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

上传人:晚风1 文档编号:5673262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PPTX 页数:124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章结构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1.认识和掌握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及其成果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必然性,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3.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5.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6.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

2、布局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

3、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要求解放思想、

4、转变观念,我们党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接着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起基础性作用。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四大正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

5、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v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v

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v 我国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政体利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网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7、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 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

8、要提高资源 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 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 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的客观依据(1)理论依据: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现实依据: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9、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体讲包括三方面: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

10、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

11、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

12、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质的提高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量的优势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而言的,各地、各产业可以有所不同。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十六大报告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3、,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使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江泽民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有一个原则。 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个体经济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

14、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存的分配制度。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

15、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

1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要素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货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管理生产资料第一节 建设中

17、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决定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的按劳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如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利润,货币所有者获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要素在当代经济生活中

18、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

19、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两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

20、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

21、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 独立自主地去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和起来的创新活动 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国家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

22、。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立足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加快国际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

23、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加快发展体制机制。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

2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25、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践证明了的并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6、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只有通过宪法和法律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党领导人民通过国

27、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8、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原则。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它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支点载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

29、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

30、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它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提

32、出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但由于多种原因,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文革”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十分强调和重视法制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人物。1993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二节

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 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社

34、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是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

35、民主法制建设,也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核心江主席主持并听取法制讲座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公安干警严阵以待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綦江虹桥垮塌案主犯陈希同受审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保障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维护宪法

36、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提高新水平;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7、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

38、制改革的目标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

39、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 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第三,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三节

4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还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

41、建设进行 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42、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治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

43、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

44、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

45、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

46、起,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

47、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

48、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

4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

50、、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