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

上传人:秋儿 文档编号:5624905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70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辽宁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DB21/T 3177317720192019 备案号备案号 J J XXXXXXXXXXXXXXXX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M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2019-09-30 发布 2019-10-30 实施 辽 宁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联合发布 辽 宁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DB21ICS 91.010.30ICS 91.010.30 P07P07 辽 宁 省 地 方

2、标 准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M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DB21/T 31772019 备案号 JXXXX2019 主编部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9年10月30日 2019 沈阳 II II 辽 宁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辽 宁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厅 文件文件 辽 宁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辽 宁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局 辽住建发【2019】XX 号 关于

3、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的通知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我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沈阳建筑大学等单位编制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 DB21/T 3177-2019,现予以发布,自 2019 年 10 月 30 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辽宁省

4、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9 年 XX 月 XX 日 III III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 (建质函【2015】159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辽政办发【2017】93 号)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在辽宁省装配式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全面提高省内建设、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运维和咨询服务等单位的 BIM 技术应用能力,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 2018 年度辽宁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辽住建科20186

5、号)的要求,由沈阳建筑大学会同有关单位开展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在对辽宁省装配式建筑 BIM 技术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规程编制组充分调研,借鉴国内外相关 BIM 技术标准的先进编制经验,广泛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本标准。 本规范共分 13 章 1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资源配置要求、BIM 实施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发布

6、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管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 2 号,邮编 110001,联系电话:024-23447652;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通讯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浑南东路 9 号,邮编 110168,联系电话:024-24691800)。 主编部门: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主编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 参编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沈阳卫德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 亚泰集团沈阳现代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青岛理工大学 辽

7、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沈阳亚泰金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沈阳地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孙 丽 刘海成 雷云霞 金 峤 姜 雷 阎卫东 郑 勇 周光毅 向春兵 任明昕 王 红 韩冬阳 杨 林 杜明辉 贾旭平 白 羽 张春巍 张 驰 梁雪松 高 岩 朱春阳 宋岩升 刘家喜 刘 莉 朱立猛 李 畅 于长江 董 岚 于 奇 纪艳伟 李红旺 吴金国 叶友林 张成均 梁占奎 闫丽娟 沈俊杰 武祥东 任中璨 主要审查人: 陈勇 刘德良 邵筱梅 张春光 何化南 IV IV 目目 次次 1 总则 . - 1 - 2 术语 . - 2 - 3 基本

8、规定 . - 3 - 4 资源配置要求 . - 4 - 4.1 BIM 软件 . - 4 - 4.2 BIM 协同工作平台 . - 4 - 4.3 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 - 4 - 4.4 模型信息管理 . - 4 - 5 BIM 实施规划 . - 5 - 5.1 BIM 实施方式、应用模式和组织架构 . - 5 - 5.2 BIM 技术实施流程 . - 5 - 5.3 组织构架中各方职责 . - 6 - 6 方案设计阶段 . - 8 - 6.1 场地分析 . - 8 - 6.2 建筑方案模型构建及比选. - 8 - 6.3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 - 8 - 7 初步设计阶段 . - 10 -

9、 7.1 一般规定 . - 10 - 7.2 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整合. - 10 - 7.3 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专业模型整合 . - 10 - 7.4 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专业综合优化调整 . - 11 - 8 施工图设计阶段 . - 12 - 8.1 各专业精细模型构建 . - 12 - 8.2 各专业冲突检查及三维管线综合 . - 12 - 8.3 竖向净空优化 . - 12 - 8.4 虚拟仿真漫游 . - 12 - 8.5 各专业辅助施工图设计 . - 13 - 9 深化设计阶段 . - 14 - 9.1 一般规定 . - 14 - 9.2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 - 14 - 9

10、.3 机电深化设计 . - 14 - 9.4 装饰装修深化设计 . - 15 - 9.5 钢结构深化设计 . - 15 - 9.6 幕墙深化设计 . - 16 - V V 10 施工准备阶段 . - 17 - 10.1 一般规定 . - 17 - 10.2 施工组织模拟分析 . - 17 - 10.3 施工工艺模拟优化 . - 18 - 10.4 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存放 . - 19 - 11 施工实施阶段 . - 20 - 11.1 实际施工进度监控 . - 20 - 11.2 设计变更管理 . - 20 - 11.3 施工图预算 . - 20 - 11.4 质量管理 . - 21 - 1

11、1.5 安全管理 . - 21 - 12 竣工验收阶段 . - 23 - 13 运营维护阶段 . - 24 - 13.1 一般规定 . - 24 - 13.2 空间管理 . - 24 - 13.3 设备设施维护管理 . - 24 - 13.4 改造加固管理 . - 24 - 附录 A 各阶段 BIM 模型精细度要求 . - 26 -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 - 36 - 引用标准名录 . - 37 - 条文说明 . - 38 - VI V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General Requirement 4 4 Resource

12、Allocation Requirements 4 4.1 BIM software 4 4.2 BIM Cooperation Work Platform 4 4.3 Component and Component Library 4 4.4 Mode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4 5 Implementation Plan of BIM 5 5.1 Execution Mode, Application Model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BIM 5 5.2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13、 BIM 6 5.3 The Parties Responsibilitie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6 6 Schematic Design Phase 8 6.1 Site Analysis 8 6.2 Building Program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election 8 6.3 Model Analysis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8 7 Preliminary Design Phase 10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 7.2 Integration of Build

14、ing Model and Structure Model 10 7.3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Model and Electromechanical Model 10 7.4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Electro mechanics and Decoration 11 8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Phase 12 8.1 Detailed Model Construction of All Specialties 12 8.2 The Conflict C

15、heck of All Speciality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ipelines 12 8.3 Optimization of Vertical Clearance 12 8.4 Virtual Simulation Roaming 12 8.5 Auxiliary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for All Specialties 13 9 Deepen Design Phase 14 9.1 General Provisions 14 9.2 Deepen Design for Prefabricated

16、 Components 14 9.3 Deepen Design for Electro mechanics 14 9.4 Deepen Design for Refurbishment and Decoration 15 9.5 Deepen Design for Steel Structures 15 9.6 Deepen Design for Curtain Wall 15 10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Phase 17 10.1 General Provisions 17 VII VII 10.2 Simulation Analysis of Construc

17、tion Organization 17 10.3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8 10.4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19 11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hase 20 11.1 Monitoring of Actual Construction Progress 20 11.2 Design Change Management 20 11.3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18、 20 11.4 Quality Assurance 21 11.5 Security Management 21 12 Project Acceptance Phase 23 13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hase 24 13.1 General Provisions 24 13.2 Space Management 24 13.3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Maintenance Management 24 13.4 Reconstruction and Reinforcement Management 24 Appendix A Fi

19、neness Requirements of BIM Models in Each Phase 2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36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7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8 - 1 - - 1 - 1 总则总则 1.0.1 为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和规范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 BIM 技术应用,提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效率和管理能力,提高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 BIM 技术的

20、应用和管理。 1.0.3 装配式建筑工程 BIM 技术的应用,除应遵循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 2 - - 2 - 2 术语术语 2.0.1 装配式建筑 prefabricat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2.0.2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3 建筑信息模型元素 BIM element 建筑信息模型的基

21、本组成单元。简称模型元素。 2.0.4 几何信息 geometric information(GI) 建筑模型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几何表达。 2.0.5 非几何信息 non-geometric information(NGI) 除几何信息之外的所有模型信息的集合。 2.0.6 建筑信息模型软件 BIM software 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创建、使用、管理的软件。简称 BIM 软件。 2.0.7 BIM 构件 BIM component 构成 BIM 模型的基本对象或组件。BIM 构件是组成建模软件中 BIM 模型的基础元素,也是承载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最基础元素,在建模软件中构件可以是单个建

22、筑逻辑的构件或多个建筑构件的集合。 2.0.8 BIM 构件资源库 BIM component library 在 BIM 实施过程中开发、积累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构件集合。 2.0.9 BIM 协同平台 BIM collaboration platform 针对项目建立的多专业、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具备工作成果的归档、共享、发布、上传、交付及审核功能。 2.0.10 交付物 deliverables 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各参与方应用 BIM 技术并按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经过审核或批准的设计交付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 BIM 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工程

23、表格,以及综合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 2.0.11 模型细度 level of development (LOD) 模型中信息的详细程度,包括几何信息深度和非几何信息深度。 - 3 - - 3 -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3.0.1 BIM技术应用应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与交换,可支持对工程质量、安全、能耗、成本、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可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优化提供依据,为建设行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3.0.2 BIM技术应用宜涵盖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以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应在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阶

24、段建立符合相应深度的可传递的建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及时修正和深化。 3.0.3 BIM在创建、应用和管理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保证信息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并宜采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对相关过程模型应用成果进行保护。 3.0.4 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对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各参与方项目承包范围和承包任务一致。 3.0.5 BIM软件类型和版本以及不同专业软件的传递数据接口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并应对BIM交付成果文件(数据)格式、软件版本作统一规定。 3.0.6 各阶段BIM及相关成果的维护应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且应做

25、好各阶段模型数据的衔接和传递,同时按规定节点更新,以确保二者的一致性。 3.0.7 关于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模型细度的要求详见本规范附录A。 - 4 - - 4 - 4 资源配置要求资源配置要求 4.1 BIM 软件 4.1.1 装配式建筑BIM实施单位应根据自身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及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 选择符合工程特点、规模的一种或多种BIM软件。 4.1.2 BIM软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易用性、适用性以及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4.1.3 BIM软件应具有协同设计、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报表生成和定制开发等功能。 4.1.4 BI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相关工

26、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规定。 4.2 BIM 协同工作平台 4.2.1 装配式建筑BIM实施单位应建立BIM协同工作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应符合实施单位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 4.2.2 BIM协同工作平台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4.2.3 BIM协同工作平台应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更新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等功能。 4.3 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4.3.1 装配式建筑构件细度应与BIM模型细度等级相对应,且宜具有可扩展性。 4.3.2 装配式建筑构件库应对构件的内容、细度、命名原则、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

27、存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 4.3.3 装配式建筑构件和构件资源库是装配式建筑BIM实施单位的重要信息资产,实施单位应对实现构件创建、收集、存储、使用、废除等有效管理,形成可扩展的构件资源库管理机制。 4.4 模型信息管理 4.4.1 为方便项目协同、快速查阅和保存文件,应制定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及构件命名规则,并在各阶段中保持协调统一。 4.4.2 BIM资源的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国家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2017)的相关规定。 4.4.3 建筑信息模型细度应遵循“适度”原则,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对BIM模型细度、模型信息含量和模型构件范围等进行精简。 -

28、 5 - - 5 - 5 BIM 实施规划实施规划 5.1 BIM 实施方式、应用模式和组织架构 5.1.1 按照实施主体不同,BIM实施组织方式可分为建设单位(业主)BIM和承包商BIM。其中,最佳组织方式为建设单位BIM,可充分发挥BIM技术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5.1.2 按照BIM应用阶段不同,BIM应用模式可分为全生命期BIM和阶段性BIM,其中全生命期BIM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阶段性BIM是针对全生命期的某一阶段或部分阶段进行BIM技术应用。 5.1.3 BIM组织架构一般由BIM需求方(建设单位/承

29、包商)、BIM总协调方、BIM设计方、BIM施工和监理方、BIM运营维护方等组成。 5.2 BIM 技术实施流程 5.2.1 装配式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实施可按图5.2.1执行。 图5.2.1 5.2.2 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总体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BIM应用的实施目标; 2 BIM应用的范围及应用点; 3 BIM应用的流程; 4 BIM模型的质量控制规则; 5 BIM应用的进度计划和模型交付要求; 6 BIM信息交换要求及权限设置; 7 BIM各参与方的人力资源组成及相应职责; 8 BIM应用的软、硬件标准; 9 BIM模型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10 BIM数据交互方式和格式。 5.2

30、.3 应建立项目BIM管理流程和机制,包括监督BIM实施质量及进度、协调各参与方工作、管理BIM数据信息和成果。 BIM 项目设计 BIM 应用方案和实施计划 BIM 项目设计 BIM 协同平台和部品数据库 BIM 深化设计和生产加工 基于 BIM 项目运营维护 基于 BIM 项目改造拆除 基于 BIM 预制构件运输安装 - 6 - - 6 - 5.3 组织架构中各方职责 5.3.1 实施BIM应用的各参与方包括建设、BIM总协调方、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造价咨询、运营维护等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 应具备专业齐全的BIM技术团队和相关组织架构, 宜设置BIM技术应用负责人和BI

31、M技术工程师的职位; 2 应能针对BIM项目特点和要求制定BIM实施方案; 3 应具有对BIM模型及其数据信息进行评估、深化、维护、更新的能力; 4 应具有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工作、信息沟通的能力,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专业的管理和控制。 5.3.2 建设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确定BIM项目的应用模式、应用目标和应用要求; 2 确定BIM总协调方和各参与方的职责,落实相关费用; 3 搭建或指定单位搭建BIM协同平台,主持或委托第三方负责对BIM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4 管理BIM总协调方的实施工作; 5 接收并审查BIM交付成果,形成并保存BIM成果档案。 5.3.3 BIM总协调方应履

32、行以下职责: 1 根据项目要求和目标,制定项目BIM应用总体方案,组织BIM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2 协助建设单位选择BIM项目的参与方,并对各参与方的BIM技术能力进行评估; 3 协助建设单位建立BIM协同平台并参与管理和维护,制定BIM平台的权限分配原则; 4 协助项目参与方制定BIM应用方案并提供BIM技术支持, 对各参与方提交的阶段性BIM成果进行审核和验收,协助建设单位对BIM成果进行归档; 5 规定BIM模型信息传递的标准,保证BIM模型信息高效、准确传递给下游单位。 5.3.4 勘察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和工作模式, 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

33、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 2 建立可视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实现拟建建筑与相应的地下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融合; 3 宜进行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为工程项目的科学决策和风险规避提供支持。 5.3.5 设计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根据项目BIM应用总体方案,配置BIM团队,组织设计阶段BIM的实施应用工作; 2 根据各方要求提交BIM工作成果,完成BIM建模及模型分析与优化,确保成果符合BIM实施方案规定的BIM模型深度及各专业BIM建模标准要求; 3 接受BIM总协调方的监督; 4 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BIM设计交底并指导项目建设实施; 5 对设计变更的内容,进行相应的BIM设计模型

34、和信息的更新。 - 7 - - 7 - 5.3.6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根据项目应用和要求,编制项目BIM实施方案,组织管理BIM实施; 2 完善设计方提供的BIM数据信息,以设计方BIM模型为基础,完善并优化施工方BIM模型,进行专业协调、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交付竣工模型等应用; 3 协调并审核各分包单位的施工BIM交付模型,并将其整合到施工综合BIM交付模型之中; 4 接受BIM总协调方的监督,对总协调方提出的交付成果审查意见及时整改落实; 5 对各方提出的交付成果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6 与相关分包单位进行BIM技术应用交底。 7 利用施工BIM模型

35、辅助现场施工管理,安排施工节点顺序,保障施工工艺和流程合理。 5.3.7 监理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审阅项目各参与方提供的BIM模型,提出审阅意见; 2 配合BIM总协调方,对BIM交付模型的正确性及可实施性提出审查意见。 5.3.8 造价咨询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应用BIM技术对工程量进行统计,辅助完成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结算工作; 2 根据相关合同约定提交BIM工作成果,并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3.9 运营维护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 宜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前配合BIM总协调方,确定BIM数据交付要求及数据格式,并在设计BIM交付模型及竣工BIM交付模型交接时协助审核模型,

36、保证BIM模型的信息完整性和数据可继承性; 2 基于竣工BIM模型,建立BIM运维管理平台,完善运营BIM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并继续对BIM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保持模型的适用性; 3 对项目的BIM交付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为数字化城市平台建设积累数据储备。 - 8 - - 8 - 6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 6.1 场地分析 6.1.1 优先选用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建立项目选址分析模型,充分利用城市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模型。 6.1.2 项目前期场地分析的BIM应用宜包含场地信息、建设条件等,输出成果为项目场地选址分析报告。 6.1.3 场地信息应包含地理位置、原始地形地貌、建筑单体概念模型

37、、出入口位置、周围环境、道路交通、用地性质、公共服务设施等数据信息。 6.1.4 建设条件应包含配套市政管网条件、临时用水用电条件、施工运输条件、施工场地条件、施工时间条件等数据信息。 6.1.5 根据创建的场地模型,应对场地布置进行优化分析,根据场地施工条件,对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等的运输、存放、起吊、安装等过程初步模拟分析。 6.1.6 场地BIM应用的提交成果为三维可视化场地模型及基于场地模型的各项分析报告。场地模型宜体现坐标信息、各类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原始地形表面、场地初步竖向方案、场地道路、场地范围内既有管网、场地周边主干道路、场地周边主管网、三维地质信息等;分

38、析报告宜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以及对场地设计方案的分析数据比对。 6.2 建筑方案模型构建及比选 6.2.1 依据总体规划控制条件和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周围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应用BIM技术建立项目建筑方案模型。 6.2.2 建筑方案模型应包含建筑的体量大小、高度、形体、外立面造型、材料等数据信息,还应体现建筑层数、层高、建筑面积、功能分区、外立面效果等。 6.2.3 建筑方案模型还应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方案、机电方案、装饰装修方案、预制构件和装饰装修部品配件工业化生产以及装配化施工,并符合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要求。 6.2.4 建筑方案模型的输出成果中

39、应包含三维建筑方案模型、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装配建造方案等,用于评估建筑方案的可行性。 6.2.5 项目建筑方案报告中的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剖切图等图片和平面、立面、剖面图等二维图应从建筑方案模型中直接导出生成。 6.2.6 通过分析和比选多个建筑方案模型的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等方面,得到最优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方案比选的主要成果应包括建筑方案模型和方案比选说明。 6.3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6.3.1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基础数据应从建筑方案模型中提取,宜包括设计模型、热负荷、热工参数等。 6.3.2 应综合各项结果反复调整建筑方案设计模型,从可视度、采光、通风、能耗排放、绿色指

40、标、人员 - 9 - - 9 - 疏散、结构装配等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或特定性能最优点。 6.3.3 建筑性能模拟分析报告应体现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图像、分项分析数据结果、以及对建筑设计方案性能对比说明,用于评估建筑项目的性能、质量、安全和合理性。 - 10 - - 10 - 7 初步设计初步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初步设计宜在建筑方案模型基础上进行细化,深化结构建模设计和分析检查,结构构件应选用标准化预制构件,遵循模数化原则,机电和装饰装修系统的部件设备、部品宜从标准化库中选用。 7.1.2 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构建应统一坐标系统、基准点、轴线网格和标高,应

41、用BIM软件进行专业协同。 7.1.3 初步设计过程中,应发挥模型可视化、专业协同的优势,动态进行各专业初步设计方案的沟通、讨论、检查、优化。 7.1.4 初步设计模型的提交成果应满足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包括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初步设计图纸、碰撞检查报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构件部件部品明细表等。 7.2 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整合 7.2.1 应制定整合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的计划和流程,进一步细化建筑、结构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检查建筑和结构的构件在平面、立面、剖面位置的一致性,保证模型数据的准确性。 7.2.2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机电、装饰装修方案,结构

42、方案宜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应选用标准化预制构件,应用BIM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方案三维可视化协同。 7.2.3 对建筑、结构专业模型协同整合后,提交模型整合检查报告,并提供对比说明文件。 7.2.4 建筑结构初步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建筑结构整合模型、三维透视图、碰撞检查报告、轴测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 7.3 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专业模型整合 7.3.1 应制定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模型整合的计划和流程,做机电系统与建筑结构构件的初步碰撞检查,优化建筑结构机电整合模型,保证模型数据的准确性。 7.3.2 通过初

43、步建立机电专业主管线模型,协调并优化机房及管井设置,优化主管路敷设路线,为下一步的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 7.3.3 建筑结构模型应预留相应机电设备的洞口、 预埋件, 计算相应荷载,检查计算并调整建筑结构模型。 7.3.4 建筑结构与设备模型整合后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提交建筑结构机电系统模型、三维透视图、综合检查报告、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 - 11 - - 11 - 7.4 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幕墙专业综合优化调整 7.4.1 应制定建筑结构机电模型与装饰装修模型整合的计划和流程,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各专业综合模型,以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7.4.2 建筑专业优化调整

44、应遵循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单元组合实现多样化。 7.4.3 结构专业优化调整应减少结构预制构件种类,竖向结构构件截面沿高度方向宜减少变化,水平结构预制构件宜统一截面尺寸。 7.4.4 设备、装饰装修专业优化调整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相协调,采用标准化、集成化的部品和配件。 7.4.5 幕墙专业优化调整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相协调,综合考虑结构安全、使用功能、耐久性、建筑外立面美观等因素,采用标准化、集成化的部品和配件。 7.4.6 各专业模型整合后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提交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综合模型、三维视图、碰撞检测报告、以及通过综合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修改

45、前后的各专业综合模型作对比说明。 - 12 - - 12 - 8 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 8.1 各专业精细模型构建 8.1.1 施工图设计模型应在初步设计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建,并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深度要求,重点复杂部位应进行三维视图模拟演示。 8.1.2 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的模型应在三维状态下整合、协同、优化,为后续三维机电管线系统综合、碰撞检查、各专业深化设计、施工模拟提供模型工作依据。 8.1.3 BIM实施方应参与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创建,保证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的可实施性。 8.1.4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及相关设计图纸、各专业冲突检查报告、管线综合

46、报告、竖向净空优化报告、虚拟仿真漫游动画文件、明细表统计。 8.2 各专业冲突检查及三维管线综合 8.2.1 应制定各专业冲突检查和三维管线综合的计划和流程,整合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8.2.2 应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各专业冲突碰撞,完成建筑项目设计图纸范围内各种管线排布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相协调的三维协同设计工作。 8.2.3 应用BIM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综合, 检查机电各专业设备管线冲突和碰撞。 8.2.4 本阶段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各专业冲突检查报告和三维管线综合视图,报告中应详细记录调整前各专

47、业模型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以及冲突检查及管线综合的基本原则,并提供冲突和碰撞的解决方案,对空间冲突、管线综合优化前后进行对比说明。 8.3 竖向净空优化 8.3.1 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制定项目竖向净空目标。 8.3.2 应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优化结构设计方案、 预制构件装配方案, 调整各专业的设备管线排布,最大化提升净空高度。 8.3.3 净空高度的检测范围宜包括地下室停车位、行车道空间和地下汽车坡道、设备用房区域、室内主要通道、地下室主楼门厅和门厅出户前一跨区域、楼梯梯段及平台以及其它对净空有特殊要求的区域。 8.3.4 本阶段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竖向净空优化报告,报告应记录不满

48、足净空要求的节点位置、不满足原因及优化建议,优化前后进行对比说明。 8.4 虚拟仿真漫游 8.4.1 虚拟仿真漫游可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等,宜利用虚拟仿真漫游技术进行设计优化、辅助设计与评审工作,减少设计缺陷和问题。 8.4.2 虚拟仿真漫游应反映建筑的真实情况,建筑信息模型应根据建筑项目实际场景,赋予模型相应的材 - 13 - - 13 - 质。 8.4.3 应设定视点和漫游路径, 该漫游路径应当能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 主要空间布置以及重要场所设置,呈现设计表达意图。 8.4.4 虚拟仿真漫游文件应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保存原始制作文件。 8.4.5 本阶段

49、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虚拟仿真漫游动画文件,清晰表达设计效果。 8.5 各专业辅助施工图设计 8.5.1 应综合预制构件生产方、施工总承包方的技术要求,BIM设计方应协调优化施工图设计模型,以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8.5.2 各专业辅助施工图设计应以剖切施工图设计模型为主,二维绘图标识为辅,局部借助三维透视图和轴测图的方式表达施工图设计。 8.5.3 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出图表达的信息应同步对称,为施工阶段各专业深化设计提供依据。 8.5.4 应依据施工设计模型提取预制构件、机电设备管线、装饰装修部品部件、其他材料等明细表统计,提交施工图设计图纸和明细统计表。 - 14 - - 14 - 9 深化

50、设计深化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 深化设计BIM软件应具备空间协同、工程量统计和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 9.1.2 深化设计成果应包括二维图和必要的三维模型视图。 9.1.3 各专业深化设计完成后形成整体模型,并进行多次碰撞检查和优化调整。在各专业深化设计和各阶段协调中,应以施工因素为核心,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9.1.4 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的选型应遵循模数化、标准化、部品化、通用化原则,在综合考虑各专业信息、生产、施工因素基础上,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 9.2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9.2.1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宜在BIM设计方提交的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对于重点复杂部位应进行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