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国际体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九章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恐怖主义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
2、十一章民族主义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
3、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2
4、)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三
5、、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1关于知识的学习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1)经验主义的知识含义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内容经验主义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国际体系的主要历史发展;b主权国家及其对外政策;c国际冲突与战争;d重要的跨国合作;e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的现状与作用;f国际经济互动关系的性质与作用。(2)概念与理论知识含义概念与理论知识主要指有
6、关国际关系现实的概念抽象与理论解释。内容概念与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a核心概念;b研究范式;c主要理论。2关于方法的学习(1)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事实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点。它包括四层含义:a真实存在的事情;b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c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d被证实的观察、观念,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情。国际关系事实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指对国际互动事实的系统解释,其形式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命题。无论是进行实证研究还是诠释研究,从学理角度讲,都需要上升到理论。途径国际关系研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这种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方法
7、选择等要素,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范式之争”主要包括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2)学科方法与研究工具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和诠释法。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它包括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定量研究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首
8、先需要对事实的种类、等级、程度、规模、范围进行测量和计算。有了测量数据,研究者才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形式模型形式模型作为一种方法,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其中博弈论运用最为普遍,这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以研究对抗冲突中的最优对策为目标的方法。运用形式模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用形式语言代替自然语言。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诠释法诠释方法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文本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针对的是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功能是说明事实的社会(历史)意义。除了上述几种学科方法之外,还需要运用各种具有工具性的具体方法。例如归纳法与演绎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
9、层次分析法等。(3)操作要点运用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在操作上还需要注意几个重要方面,具体包括:研究领域与问题,始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的方向指导;框架设计,要有具体化的假设或问题以构成合理的框架;文献综述,要有恰当的文献综述把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已有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方法选择,要根据研究问题进行适宜的方法选择。更多各类考试资料 v:344647 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1.2课后习题详解思考题1国际政治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答:(1)国际政治学的产生过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
10、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
11、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2)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
12、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体系、框架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把如此众多的学科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体系、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显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个研究领域,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人们却始终众说纷纭。在该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传统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
13、、后实证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认知心理学、英国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等流派。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众多学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迈克尔布雷彻在国际研究协会1999年年会的主席致词中所指出的,由于一些人在研究中追求时髦和新奇时尚,结果划分出许多不必要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适当的两分法。尤其是,这些学派缺乏相互的宽容,有时在争论中甚至诋毁对方。由于不注意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知识的积累性,使整个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不管这个学科有多少缺点,它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的不足恰恰为广大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了机遇。2怎样认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与理论?答:(1
14、)事实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点。“科学是建立在事实上面的建筑物。”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要进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而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就必须对事实有基本的了解和恰当的认识。“事实”包括四层含义:真实存在的事情;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被证实的观察、观念,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情。在这四层意思中,“真实存在”是最根本的一条,有了事情的存在,才可能有对事情的认识和反映事情的真实信息。把有关事实的概念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就有了“国际关系事实”这一概念。这种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存在的事情,包括行为体本身,也包括行为体的言论、行动和意图。另一类是
15、有关事实的文本,即观察者和研究者对于事实的描述和解释。这两类事实,后者是以前者为根本。a国际关系事实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从事实的存在来说是客观的,但从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来说则又是主观的。国际关系事实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它既具有可以观察的一面,又具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外在现象,不可以观察的一面是指其内在意义。与这两种属性相对应,对事实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意义都需要进行研究,只做一个方面的研究,不可能得出适宜的结论。b对于事实的外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者需要遵循的就是实证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实事求
16、是。作为真实的事实是否存在,有怎样的形式、过程与影响,作为文本的事实是否与真实相符,研究者都需要观察与证实,而不能依靠主观想像。c对于事实的内在意义,由于不能进行客观观察,不能通过感官来感知,因此原则上需要进行诠释。这种诠释的主要途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尽管这种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行为体的内在意图,但这种东西并不能与行为体的观念画等号。实际上,当行为体宣示自己的意图时,他们所说出来的只是想说的话。“宣示”这种行为本身,亦有内在意图。从总体上来讲,研究事实的内在意义是一种主观活动,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基于研究者的“背景知识”进行判断。这种对于事实的理解与解释活动,可能是经由推论,也可
17、能只是想象。总之,国际关系事实既存在可以实证的一面,也存在不可以实证的一面。对于研究者来说,根据事实的属性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以诠释的方法研究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以实证方法处理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面,都是南辕北辙。(2)理论无论是进行实证研究还是诠释研究,从学理角度讲,都需要上升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互动现象,人们如果不能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化,就根本无法加以理解与解释。有了理论,人们对国际关系事实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界定,“解释”是一个关键术语。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把“解释”一词的含义区分为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意义的诠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刚好对应于两种不同的研
18、究和由此而得出的不同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理论,作为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人们通常认为是可以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这种理论产生于探求客观规律的过程之中。进行这样的研究,途径包括经验观察,也包括概念演绎。进行经验观察是为了描述现象之间的联系,以便发现规律。进行概念演绎是为了对规律进行解释,以便建立一套具有逻辑联系的命题。浏览学界有关理论含义的讨论,可以看到,有较多学者认为理论是对变量间关系或规律的解释。就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理论来说,现实主义阐释的权力政治引起国际冲突,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相互依赖导致国际合作,都属于因果性解释。对于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一面进行研究,即对意义进行诠释,所得到的理论是不
19、能证实或证伪的。在这种理论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假定就是人的行为乃是其意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体现。要解释这样的意图,就必须联系历史和社会条件理解和解释相关的文本。以上所讲的两种研究途径和由此而产生的两类理论,是分别对应于事实的可以观察的一面和不可以观察的一面的。由于国际关系事实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可以观察的一面,亦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因此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两种不同途径,解释规律与解释意义的两种不同理论,都是需要与必要的。3怎样看待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式之争”?答:国际关系研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这种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方法选择等要素,可以为研究提供指
20、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通常会采用不同的“途径”,并因而会导致各种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由于存在多个“范式”,因此在“范式”之间常常存在争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经常提到的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范式之争”。(1)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传统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研究途径是所谓的“传统主义”。这种研究途径具有较浓厚的道德哲学色彩,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注重演绎推理
21、,倾向于通过历史回溯和案例分析获得经验主义的知识积累,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定量的方法。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是坚持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尔。行为主义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主义的研究途径受到了挑战。在国际关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辛格和罗西瑙等。这些学者谋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科学,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更严格、更复杂的途径,以期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强调的基本原则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相一致。其内涵具体说来,是指在分析经验事实基础上概括
22、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行为主义者相信可能存在一种有关国际关系的累积的科学,可以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复杂性、精确性和简洁性不断得到推进,并且使其预测力和解释力不断增强。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之争行为主义兴起之后,曾经风行一时,但很快就受到了传统主义的反击。传统主义者怀疑有关未来的预测和把可能性分析用于人类事务的做法。对于定量分析方法,他们认为是“通过煞费苦心地统计分析来证明对有常识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论点”。传统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认为,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实证的标准行事,那国际关系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分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构成了国际关系学
23、科在方法论领域的主要争论。尽管在美国学界定量分析似乎成为主流,但在欧洲学界传统主义方法一直有重要地位。在争论中,双方都逐渐意识到谁都不可能垄断这个领域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称国际关系研究已进入了“后行为”时代。(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在途径上与行为主义是一致的,包括经验观察、科学实证、知识积累等要素。作为一种“范式”,实证主义有四个基本假定:a科学是一个整体,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非自然科学领域,都应适用相同的方法;b事实与价值是有区别的,在理论之间,事实是中性的;c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有规律性,运用寻找自然规律的大体相同的方法,就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性
24、;d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依赖于对事实的检验。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现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后实证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也一直存在着与实证方法相异甚至持批评立场的途径,即后实证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有几种新颖激进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就体现了这类途径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女性主义、规范理论、历史社会学等。这些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反对经验观察与事实验证,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不承认人的认识和理论可以与价值和社会影响相分离,强调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并且强调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不过,这些理论虽然有共同点,但也存在
25、很大差异,实际上是方式完全不同的后实证主义。正如史密斯所说,它们联合起来,是基于它们共同拒绝的东西而不是它们共同接受的东西。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争后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发起的挑战,尽管形成了一种“范式之争”但这种争论是不对称的,因为这些激进的理论在建构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且,由于这些理论侧重于批判而很少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系统阐释,因此与主流理论(诸如现实主义与自由制度主义)还形不成真正对等的讨论。不过,这些体现后实证主义途径的理论对人的行为的意义的强调,对观念在国际互动中作用的强调,还是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大发展,正是在沿袭这种途径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具影响力的
26、学科地位。(3)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性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按照经济学的假定,所有行为在本质上都是理性的,人们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计算可能的代价和收益。基于这一假定,人们可以建立一种有关人类行为的模型。例如,在研究国际危机时,人们就可以应用博弈论设计各种模型。实际上,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通过分析行为体的目标寻求行为来解释其对外政策的任何一种实证方法,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别。建构主义建构主义针对理
27、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建构主义在解释国际关系时认为行为体在意识上相互影响的“主体间”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主体间结构使得物质世界产生了意义。这种主体间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诸如规范、认同、知识、文化等。这些观念性结构帮助确定了行为体的利益,利益又激发了行为。为了诠释行为体与环境的相互
28、影响,建构主义不希望采取假设演绎的方法,因为建构主义要诠释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运用理性选择模型进行国际关系分析,前提假定是行为体必须具有共同的知识,即对于国际环境有共识,对于获益矩阵、战略选择点、不同类型的可能性等有一致理解。在这些既定条件下,研究者可以根据行为体的偏好、可能性和选择范围,推导出理性选择的结果。不过,就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情况而言,不同学派对这种“既定东西”的认知却,并不一致。例如,现实主义对环境的认知是“无政府状态”,认为行为体的理性选择是加强权力与安全,因而倾向于冲突;而自由制度主义对环境的认知却是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的存在,认为行为体会倾向于合作
29、并建立国际制度。面对这种差异,人们不可避免地对理性选择的前提条件提出疑问:行为体进行选择的环境到底是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如果不是,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高,并且向理性主义发起了有力的挑战。以上所介绍的“争论”,主要涉及的是研究途径的分歧。了解这些分歧,有助于了解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史。不过,联系前面讨论的国际关系事实的属性可以想到,这些“范式”之所以存在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指涉的是事实的不同方面: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主要研究和解释的是国际关系事实的可以观察的外在现象与规律,而传统主义、后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则主要研究和
30、解释的是国际关系事实的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范式之争”是无意义的,因为国际关系事实的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与解释。4选择一些国际关系研究的论文,结合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方法进行评论。答:进行国际关系的实际研究,需要运用学科方法。除了学科方法之外,在研究中人们还需要运用各种工具性方法。这些方法与学科方法相结合,才能使研究更顺利地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方法,根据现有的使用情况,主要有四种,即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和诠释法。这四种方法,定量法与形式模型属于实证方法,而诠释法则属于非(后)实证方法,案例法可用于实证研究,也可用于非实证研究,但主要是用于实证研究。(1)案例研究
31、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案例研究法是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人们进行非理论性案例研究,一个主要目的是对特定事件进行解释。这种解释类似于历史性研究。进行理论性案例研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检验理论,即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发展理论,即针对理论不能解释的方面,提出新的假设以便发展出新理论。对理论进行检验,运用案例法可以进行证实,也可以进行证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少数甚至一个案例证实一般性理论,人们通常认为缺少说服力。用案例法进行证伪,通常是受肯定的,因为只需要找到一
32、个反例,就可以证伪一个理论。案例可以作为检验推论的“黑天鹅”。对理论进行发展,也可称为探索性案例研究。这类研究作为理论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主要目的是考察漏掉的或新的变量,以便提出新的假设。新的假设提出之后,研究者还需要以适当途径进行检验。尽管人们可以选用更多的案例进行证实,但定量分析被认为是更具普遍意义的检验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开拓性,但也具有较大的难度与挑战性。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鉴于这种方法的长处与短处,人们在进
33、行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条件,恰当处理好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2)定量研究法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从科学实证的意义上讲,没有恰当的定量研究,就不能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描述,也不能发现规律并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验证。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统计方法让研究者可以根据手边的数据了解事实的现状、过程、变化趋势,同时可以根据概率法则对现实的规律性作出推论。对国际关系进行量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事实的种类、等级、程度、规模、范围进行测量和计算
34、。有了测量数据,研究者才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通常包括两种类型,即描述性统计和推理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运用较大样本的数据进行的资料整理、分析与测量,包括对变量间关系的测量。推论性统计是根据部分观测样本数据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对未知事物做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进行统计描述,对研究者来说比较容易,只要数据可靠,按类别把各个频数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并作相应计算就可以了。进行统计推论涉及数学计算,主要包括概率计算、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这些研究都需要有相应的数学知识。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运用定量方法,可以对事实的现状、过程和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描述,并可根据概率法则对规律性作出推论。不过应该看到,
35、对国际关系事实进行大样本统计是受到很大限制的,许多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不能统计。进行统计推论尽管可以得出非常“科学”的结论,但这种计算结果未必与事实的发展相符,因为人的意图可以改变国际互动的“规律”。(3)形式模型形式模型作为一种方法,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其中博弈论运用最为普遍,这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以研究对抗冲突中的最优对策为目标的方法。由于国际关系的过程和模式经常会表现出某些类似博弈的特征,诸如外交谈判、经济制裁、军备竞赛、军事结盟等,因此运用博弈模型把某些适宜的国际问题特别是外交决策问题形式化,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运用形式模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用形式语言代替自然语言。自然语
36、言可以精细地描述有关世界的各种事物,可以捕获世界的丰富性;数学语言的描述能力有限,但长于演绎推理。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即描述、演绎和验证。由于形式模型是有关真实世界某一部分的简化,去除了冗余的信息,具有高度抽象和简洁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可以用形式模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与问题做出非常清楚明确的描述。由于用形式模型方法描述的问题是数学化的,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在经验世界无法观察到的景象,因此非常便于研究者进行演绎推理。运用形式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的。博弈论模型作为形式模型的一种,其做法就是把行为体的战略互动形式化,明确各方可能的战略选择与收益
37、,并推论出结局。进行这种研究,人们的基本宗旨是探讨各方的最优战略反应。这种反应可以为互动方带来最大利益,因而被认为是理性选择。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把问题形式化,会忽略掉许多关键因素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所做的推论,很可能与现实情况有较大距离。再者,形式模型的结构乃是人为设计的产物,其前提是博弈者对于环境与规则有共识,然而,现实常常并非如此。因此,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事实上,实际决策者是不可能把形式模型的结论简单地应用于实际的。(4)诠释法诠释方法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文本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针对的是
38、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功能是说明事实的社会(历史)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指事实中蕴含的主观因素,包括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事实中体现的行为体的意图与观念,这种意图与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建构,文本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观念对其诠释的影响等。对事实进行诠释,主要分为两步:理解文本的语言学意义,即理解文本的原意;理解文本作者的主观世界,即解释作者思想是如何从生活的整体环境中产生的。在这里,诠释学研究的要旨是要创新和超越。施莱尔马赫认为,一个解释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和语言学知识,就可以比作者本人更好地理解作者,即可以把握作者在创造时所没有意识到的方方面面。在诠释性研究中,通过理解进行创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39、提出更好的理解与解释。这里所说的“好”,不仅包括表述的精到与深刻,而且主要指解释的独特与新颖,即要说出前人没有理解或解释的东西。在操作中,研究者可以不拘一格地运用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历史分析法解释国际事件的由来,用演绎法把现成理论用于解释现实问题,也可以用比较法对照反映国际事实的不同文本。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始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为了回答预先提出的问题。诠释法在国际关系学界的应用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在中国学界,可以说大部分研究应用了诠释法。不过,由于诠释法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如实证研究那样的严谨路径和步骤,因此有可能因没有严谨的研究纲领和中心问题而提不出更好的解释,从
40、而出现低水平重复和缺乏实质性创新的问题。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三派:一派是强调国家间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另一派是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的自由主义;还有一派是强调观念建构与文化因素的建构主义。一、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权力是理
41、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1古典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两千多年以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提出了“现实主义原则”。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存在着类似“国际关系的思想”。关于古典现实主义,有四个代表人物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修昔底德,这是最早的源头,即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对现实主义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论证;再一个是卡尔,他是国际关系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最后是摩根索,他对古典现实主义提出了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1)马基雅维里生平及代表作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哲学家,代表作是君主论
42、。马基雅维里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古典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心命题,即人性恶。主要思想马基雅维利特别强调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性。马基雅维里的论述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直到20世纪,这个学说才成为真正的理论体系。(2)卡尔代表作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学者卡尔出版了二十年危机。主要思想a现代的国际危机实际上意味着建立在利益一致概念上的空想主义大厦已经土崩瓦解。b既有理想主义的因素,又有现实主义的因素,既有权力,又有道德原则,是健全的政治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3)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的真正集大成者是摩根索。代表作国家间政治,1948出版,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说。主要
43、思想摩根索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学说的前提,就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a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而主权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都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机构。在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制定法律和强制实施法律的中央权力机构。b在国际关系中,政治的思想和行动都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内容包括:a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b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d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e不能把特定国家的
44、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f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从摩根索所阐述的六条原则来看,他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力政治,论证起点则是权力与利益。按照摩根索的观点,国家无论是要维护现状还是推翻现状,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2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肯尼思华尔兹。他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在手段与目的、原因与结果两大方面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其主要观点有:(1)权力是一种可能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有风险;(2)国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安全,而不是权力;(3)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因
45、此,在研究方法上,只有既注重单位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4)结构通过两种方式,即行为体的社会化与彼此间的竞争,使行为体的运作“趋向产生同质的结果”;(5)社会化进程所形成的规范会限制和塑造行为体的行为,而竞争则会导致行为体理性地模仿成功的行为;(6)关于国家行为的可预期的结果,认为无论国家是否愿意,它们将周而复始地形成均势;(7)武力存在的意义在于“防止武力的使用”,国家不会为了追求更大的权力而冒不安全的风险;(8)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有些时候国家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保持和
46、平与解决经济问题。3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现实主义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新的分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学说有进攻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1)新古典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范围与雄心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主要包括:他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它们的相对物质力量;他们自身对国家间相对权力的判断;国家相对社会而言的力量与结构;对国家外交政策的轮廓和方向起决定性影响的系统压力。(2)新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联系与区别联系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在理论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a新现实主义从结构的视角观察国际关系,最明显的弱点就是无法预测个别国家的
47、对外政策行为。b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强调了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系统变量与单位变量的结合,它力图解决新现实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问题。c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即它不适于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区别新古典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最大不同,就是谋求解释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略。这一学说所要探讨的东西包括个别国家的大战略、军事信条、对外经济政策、结盟的偏好以及危机行为等。(2)进攻现实主义按照进攻现实主义的假定,国际关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霍布斯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安全的稀缺性为国家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因。进攻现实主义所做的阐释,
48、主要是针对大国,认为由于风险太高弱国不可能追求扩张战略,而较强的国家则会理性地适应国际环境,并在代价与危险是可以管理的时间与地点迅速学习扩张。一些进攻现实主义者在阐释国家扩张的动因的时候,认为系统层面的压力与使得国际处境相似的国家会采取相似的行为,国家内部体制的差别则无关紧要。也有一些进攻现实主义者比较关注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以特殊的方式行事,认为国家的相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的意图。(3)防御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认为,尽管安全困境难以驾驭且不可避免,但它未必会导致剧烈的竞争与战争。国际体系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会提供扩张和侵略的动机。对国际政治是持稍微乐观一点的态度,认为受权力的总体分配和其
49、他物质因素(如地区军事平衡)的影响,国家会努力使其安全而不是相对权力最大化。外交政策行为乃是国家对体系的诱惑所做出的适当反应。从强调安全的角度来看,防御现实主义基于追求安全最大化的目的,要求国家按照所受到的威胁发展权力,从而可能导致区域性的均势与和平共处。更重视国内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认为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的相对能力的感觉体现了系统压力与国家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4)现实主义各个分支的异同总结表2.1现实主义各分支的异同 解释国际关系的主要关注点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古典现实主义人性与国家基于人类本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国
50、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不确定进攻现实主义有些人关注体系,有些人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有人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压力,有人认为是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防御现实主义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4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1)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说明。正如制度主义者所指出的,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