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1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千分之三,超过25万平方米以上部分按千分之一的标准配置物业服务用房(被市政道路分割的组团宜分开设置)。2室外体育活动场 2001.需考虑儿童活动、老年休憩场地;2.配置羽毛球或网球场、户外健身场地等;3.按400m2/千人配置室外活动场地,单块场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3文体活动室200宜集中配置图书阅览、书画、乒乓球台、棋牌等文体活动设施按;按200m2/千人配置室内文体活动室

4、,其中按20m2/千人配置老年活动室。4居家养老服务点1501.服务半径500米,30m2/百户;2. 宜与文体活动室结合设置,并与医疗卫生等社区级公共设施临近。设置于建筑物二层及以上时,应在建筑一层设置独立的出入口、电梯和无障碍坡道。5快递接收点25按照每500户一组快递柜配置,可结合住宅小区出入口及公共活动空间布局。6再生资源回收点位置应满足卫生、防疫及居住环境等要求。7公厕60宜结合商业或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一层设置,有独立对外通道。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文体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布局并方便出入。第五章配套商业服务业第二十二条 居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建设量应根据周边

5、商业配置情况合理确定,原则上配套商业服务业建筑面积与小区总计容建筑面积之比宜在2%5%之间。第二十三条 配套商业布局应遵循合理配置、方便使用、统筹开放、环境协调的原则。第二十四条商业布局形态应以块状为主、条状为辅,并根据规划布局的要求,采取相对集中或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以减少商业对居住的影响。集中设置的商业和服务业设施宜采用购物中心的形态,或与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布局。鼓励采取商业内街形式布局,严禁在住宅小区中以商住楼的形式配套商业。第二十五条菜市场、浴场、餐饮店等对居住有影响的商业网点应与住宅分开设置,与住宅的间距不小于50米。菜市场应设置在运输车易进出、相对独立地段,并配有停车

6、、卸货场地。配套商业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污设施。不得开设烧烤、KTV等扰民、噪音大和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第二十六条配套商业建筑风格应与所在小区及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商业的店招、店牌、灯光等形象设计宜统一规范设置。第六章 交通设施第二十七条 沿街商业退让空间内布置了带状停车位的,应划分固定、完整的停车区域,建筑至停车位的净距离8m,确保足够的车辆循环和人群活动空间。第二十八条 住宅小区停车应以地下为主,地下停车不得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且不得占用小区公共绿地;住宅小区沿街商业、办公的停车以及商住用地中商业办公部分停车应就近单独按标准配建;对于多组团居住项目,各组团配建停

7、车位宜在各自组团内独立核算。第二十九条 行政中心及服务窗口建筑按照一类区3.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类区3.5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办公建筑按照一类区1.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类区1.2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 居住用地配套商业建筑按照一类区1.5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类区2.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其他商业建筑按照一类区1.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类区1.2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三级医院按照一类区1.2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类区1.5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普通住宅

8、按照1.0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低密度住宅按照1.5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机动车位。 第三十条 位于轨道车站周边的建设项目,其配建的小型汽车停车位指标不得折减。第三十一条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宜设置公交车站、非机动车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出租车候客泊位等接驳换乘设施,且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在轨道交通终点站或较大客流的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应设置一定规模的换乘停车场。第三十二条 轨道交通站点的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地面附属设施,在具备用地条件的区域,应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位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内的,宜进一步加大退让距离,并结合开放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9、有待建设地块时,宜建设临时地面附属设施,且须预留与建设项目接驳条件。轨道交通车站地面附属设施的设置还须满足以下控制要求:1)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控制要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布置宜与周边建筑物、城市过街地道、地下街、公共建筑物的地下层相结合或连通,同步实施,对不能同步建设的应预留通道接口。2)轨道交通车站风亭控制要求:地面风亭的设置应与周边建筑物相结合。不能与周边建筑结合的风亭,应采用低风亭,低风亭高度不得高于1.2米,同时应布置不小于3米宽的绿化遮挡,且不得妨碍公共通道和出入口。确因条件受限,无法建设低风亭时,高风亭须和车站其他地面附属设施进行整合,其造型、材质、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物相协调,进行专

10、项景观设计。3)轨道交通车站冷却塔控制要求:车站冷却塔原则上与周边建筑物结合,或采用下沉式、全地下式,并满足工艺要求。确需独立设置的,宜加大退让间距,须采用绿化遮挡。第七章 附则第三十三条为便于在执行本规定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采用“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或规划方案审定通知书的项目,仍可按原规划设计条件或审定方案实施。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

11、施行,有效期二年。1211.189.32.890茏骃%5112.80.49.1260茑窟骃唇u3182.34.62.240茓榕骃143.243.12.50茕映骃y9113.102.225.1380茗完骃樇E鐀136.46.86.130茙鐀骃眀7183.63.143.1310茛骃鰀饑7113.118.185.130茝凫蛜骃05110.81.79.1910茟骃x51.192.246.1220茡殃威海市旅游产业规划(2016-2018)(修改稿)目录一、规划基础 1(一)发展成就 11.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12. 空间格局显著优化,全域旅游基础夯实 13. 旅游品牌牢固树立,产品结

12、构逐步优化 14. 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基础配套日益完善 2(二)成功经验 21. 坚持政策引导,顶层设计 22.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发展 33. 坚持品牌延续,产品支撑 3(三)存在问题 41. 旅游发展的一体化不足 42. 旅游综合竞争力不强 43. 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44. 旅游淡旺季明显步开发。 4二、发展环境 4(一)机遇 41. 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带来的政策和市场机遇 42. 山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机遇 53. 威海城市发展、交通新格局带来的机遇 5(二)挑战 5三、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发展目标 6(三)发展战略 71. 旅游全域化战略

13、 72. 旅游品质化战略 73. 旅游智慧化战略 7四、重要举措 8(一)优化全域化旅游发展空间 81. 外部“A”字型全面对接青岛、烟台 82. 内部“A”字型实现旅游全域化 83. 点线面推进 8(二)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竞争力 91. 饭店业 92. 餐饮业 123. 旅行社 134. 旅游商品购物 145. 休闲娱乐业 16(三)建立“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171. 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172. 旅游+乡村:打造多层次特色化乡村旅游体系 183. 旅游+海洋:深度融合发展海洋休闲旅游 234. 旅游+工业,创新发展产业旅游 255. 旅游+文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14、和线路 276. 旅游+医疗,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品牌 287. 旅游+体育,打造体育旅游标杆城市 298. 旅游+影视,打造一批影视创意基地 309. 打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五大特色业态 30(四)打造品牌化旅游龙头产品 331. 打造国内知名的优质旅游景区品牌 332.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 343. 打造威海的国家级创新性乡村公园品牌 364. 打造温泉、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品牌 385. 打造红色旅游、中华复兴旅游基地品牌 386. 打造青少年海洋修学旅游目的地品牌 39(五)丰富新兴特色旅游产品 401. “蓝色之梦”远洋邮轮旅游 402. 近海游轮旅游 403. 游艇旅游 41

15、4. “移动的家”房车营地 415. 低空飞行 426. 四季全时旅游 43(六)构建全域化公共服务体系 431. 旅游交通工程 432. 旅游标识系统工程 463. 旅游厕所提升工程 474. 旅游集散中心 475. 窗口行业人员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486. “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工程 48(七)强化精准旅游市场营销 491. 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整体品牌形象 492. 研判新型市场体系,做好市场定位 503. 整合营销策略,实施点对点精准营销 514. 搭建全域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手段 515. 强化协同营销,量化绩效评价 53(八)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54五、保障措施

16、 54(一)突出全域规划引领 54(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4(三)提高旅游投融资能力 55(四)支持旅游发展用地 55(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6(六)强化全域旅游机制保障 56六、2016-2018重点建设旅游项目库 58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成就 1.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2015年威海市旅游业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587.29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455.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9%和15.66%,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增长为14.55%,旅游业成为威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地位不断提高。2. 空间格局显著优化,全域旅游基础夯实 积极构筑“一核、两带、八大组团(即城

17、市旅游发展核,幸福海岸旅游带和山地休闲旅游带,好运角、双岛湾、东部滨海新城、里口山、石岛湾、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和昆嵛山组团)”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在“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战略推动下,区市发展均衡,城乡一体推进,基础配套齐全。我市被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全省第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市、“中国综合旅游投资竞争力40强城市”,入选“适宜步行”城市,加入中国旅游城市新媒体营销联盟。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全部入选“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文登区、荣成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扎实基础。3. 旅游品牌牢固树立,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持续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

18、的城市品牌和“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品牌,强力推进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镇、特色旅游村的梯级开发,在传统滨海旅游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温泉旅游、观天鹅旅游、山地休闲旅游等新兴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与专项旅游并重转变。4. 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基础配套日益完善 威海市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实施目标督查、联席会议、信息交流等工作制度,定期调度、定期通报,统筹协调,形成旅游工作合力。旅游部门间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市县两级出台的旅游扶持政策持续加大,区县(市) 旅游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境内外合作范围不断扩展。规范全市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引导、监管和评价机制。启

19、动了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初步构筑了“三网一平台一热线”,在各星级酒店安装了触摸式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建设了威海目的地旅游服务系统,威海旅游公共服务网PC版和手机版完成上线运行,完成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信息电子认证;市县旅游集散中心建成,高速路及城市主干道一级旅游标识系统建立,旅游发展环境及配套设施水平稳步提高。(二)成功经验 1. 坚持政策引导,顶层设计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我市提升“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内涵的重要手段,推动“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的有力抓手,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先

20、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威海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威海市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威海市招徕地接游客奖励办法、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大发展。2.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发展 从2010年以来市里就成立了52个部门组成的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为进一步强化我市旅游主管部门综合协调职能,2016年9月将威海市旅游局更名为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进行全域旅游调研,并召开全市全域旅游大会,确定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购物美食旅游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3. 坚持品牌延续,产品支撑 坚持“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总体定位,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以品牌为市场号召力,以线路为支撑,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持续推进A级景区、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旅游强镇、强村、汽车露营地的建设,强化星级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推出旺季观光巴士、“礼尚威海”旅游商品品牌及旗舰店,系统打造威海旅游目的地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环评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