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十五”期间通过调整,纸及纸板产品开始向适应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新闻纸、高档文化办公用纸、涂布纸及涂布包装纸板、牛皮箱纸板、中高档生活用纸等市场急需或短缺的产品得到较快发展,缓解了供需矛盾。中高档产品比重由“九五”时期的 45%提高到 60%以上。 (四)企业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造纸企业重组力度加大,多个有实力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省跨地区收购兼并,向集团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批生产技术装备先进、产品信誉好、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造纸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在深、沪两地上市的造纸企业有 26 家,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得到快速发
2、展。与此同时,民营、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16力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造纸业稳定发展的生力军,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2005 年,年产 10 万吨以上造纸企业 90 余家,其中年产能 30 万吨以上造纸企业 25 家,年产能 100 万吨以上的造纸企业 7 家,行业前二十名企业的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全部企业上述指标的比重分别为 29.2%、32.6%和 41.9%。“十五”期间,前二十名企业产量增加量占总产量增加量的 44.1%,并呈逐步扩大趋势。 (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资源消耗进一步降低 “十五”期间,我国造纸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环保部门加大了环境监测
3、和对污染问题的查处力度,关停了 1500 多家能耗高、污染大的制浆造纸企业。在产量增长高达 83.6%的情况下,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由 2000 年的 35.3 亿吨略增至 2005 年的 36.7 亿吨,占全国重点统计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则由 18.6%降至 17.0%,其中达标率由 53.7%增至 91.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 287.7 万吨降至 159.7 万吨,占全国重点统计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比例由 44.0%降至 32.4%。造纸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发展势头良好。“十五”期间,我国造纸工业的资源消耗有所降低,吨浆、纸及纸板平均综合能耗由 1.5
4、5 吨标煤降至 1.38 吨标煤,吨浆、纸及纸板取水量平均由 139 吨降至约 103 吨。由于加大了废纸回收利用,吨纸及纸板消耗原生纸浆由平均 541 千克降至 427 千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不合理,规模效益水平低 2005 年世界木浆厂(不含中国)平均规模为 20 万吨,我国拥有木浆制浆能力的企业 50 余家,平均规模仅为年产 10 万吨,17达到世界平均规模的企业只有 4 家。世界造纸企业(不含中国)平均规模为年产 8 万吨,我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仅为 1.9 万吨,达到世界平均规模的企业只有 80 余家。与世界前十位的纸业公司比较,我国前十名的造纸企业产量总计仅为其十分之
5、一,销售额总计仅为其百分之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大型集团少、强势企业少,大部分制浆造纸企业规模过小。这种状况使得企业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限制了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污染的有效防治。 (二)优质原料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 随着纸及纸板消费的增长和现代造纸工业产能的迅猛增加,国内纤维原料供需矛盾突出,缺口逐年增大。2005 年我国纸浆消费总量 5200 万吨,其中木浆 1130 万吨,非木浆 1260 万吨,废纸浆 2810 万吨,分别占纸浆消费总量的 22、24和 54。国际造纸工业纸浆消费总量中原生木浆比重平均为 63,而我国木浆消耗中国产木浆比例一直仅为 7%左右
6、。从进口依存度看,2005 年我国进口木浆 759 万吨,进口废纸 1703 万吨,进口木浆和进口废纸占原料总消耗量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22.6%提高到 40.8%。若将进口商品木浆、废纸折合成纸和纸板再加上直接进口的纸和纸板,我国 2005 年 5930 万吨的总消费中约 47%要依靠进口,影响造纸工业健康持续发展。林纸一体化发展虽已形成共识,但仍属于起步阶段。 (三)资源消耗较高,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造纸工业不合理的原料结构和规模结构以及较低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了我国造纸工业的水、能源、物料的消耗较高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就吨浆纸综合能耗和综合水耗来看,国际上先进水平为吨浆纸综合能耗 0
7、.91.2 吨标煤,综合取水量 3550 立18方米,我国除少数企业或部分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外,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为 1.38 吨左右标煤,综合取水量平均仍处于 103 立方米左右高位。2005 年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 36.7 亿吨,约占全国重点统计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17.0%,COD 排放量 159.7 万吨,占全国重点统计企业 COD 排放总量的 32.4%。其中草浆生产线有碱回收装置的产量仅占草浆总产量的 30.0%,草类制浆 COD 排放量占整个造纸工业排放量的 60%以上,仍然是主要的污染源。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依然很大、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四)装备研发能
8、力差,先进装备依靠进口 “十五”期间,除了部分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木纤维制浆技术及装备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外,我国制浆造纸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制造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国内造纸企业与制浆造纸装备制造企业未能成为研发的主体,产、学、研、用未能形成合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很弱。制浆造纸技术装备研究主要以非木浆为主,装备制造业目前仅能提供年产10 万吨漂白化学木(竹)浆及碱回收成套设备,年产 10 万吨以下文化纸机以及年产 20 万吨箱纸板机等中小型设备。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大型先进制浆造纸技术装备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五)外资利用结构有待优化,统筹协调发展任务紧迫 “十五”
9、期间,外资企业进入我国造纸产业,促进了结构调整、产品优化、管理水平提高,并缓解了资金压力。在当前我国木浆等造纸原料主要依靠进口,而国内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与国外大型造纸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仍应合理利用外资,鼓励外资与中国企业共同在国内建设大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鼓励外资企业从国外进口木片原料在国内制浆,加19快淘汰小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防止出现垄断现象。 1 150000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 (试行)(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52015 年年 8 8 月月 XX/T XXXXXXXXX I 目 次 1 范围 . 1 2 规
10、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及定义 . 1 4 总则 . 2 4.1 目的 . 2 4.2 任务 . 2 4.3 工作程序 . 3 4.4 基本准则 . 3 5 资料收集利用 . 4 5.1 地理地图资料准备 . 4 5.2 资料收集利用 . 4 5.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 4 5.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 5 5.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 5 5.6 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 6 6 野外踏勘 . 6 7 设计编审 . 6 7.1 设计书编写 . 6 7.2 设计审查 . 7 8 调查内容 . 7 8.1 填图单位划分与调查 . 7 8.2 地质构造调查 . 11 8.3
11、专项调查 . 11 9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 13 9.1 测制目的 . 13 9.2 布设原则 . 14 9.3 剖面类型及测制内容 . 14 9.4 测制精度要求 . 15 10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 16 10.1 部署原则 . 16 10.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 17 11 测试鉴定要求 . 17 12 资料整理 . 18 XX/T XXXXXXXXX II 12.1 野外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整理 . 18 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 18 12.3 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 . 18 13 综合(专题)研究 . 19 14 野外验收 . 19 14.1 野
12、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 19 14.2 野外验收要求 . 19 15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 20 15.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 20 15.2 成果图件编制 . 21 15.3 报告编写. 21 16 数据库建设要求 . 22 16.1 原始资料数据库 . 22 16.2 最终成果数据库 . 22 17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 22 17.1 提交成果评审资料要求 . 22 17.2 成果评审要求 . 22 17.3 资料归档要求 . 2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 2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区域
13、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 29 XX/T XXXXXXXXX 1 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 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成果验收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例 DZ/T0001-1
14、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DZ 0004-1991 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 000) DZ/T 0011-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 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 000) 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 0171-19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 DZ/T 0246-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ZB/T D10004-1989
15、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D 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中地调总函20152号 150 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地质填图、填图)是地质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 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 同时又是一项由国家有计划部署和实施的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基础 性、公益性地质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涉及地学的各个领域, 其进展情况与研究程度的高低, 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 工作和地质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的标志, 也是制约国家对地下资源潜力预测和地质
16、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能 力的重要因素。所提交的成果图件报告名称前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 XX/T XXXXXXXXX 2 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和成果, 不仅促进了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勘查工作的发展, 而且也广泛 为国防、冶金、煤炭、石油、化工、轻工、建材、水电、交通、铁道、海洋、农林、地震、环保、旅游 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全社会利用。 3.2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 根据对地质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在150 000比例尺图幅为单位部署的工作区内,运用当代地质 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 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通过区域地质填图和科学研究 相结合,对区域内的地层、岩石、岩
17、体、构造、矿化等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阐 明区域内各地质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地质发展史。 与此同时, 对区域内岩石分布以及地球化学 场、地球物理场进行调查,对矿点(矿化点)和各类主要异常进行检查,圈出成矿远景区和找矿有利地 段,编制相应图件。 3.3 数字填图技术 基于GIS、GPS、RS技术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化获取,成果的一体化处理、组织、 管理和表达的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技术。 4 总则 4.1 目的 4.1.1 地质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基本的核心和内容。扩大和更新地质图,提高和改善区域填图 覆盖水平,为资源评价、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促
18、使地质填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 查工作在国土综合理用和整治及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面向社会需求,服务领域扩大。侧重 于长远的、 战略性和基础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及探索性研究, 使战略研究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更紧密结合 起来,加强地质填图和基础数据库的工作。 4.1.2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先导,在综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创新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 法需要的基础上, 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地学发展趋向, 注意工作部署规划的超前性。 根据急需程度, 优先部署在重点地区,着重解决区内主要的基础地质问题,查明矿产、能源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质 条件,服务于国家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地球科学
19、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1.3 强调区域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地表地质与深部地质相结合。 在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 发挥区域地质调查的优势,针对调查区地质构造、地质地貌特点等采用相应的调查方法,使其所形成的 成果,为深入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环境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背景资 料。进而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建立一完整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体系。 4.2 任务 4.2.1 部署在成矿远景区带的图幅, 主要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 研究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着重解决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 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成矿有利地段; 部署在中心城市及其周
20、围 地区的图幅,主要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对城市地 区的矿产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调查等提供地质背景资料, 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 系密切的基础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部署在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经济建设区的图幅,主要任务除必要的区 XX/T XXXXXXXXX 3 域地质工作和可能的矿产地质工作以外, 侧重区域地壳稳定性及灾害地质、 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地质背景 资料总结。 4.2.2 在全面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填制 150 000 地质图等
21、相关专题图件,着重查 清区域成矿(能源)地质背景,为国家科学合理规划和部署矿产(能源)勘查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环 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旅游地质等专项调查,为国土资源规 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球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 地质信息。 4.3 工作程序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织队伍、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 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报告编写、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 据库)建设、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
22、有 机整体。 4.4 基本准则 4.4.1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 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 4.4.2 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 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4.4.3 在找矿远景区为区域矿产调查布设的图幅,要在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研究基础 上,充分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相 关的地质信息(成矿要素),加强与成矿相关的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
23、的提取。分析区域成 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为国家科学合理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4.4.4 加强重要成矿带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综合研究工作,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综合 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等资料,分析地质作用与成矿关系,编制专题图件 (如建造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侵入岩浆构造图、火山岩相构造图、变质建造构造图等),反映区域 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 4.4.5 对部署在成矿区带的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图幅, 尚未进行过正规 150 000 区域性物化探 测量,视情况开展 150 000 水系沉积物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及必要的
24、高精度磁测、重力激电法等 测量工作。 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 深化对重点成矿背景和成 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具体工作方法和精 度、以及应提交的成果图件(数据)等参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并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4.4.6 对于植被、黄土、风沙堆积或残坡积连续覆盖的丘陵山区和冲积、洪积平原区,覆盖层面积占 图幅面积 30%以上的地区,应参照 150 000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来开展工作,并在图幅设计书 中将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工作量安排、应提交的系列成果图件(数据)等加以明确。 4.4.7 除进行翔实的基础
25、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 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要开展相应的地质背景专项调查, 具体调查内容应在 任务书和设计书中予以明确。 4.4.8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多途径、多角度解决调查 区内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4.4.9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采用 150 000 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 24 幅), 应用数字填图技术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 34 年。 XX/T XXXXXXXXX 4 4.4.10 对地质复杂程度、 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
26、不同的地区, 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 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4.4.11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并保持项目负责 和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项目负责应承担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专业综合素质高。项目组构成应有 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专业技术骨干人员。一般一个 2 幅联测项目组应由 56 名地质技术骨干组 成。4 幅联测的项目组应由 810 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 5 资料收集利用 5.1 地理地图资料准备 5.1.1 150 000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
27、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 的 150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 1 25 000(矢量化)地形图。 5.1.2 如调查区没有 125 000 比例尺地形图, 可采用 150 000 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 1 25 000 (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搜集补充有关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现势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 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 5.1.3 如调查区无 150 000 比例尺地形图(如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可选用年代最新的、拍摄时 冰雪覆盖程度最低、无云层遮盖、分辩率 1m 左右的遥感数据,编制成正射图像(数据),
28、补充经纬网 和有关地名,作为地形图(数据)和野外工作底图,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使用。 5.2 资料收集利用 5.2.1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现状。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找出存在的主要 问题,并将所搜集并分析利用的前人资料储存在数据库中,科学地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 5.2.2 系统收集调查区已有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综合或专项调查报 告、专著(如地质志、矿产志、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地层典等)、科研论文等。 5.2.3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各种实
29、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 石薄片等。对不同时期形成的资料,要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5.2.4 尽可能收集调查区已有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采样位置、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 了解的基础上,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合理利用。 5.2.5 尽可能收集与本图幅调查相关的各种地学数据库资料,如 1200 000、1250 000 地质图空 间数据库,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成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预测数据库, 1200 000、150 000 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 国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
30、等。 5.2.6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 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5.3 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5.3.1 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处 理和制图,为解决调查区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提供空间信息。 5.3.2 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 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 XX/T XXXXXXXXX 5 5.3.3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
31、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 足区域地质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 5.3.4 在找矿远景区必须系统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和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研究成矿地质背景 与成矿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5.3.5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 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矿化蚀变信息,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 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流、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5.3.6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背景
32、图层。遥感地质解 译应贯穿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过程。 5.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5.4.1 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物 探测井和放射性等资料。 应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 配合区域地质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 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的地球物理信息。 5.4.2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和综合评述。 5.4.3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相应比例尺 的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如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 的
33、基础上,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 部典型地段的三维地质构造格架图)。 5.4.4 对找矿远景区取得的 150 000 高精度磁测和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 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 的求取等数据处理。 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 结合区域地质矿 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 5.4.5 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 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
34、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 5.4.6 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 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与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合理反映区域地质矿产解译分 析成果。 5.5 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5.5.1 全面收集和应用调查区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地球化学(化探)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分析调查区 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 5.5.2 对于化探原始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 正确利用。 5.5.3 在找矿远景区,应系统整理化探资料,按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采样点位图、原始数据图、地球化 学图、地球化
35、学异常图、异常剖析图及其它专题解释图件。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 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 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进一步开展矿产调查工作的建议。 5.5.4 系统整理重砂矿物资料,在开展重砂矿物共生组合、标型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含量和空间分 布规律等综合研究基础上,编制有关图表,如重砂矿物分布图、圈定有用重矿物异常扩散晕,进行异常 的解释和推断;分析重矿物来源,排除非矿异常,确定因矿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标志。 XX/T XXXXXXXXX 6 5.5.5 充分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加强对调查区第四系分布区的环
36、境地质背景调查,具体内容是: 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 化学分布特征; 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5.6 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5.6.1 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岩芯编录资料;尽可能收集岩心实物资料,如岩芯岩性 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对岩芯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芯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 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 5.6.2 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 矿(化)带、矿(化)体、第四系等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在数字调查系统钻
37、孔录入模块中进行详细 编录。通过钻孔资料综合利用,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格架和了解深部地质体的基本特征。 6 野外踏勘 6.1 在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 6.2 针对基础地质调查,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 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 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 6.3 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重要构造带的路线为主。对重点 地段应进行全面踏勘, 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
38、, 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 析测试,了解矿化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 6.4 对调查区已知的不同类型的矿化线索,必须进行实地踏勘。对有较高工作程度和较多矿产地的地 区,应通过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产地进行全面踏勘,详细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工作 程度,以往评价存在问题等情况。 6.5 在环境和灾害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环境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穿越和追 索路线相结合,重点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踏勘。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 集区、高速公路和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应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踏勘。 6.6 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地层出露齐全、层
39、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和岩体剖面测制, 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 6.7 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 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资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6.8 通过踏勘,在对现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 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7 设计编审 7.1 设计书编写 7.1.1 根据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地理条 件,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 7.1.2 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 目的
40、任务;地质和地理概况;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 矿产和环境问题;填图单位的初步划分;调查内容和实物工作量;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 队伍组织;实施步骤;年度计划;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物化遥 XX/T XXXXXXXXX 7 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 见附录 A。 7.1.3 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 46 个月内完成, 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设 计书是进行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7.1.4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客
41、观可行。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修 改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7.2 设计审查 7.2.1 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 6 个月内进行。设计审查前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初审。 7.2.2 按项目主管部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组织设计审查。 7.2.3 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 评审会的前 10 天送达评审员。 8 调查内容 8.1 填图单位划分与调查 8.1.1 沉积岩 8.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 8.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填图单位要划分到
42、组,组内必须划分到段并进行翔实填绘。 8.1.1.3 在段内必须详细划分出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 含矿层、 蚀变带、 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黑色页岩层(烃源岩层)、硅质岩层、微生物 岩层、砾岩层、滑塌沉积层、生物礁、生物滩沉积层、岩舌、岩楔、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作为非正式 填图单位填绘在图上。 8.1.1.4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 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 在充分利用最新成果资料的基础上, 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 完善、 优化。 8.1.1.5 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
43、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 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 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8.1.1.6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特征、 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征、蚀变特征、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 产状、厚度等资料。 8.1.1.7 对含化石的沉积地层,每个填图单位组或段必须要详细采集足够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确定 地层时代,利用指相化石恢复沉积环境,为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和沉积相分析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8.1.
44、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基本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产状,注意收集有关沉 积成矿作用和成矿要素的资料。 8.1.1.9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 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 用等,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8.1.1.10 确定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分布范围、总体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 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 演化规律。 XX/T XXXXXXXXX 8 8.1.1
45、.11 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恢复。 8.1.1.12 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可视情况编制 150 000 或更大比例尺的 (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图面主要表示:编图所依据的剖面点和剖面柱状图;沉积相和沉积亚相及其主 要岩石组合;沉积等厚线;古地理单元;盆地构造;矿(化)点或含矿层;重要化石分布点及名称;物 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古水深、古盐度、古纬度、古气侯带等。 8.1.2 火山岩 8.1.2.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8.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本标准 8.1.1 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 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 建立岩石地层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