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

上传人:刘岱文 文档编号:468424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JB-T 8640-1997 额定电压 26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附件型号编制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K 33 JB /T 87921998 接 触 器 式 继 电 器 1998-07-17 发布 1998-12-01 实施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发 布 http:/前 言 本标 准贯 彻了 GB/T 14048.193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总则和 GB 14048.593低压开 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第一部分 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 本标准增加的新特性和新试验有: a) 弹性部件的耐老化性能及试验; b) 耐热性能及试验; c) 抗锈性能及试验; d) 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项目及试验; e) 通断操作过电压及试验。 考虑行业实际状况,本标准只给出通用的性能或范围,

2、以便各系列的产品标准加以具体化。 本标准由成都机床电器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沈阳二一三机床电器厂。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水二一三、北京、长江、长沙等机床电器厂和浙江耀华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敏光、张敏宏。 JB/T 8792 1998 http:/1 1 范围 本标 准规 定了( JZ C 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通用的分类与命名(型式、参数) 、技术要求、试验方 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 准适 用于(JZ C 系列 ) 接触器式继电器 (以下简称继电器) , 该继电器在交流 50 Hz (或 60 Hz) , 电压至 380 V 及直流电压至 220 V的控制电路中,

3、作控制各种电磁线圈,以使信号放大或将信号传递给 有关控制元件之用。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继电器: a) JZC1 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 b) JZC2 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 c) JZC3 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 d) JZC4 系列接触器式继电器。 各系列的派生品种或规格,可由制造厂制定符合本标准通用要求的产品标准(即企业标准)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2423.1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A:低温试验方法 GB/

4、T 2423.4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 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 2828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B/T 2900.1892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GB 420784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 GB/T 4942.293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 5169.485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灼热丝试验方法和导则 GB/T 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第 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38492 机电产品包装 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048.19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总

5、则 GB 14048.49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低压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 GB 14048.593 低压开并设备和控制设备 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第一部分 机电式 控制电路电器 JB 292481 机床电器型号编制方法 JB 328483 电机、电器产品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ZB K30 00290 机床电器噪声的限值及测定方法 国家机械工业局 1998- 07-17 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接 触 器 式 继 电 器 JB/T 87921998 1998-12-01 实施 http:/ JB/T 87921998 2 3 术语、符号、代号 本标准采用的

6、术语、符号、代号符合 GB/T 2900.18、GB/T 14048.1、GB 14048.4 和 GB 14048.5 的有关规定。 4 分类与命名4. 1 分类 4. 1. 1 按触头基本组合方式(推荐)分: a) 4NO +0N C 或 0N C+4NC; b) 2NO+2NC; c) 4NC+4N C。 其他组合方式及有无带触头模块由产品标准具体规定。4. 1. 2 按控制电路电源种类分: a) 交流操作; b) 直流操作。 4. 1. 3 按安装方式分: a) 螺钉固定式; b) 导轨式。 4. 2 特性 4. 2. 1 额定电压 a) 额定绝缘电压 U i 为 660 V。 b)

7、额定工作电压 U e 为 AC:380、220 V;DC:220 V。 c) 额 定控制 电源 电压 U S 为 AC:50 Hz 24、48、110、22 0、380 V;DC:24、48、11 0、220 V。 4. 2. 2 额定电流 a) 约定发热电流 I th 为 10 A 或由产品标准规定; b) 额定工作电流 I e 由产品标准规定。 4. 2. 3 操作频率 额定操作频率为 1200次/h,或由产品标准规定。 4. 2. 4 额定工作制 a) 八小时工作制;b) 不间断工作制; c) 间断工作制,推荐负载因数(通电持续率)为 40%。 4. 2. 5 使用类别 AC15或 DC

8、13。 4. 3 结构型式 继电器为开启式,触头为双断点,动作机构为直动式。 4. 4 型号 继电器的型号命名应符合 JB 2924 有关规定。 4. 5 尺寸 继电器的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由产品标准规定,或由有关技术文件给出。 JB/T 87921998 3 5 技术要求 5. 1 正常工作条件和安装条件 5. 1. 1 正常工作条件 5. 1. 1. 1 周围空气温度 GB/T 14048.1中 6. 1 . 1 适用。 5. 1. 1. 2 海拔 GB/T 14048.1中 6. 1 . 2 适用。 5. 1. 1. 3 大气条件 a) 湿度 GB/T 14048.1中 6. 1 . 3.

9、 1 适用。 b) 污染等级 继电器周围微观环境污染等级为“污染等级 3” 。 5. 1. 2 安装条件 5. 1. 2. 1 安装类别 继电器安装类别为“安装类别” 。 5. 1. 2. 2 安装a) 安装角度 安装面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超过5 。 b) 安装方式 采用螺钉安装或扣装在 TH 357.5 型安装轨上。 5. 2 结构要求 5. 2. 1 材料 继电器应选取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适用材料,并应满足有关的试验要求。 a) 弹性部件的耐老化性能 由橡胶、聚氯乙烯(PVC)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应具有耐老化性能。 b) 耐湿性能 继电器应具有适应正常工作条件中可能发生的湿度作用的能力,耐

10、湿性能详见 5.3.9。 c) 耐热性能 继电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中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下应无有害的损伤。 d) 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 绝缘材料部件应具有抗非正常热的性能和通过着火危险试验。 e)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绝缘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应满足 CTI100。 f) 抗锈性能继电器除电磁铁外,其他黑色金属件应具有防锈保护。 5. 2. 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a) 电气间隙应不小于 8 mm; b) 爬电距离应不小于 10 mm。 5. 2. 3 接线端子 JB/T 87921998 4 5. 2. 3. 1 结构要求 a) 接线端子的结构应保证良好的电接触和预期的载流能力,其所有接触和载流部件

11、都应由导电金 属制成,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b) 接线端子采用螺钉与导线连接以确保持久地维持必要的接触压力; c) 接线端子的结构应在适当的接触面间能压紧导线,而又不会损伤导线和端子; d) 接线端子的结构应不允许接入导线移动或者它们移动不应有害于电器的正常运行或不应使绝缘 电压降低。 5. 2. 3. 2 连接导线的能力 接线端子应能连接一根或两根的软线或硬线,导线最大截面应不小于 6.2.4 中表 8温升试验规定的 导线截面,而相同导线类型的最小截面应至少比温升试验规定的小两个等级的标准截面尺寸。5. 2. 3. 3 接线端子的连接 接线端子在安装时应容易进入并便于接线。 5. 2. 3

12、. 4 接线端子的标志与识别 继电器接线端子的标志应符合 GB 14048.4 的附录 B规定,并能清楚和永久地识别。 5. 2. 4 外壳防护等级 继电器外壳防护等级一般为 IP00。 5. 3 性能要求 5. 3. 1 动作性能 在周围空气温度为5+40范围内,对继电器吸引线圈施以额定控制电源电压 U S ,使其发热至 稳定状态时,继电器应能在(85% 110%)U S 范围内任何电压下可靠地闭合。其释放电压则既不高于 75%U S ,又不低于 20%U S (对交流)或 10%U S (对直流) 。 5. 3. 2 温升 继电器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各部件的温升不超过表 1 的规定。 表 1

13、 部件 材 料 极限允许温升 K 测量方法 吸引 线圈 绝缘材料耐热等级 A E B 85 100 110 电阻法 触头 银及银基合金 以不损害相邻部件正常工作为限 铜及铜合金及其它金属 65 接线 端子 铜镀银或镀镍 70 热电偶法 5. 3. 3 介电性能 继电器的绝缘应能承受 2 500 V 历时 1 min 的工频耐压试验。 5. 3. 4 接通和分断能力 a) 正常条件下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见表 2。 JB/T 87921998 5 表 2 接 通 分 断 操 作 参 数 使用类别 I/I e+5% 0 U /U e+5% 0 co s T 0.95I c /I e+5 % 0 U r

14、/U e+5 % 0 cos T 0.9 5操 作 循 环 次 数 1 )每分钟 操 作 次 数 通 电 时 间 s AC1 5 2)10 1 0.30.05 1 1 0.30.05 0.05 DC13 1 1 20 0 0 % 15 + ms 1 1 20 0 0 % 15 + ms 6050 6 0.2 1)头 50次操作循环应在U/U e =1 .1条件下进行。 2)电流从接通电流值降到分断电流值需一适当的时间,例如: 0 .05 s。 b) 非正常条件下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见表 3。 表 3 接 通 分 断 操 作 参 数 使用类别 I/I e +5 % 0 U/U e +5% 0 cos

15、 T 0.9 5 I c /I e +5% 0 U r/U e +5% 0 cos T 0.95 操 作 循 环 次 数 每分钟 操 作 次 数 通 电 时 间 s AC15 10 1.1 0.30.05 10 1.1 0.3 0 .05 0 .05 DC13 1.1 1.1 200 0 % 15 + ms 1.1 1.1 200 0 % 15 + ms 10 6 0.2 5. 3. 5 机械寿命 继电器的机械寿命推荐应不低于 1010 6 次。 继电器派生品种的机械寿命由产品标准另行规定。 5. 3. 6 电寿命 继电器的电寿命推荐应不低于 110 6 次。电寿命试验条件见表 4。 继电器派

16、生品种的电寿命由产品标准另行规定。 表 4 接 通 分 断 使用类别 I/I eU /U ecos T 0.95I c /I eU r /U ecos T 0.95通电时间 s AC15 10 1 0.70.05 1 1 0.40.05 1) DC13 1 1 20 0 10 % ms 1 1 20 0 10 % ms 0. 2 1)接通条件下的通电时间应不少于 0.06 s。一个操作周期内的等效发热电流应不大于 10 A。 5. 3. 7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 本标准推荐继电器采用 RT 1 6(NT0010)熔断器或类似其保护特性的熔断器或断路器进行保护时, 应能承受预期短路电流为 1000A

17、(有效值) 、cos为 0.50.7试验电流的考核,或由产品标准规定。 5. 3. 8 通断操作过电压 a) 继电器产生的通断操作过电压应不高于最低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并且继电器不应受到高于其额 定冲击耐受电压的外来过电压的作用。 b) 继电器在不同的额定工作电压下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和通断操作过电压的推荐值见表 5 。JB/T 87921998 6 表 5 额定工作电压U eV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 impkV 通断操作最高过电压 kV 220 1.5 0 380 2.5 0 (660) 6 .00 4.0 0 5. 3. 9 耐湿性能 继电器应能承受表 6所示的试验条件,周期为 6d 的交变湿热

18、试验。 试验后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5 M , 并能承受 2000 V 历时 1 min 的工频耐压试验, 而无击穿或闪 络现象,且泄漏电流应不大于 50 mA。 表 6 阶段 温 度 相 对 湿 度 % 持 续 时 间 h 升 温 25 40 901 00 (试品表面凝露) 3 0.5 高温高湿 402 9096 9 0.5 共 12 降 温 40 25 95 36 低温高湿 253 95100 69 共 12 5. 3. 10 耐低温和高温性能 a) 继电器应能承受 GB 2423.1 中试验 Aa:严酷程度:2 53,持续时间 16 h 的试验。 b) 继电器如经过 5.2.1c)的

19、耐热试验,则不再进行高温性能试验。 5. 3. 1 1 噪声继电器在控制电源电压为(85%110%)U S 范围内正常工作时,在距离 0.5 m处,测量其噪声应在 40 dB(A)以下。 5. 3. 12 零部件质量 a) 继电器的黑色金属零件,除电磁铁外,均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 b) 继电器的金属零件不得有裂纹、气泡及镀层脱落等现象; c) 塑料零件表面应光滑,不得有夹生、开裂、气泡、麻点及严重划伤等现象。 5. 3. 13 装配质量 a) 继电器的连接螺钉应紧固,应无松动现象; b) 触头支架及卡轨安装的滑块动作灵活可靠,不得有卡住现象。 6 试验方法 继电器的试验方法,除本标准有补充规定

20、外,均应按 GB/T 14048.1 和 GB 14048.5 的有关要求进 行。 6. 1 验证结构要求 6. 1. 1 弹性部件的耐老化试验 a) 试验方法 用 5.2.1 a)规定的弹性部件进行试验,每种(项)试验两件。 JB/T 87921998 7 试验推荐在电加热室中进行,其大气压力和成分同周围空气一样并能自然循环通风,室内温度应为 702。试品应存放室内 10 天,试后试品应存放在室温和相对湿度在 45 %5 5 %环 境中不少于 24 h。 b) 试验结果判定 目测试品应无变化,表面无龟裂、收缩等影响继续使用而又无材料变粘或出油现象。 6. 1. 2 耐热性能验证 继电器的耐热

21、性能验证 GB/T 14048.193 中 8.1.3 适用。6. 1. 3 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试验 绝缘材料部件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试验采用灼热丝试验方法,详见 GB 5169.4。 a) 对支持或固定载流件的零部件应采用 96 0 15灼 热丝 顶端 温度, 持续时间 30 s1s, 每种 (项) 试验两件。 b) 对不支持及载流件接触的零部件应采用 65010灼热丝顶端温度,持续时间 30 s1s,每 种 (项)试验两件。 c) 试验结果按 GB 5169.4要求判定。 6. 1. 4 抗锈性能试验 a) 试前处理 试验前试品(黑色金属部件)应在化学去油剂(如纯汽油)中浸泡搅动 10

22、min,除去所有油污。 b) 将被试品浸入含氯化铵 10%的溶液中 10 min,水温控制为 205在甩掉试品上的水滴后, 放入温度为 20 5 并充满了饱和蒸汽(相 对湿度 100% )的箱 中存放 10 min ,然后再放在温度为 100 5的加热箱中 10 min,每种(项)试验两件。 c) 试验结果判定 检查被试品应无锈迹,但如有可擦去的黄锈斑和尖端上锈点可允许不计。 6. 1. 5 绝缘材料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测定 绝缘材料试样经受 50滴标准电解液而没有发生漏电起痕的最大电压(用 V表 示)为 材料的 CTI 值。 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判定见 GB 4207。 如从绝缘材料厂或

23、其他可靠方面获得的 CTI值符合本标准 5.2.1e)的 要求时,可取代此项试验。 6. 1. 6 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试验 6. 1. 6. 1 接线端子的机械强度试验 a) 试验采用最大允许截面的导线进行。每个接线端子接上和拆下导线各 5 次,每次试验应更换新 的导线。试验应在两个接线端子上分别进行。拧紧力矩按表 7 规定值的 110%进行试验。 表 7 螺 纹 直 径 mm 标准值 直径范围 拧 紧 力 矩 N m 3.5 3.23.6 0.8 4.0 3.64.1 1.2 5 4.15.3 2.0 6 5.36.0 2.5 8 6.08.0 3.5 10 8.010.0 4.0 JB/T

24、 87921998 8 b) 试验中,压紧件和接线端子都不应松掉。试后,接线端子不应有影响继续使用的损坏。 6. 1. 6. 2 导线的偶然松动和损坏试验(弯曲试验) a) 连接导线采用 PVC绝缘导线,其根数、截面积按 5.2.3.2的规定; b) 试验方法按 GB/T 14048.193中的 8.1.8.3; c) 试验过程中,导线应既不脱出接线端子又不在近夹紧件处折断。 6. 1. 6. 3 拉出试验 经 6.1.6.2 弯曲试验后,应把被试电器上每根经过弯曲试验的导线立即按 GB/T 14048.193 中的 8.1.8.4进行试验。 试验过程中,导线既不脱出接线端子又不在近夹紧件处拉

25、断。 6. 1. 6. 4 导线接入能力试验 接线端接入最大非预制圆导线能力试验按 GB/T 14048.193 中的 8. 1 . 8. 5 进行。 6. 1. 7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继电器的外壳防护等级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判定按 GB/T 4942.293 中的第 8章和第 9 章。 6. 2 验证性能要求6. 2. 1 试验程序 继电器应有能承受顺序(程序)试验的考核。应按下述试验程序进行试验: 试验程序 1(第 1组样品) 验证动作性能及动作性能极限。 试验程序 2(第 2组样品) N o . 1试验:温升试验; N o . 2试验:介电性能试验(含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N o

26、. 3试验: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试验。 试验程序 3 (第 3 组样品)非正常条件下接通与分断能力试验。 试验程序 4(第 4组样品) 正常条件下接通与分断能力试验(含通断操作过电压试验) 。 试验程序 5(第 5组样品)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性能。 试验程序 6(第 6组样品) 电寿命试验。 试验程序 7(第 7组样品) 机械寿命试验。试验程序 8(第 8组样品) No . 1 噪声试验; No . 2 耐湿性能试验; No . 3 耐低温(和高温)性能试验。 6. 2. 2 一般试验条件 a) 试验用的继电器必须是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指导生产制造的。 b) 试验中继电器应按正常工作条件

27、和安装条件安装。试验应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6. 2. 3 动作性能试验 a) 试验条件JB/T 87921998 9 继电器进行试验时应处于最不利的位置,试验电源电压波动在继电器通电前后应不大于 5%,触头 电路不通电。 b) 试验方法 吸合电压是在周围空气温度+40, 试品 线圈在 100%U S 下持续通电达到稳定温升后进行的;释放 电压是在周围空气温度 5 ,试品冷态下进行的。吸合动作次数为 20 次,释放动作次数为 5 次。出厂试验可在周围空气温度为室温时采用等效方法处理进行,但试品在室温中放置不少于 8 h。出 厂试验吸合动作次数和释放动作次数不低于 5 次。 对于直流操作继电器,

28、每次试验后要改变外施电压的极性。 c) 试验结果判定 继电器的吸合电压极限值和释放电压极限值应符合 5.3.1 的规定。 6. 2. 4 温升试验 试验连接导线应用单芯聚氯乙烯( PVC)绝缘铜线,截面按表 8 选取。 表 8 试验电流I范围 A 连接导线截面 mm 208 1.0 812 1.5 6. 2. 4. 1 线圈温升试验 a) 线圈温升试验按八小时工作制进行时,触头通以约定发热电流,施以额定控制电源电压; b) 线圈温升试验按断续周期工作制进行时,触头不通电,在额定操作频率和额定负载因数下,施 以额定控制电源电压; c) 试验结果按表 1 判定。 6. 2. 4. 2 触头温升试验

29、 触头温升试验在通以约定发热电流下进行,其试验结果按表 1判定。 当触头、线圈按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试验时,其相互间的热效应对温升试验结果有影响时, 两者 的温升试验应同时进行。6. 2. 5 介电性能试验 a) 试验应在清洁和干燥的产品上进行。 b) 试验电压从小于二分之一电压开始,以约5 s 的时间逐步升至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历时 1min, 出厂试验可缩至 1s。试验中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且泄漏电流应不大于 50 mA。 c) 工频耐压的施加部位按 GB 14048.593 中 8.2.3.4的规定。 6. 2. 6 耐湿性能试验 a) 继电器耐湿性能试验方法按 GB/T 2423.493

30、中试验 Db; b) 试验结果判定按 5. 3 . 9 要求进行。 6. 2. 7 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 继电器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按 GB 14048.593 中的 8.2.3.5.1 8.2.3.5.3 和 8.2.3.5.5。 6. 2. 8 通断操作过电压测量 a) 继电器的通断操作过电压测量按 GB 14048.593 中的 8.2.3.5.2和 8.2.3.5.4,应在型式试验项目 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中验证; JB/T 87921998 10 b) 过电压的测量在触头的负载两端进行,并应符合表 5的要求。 6. 2. 9 机械寿命试验 a) 试验方法按 GB 14048.593 中

31、的 8.2.3.6.1; b) 试验后,继电器应仍能满足 5. 3 . 1 的动作性能要求。 6. 2. 10 电寿命试验 a) 试验方法按 GB 14048.593 中的 8.2.3.6.2,试验应在额定操作频率下进行; b) 试验过程中应无持续电弧、相间飞弧和触头熔焊等故障。试后检查零部件无破坏性损伤,连接 导线及其零部件应无松动。试后继电器应能承受 5. 3 . 1 的动作性能和 5. 3 . 2 的温升及 2U i (至少 500V) 的介电性能试验。 6. 2. 1 1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试验a) 试验电路在额定工作电压下调整功率因数为 0.50.7和 1000 A预期短 路电 流,

32、试验电压为 1. 1U e , 触头处于闭合位置,由另一附加电器随意接通 3次,两次试验间隔时间不少于 3 min; b) 试后不得有影响正常操作的触头熔焊现象,并能承受 2500 V历时 1 min 工频耐压试验。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试验应在三个相同型式规格的继电器上同时进行试验。 6. 2. 12 噪声试验 试验 时继 电器按 5.3.11 要求在消声室中用声级计进行测量。常规检验可采用与标准样品比较法进 行,如果有争议时再用声级计测量。 6. 2. 13 耐低温性能试验 按 5.3.10a)的规定进行试验,然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h 以上达到温度稳定。 试后 应能 承受 5.3.3 的

33、介电性能试验和通过 5.3.1的室温下的动作性能试验;绝缘件无开裂、变形, 运动部件无卡死等现象。 7 检验规则 7. 1 继电器的检验和试验分为: a) 型式试验; b) 定期试验; c) 出厂试验:常规试验;出厂抽样试验。 7. 2 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继电器的设计和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型式试验是新产品研制投产前或产品转厂生产前在样品试制完成后必须进行的试验, 通常型式试验 只需 进行 一次 ,但当产品在设计结构、材料和工艺的变更可能影响其工作性能时,则需要重新进行有关 项目的试验。 7. 2. 1 型式试验项目 a) 弹性部件耐老化试验5.2.1a) ; b) 耐湿性能

34、试验5.2.1b)或 5.3.9 ; c) 耐热性能试验5.2.1c) ; d) 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试验5.2.1d) ; e) 抗锈性能试验5.2.1f ) ; f) 绝缘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CT I)测定5.2.1e) ; g) 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试验(5.2.3) ; JB/T 87921998 11 h) 外壳防护等级试验( 5. 2 . 4) ; i)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5.2.2) ; j) 动作性能试验(5.3.1) ; k) 温升试验(5.3.2) ; l) 介电性能试验(5.3.3) ; m) 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包括操作过电压测量) (5.3.4,5. 3 .

35、 8) ; n) 机械寿命试验(5.3.5) ; o) 电寿命试验(5.3.6) ; p) 额定限制短路电流试验(5.3.7) ; q) 噪声试验( 5.3.11 ) ;r) 耐低温和高温性能试验( 5. 3 . 10) ; s) 其他试验(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标志等) (按图样、5.3.12、5.3.13、 5.2.3.4、8.1 和 8.2) 。 7. 2. 2 试验规则 型式试验的继电器必须是正式试制的样品, 每个试验项目应不少于两台产品 (机械寿命试验按双 “3” 或单“8”方案的规定考核) ,所有规定的型式试验项目均应合格,才能认为继电器型式试验合格,若有 一台

36、一项不合格,允许对该项目按试品数量加倍复试,若复试中全部合格,则仍可认为型式试验合格; 若再出现一台一项不合格,则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技术措施重新进行该项试验,直至试验合格。型式试 验合格的产品才能提请鉴定。 7. 3 定期试验 继电器经型式试验合格后,进入稳定生产阶段,为检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应每隔 5年进行一次定期 试验。 7. 3. 1 定期试验项目 a) 抗非正常热和着火危险试验5.2.1d) ; b) 动作性能试验(5.3.1) ; c) 温升试验(5.3.2) ; d) 介电性能试验(包括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 (5.3.3、5.2.2) ; e) 接线端子的机械性能试验( 5.2.

37、3.1 ) ;f) 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包括操作过电压测量) (5.3.4、5.3.8) ; g) 机械寿命试验(5.3.5) ; h) 耐湿性能试验5.2.1b)或 5.3.9 ; i) 噪声试验(5.3.11) ; j) 其他试验(外形尺寸与安装尺寸、零部件质量、装配质量和标志等) (按图样、5.3.12、5.3 .13、 5.2.3.4、8.1 和 8.2) 。 7. 3. 2 试验规则 定期试验的继电器必须从出厂试验合格的成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每个试验项目应不少于两台试品 (机 械寿 命按 双 K 32 JB /T 8793 1998 工业机械 电磁起动器 1998-07-17 发布1998-12-01 实施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发 布 I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符号、代号 1 4 分类 1 5 特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国内标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