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30 B 43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257.62017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 6 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Guizhou beef cattle production Part 6: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7 - 12 - 08 发布 2018 - 05 - 08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2/T 1257.62017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2、. 1 4 引种计划 . 2 5 引进肉牛的选择 . 2 6 牛的运输 . 3 7 隔离期的饲养管理 . 3 8 转群 . 4 9 病死牛处理 . 4 10 资料保存 . 4 DB52/T 1257.6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标准化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镜、何光中、孙元飞、周文章、徐龙鑫、李干洲、龙玲。 本
3、标准为DB52/T 1257-2017的第6部分。 DB52/T 1257.62017 1 贵州肉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 6 部分 传染性疾病防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措施、扑灭措施、及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定义、流行特点、症状、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肉牛养殖中肉牛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645 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 GB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GB 18935 口蹄
4、疫诊断技术 NY 561 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农医发201020号反刍动物检疫规程 农医发201033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 3 防治 3.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列等主要兽医法规,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开展防治。 3.2 健全防疫体系,保障防疫措施落实。 3.3 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重大传染病实施预防、控制、扑灭措施。 3.4 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定义、流行特点、症状、防治措施见附录 A。 4 预防 4.1 免疫 根据当地肉牛传染病流行特点,制订免疫计划,实施免疫。 4.2 监测 对实施免疫牛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5、DB52/T 1257.62017 2 4.3 检疫 4.3.1 养殖场检疫 根据反刍动物检疫规程规定进行检疫。 4.3.2 引种检疫 根据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规定进行检疫。 4.4 饲养管理 加强肉牛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疫力,提高牛群健康水平。 5 扑灭 5.1 查明并消灭传染源 5.1.1 早期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初步诊断为疑似传染病时, 应迅速进行隔离、 消毒并采样报送相关检测机构,进行诊断。 5.1.2 疫情报告 发现肉牛发生传染病,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疑似为口蹄疫、炭疽、牛瘟、牛流行热等重大传染病应迅速上报,通知邻近有关单位,采取预防措施。 5.1.3 隔离
6、患病牛 5.1.3.1 患病牛:经确诊的患病牛,应选择消毒处理方便、不易传染的地方隔离,严格消毒,专人看管并及时治疗,隔离区的用具、饲料、粪便等需经彻底消毒后运出。重大疫病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5.1.3.2 疑似患病牛:无临床症状,与病牛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观察,隔离观察的时间由该传染病的潜伏期决定,潜伏期结束而不发病者解除隔离。出现症状者应按病牛处理。 5.1.4 封锁隔离 5.1.4.1 疫病发生时实施封锁隔离,禁止易感动物进出封锁区,对必须通过封锁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 5.1.4.2 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急宰或扑杀,对污染的饲料、用具、畜舍、垫草、
7、饲养场地、粪便、环境等进行严格消毒。 5.1.4.3 动物尸体应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未发病动物及时进行紧急预防;对疫区周围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 5.1.4.4 应在封锁区内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急宰或扑杀后,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潜伏期,再无新疫情发生,经过全面消毒后,报请原封锁机关解除封锁。 5.1.5 消毒 作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实施定期消毒、为及时消灭病牛排出的病原体所进行的不定期消毒;为解除封锁,消灭疫点内残留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而彻底的消毒的终末消毒。 DB52/T 1257.62017 3 5.2 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5.2.1 依据病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不同措施。 5.2.2
8、经呼吸道传染的,应增加圈舍空气消毒。 5.2.3 经皮肤、粘膜、伤口传染的,要防止该部位发生损伤并及时处理伤口。 5.2.4 经消化道传染者,应防止饲料、饮水的污染,进行粪便发酵处理。 5.2.5 经吸血昆虫、鼠类传播,要开展杀虫灭鼠工作。 DB52/T 1257.62017 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常见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 A.1 口蹄疫 A.1.1 定义 俗称“口疮”、“蹄癀”,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A.1.2 流行特点 A.1.2.1 口蹄疫的爆发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数年就流行1次。偶蹄动物均可自然感染口蹄疫,牛为最敏感动物之一。新疫区
9、本病的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较低。幼畜比成畜易感,死亡率较高。 A.1.2.2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由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向外界散播病毒,污染饲草、饲料、牧地、水源、饲养用具、运输工具等,人员、非易感动物(狗、鸟类等),未经消毒处理的病畜产品、空气都是重要传播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是本病的传播途径。 A.1.3 症状 潜伏期, 平均2 d4 d。 患牛体温升高到40 41 , 精神沉郁, 闭口流涎, 开口时有吸吮声, 1 d2 d后,口腔出现水泡,此时嘴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 A.1.4 诊断方法 按照GB/T 18935
10、方法进行诊断。 A.1.5 防治措施 A.1.5.1 加强检疫:严禁从有病地区购进饲料、生物制品、动物及其产品等。 A.1.5.2 封锁疫区、隔离消毒:当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于当日向有关部门提出疫情报告,同时划定疫区, 进行封锁。 扑杀疫区内所有病畜及同群易感畜, 对病死畜进行无害化处理。 疫区内严格进行隔离、消毒、治疗等防治措施。受威胁区,做好联防,建立免疫带,防止疫情扩散。 A.1.5.3 消毒:疫区内动物、畜产品及饲料严禁运往非疫区,疫区的人员外出必须全面消毒。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扑杀后,经全面消毒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方可解除封锁。 A.1.5.4 预防接种:受威胁区的偶蹄兽,应使用
11、适合的灭活苗进行紧急防疫接种。 A.2 牛布氏杆菌病 A.2.1 定义 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多呈慢性病,对牛的危害极大。临床表现为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的形成。 DB52/T 1257.62017 5 A.2.2 流行特点 A.2.2.1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A.2.2.2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12、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A.2.3 症状 A.2.3.1 潜伏期14 d180 d。主要症状是母牛怀孕58个月流产,产死胎。 A.2.3.2 流产时生殖道有发炎症状,阴道粘膜有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 A.2.3.3 胎衣易滞留,流产后恶露排出持续23周,呈污灰色或棕红色,伴发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 A.2.3.4 患病公牛有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关节炎、滑膜囊炎等症状。 A.2.4 诊断方法 按照GB 18646方法进行诊断。 A.2.5 防治措施
13、 A.2.5.1 定期接种:每年定期接种布氏杆菌疫苗。 A.2.5.2 加强检疫:对疫点内的肉牛每月检疫1次,淘汰处理阳性牛,逐步净化成健康牛群。 A.2.5.3 加强管理:隔离饲养检疫为阳性的病牛由专人管理,定期消毒,严禁病牛流动,避免与其它家畜接触。饲养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牛舍穿防护服,戴口罩,出牛舍更换防护衣物,并进行消毒。 A.2.5.4 淘汰病牛: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防检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对检疫为阳性的病牛全部进行淘汰处理。 A.2.5.5 严格消毒: 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对病牛污染的圈舍、 环境用1%消毒灵和10%石灰乳彻底消毒;病畜的排泄物、流产的胎水、粪便、垫料等消
14、毒后堆积发酵处理。 A.3 牛结核病 A.3.1 定义 由分枝杆菌属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常表现为组织器官的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的坏死病灶的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A.3.2 流行特点 本病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人也可被感染。结核病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A.3.3 症状 A.3.3.1 潜伏期一般为10 d15 d,常表现为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 A.3.3.2 肺结核:病牛表现为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渐
15、变为湿性咳嗽。听诊肺区有哕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 DB52/T 1257.62017 6 A.3.3.3 乳房结核:乳量渐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混有脓块、乳房淋巴结硬肿。 A.3.3.4 淋巴结核:淋巴结肿大,无热痛,常见于下颌、咽颈、腹股沟淋巴结。 A.3.3.5 肠结核:常表现为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或顽固性下痢,多见于犊牛。 A.3.3.6 神经结核:在脑、脑膜等处形成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 A.3.4 诊断 按照GB 18645方法进行诊断。 A.3.5 防治 A.3.5.1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阳性牛必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A.3.5.2
16、 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进行扑杀,防止扩散。 A.3.5.3 每年定期大消毒2次4次,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饲养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粪便需经发酵后利用。 A.4 炭疽 A.4.1 定义 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高热、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急性肿大、尸僵不全等。 A.4.2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的伤口感染。 A.4.3 症状 A.4.3.1 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粘膜发紫、肌肉震颤、步行不稳、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后数小时内死亡。
17、大多数病牛,病初体温升高到4l 42 ,脉搏、呼吸增数,食欲减退,最后废绝,瘤胃中度臌气。 A.4.3.2 严重病牛开始兴奋、后高度沉郁,此时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伴有出血斑点,严重时可见鼻腔、肛门、阴道出血及血尿。1 d2 d内体温下降,痉挛而死。腹部异常膨胀,肛门突出,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暗紫色似煤焦油样血液,血液不易凝固。 A.4.4 诊断 按照NY 561方法进行诊断。 A.4.5 预防 A.4.5.1 对经常发生及受炭疽威胁地区的牛,每年预防接种。 A.4.5.2 对病牛作无血捕杀处理,对病牛尸体严禁进行开放式解剖检查,采样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止病原污染环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A.
18、4.5.3 病牛尸体应在专业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处理,对发病地区进行封锁和消毒。 DB52/T 1257.62017 7 A.5 牛流行热 A.5.1 定义 又名牛暂时热、三日热,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特征是突然出现高热、流泪、流涎、流鼻涕、呼吸困难、四肢关节疼痛引起的跛行等症状。 A.5.2 流行特点 常于8月9月份流行,且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35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常间隔一次小流行。 A.5.3 症状 A.5.3.1 潜伏期2 d9 d,突然发病,很快波及全群。 A.5.3.2 体温升高到40 41.5 ,持续l d3 d,病牛精神萎顿、寒颤、鼻镜干热、结膜红肿、畏
19、光流泪、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A.5.3.3 四肢关节轻度肿胀、热痛、行走僵硬、破行,重症病牛卧地不起。 A.5.3.4 流浆液性鼻涕,呼吸急促,严重时呼吸困难,大量流涎,呈泡沫样。 A.5.3.5 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有粘液、血液,尿量减少。 A.5.3.6 孕牛可能发生流产、死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大多一周内可康复。 A.5.4 治疗 A.5.4.1 轻症病牛: 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30 mL50 mL或30%安乃近20 mL30 mL; 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1000 mL2000 mL、0.5%氢化可的松30 mL80 mL、复方水杨酸钠100 mL200 mL。 A.5.4.2 跛
20、行严重或卧地不起的病牛:静脉注射用10%水杨酸钠100 mL200 mL,3%普鲁卡因20 mL 3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00 mL500 mL。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30%安乃近、镇破痛各20 mL。还可用0.2%硝酸土的宁10 mL、维生素B12(80 mL120 mL)进行穴位注射。 A.5.4.3 重症病牛:采取综合治疗,用冷水洗身、灌肠降低体温;肌肉注射安钠咖或樟脑油l0 mL 20 mL强心;静脉放血1000 mL2000 mL减轻肺水肿;静脉注射糖盐水加维生素C解毒和改善循环;呼吸严重困难时给予吸氧,皮下注射、静脉滴注双氧水(3%双氧水50 mL
21、100 mL加入500 mL生理盐水中)、肌肉注射25%氨茶碱5 mL或麻黄素10 mL;瘤胃臌胀时,可内服芳香氨醑20 mL50 mL稀盐酸或乳酸。 A.5.5 预防 A.5.5.1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灭吸血昆虫,以减少疫病的传播。 A.5.5.2 预防接种牛流行热弱毒疫苗,以控制本病的流行。 A.6 牛魏氏梭菌 A.6.1 定义 主要由A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的特征。 A.6.2 流行特点 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高发。 DB52/T 1257.62017 8 A.6.3 症状 本病以猝死为特征,多数不见症状突然死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腹痛、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大量流涎、倒地哞叫、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A.6.4 防治 由于猝死,该病往往得不到救治。只有早期发现,及早使用A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才有治愈可能。对本病的放制应以预防为主。 _ DB52/T 1257.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