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

上传人:秋儿 文档编号:5625926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贵州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A 47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11822017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The code of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2017 - 05 - 08 发布 2017 - 11 - 08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2/T 1182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建站条件 . 2 5 观测场建设 . 3 6 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 . 3 7

2、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 . 3 8 设备安装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采样和算法要求.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安装要求. 10 DB52/T 1182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强、刘

3、朝林、黄红、曹凯明、周枫、董立亭、徐文隆、冷宇、杨震。 DB52/T 11822017 1 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规范的建站条件、 观测场建设、 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设备安装。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或改(扩)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162 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 QX/T 1 型自动气象站 QX/

4、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QX/T 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气象站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存储和传输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 3.2 区域自动气象站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为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并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建设的地面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 注:改写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区域自动气象站定义。 3

5、.3 常规单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one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4 常规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two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B52/T 11822017 2 对大气温度、雨量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5 常规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four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

6、度、雨量、风向、风速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6 常规五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five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7 常规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 conventional six element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对大气温度、雨量、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气象要素进行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3.8 中心站 center station 对若干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集中管理及

7、资料收集的设备设施及运行的场所。 3.9 自动气象站网 automatic weather network 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电路和组网软件组成。 4 建站条件 4.1 站点选址 4.1.1 观测场应建设在平整的下垫面上,不应建设在建筑物上面。站点位置能保持长久固定,避免频繁迁移。 4.1.2 观测场应能代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且交通便利,便于设备的维护维修,具备必要的通信条件。 4.2 探测环境 4.2.1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标准条件按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要求执行,要保证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和满足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

8、光照条件必须得到保证,避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陡壁等影响资料地域代表性或对观测资料准确性有干扰的区域。 4.2.2 区域自动气象站应优先选择太阳能、风能等独立供电方式,连续供电时间不低于 20 天。当采用公共电力供电时,所选站点应具备 220 伏交流电源供电条件,供电前端应安装稳压电源以保护设备。 4.2.3 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能满足自动观测数据传输所需的通信条件。当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时,站点建设位置的无线通讯信号强度需经专业检测,达到稳定可靠。 4.2.4 区域自动气象站附近应具有可靠的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 4 欧姆。 DB52/T 11822017 3 5 观测场建设

9、5.1 场地规划 5.1.1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场为矩形,正南北走向,门朝北。 5.1.2 开展常规单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达到 3 米(南北)2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3 开展常规两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应达到 3 米(南北)3 米(东西)或者 4 米(南北) 2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4 开展常规四要素、常规五要素、常规六要素的区域自动气象站,采用直立无固定拉绳风杆的,应达到 6 米(南北)4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采用有固定拉绳风杆的,应达到 8 米(南北)4 米(东西)观测场面积的要求。 5.1.5 在开展常规六要素基础上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

10、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观测项目的其它气象要素观测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在满足 5.1.2、5.1.3、5.1.4 的基础上,根据增加要素所需面积进行扩展。 5.2 标识 观测场的基本信息应含站名、经纬度(精确到秒,观测场基点)、拔海高度(精确到 0.1 米,观测场基点)、南北向、建站时间和归口单位等,相关信息标识应在观测场显著位置固定标注。 5.3 场地保护 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四周设置采用白色哑光材料的围栏, 围栏间距不大于20厘米。 观测场地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或自然下垫面,草高不能超过20 厘米。 6 观测场内仪器的整体布局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应遵从各仪器之间不干扰、互不影响、便于观

11、测、便于维护操作的原则。具体要求(参见附录A): a)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 b) 各仪器设施宜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大于 1 米,南北间隔不大于 1 米,仪器(除风杆、能见度外)距围栏不大于 1 米; c) 场内所有仪器的开门方向朝北。 7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功能要求 7.1 设备技术性能要求 区域自动气象站技术性能应符合QX/T 1、QX/T 61和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的要求。 7.2 采集控制系统 区域自动气象站采集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采集和预处理、智能存储管理、自动上传数据、设置数据上传时间间隔、遗漏资料补登、时钟校

12、准、提供完备的功能协议。 7.3 采样和算法要求 DB52/T 11822017 4 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 传输能支持统一版中心站软件, 提供相关通信模块和底层控件的相关技术支持,数据1分钟内能够到用户端桌面,区域自动气象站采样和算法要求(参见附录B)。 7.4 中心站功能 7.4.1 组网与通讯 组网与通讯应具有如下功能: 区域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通过通讯系统建立双向联系, 实现区域自动气象站组网功能;中心站对所有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统一管理;设置、查询各站的基础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数据通信与数据处理能支持分离部署,后期能够实时生成和上传符合国家气象局规范要求的BUFR文件, 能够提供

13、气象数据检索以及通信状态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信息, 能够将气象数据实时同步到气象局内部的各类二次应用数据库。 7.4.2 中心站软件 中心站软件应具有如下功能:设置数据上传时间间隔、遗漏数据补登、时钟校准、报警功能、多种监控界面。 7.4.3 数据文件格式 区域自动气象站生成数据文件格式应具备通用性,以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最新要求为准。 8 设备安装 8.1 传感器的安装 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地温、能见度、太阳辐射等传感器均应按照QX/T 61要求安装(参见附录C)。 8.2 线缆的安装与连接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线缆应为屏蔽线缆,线缆的架设应使用线管或线槽进行地下掩埋敷设,不得架空。

14、 8.3 采集箱的安装 采集箱的下沿离地75 厘米。 8.4 避雷装置 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及中心站的避雷装置要求应符合GB/T 31162的要求。 DB52/T 11822017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 表A.1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 DB52/T 11822017 6 表 A.1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续) DB52/T 11822017 7 表 A.1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续) 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4米X2米仪器布局图(百叶箱)。单位厘未zp (空气温度) .001 300 单位厘米两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3米X3米仪器布局图(百叶箱)号

15、 (空气温度) 100 00 DB52/T 11822017 8 表 A.1 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布局图(续) DB52/T 11822017 9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采样和算法要求 要素 采样频率 计算平均值 计算累加值 计算极值 要素 采样频率 计算平均值 计算累加值 计算极值 大气温度 30 次/min 每分钟算术平均 - 小时内极值及出现时间 雨量 1 次/min 每分钟、小时累计值- - 风向 1 次/s 求 1 min、 2 min 平均;以 1 min 为步长(取1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 10 min 平均 - 对应极大风速和最大风速时的风向 风

16、速 4 次/s 以 0.25 s 为步长求 3 s 滑动平均值;以 1 s 为步长(取整秒时的瞬时值)计算每分钟的 1 min、2 min算术平均;以 1 min为步长(取 1 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10 min 滑动平均 - 每分钟、 每小时内 3 s极值(即极大风速) ;每小时内10 min极值(即最大风速) ; 小时内极值对应时间 相对湿度 30 次/min 每分钟算术平均 - 小时内极值及出现时间 气压 30 次/min 每分钟算术平均 - 小时内极值及出现时间 DB52/T 11822017 10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传感器安装要求 传感器名称 离地高度 基准部分 大气温度传感器 高度 1.5 m 感应部分中心 雨量传感器 不低于 70 cm 口缘 风向传感器 高度 10 m-12 m 风标中心 风速传感器 高度 10 m-12 m 风杯中心 相对湿度传感器 高度 1.5 m 感应部分中心 气压传感器 固定于采集箱内 _ DB52/T 1182-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