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

上传人:晚风1 文档编号:5675838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52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5/7/20211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度三、宋代的书院制度四、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 五、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内容提要5/7/20212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的文物作证。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我国古代较完备的教育制度还是形成于西周时期,我们重点介绍西周和汉代的学制。 5/7/20213(一)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了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

2、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总的来说,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有辟雍、大池、射庐、宣庸(榭)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 5/7/20214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所设学校的名称也不同。 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3、”;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总之,西周的“乡学”还是可信的,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和贵族的子弟,优异者可升人国之大学。但史籍所记载的西周乡学系统如此之完备,也许是一种理想,不过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7/202153、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西周入学年龄因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不同,这也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修业年限,文献无明确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一般为七年,大学一般为九年。 2)考查与奖惩。礼记学记记载:“一

4、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7/20216 3)视学制度 西周的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因为学校往往也是养老的地方,这样可以将“尊年敬德”和“尊教重道”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天子视学每年竟多达四次,视学当日清晨,击鼓集众,天子至,行祭奠之礼;次日行养老礼。天子、公卿、诸侯、大夫均应出席,先祭先老,然后宴请众老,各就席次,献酢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即席“乞言”、“合语”,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这种制度后来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5/7/20217(

5、二)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1、汉代的官学制度 (1)学制系统: 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始于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才制定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汉代官学分五级:在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5/7/20218 2)教师与学生。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太学教授之所以通称“博士”,是取其博学多能之意。博士是秦代的官名,汉承秦制,也设置了博士官。博士的职掌除议政、制礼、藏书之外,还具有国家教授的职能,所以博士的学识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

6、达国体”。 3)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同官职。 5/7/20219 2、汉代的私学 (1)汉代私学的发展: (2)著录弟子与及门弟子: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受教两种。所谓“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受业,所以

7、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世“拜门”的开始。“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受教的,人数多时,也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3)小学阶段与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第二段主要是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学完这段后,可到社会上谋职,或去做小吏;如想继续深造,可入太学或在私学专攻一经和数经。 5/7/202110二、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朝全面实现了以科举考试取仕制代替推荐取仕制,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影响深远。 (一)科举考试的生源和报考办法 唐朝取士主要有三条途径:由学校出身的叫“生徒”,由州县考送的叫“乡贡”,由天子诏举的叫“制举”。实际上考

8、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报考办法是: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都可以通过校内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凡中央六学、二馆的“生徒”,则由国子监祭酒挑选,凡地方郡县学的“生徒”,则由长吏挑选。“乡贡”则由各人自己怀牒向州县报考,试毕,长吏以乡饮酒礼饯行送至尚书省。 5/7/202111 (二)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唐朝科举设科繁多,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另外还有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 唐朝科举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记

9、忆,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 5/7/202112(三)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2、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于思想的统一;3、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晋升的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4、科举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公平的,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反叛思想。5/7

10、/202113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1,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就必须进学校读书,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出现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好风气。2,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并策问时务,这有利于统一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并结束了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谈学风和玄虚思想。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上看,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3,唐朝的科举考试一般要考“诗赋”,这无疑对“唐诗”的兴盛起了关键作用。唐朝有籍可查的诗人就有几千人,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4,唐朝的科举科目中,除了明经、进士科外,还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中出现的重文轻武、

11、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5/7/202114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1,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偏重死记硬背,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易养成空疏的学风。2,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3,科举考试的舞弊之风泛滥,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5/7/202115三、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制度的起

12、源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二)北宋的著名书院及其兴衰宋初书院兴起,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然而各书所载,略有出入。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则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其实当时除上述书院外,还有茅山书院,也很著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5/7/202116(三)南宋书院的兴盛 第一,书院的数量空前增多,规模扩大: 北宋与南宋书院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接近2:8。同时南宋书院的规模也比北宋扩大了,北宋书院一般只有讲堂数间,斋舍数十间。南宋有的书院讲堂、斋舍百余间,还建有祭

13、祀厅、藏书楼和各种景观,形成书院特有的完整建筑群。南宋著名的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大书院,规模较大。 第二,书院活动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 书院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 5/7/202117(四)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 3、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 4、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5/7/202118(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和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冲击下

14、,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昏愦、僵化的大贵族官僚结成的反动政治集团。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向买办转化的军阀官僚集团,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一些枝节性的改革。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洋务运动”。四、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5/7/202119 1、创办洋务学堂“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船等具为下手功夫。” 曾国藩(1862.6.3.日记)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

15、、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教学内容以所谓“ “西文西文” ”与与“ “西艺西艺” ”为主。为主。1862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第一所洋务学堂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从。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从1919世纪世纪6060年代至年代至90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30余所,大致可以余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也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军事

16、学堂学堂;第三类是;第三类是技术学堂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5/7/202120z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自1866年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z 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5/7/202121z同文馆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馆内有一本包含三千条礼仪的书,学成后,学生的一切举措便可动定成宜了。还要向

17、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z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入外国人手中。5/7/202122z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应该

18、有一定的地位。5/7/2021232、留学教育z洋务派除办学校以外,还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声。他们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法、美、日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z在这些留学活动中,最著名的是容闳率领一百二十名幼童留美。5/7/202124 容闳本为广乐籍华侨,大学受容闳本为广乐籍华侨,大学受教育于美国,回国后,立意将美国教育于美国,回国后,立意将美国教育输入中国。教育输入中国。18671867年,他向曾国年,他向曾国藩建议派留学生赴美,得曾国藩同藩建议派留学生赴美,得曾国藩同意。意。18721872年,清廷批准以年,清廷批准以120120人,由人,由陈兰彬、容闳任留学生正、副监督陈兰彬、容闳任留

19、学生正、副监督,筹办出国事宜。,筹办出国事宜。18721872年,容闳率年,容闳率3030名幼童赴美,这是中国官派留学名幼童赴美,这是中国官派留学之始。前后四批学童中,最大的之始。前后四批学童中,最大的1616岁,最小的岁,最小的1010岁,每届学生留学以岁,每届学生留学以1515年为限,计划年为限,计划1515年后分批回国。年后分批回国。 5/7/202125z 后来,在国内顽固势力的阻挡以及国外资本主义的歧视下,1881年7月,清政府解散留美事务所,留学生分三批被撤回国。学业未成,半途而废,说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厄运以后,内有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挡,外受资本主义的歧视,出洋学习科学技术是难于实

20、现的。5/7/202126 评价:z洋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其成效是可怜的。从中国教育的演进来考察,洋务教育办了中国第一批新式学校;“西学”如数学、天文、物力、化学等被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培养了近代第一批新式知识分子等。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5/7/202127(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z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缓慢地发展,从官僚、地主和商人中转化出民族资产阶级,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

21、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5/7/202128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就是说,进士、举人、秀才的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要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维新运动失败后,八股文虽曾被顽固派一度恢复,但很快又被停止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国民皆以参加科考的读

22、书人为表率,读书人既如此,则国民尽成愚民。以此,欲不亡国,“岂可得乎”?“故深知中国实情者,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 变法通议 梁启超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四比(提比、中比、后比、束比),收合。 5/7/202129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新政”开始,便着手开办。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利用官书局原址。按光绪的指令:“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必须规模宏远,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才。”办学要“参用泰西学规”、“中西并用”,“为广育人才,讲求实务”。光绪谕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议奏大学堂章程,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

23、,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8章52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5/7/2021303筹办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捐办的义学、社学,亦令中西兼学;此外,奖励绅民兴学。民间祠庙不再祠典者,也改为学堂;在专门学堂方面,筹备设立铁路、矿务、农务、茶务、蚕桑、医学等学堂;另外,还倡导兴办女学。 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力主男女平等,主张女子教育是国家强弱的基础。梁启超曾考察各国强弱与女学的关系,认为“女学最

24、盛者,其国最强”,因此,他强调当务之急“官兴妇学”。他还曾于1897年帮助经元善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自己设立的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作为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5/7/2021314派人出国游学和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一方面由各省督抚在学堂中挑选聪颖学生并有志深造者,送往日本等国游学;同时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积极引进“西学”;并鼓励自由设立报馆、著书和发明创造等。 总之,维新派的教育改革措施,是富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进行了重大冲击,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的教育主张得到了某些实现。另一

25、方面,他们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性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5/7/202132“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 吴永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庚子西狩丛谈(三)清末新学制的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的

26、崛起,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某些改良。在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指导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实业,加强武备,废科举,兴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开始实行近代学制。5/7/202133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一般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首次建立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次年,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开始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

27、学堂章程以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因1903年是农历癸卯年,这个学制也称为“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5/7/202134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13年),分三级: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5/7/202135 癸卯学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它的特点是:修业年限太长,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

28、毕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如专为贵族子弟设进士馆、仁学馆等;女子无教育地位。1905年以后,清政府对这个学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如通令设立半日堂,专收贫寒子弟;1907年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对女子实行初等教育,但男女分校;还颁行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专为年长失学的成人而立。5/7/202136(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改良派的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并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于同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

29、阶级性质的改造。5/7/202137 1、 发布教育改革令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课程表。 “暂行办法”共14条,主要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等。所以,这个“暂行办法”废止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其基本思想是符合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 “课程之标准”是具体规定课程内容的改革法令,它拟定了初小、高小、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学习科目

30、、各学年每周各科授课的时数等,为以后小学、中学和师范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5/7/202138 2、颁布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对清朝政府1906年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军国民教育,也就是体育,主要是健全学生体魄;实利教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相当于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

31、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5/7/202139 新学制于1912年9月间公布的,即壬子学制。以后陆续有所变动、补充,于次年基本完成,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或18年。共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二级,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学校4年;大学67年。小学之前有蒙养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均不限年限。从横的方面讲,也分三个系统,除普通教育系统外,有师范教育和实

32、业教育。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实业教育有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大学阶段的教育。3、制定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5/7/202140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它缩短了修业年限三至四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规定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学;从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课程;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

33、点。 总之,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尽管有其不彻底的方面,但毕竟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5/7/202141 (五)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发轫于1915 年,从1915-1922,正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体系”,史称“壬戌学制”。“新学制”一反清末民初仿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是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这个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这个学制

34、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5/7/202142 初等教育初等教育6 6年,分为初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别为别为4 4年和年和2 2年。初级小学可年。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以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科。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科。 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级各初级和高级各3 3年。初级中年。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设学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设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科目。范等科目。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4 4到到6

35、 6年,其中年,其中大学大学4 4到到6 6年,专门学校年,专门学校3 3年年以上。大学院为研究之所,以上。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学习年限不限。5/7/202143z壬戌学制的特点是:z1、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z2、加强了职业、师范教育;z3、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z4、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5/7/202144很然,壬戌学制深受美国杜威的用主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学制也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学者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与前两个学制相比,是个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5/7

36、/202145五、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学制改革的深远意义,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系统。规定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二至五年不等。同时还办有工农速成初等学校(2-3年)和工农速成中学(3-4年)以及业余学校等。新学制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的诞生。5/7/202146 新学制的特点: 保障了劳动人民普遍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它确立了各类技术院校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专门人才的培养,

37、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它还将业余文化补习和速成学校纳入学校系统给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了众多的学习机会,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打下了基础。5/7/202147(二) 1958年的学制改革与60年代初的教育整顿 1、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改革学制的任务。 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办学原则和“六个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结合的办学原则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

38、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广播学校)并举;免费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5/7/202148 1958年,我国在进行学制改革的同时,整个社会刮起了“大跃进”之风,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是“教育大跃进”或称“教育大革命”。在全国教育“大跃进”的同时,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教学改革热潮。如在高等教育方面,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努力建设新兴学科、组建新专业,加强现场教学和注重调查研究等,这些对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改变高等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缺点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1958年的教学改革,尽管受到“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但基本上还

39、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需要,在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5/7/2021492、60年代初的教育整顿 从1960年下半年起,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工作中的问题,并开始纠正“左”的错误。1961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认为普通教育要着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相对减少数量。决定到1963年,高等学校学生减少22,中专学生减少48,高级中学学生减少16,全日制初中学生减少18。高等学校经过调整、精简,已由原来的1289所调整裁并为407所,在校学生由96万人压缩为7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由1960年的6225所裁并为1355所,在校学生由2216000人压缩为452000人;中小学

40、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精简了一批教职工,部分农村小学由公办转为民办等(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160161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通过这次调整,教育事业重新走上了有计划稳步发展的轨道。 5/7/202150 为了整顿学校内部的教学秩序,保证学校以教学为主,普遍提高教学质量,中共中央经过调查研究于1961年和1963年分别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中教五十条)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小教四十条)。 大、中、小学工作条例的颁行,进一步纠正了教育领域“左”倾思想的影响,使我国各级学校的各项工

41、作逐步走向正轨,对稳定教学秩序,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7/202151(三)“文革”期间的教育失误与“文革”后的教育改革 1、“停课闹革命” 2、1973年的教育“逆流” 1)张铁生事件。 2)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3)黄帅事件。 3、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新的春天 1977年7月,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8月8日,邓小平作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

42、意见的讲话,后来被称为“八八讲话”。 5/7/202152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施政纲领。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过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使教育工作又重新走上健康而高速发展的轨道,我国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5/7/202153思考题z1、试论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及其教学特点对今天民办教育的启示。z2、谈谈科举考试的利弊及其对我国今天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z3、试析我国近代的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z4、试论我国1973年“教育逆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5/7/202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