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

上传人: 文档编号:5640712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PDF 页数:309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9页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9页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9页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9页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9页
亲,该文档总共3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1.1复习笔记1.2典型题详解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2.1复习笔记2.2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3.1复习笔记3.2典型题详解第四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4.1复习笔记4.2典型题详解第五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5.1复习笔记5.2典型题详解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6.1复习笔记6.2典型题详解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7.1复习笔记7.2典型题详解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8.1复习笔记8.2典型题详解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9.1复习笔记9.2典型题详解第十章广播电视谈话节目1

2、0.1复习笔记10.2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11.1复习笔记11.2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广播电视体育节目12.1复习笔记12.2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13.1复习笔记13.2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下)14.1复习笔记14.2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15.1复习笔记15.2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卫星广播电视:集体接收与直播到户16.1复习笔记16.2典型题详解第十七章广播电视地面覆盖:有线系统17.1复习笔记17.2典型题详解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

3、命(1)广播系统的内涵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2)广播的分类 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

4、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

5、,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a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b传送方式高速化;c覆盖范围全球化;d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Integra

6、ted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2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已经建立起自己不同于其他传播手段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在综合其他传播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新闻与信息、娱乐、商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奇妙的混合形式。3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1)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建设方针。(2)结果 广播电视自身也在经历着

7、从传输技术、手段到行业结构及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a调频电台的出现使得类型音乐电台成为广播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第一次使得青少年流行文化成为商业广播电视重要的市场推动力量。b有线电视从社区共用天线发展到光缆入户传送上百套节目,不但使电视的分众“窄播”成为可能,也使得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稀有性而将广播电视业视为公共信托这一传统信条的基础受到动摇。c卫星技术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强势变化通过无远弗届的卫星电视信号“长驱直入”。 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 在广播电视对受众接触信息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受众的接受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

8、播电视的制作、播出方式。二、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1声音的特性声音广播(radio)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是诉诸人类听觉的传播媒介。广播的听觉元素是指受众可以通过广播的声音表达感知的声音信息内容的要素。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广播电视对声音的研究需要认识声音的如下特性:(1)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 声波通常可以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主要变量加以描述:a波长是沿着声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质点间的距离,通常以相邻两个振动密部中央或疏部之间的测量距离。b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引起的质点的振动次数。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振

9、动传播的距离,即声波的波长和频率数值的乘积。 声音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其频率的数值也越高。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一般在16Hz到20000Hz之间,而频率低于16Hz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一般不能听见。(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声音方位感信息是指能判定声音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的信息。 声音空间感信息是指能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渐次反射声、延时声和混响声的组合,来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度的信息。 立体声广播的声音要比传统单声道广播的声音效果更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式技术

10、在广播领域的使用,立体声广播的空间感、方位感越来越逼真,对现实声音场的还原程度进一步提高。(3)声音的心理性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特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2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各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并一步步推动了广播的发明与诞生。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收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3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1)“无线电之父”李德福雷斯特 1899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解检波器和交流发电机。 1902年,他公开表演了用于商业、新闻、军事的无线电报通信装置。

11、 1906年,他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这种真空管的功能是:检波、产生振荡、放大电信号、改变电信号频率等。 1912年他开始用多个三极管连续放大微弱的高频无线电信号,这对无线电和长途电话通讯是个重大发展。 他在纽约高桥自己的实验电台做实验广播,用纽约美国人报提供的简讯,广播了1916年威尔逊和休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字。这次广播被视为美国的第一次新闻广播。(2)弗森登 1900年,弗森登调制了无线电波的波幅,发明了一种用于无线电话很灵敏的电解检波器。 1902年,费森登于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发射台。更多各类考试资料 v:344647 公众号:顺通考试资料 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

12、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试验,声音广播从此宣布诞生。(3)1916年,美国无线电报务员萨尔诺夫提出制作“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最初的收音机。(4)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这座电台是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为了商业利益筹建起来的电台,其目的是以稳定的广播节目来推销收音器材。(5)1920年代开始,各国广播站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语言广播)几乎遍及世界。三、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1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视、听、读的三位

13、一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表达的重要特征。(1)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2)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3)目前电视技术不断发展,高清晰度电视(HDTV)已经进入实用阶段。2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电视广播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光电转换的问题,即把图像的光影转换成电信号传播出去,接收时再把电信号复原为图像的光影信息。(1)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又译贝采利乌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2)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证实了硒元

14、素的“光电效应”,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3)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柯夫发明了机械性的无线电图像扫描盘“尼普柯夫圆盘”。(4)1906年,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三极电子管,这对无线电信号放大技术和电视的发展至关重要。(5)1907年,俄国教授罗津格得到设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1911年,他研制成功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用它显示了简单的电视图像。(6)1925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兹沃尔金获得光电摄像的专利权,它可以取代由许多光电管组成的摄像屏和笨重的机械转盘。同一年,在纽约和费城之间用电视播映了一部影片。(7)1925年10月2

15、日,苏格兰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利用尼普柯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成功“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作“电视之父”。3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第一座实验台出现于1928年,到了1937年已经增加到17座实验电视台。 1928年,仅在美国就有30多个公司在从事电视研究,有12家无线广播电台在做实验性的电视广播。 1931年9月,贝尔德应纽约市WMMM和MDJ电台之邀,帮助建立电视广播。 1939年4月30日,NBC所属的WZXBC实验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罗斯福总统在当年美国世博会现场的开幕词。 1941年7月1日,美国第

16、一家正式成立的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NBT电视台才获准开播。 194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成功灵敏度和清晰度更高的电视摄像器件。 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了电子扫描时代。(2)英国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1929年秋,英国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成功试验播出了有伴音的电视图像,并直播了实况电视演出舞台剧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使用的是贝尔德的

17、机械电视系统,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3)其他国家 法国政府于1932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电视台,从1938年起开始每天定期播出。 苏联从1931年开始实验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电视节目的发射与接收;1937年,苏联莫斯科中央电视台建成并试验播出电视节目;1939年起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 德国于1935年开始试播电视节目,在1936年柏林举行奥运会期间,也进行过电视转播。 日本的电视研究工作始于1928年;并于1939年5月,由日本广播协会进行的电视的发射与接收试验成功。四、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1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作广播波

18、段和电视频道。由于广播载波和音频信号的不同变化关系,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1)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广播,应用最广的是常见中波广播,调幅是用声音的高低变为幅度的变化的电信号;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适合省际电台的广播。(2)使载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FM)。载波经调频后成为调频波,已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已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调频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调频波传送信号可避免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广泛应用在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

19、中。2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彩色电视制式即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端对红、绿、蓝三基色(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由于世界各国对于彩色电视红、绿、蓝三基色这三种基本光束采用的编码、解码方式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即NTSC、PAL和SECAM。(1)NTSC制(也简称为N制)即由美国无线电公司(RCA)1946年研发成功“点描法彩色电视标准”(Dot Interlacing Color System),该制式于1953年年底被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后,改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

20、temCommittee)的缩写来命名。这种制式属于同时制,其色度信号调制特点为平衡正交调幅制,即包括了平衡调制和正交调制两种,虽然解决了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广播相互兼容的问题,而且有着解码线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的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等不足之处。目前采用NTSC彩色电视制式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美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等。(2)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也称帕尔制)由联邦德国于1962年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于1967年开始正式广播。PAL制也属于同时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T

21、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问题。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但相应的PAL制的编码与解码技术要比NTSC制来得复杂,接收机的造价也相应要高。采用PAL制的国家主要有德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我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也采用PAL制彩色电视制式。(3)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又称色康制)意为“按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属于同时顺序制,1967年由法国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SECAM制也是为改善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兼容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式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亮度信号每行传送,而两个色差信号则逐行

22、依次传送,即用行错开传输时间的办法来避免同时传输时所产生的串色以及由其造成的彩色失真。SECAM制式的特点是抗干扰性好、彩色效果出色,但兼容性较差。采SECAM制式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苏联(俄罗斯)、非洲大部分国家以及原苏东集团的主要国家等。3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1)电视的制式是从拍摄记录节目信号初期就已经开始,所以电视台、录像带、录像机及各种视频播放方式等通常也是有制式的。(2)黑白电视其实也是技术制式的,只是相较于彩色电视制式而言,黑白电视制式区别不那么大,因此比较少被明确提及。(3)随着数字电视、高清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甚至高保真电视(Hi-Fi T

23、elevision)的出现与普及,电视技术制式差异的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即使是数字电视,也同样存在制式问题,而我国目前还没完全确定将采用的技术制式。1.2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1广播系统答:广播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的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2调幅答:调幅是指用声音的高低变为幅度的变化的电信号。调幅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适合省际电台的广播。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广播中,应用最广的是常见的中波广播。3调频答:调频(

24、Frequency Modulation,FM)是指使载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一种调制方式。载波经调频后成为调频波,已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已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调频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调频波传送信号可避免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广泛应用在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中。4NTSC制答:NTSC制,简称为N制,是由美国无线电公司(RCA)1946年研发成功“点描法彩色电视标准”(Dot Interlacing Color System),该制式于1953年年底被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后,改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

25、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来命名。这种制式属于同时制,其色度信号调制特点为平衡正交调幅制,即包括了平衡调制和正交调制两种,虽然解决了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广播相互兼容的问题,而且有着解码线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的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等不足之处。5PAL制答:PAL制,也称帕尔制,是由联邦德国于1962年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于1967年开始正式广播。PAL制也属于同时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问题。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但相应的PAL制的编码与解码技术

26、要比NTSC制来得复杂,接收机的造价也相应要高。6SECAM制答: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又称色康制,意为“按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属于同时顺序制,1967年由法国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SECAM制也是为改善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兼容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式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亮度信号每行传送,而两个色差信号则逐行依次传送,即用行错开传输时间的办法来避免同时传输时所产生的串色以及由其造成的彩色失真。其特点是抗干扰性好、彩色效果出色,但兼容性较差。二、简答题1请对广播进行分类。答: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

27、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1)按照传播信号划分广播:又称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只传送音频信号。电视:又称电视广播,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2)按照传输方式划分无线广播:又称开路广播,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有线广播:又称闭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卫星广播电视: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网上广播:通过因特网传送。(3)按照覆盖范围划分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4)按照技术标准划分可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2简述

28、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答:(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相较于语言,文字便于长久保留,同时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投

29、入使用,使原来誊抄复制、少量流通的文字媒介得以实现大量印刷、大规模传播,而印刷成本也大为降低,使得更多普通大众能接触到文字作品,印数媒体称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利用电磁理论,将无线电信号以光速覆盖全球,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信号覆盖的范围,无线电在通讯传播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等。(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传送方式高速化;覆盖范围全球化;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

30、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Integrated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3简述声音的特性。答: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广播电视对声音的研究需要认识声音的如下特性:(1)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声波在传播媒介引起的质点的振动形成的波,而这种振动方向与声波的传播方向是在同一直线上,即声波是一条纵波。 声波通常可以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主要变量加以描述:波长是指沿着声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质点

31、间的距离,通常以相邻两个振动密部中央或疏部之间的测量距离;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引起的质点的振动次数;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振动传播的距离,即声波的波长和频率数值的乘积。 声音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其频率的数值也就越高。(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来自周围不同的空间位置,除声音的音色、音调、响度等声音要素外,声音还包括方位感和空间感的信息。 声音方位感信息是指能判定声音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的信息;空间感信息指能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渐次反射声、延时声和混响声的组合,来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度的信息。 立体声广播包含

3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道的放音系统,在不同的放音系统之间形成一个声场,用以模拟现实环境中不同声源的发声位置,使声音场中的各部分声源发出的声音具有空间分布感,同时使声音源具有一定的几何宽度。因此,立体声广播的声音要比传统单声道广播的声音效果更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声音的心理性声音的物理特性与空间感,是声波的构成基础,但声音具体传达的内容与情绪,更有心理上的因素。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特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4简述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答:声音广播的发明与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1)“无线电之父”李德福雷

33、斯特 1899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解检波器和交流发电机。 1902年,他公开表演了用于商业、新闻、军事的无线电报通信装置。 1906年,他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这种真空管的功能是:检波、产生振荡、放大电信号、改变电信号频率等。 1912年他开始用多个三极管连续放大微弱的高频无线电信号,这对无线电和长途电话通讯是个重大发展。 他在纽约高桥自己的实验电台做实验广播,用纽约美国人报提供的简讯,广播了1916年威尔逊和休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字。这次广播被视为美国的第一次新闻广播。(2)弗森登 1900年,弗森登调制了无线电波的波幅,发明了一种用于无线电话很灵敏的电解检波器。 1902年,费森登于在马

34、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发射台。 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试验,声音广播从此宣布诞生。(3)1916年,美国无线电报务员萨尔诺夫提出制作“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最初的收音机。(4)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这座电台是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为了商业利益筹建起来的电台,其目的是以稳定的广播节目来推销收音器材。(5)1920年代开始,各国广播站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语言广播)几乎

35、遍及世界。5简述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状况。答:(1)美国 1928年,仅在美国就有30多个公司在从事电视研究,有12家无线广播电台在做实验性的电视广播。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第一座实验台出现于1928年,到了1937年已经增加到17座实验电视台。 1931年9月,贝尔德应纽约市WMMM和MDJ电台之邀,帮助建立电视广播。 1939年4月30日,NBC所属的WZXBC实验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罗斯福总统在当年美国世博会现场的开幕词。 尽管美国是最早进行实验性电视播出的国家,但直到1941年7月1日,美国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NBT电视台才获准开播。 二战

36、期间,美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趋缓。 194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成功灵敏度和清晰度更高的电视摄像器件;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了电子扫描时代。(2)英国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1929年秋,因果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成功试验播出了有伴音的电视图像,并直播了实况电视演出。 从1932年起,英国的电视实验开始由英国广播公司负责,技术标准有所提高。 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

37、,使用的就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系统,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几个月后,采用了新的电视设备,图像更加清晰。 英国的电视台在1939年9月1日中途被迫停止了正在播出的“米老鼠”节目,开始了长达7年之久的停播。1946年7月7日,恢复了电视广播。(3)其他国家 法国政府于1932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电视台,从1938年起开始每天定期播出。法国在1955年恢复了电视节目的播出。 苏联从1931年开始实验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电视节目的发射与接收;1937年,苏联莫斯科中央电视台建成并试验播出电视节目;1939年起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 德国于1935年开始试播电视节目,在1936年柏林举行奥运

38、会期间,也进行过电视转播。联邦德国的电视于1952年正式开办。 日本的电视研究工作始于1928年;并于1939年5月,由日本广播协会进行的电视的发射与接收试验成功。1953年日本开始了电视广播。大部分国家的电视播出开始于黑白电视系统,但对于彩色电视系统的研发则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1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1)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呼号XR0,功率50瓦。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2)中国自己筹办广播电台始于1923年。 1923年,奉系军阀在

39、原来军用无线电台的基础上成立了东三省无线电总台。 1925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派人在天津、北京等地筹建广播电台,交通部组织了“无线电广播公司”以推进建台事宜。 1926年10月1日,奉系军阀支持下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以汉、俄双语播音(呼号XOH,功率100瓦)。 1927年5月,天津无线电报局建立的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呼号COTN,发射功率500瓦);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呼号COPK,功率初为20瓦,发射功率100瓦)。 1927年3月19日,上海新新公司为了推销公司的矿石收音机产品,也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尽管电台规模很小,但新新公司无线电台被认为是有我国国民

40、自己兴办的第一座民间商业性质的广播电台。 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建立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2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开始播音(最初电台呼号为XKM),后改为XGZ,发射功率为500瓦)。这是国民党继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之后组建的又一个以“中央”命名的宣传机构。(2)1932年5月,国民党当局建成一个新的广播中心,同年11月12日,广播中心正式启用,中央电台的发射功率扩大到75千瓦(呼号改为XGOA),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世界第三位的无线广播电台。(3)到抗战爆发之前,1937年6月统计显示,国

41、民党官办广播电台23座,发射功率为110多千瓦,占全国广播发射总功率的94以上。3国民党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1)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信条例,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了一些具体管理规制,用以规范日益普及的无线电广播。虽然相关管理法令原则上允许民间经营无线电广播,但由于国民党当局于此同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对民营电台的新闻报道节目实施“事前检查”与“事后追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民营电台事实上对新闻、评论类节目尽量予以避免涉及、讳莫如深。(2)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民营广播电台很少制作时事新闻类节目,民营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商业性广播电台,以播放娱乐节目与广告为主,通常

42、规模较小。 教育性电台,多由民间学馆或教育机构兴办,受众范围较狭窄,节目内容也较为单一。 宗教性电台,这类电台与海外宗教势力及官方维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常这类电台的经营资本较为充裕,但由于节目内容集中于相应的宗教教义的散播,其听众范围也较为有限。4抗日战争时期的无线广播电台(1)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接管了西安广播电台(发射功率500瓦),西安电台还是西北地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当时西安电台反复宣传了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2)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不断内迁,中央电台于1938年3月10日在当时的陪都重庆恢复播音。(3)对外广播 国民党当局最早的

43、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0瓦,呼号XGOX),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稍后的汉口短波电台(发射功率250瓦)于1938年开播。 1938年,用英国进口的短波发射机在重庆建成了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发射功率35千瓦,呼号为XGOX、XGOY),电台于1939年初正式开播,每天用英、德、法、俄、日等多种外语及中文(包括方言)向海外播出广播节目。 1940年1月5日,中央短波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呼号仍沿用XGOX、XGOY),英文名称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VOC),成为当时对外传播国内战争局势、争取国际声援的有力“武器”。(4)在抗

44、日战争期间,中国政治格局较为复杂,相应的广播电台类型分布也颇为复杂。抗战期间,在国内播音的广播电台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国统区内由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办的广播电台,在当时成为中央政府的代表。 国统区内民营广播电台,主要依靠商业广告收入维持运营的广播电台,节目以娱乐、消遣取向为主,通常电台规模也较小。 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广播事业,其代表是1940年创立于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 沦陷区内的民营广播电台,在日伪统治下的民营广播电台多以软性的娱乐节目为主要内容。 沦陷区内的日伪广播电台,进行粉饰侵华战争、扭曲历史的“心战”宣传。 其他性质的广播电台,其影响力相对较小。5国民党广播事业的没落与崩溃(1)194

45、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随着日军投降,国民党当局采用各种手法来接管了日伪政权留下的大部分广播电台。国民党统治区内广播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发展。(2)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随着国民政府于1946年迁回首都南京。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渐失民心,国民党的党营广播电台逐渐失去听众的支持。(3)随着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驱赶到台湾,大部分国民党党营电台的设备、资料也随着迁往台湾,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在其列。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1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主要是在边区、解放区内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46、但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积累了宝贵经验。(2)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5年)完成对旧中国已有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实现全国广播系统的规划与建立。当时在强调广播的新闻舆论功能,也注重文娱功能,当然仍然强调文艺创作要“为政治服务”,在此期间人民广播事业取得了初步的发展。(3)挫折、停滞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整个社会秩序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广播事业也基本处于挫折、停滞状态;广播事业除了在少数技术层面上的进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甚至还有所倒退。(4)复苏、振兴时期(1977198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路线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广播电视事业才真正再度振

47、兴。从中央电台到各地的广播电台,广播重新获得了发展机遇,出现了新气象、新成就,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优秀广播节目纷纷出现在电台之中。(5)发展、繁荣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从1977年至1980年代中期广播的复苏、振兴,过渡到1980年代以后的全面繁荣阶段,此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而是一个相对渐进的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积累、飞跃,在这一时期广播事业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的成就。2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出任主任,负责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1940年12月30日,设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

48、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发射功率300瓦)。广播电台设在延安西北的王皮湾村,利用由苏联辗转运至延安的广播发射机进行播音。 到1943年春,由于主要零部件失效,新华广播被迫彻底停止,这次中断持续了2年时间,一直到1945年9月5日,经过多方努力才正式恢复播音。恢复播音的新华广播电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信息以及言论等,此外还有一些文艺节目。 1947年,3月21日,延安新华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呼号仍为XNCR)。 1941年12月3日,延安窑洞里还传出了中国国际广

49、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广播的第一次播音,这次广播被认为是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2)194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其人员的政策决定;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接管、改造旧有广播电台,并新建一批地方无线广播电台和有线广播站,逐步形成全国的广播传输覆盖网。3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1)发展历程 1949年北平解放,3月25日随中共中央迁入北平市,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之取消了XNCR呼号,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语言广播部与新华社总社分开,成立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以管理和领导全国的人民广播事业,至此,我国的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

50、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会正式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名称由“北平”改回“北京”,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顺理成章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暨阅兵式于天安门广场正式举行,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的实况广播。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为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2)中央对人民广播事业的恢复和改造 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增加了发射功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初具规模。 建设农村有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