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

上传人:tike 文档编号:561624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PDF 页数:11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二二一年九月I目录第一章回顾与形势分析.1第一节“十三五”工作回顾.1第二节面临形势.3第二章总体要求.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主要原则.9第三节二三五年远景目标.10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10第三章坚持创新引领,强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4第一节优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14第二节实施重大战略,共保区域生态环境. 15第三节优化产业结构.18第四节优化能源结构.19第五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20第四章深化三水统筹,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23第一节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23第二节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流域保护治理27第三节持续

2、深化水污染治理.29第四节积极推动水生态恢复.31第五节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33第五章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34第一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34II第二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35第三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37第四节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39第六章加强协同控制,改善大气环境.42第一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42第二节分区施策改善区域大气环境.43第三节持续推进污染源治理.44第四节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48第五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49第七章推进系统防治,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51第一节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51第二节巩固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52第三节深入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

3、理.54第四节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55第五节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58第八章统筹生态保护与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62第一节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62第二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64第三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65第四节加强生态保护地监管.68第九章统筹风险防范,守牢环境安全底线.70第一节持续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风险防范能力. 70III第二节持续巩固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73第三节重视新污染物治理与无废城市建设. 75第四节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79第五节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管理. 81第十章提升监管能力,推动监督监管能力智慧化升级.85第一节进一步完善生态环

4、境监测网络建设. 85第二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能力. 87第三节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智慧化.90第十一章健全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93第一节健全党委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93第二节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95第三节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96第四节夯实企业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98第五节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100第六节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102第十二章开展全民行动,促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104第一节增强生态环保意识.104第二节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105第三节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106第十三章保障措施.108第一节加强组织实施.108IV第二节明确

5、任务分工.108第三节建设生态环保铁军.109第四节加大投入力度.109第五节强化考核评估.109第六节加强生态环境交流合作.1101第一章回顾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三五”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启最美丽省份建设新征程。 经过不懈努力,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三五”规划各项主要目标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和

6、成色彰显,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新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 围绕蓝天、 碧水、 净土 “三大保卫战” ,打响“8 个标志性战役” ,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 5 年保持 98%以上, 16 个地级城市连续 4 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 III 类以上,较基准年(2014 年) ,全省优良水体比例提升 17 个百分点,达到 83%;劣 V 类水体比例由 12%降至 4%;九大高原湖泊中劣 V

7、 类水体的湖泊,由“十二五”末的 4 个减少为 2020年底的 1 个;完成 33 条黑臭水体整治。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2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落地实施,保障了生态底线安全;出台“三线一单”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30.9%, 国土山川绿化取得重大进展, 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 20.67 亿立方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 90%。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 全省 90%

8、的典型生态系统和 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全力以赴配合国家做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大会各项筹备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建立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工作合力。实施全省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挂牌督办了一大批环境违法问题。完善全省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国控、省控、市控三级为主的环境监测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省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

9、监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辐射设施及辐射设施周围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未发生核与辐射事故。3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执行有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执行有效。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建立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扎实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全省 16 个州市督察“全覆盖” ,相继开展“回头看”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问题专项督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

10、显著。效显著。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 10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 个县(市、区)获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1 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 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和 615 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获得省人民政府命名。第二节面临形势(一)(一)挑战挑战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11、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劣 V 类水体治尚未消除,达到或好于 III 类水体比例指标改善程度不高。流域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总磷治理任务重、 面源污染防控难度大, 重点湖库富营养化,4部分湖泊湿地功能受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流域水生态保护整体性不足。水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流域水生态工作基础薄弱,监测与监管能力不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潜力不足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潜力不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淘汰燃煤小锅炉以及清理整治“散、乱、污”等方面减排空间显现不足。城市扬尘污染影响较为突出。火电企业超低排放

12、改造工程筹资难度较大。 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薄弱。PM2.5与臭氧协同防治有待加强。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 跨境污染传输对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影响规律不清。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难度较大,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突出,在产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农用地安全利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待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有待提升,法规标准体系尚需健全,基层土壤污染防治基层技术支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较为薄弱。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固废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新旧交织固废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新旧交织。采

13、掘业粗放式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环境风险隐患高。有色冶炼产生的含砷废物、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等低价值高环境风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突出。重金属减排缺乏有效手段,结构性减排空间不足。重金属监测存在监测指标不全、频次5不足,断面和点位布设少、监控手段滞后等问题。自然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生态保护有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公众参与度不够,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自然生态监管任务繁重,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较薄弱。部分自然保护地基础薄弱,自然生态保护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日趋繁重任务日趋繁重。放射性同位

14、素和射线装置数量逐年上升,面临的核与辐射安全隐患不断增加。输变电网络持续构建完善,移动通信基站更新换代,电磁辐射设施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年增多。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丰富,居全国第 5 位,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辐射安全监管需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加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加强强。生态文明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协同增效不足,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经济和法治等手段运用不够,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未得到有效激发。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与信息化建设滞后,生态环境监测尚不能满足河(湖)长制、林长制和环境精细化管理要求,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污染溯源解析支撑

15、不足,监测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事权与能力建设不匹配,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科研力量不足,环保产业发展乏力,破解高原湖泊水生态保护恢复、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难题任重道远。一些企业和地方法治意识不6强,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自觉性不够。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性、结构性污染还比较突出,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变慢,产业发展低端、粗放的问题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问题仍然突出,精细化加工能力不足,绿色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挖掘;生态系统依然脆弱敏感

16、,抗干扰能力较低,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中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经济和法治等手段运用不够,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不足。(二)(二)面临面临机遇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强调云南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明确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辐射云南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

17、,在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推动下, 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旧动能的转换,为生态环境保护将注入更强劲的内生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7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制度优势显著,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坚实基础。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和顶层设

18、计不断完善,党中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提出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的总要求,为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砥砺奋进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化巩固期、减碳增汇实现碳达峰的全面启动期、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加快提升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转型起步期。尤其是面对诸多短板和不足,我们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一方面要坚定信心,保

19、持战略定力,切实把“十四五”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基固本的关键时期,对标对表找差距,加快补短板争先进;另一方面,还要深刻领会8和对标排头兵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绝对不能满足于与全国同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而应该具备超前意识,树立更高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化危为机,自我加压,砥砺奋进,加速发展。为此,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内涵,主动把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

20、的战略定位,坚决抗牢抗实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政治责任,锚定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目标,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9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紧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目标,以实现

21、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防控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主要原则找准定位,明确重点。找准定位,明确重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22、坚决扛起扛牢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政治责任,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10系统治理系统治理,多措并举多措并举。树牢系统观念,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追根溯源、系统治疗、综合施策,围绕美丽云南建设,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流域污染防治与高原湖泊治理。典型引领典型引领,争先创优争先创优。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目标,对标国内一流找差距、补短板、争先进,努力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减碳増汇等方面树立新标杆。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开拓进取。积极适应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国家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重点加快生态

23、环境法制体系建设。防范风险,守牢底线。防范风险,守牢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工作协调联动,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各类风险,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第三节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求相适应。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绿色发展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

24、,生态安全11不断夯实,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进一步提升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保不低于国家要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持续上升,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设市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

25、利用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不断夯实。生态安全不断夯实。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监管制度,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治理能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有效防范。集中解决一批威胁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突出涉危涉重问题,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补齐砷镉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核技术利用项目安全可控,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及时安全处理处置,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高,避免发生重大、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核与辐射安全监12管体

26、系逐步完善,监管能力大幅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核安全和公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初步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初步实现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全面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信息共享、统一发布、上下协同、精准服务的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生态环保人才队伍。表表 1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十四五”规划目标指标表规划目标指标表序号指标类型指标2020 年2025 年累计属

27、性1大气环境质量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0.7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约束性2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8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约束性3水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类比例(%)89.192.1/约束性4地表水质量劣类水体比例(%)30.5/约束性5设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0(根据住建系统地级市排查结果)10(含县级城市)/预期性13序号指标类型指标2020 年2025 年累计属性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4.72/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约束性7主 要污 染物 重点 工程 减排量1氮氧化物减少 (万吨)/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约

28、束性8挥发性有机物减少(万吨)/约束性9化学需氧量减少(万吨)/约束性10氨氮减少(万吨)/约束性11州市级、 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7.397.8/预期性1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81.293 以上/约束性1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约束性14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25 以内/约束性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6.0540/约束性16生态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 (%)9090/约束性17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9090/预期性18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30.930.9/约束性14第三章坚持创新引领,强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优化生态环境空

29、间管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围绕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优化城市用地配置,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推进城市化地区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韧性、绿色、低碳、海绵城市。加强城市化地区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保护,保障生态环保型工业产品和服务,强化城市规划区中未开发区生态环境管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布局,强化产业聚集区生态环境管理。强化生态功能区、 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 支持重要生态功

30、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开展生态移民。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城市绿道廊道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引导机制。 加快推进 “三线一单”落实落地,把“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不断优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技术体系、 政策管理体系、数据共享系统、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形成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格局,采取分类保护、分区管控措施,强化空间管制,加快形成节约15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将各地实施“三线一单”情

31、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要内容,对“三线一单”落实不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与部门,采取通报、约谈,以及专项督察、日常督察等方式,加强督促督办,严格生态管控。第二节实施重大战略,共保区域生态环境落实落实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手发力”,确保一江清水绵延东流。实施空间管控和分区施策,金沙江上游(玉龙县石鼓镇以上)重点加强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高原湖泊湿地保护;中游(石鼓镇至

32、永仁县)重点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维护,强化程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和重点河段保护治理;下游(永仁县至水富县)重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和规范沿江产业发展。强化纳帕海、拉市海、大山包、碧塔海等国际重要湿地和普达措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监督管理。落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水域禁捕限捕制度,联合实施长江上游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科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深化工业聚集区污染治理,推进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产品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强化金属矿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加16强环境应急和环境风险源头管控。以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为重点,实施长江经济带

33、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区域协同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区域协同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群发展, 严控滇池、 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六湖”以及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江”流域过度开发。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产业新区为载体推动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推动城镇绿色发展。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七大行动”,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以金沙江、南

34、盘江、澜沧江、牛栏江、普渡河、龙川江、曲江等省际及跨州市河流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分策治理,继续完善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以及跨区域环境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环境联合执法监督机制、规划环评会商机制。推动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生态协同保护推动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生态协同保护。按照“优格局、守底线、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生态空间挤占、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旅游设施建设引发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增大等问题,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环境质量不降低、资源环境不超载、生态安全不

35、失17控,提供更优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加强生态环境基础研究,按照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统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旅游设施建设引发的受损生态修复治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任务,保护大滇西旅游环线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鼓励大滇西旅游环线涉及地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建基地等, 努力把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沿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沿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建设边境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沿边生物多样性,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36、,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强化沿边一线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边境一线“绿边”行动计划,推动沿边地区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依托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及滇缅、滇老、滇越国际经济合作圈等合作平台,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治理、跨界水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交流合作。建立与毗邻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伙伴关系。研究开展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善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强化“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 加强企业行为绿色指引, 推动“一带一路

37、”投资绿色化。18第三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推动绿色转型转型。 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 以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总抓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优化和倒逼作用,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防风险、守底线的作用,引导主要产业、同类产业、配套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助力我省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工作,加快推动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玉溪玉溪市建设成为低碳发展示范区。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

38、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实施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行业搬迁、关停淘汰、转型升级成效,实现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及周边无重污染企业。加快推进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西南铜业分公司、云南云铜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富民薪冶工贸有限公司五华分公司等 3 家企业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涉重金属企业搬迁或关闭。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改造。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产业集群和园区升级改造、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业炉窑深度治理、VOCS全过19程综合

39、整治,在钢铁、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试点示范。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发挥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型零售商及网络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壮大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推

40、进 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环保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不断探索“互联网+”创新绿色产业模式。加大绿色环保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扶持一批精专特优中小企业。第四节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进能源革命,加速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进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到“十四五”末,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 34%左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建设大江干流大型水电项目,持续打造金沙江、澜沧江两大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集中式与分布式20并举,加快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抓好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建设国家多能互补能源基地。

41、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快全省油气管道建设,推进能源储备设施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42%以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格控制煤炭消费不合理增长。严格按照国家规划,推进清洁燃煤机组建设,为省内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域外输电满足。按照“产能置换、减油增化”等原则,科学谋划炼化一体化项目。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推行国际先进的能效标准,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

42、各用能领域电气化、智能化发展,推行清洁能源替代。按照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原则,重点削减小型燃煤锅炉、 民用散煤与农业用煤消费量, 对以煤、石焦油、渣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炉窑,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进行替代。持续推进滇东北、滇西北清洁取暖,到 2025 年,清洁取暖率提高到 8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第五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基本21形成部分州市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运输为主的格局。加快干线铁路建设和改造,实施铁路干线主要编组站设备设施改造扩能

43、。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支持煤炭、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水泥等大宗货物年运输量 150 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新(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到 2025 年,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比例、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推动车船升级优化推动车船升级优化。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到 2025 年,基本淘汰国三柴油货车。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加快车用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内河船舶 LNG 加注站、充电桩布局,在交通枢纽、批发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建设充电基

44、础设施。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20%左右。开展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示范应用,建设绿色港口。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旧运输船舶。构建高效集约的绿色流通体系构建高效集约的绿色流通体系。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各地开展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22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创建。推动在昆明探索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公铁联运城市配送新体系。 推进

45、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 发展绿色仓储,鼓励和支持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进大型电商和寄递企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共享。到 2022 年,快递包装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23第四章深化三水统筹,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地上地下、水岸统筹的水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以水生态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 “保好水” “治差水” ,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努力实现“清

46、水绿岸、鱼翔浅底” 。第一节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强化强化“三水三水”统筹管理统筹管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管理。到 202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XX 左右。实施节水行动,优先保障生活用水,适度压减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以九湖流域、金沙江、牛栏江、黄泥河、龙川江、思茅河等河(湖)为重点,建立健全水量调度方案,加强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建设,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逐步恢复

47、断流或减脱水河段,实现“有河有水”的目标。逐步建立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对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评价,增加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水生态修复,确保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持续消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设置总磷、总氮等总量24控制因子,因地制宜加强总磷、总氮排放控制。优化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实施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深化流域分区管理体系,优化水功能区划与监督管理,明确各级控制断面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应依法制定并实施限期达标规划。 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及入河排污口排查信息,建立“水体-入

48、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防治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防治。 统筹区域地表水、 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要求。以傍河型地下水为重点,防范受污染河段侧渗和垂直补给对地下水污染。加强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对地表水的环境风险管控, 选择昆明、文山等地的典型断面开展试点工作。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持续巩固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治理成果,对柴河水库、大河水库和渔洞水库等尚未稳定达标的地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以空间管控为抓手,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全省 39 个地级及以上集

49、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面稳定达标。 全面开展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不达标整治,以昆明市、大理州、文山州等 6 个州市的 19 个存在达标风险的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整治为重点, 对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分类管控,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与管控措施,制定水源地保护及污染整治方案,明确整改及达标时限,确保到2025 年全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类比例25大于等于 97.8%。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着力推进329 个“千吨万人”和 1263 个乡镇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大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等饮用水安全

50、状况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水源环境管理档案。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开展水源地新污染物监测和防控研究, 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生物综合毒性预警监测试点。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持续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定期开展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严防黑臭现象反弹,全面建立“长治久清”长效机制,保障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普洱市、丽江市、临沧市等 8 个地级以上城市 2025 年黑臭水体消除比例稳定保持 100%。加快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环评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