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

上传人:Koalabear 文档编号:574455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4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13T 1283.4-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5.020.20B 31 DB 51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DB 51/T 11912011绿色食品 枇杷生产技术规程2011 - 01-25 发布 2011 - 03-01 实施四 川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51/T 11912011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园地选择和规划 .14 品种选择和栽植 .15 土肥水管理 .26 整形修剪 .47 花果管理 .48 病虫害防治 .59 果实采收与包装 .510 建立生产档案 .5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及部分推荐农药 .6DB51/T 11912011II前 言本标准

2、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白娟、周南华、张润华、曾海山、周熙。DB51/T 11852011I绿色食品 枇杷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枇杷生产的园地选择和规划、品种选择和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与包装、建立生产档案。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绿色食品枇杷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

3、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3 园地选择和规划3.1 园地选择3.1.1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 ,绝对最低气温-5 ,最低月平均气温5 ,年降雨量800 mm1 400 mm 为宜(阿坝、甘孜、凉山三州等特殊生态区除外)。3.1.2 土壤条件以土壤 pH 值 5.57.5,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 100 cm 以下的砂壤土为佳。3.1.3 产地环境质量土壤、灌溉水质和大气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3.2 园地规划栽植前先进

4、行园地防护林、道路、排灌系统、小区划分、品种配置、房屋及附属设施等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并绘制出平面图。产地宜集中连片,水、电、交通运输方便。山地果园应选择20以下的坡地, 宜修筑等高梯地,采用等高栽植,栽植行向与梯地走向相同。4 品种选择和栽植DB51/T 11852011II4.1 品种选择选用适宜当地环境的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适当配置授粉品种。4.2 苗木质量要求采用无检疫对象、生长健壮的嫁接苗,提倡使用容器苗。苗木质量要求见下表。要 求项 目露地苗 容器苗品种纯度 95% 95%侧根数量(条) 4 4苗木高度(cm) 40 60苗木粗度(嫁接口上1 cm处直径)(cm) 0.

5、6 0.8茎倾斜度() 15 154.3 栽植4.3.1 定植穴的准备定植前挖好定植穴。按株行距挖长宽深各80 cm100 cm定植穴或同样宽深的定植沟。挖出的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穴内施腐熟的厩肥、土杂肥30 kg50 kg,磷肥1 kg 2 kg。土杂肥与表土混合后回填到定植穴的底层,磷肥、厩肥和底土混合后填入中、上层,回填后筑定植墩,高出地面20 cm30 cm。施入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4.3.2 定植时间分春植和秋植两种。春植应选择在雨水节前后进行,秋植一般在9月中旬10月中旬定植为宜。4.3.3 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特点、土壤及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适宜密度, 一般株行距4

6、 m5 m5 m6 m。4.3.4 栽植方法将苗木放于定植穴的中央, 舒展根系,扶正苗木,填土压实。栽植深度以土壤下沉后,根颈部与地面相平为宜。苗木栽好后应立即浇足定根水,用秸秆或塑料薄膜覆盖树盘。5 土肥水管理5.1 土壤管理5.1.1 深翻扩穴苗木定植后,应逐年扩穴培肥,施入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深翻扩穴宜在秋季或冬季进行。5.1.2 间作和覆盖幼龄枇杷园,行间可间种豆科作物、蔬菜、绿肥等低矮秆作物,绿肥应在盛花期翻压。成年果园可用作物稿秆或地膜等进行覆盖,也可种植绿肥或实行生草栽培,刈割的草可作为覆盖物,也可在秋季施肥或扩穴培肥时一并翻压入园中。DB51/T 11852011III5.1.

7、3 中耕不实行种草的果园每年中耕12次,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5.2 施肥管理5.2.1 施肥原则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针对性的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使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5.2.2 施肥时期及施肥量5.2.2.1 幼树施肥幼年果园施肥应薄肥勤施,在各次梢抽发前后施好促梢肥和壮梢肥,每年68次,速效化肥和腐熟人畜粪配合施用。每667 m2施纯氮(N)3 kg 3.5 kg,磷(P 2O5)2 kg2.5 kg,钾(K 2O)3 kg3.5 kg。5.2.2.2 结果树施肥重施采果肥,增施磷钾肥,提倡使用枇杷专用肥。在生长期,通过叶面喷施补充氨基酸肥、微量

8、元素肥料。施肥量依树龄、树势和结果量、土壤肥力情况而定。中等肥力枇杷园,全年参考施肥量为:每667 m2施纯氮( N)15 kg 20 kg, 磷(P 2O5)8 kg 12 kg,钾(K 2O)15 kg 20 kg。全年施有机肥不少于2 500 kg。5.2.2.2.1 保果肥23月施保果肥,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0 ,以速效肥为主。挂果少、春梢抽发多而旺的树可以不施。5.2.2.2.2 壮果肥3月下旬4月上旬施壮果肥,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20 ,以优质速效N、P、K复合(混)肥为主。5.2.2.2.3 采果肥56月重施采果肥,宜在采果后、夏梢抽发前施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磷肥、氮肥

9、,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60 。5.2.2.2.4 花前肥8月下旬9月中下旬开花前施花前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10 。5.2.3 施肥方法5.2.3.1 土壤施肥挖深度和宽度30 cm40 cm的穴或沟,多点穴施或放射状沟施。5.2.3.2 叶面施肥DB51/T 11852011IV在展叶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和采果后,各喷12次叶面肥,根据树体的缺素情况喷施微量元素。最后一次根外追肥应在采果前30天进行。5.3 水分管理5.3.1 灌水在果实膨大前期和采果后灌水,秋冬季根据土壤墒情酌情灌水,可结合施肥,采取沟灌、穴灌、滴灌和喷灌。高温干旱时在树盘下覆草。5.3.2 排水多雨季

10、节或果园积水时应及时排水。6 整形修剪6.1 整形生产上常用树形有疏散分层形、开心形等。以双层开心形为例,定植当年春季顶芽抽生后用竹竿或木棍支撑扶直树干,在离地面40 cm60 cm处定干,从顶芽以下抽生的侧枝中选留34枝,培养成第一层主枝;第二年继续让主干顶芽向上生长,在距第一层主枝60 cm70 cm处再选留条健壮枝培养成第二层主枝。上、下两层的主枝,要错开排列,在每一主枝上选留培育23个侧枝作副主枝。把主干顶部剪去,落头开心。6.2 修剪根据树龄、树势、结果多少进行修剪,主要在春季和夏季进行修剪。春季修剪在23月结合疏果进行。结果树,主要在采果后以夏季修剪为主,可采用疏枝、短截、回缩等修

11、剪方法,剪除病虫枝、干枯枝、衰弱枝、密生枝、交叉枝、重叠枝、徒长枝和下垂枝。7 花果管理7.1 疏花疏果根据不同树龄、树势、品种的特性合理负载进行疏花疏果、保花保果。疏花穗宜早不宜迟,一般在花穗支轴分裂、花蕾尚未充分发育前及早进行,根据树势,适当疏除过多的花穗;开花前,花穗伸长期至穗轴末端完全张开时进行疏花蕾,至少剪除总花量的1312;坐果后能分辨出果实发育好坏时进行疏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弱小果,大果型品种每穗留果12个,中果型品种每穗留果23个。7.2 套袋套袋时间以最后一次疏果结束后进行为宜,套袋前宜喷一次广谱性杀虫杀菌剂的混合药液。以专用果袋为好,大型果可一果一袋,小型果则一穗一袋。

12、8 病虫害防治8.1 防治原则DB51/T 11852011V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技术。8.2 防治方法8.2.1 农业防治禁止从疫区引入种苗、接穗;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和砧木,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冬季清园,树干涂白,合理修剪,剪除病虫枝、枯枝,并集中烧毁。8.2.2 物理防治果园安装频振杀虫灯、黑光灯,放置糖醋盆,树干上绑缚稻草等诱杀害虫;人工捕杀枝干钻蛀性害虫。8.2.3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利用性诱剂诱杀食心虫、桃蛀螟等害虫,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8.2.4 化学防治加强病虫预测预报,

13、选择最佳防治时期,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每个生产年度内只允许使用一次,不得随意提高农药使用浓度,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使用新型喷药器械。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NYT 393的规定。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及部分推荐农药参见附录A。9 果实采收与包装9.1 采收在果实呈现出该品种的固有色泽时采收。一般应分期分批采收,若要长途运输则应适当早采。采收时应采用二次剪果法,用果剪带果柄轻轻剪下,尽量避免擦伤果面绒毛,轻摘轻放,防止碰伤、捏伤、刺伤果实。采收时间宜在上午或阴天为好,避免在雨天或高温烈日下采收。9.2 包装实行分品种、分级包装

14、,包装容器的四周及底部应垫有细软衬垫材料。包装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碰撞、日晒雨淋等。包装材料应符合NY/T 658的规定。10 建立生产档案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措施、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3年。DB51/T 11852011VIA A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及部分推荐农药表A.1绿色食品枇杷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及部分推荐农药病虫害名称 防治适期 推荐农药及每 667m2使用剂量 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d)叶斑病(斑点病、角斑病、灰斑病等)各次梢萌发抽生和展叶期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70 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15、600800 倍液43 戊唑醇悬浮剂 5 0007 000 倍液0.5 0.6 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30142820花腐病 花前 15 天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5 000 倍液40 嘧霉胺悬浮剂 1 000 倍液 喷雾 710炭疽病 果实转色初期25 咪鲜胺乳油 5001 000 倍液4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8 00010 000 倍液喷雾147害螨(若甲螨、红蜘蛛等)害螨发生初期15 哒螨灵乳油 2 0004 000 倍液10 浏阳霉素乳油 1 000 倍液 喷雾155刺吸性害虫(蚜虫、木虱、蝽象、介壳虫等)虫害发生期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3 000 倍液48 毒死蜱乳油 1 0

16、002 000 倍液 喷雾1530枇杷瘤蛾(黄毛虫)幼虫初孵期3 啶虫脒乳油 2 000 2 500 倍液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 亿活芽孢/g)600 800 倍液喷雾3015钻蛀性害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幼虫孵化期25 灭幼脲 3 号悬浮剂 1 5002 000 倍液2.5 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喷雾1521注:如有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化学农药,应优先选用。DB51/T 11852011VII惗惗间分辨 率高于5 lp/cm;或扫描矩阵不低于512512时,空间分辨率高于10 lp/cm。 (10分) 扫描矩阵不低于 128128 时,空间分辨率达到 2.5

17、lp/cm;或扫描矩阵不低于 256256 时,空间分辨 率达到5 lp/cm;或扫描矩阵不低于512512时,空间分辨率达到10 lp/cm。 (5分) 扫描矩阵不低于 128128 时,空间分辨率低于 2.5 lp/cm;或扫描矩阵不低于 256256 时,空间分辨 率低于5 lp/cm;或扫描矩阵不低于512512时,空间分辨率低于10 lp/cm。 (0分) 均匀性 (满分5) 95(5分) 85(3分) DB13/T 1283.72010 7 表A.2 (续) 序号 评价项目 要求 得分 合计 1 成像设备的性能指 标 (满分55分) 均匀性 (满分5) 75(2分) 75(0分)

18、其它检测项目 (满分10分) 全部合格(10分) 不合格项不超过两项,且不合格项经校准或重新调试后能够达到合格要求(5分) 不合格项达到三项或以上(0分) 2 临床照片质量 (满分30分) 影像清晰、细微结构显示良好,对比度适宜,层次丰富而分明,画面洁净,无疵可指,细小病灶显示清晰,符号标记齐全。脑部灰质、白质能清 晰区分,较大的神经核(尾状核、基底节、丘脑、红核等)、脑回、脑沟、脑池等轮廓能清晰分辨;胸部纵隔障和心脏大血管如左右心室、心房、 室间隔、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心包的形态、结构以及纵隔障内脂肪结缔组织、气管、食管等能清晰分辨,运动伪影小或较小;腹部肾上腺 形态结构、肝内血管(门静

19、脉、肝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形态与行走、肝实质均匀、前列腺(或子宫)形态、轮廓与内部结构可较清晰辨认; 腰部能清楚显示腰椎S体与椎间盘的界限与轮廓,能分清椎间盘的纤维软骨和髓核以及脊神经根,分辨硬脊膜囊各结构的层次、形态和信号特征。 评定结果为甲级(30分)或甲级(25分) 。 影像清晰度、对比度尚可,层次分明,画面洁净,无疵可指,细小病灶可见,符号标记齐全,一般情况下可解决诊断问题,但照片质量有待提高, 评定结果为乙+级(20分) 、乙级(15分)或乙级(10分) 。 影像清晰度、对比度差,不能分辨明显明显病灶或组织(如脑部鉴别灰质、白质有困难) ,影响临床做出正确诊断,评定结果为丙级。 (

20、0分) 3 诊断条件 (满分10分) 环境照度 符合要求(2分) ;不符合要求(0分) 观片装置 完全符合要求(4 分) ;观察屏亮度符合要求,其他指标有两项(含)以下不符合要求(2 分) ;观察屏亮度不符合要求, 或其他指标有两项以上不符合要求(0分) 。 显示器 完全符合要求(4分) ;显示器分辨率、亮度、对比度、灰阶、DICOM 校正等主要指标均符合要求(3分) ;显示器分辨率、 亮度、对比度、灰阶、DICOM校正中有两项或以上不符合要求(2分) 应用质量控制 (满分5分) 扫描室、控制室及诊断室布局合理、清洁卫生(1分) 扫描室、控制室应配备空气调节装置,且能正常使用(1分) 具有经检

21、定合格或校准的室内环境温(湿)度测量仪器,环境温湿度满足设备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温湿度要求(1 分) 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定期组织实施,有详细的记录(1分) 。 使用单位自行组织或委托其他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一次以上的应用质量控制工作,有详细的记录(1分) 。 DB13/T 1283.72010 8 参 考 文 献 1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赵喜平著,科学出版社 2 现代大型医用设备,潘屏南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医学计量,郭勇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4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卫生部 _ 65.020.01B 16 DB 51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D

22、B 51/T 11922011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2011 - 01-25发布 2011 - 03-01实施四 川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51/T 11922011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田间抗性鉴定方法 .25 抗病性评价 .3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油菜根肿病基本信息 .4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油菜根肿病病级调查方法、病情指数、校正系数、相对病情指数计算方法 .5DB51/T 11922011II前 言本标准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田间抗性鉴定方法、抗性评价方法等部分。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

23、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勇、黄小琴、张蕾、杨晓蓉、周西全DB51/T 119220111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菜根肿病抗性田间鉴定的技术规程,即抗性鉴定圃设置、接种、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油菜品种(系)对根肿病的田间抗性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084-1992

2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QBT/T89-2003 无公害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ISBN/S1676 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人工接种鉴定 artificial 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按一定量接种收集的病原物,仿照自然情况,创造发病条件,根据接种对象的抗性表现和发病程度确定供试品种抗性级别的一种方法。3.2 自然发病鉴定 non-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田 间 自 然 感 染 诱 发 , 根 据 供 试 品 种 抗 性 表 现 和 发 病 程 度 确 定 供 试 品 种 抗 性 级 别 的一 种 方

25、法 。3.3 田间鉴定 field identificationDB51/T 119220112油菜品种(系)种植在病区的试验地,在油菜苗期、初花期分别进行各个参试品种(系)发病程度调查,经结果分析确定各个油菜品种(系)的抗性水平。3.4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为了保证抗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减少年份间和环境条件的差异,选择抗性水平较稳定的品种作为抗性鉴定试验的对照品种。4 田间抗性鉴定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田块辅以人工接种鉴定的方式进行鉴定。4.1 抗性鉴定圃设置按 ISBN/S1676 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进行抗性鉴定圃设置,选择四川省近年连年油菜根肿病常发病区。抗

26、性鉴定圃要求平坦方正、土质肥力均匀、土壤弱酸性,地势低湿、排灌方便,利于根肿病发病的田块。4.1.1 对照品种的选择以四川省常规栽培油菜品种川油23作为田间抗病性鉴定的对照品种,以各参鉴品种与对照相比的相对抗性来判定各参鉴材料的相对抗性。4.1.2 油菜品种(系)的田间排布参试品种(系)与对照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系)种植2行,每行种植10穴,每穴三株,重复3次。4.1.3 栽培技术及管理按 GB4285-1989、QBT/T89-2003 及 GB5084-1992 的要求进行。油菜采用直播方式,播期比当地大田最适播种期提前 10 d20 d;油菜整个生长期不使用杀菌剂,并保

27、持抗性鉴定圃土壤湿润。 4.2 接种方法油菜子叶期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植株根部土壤喷雾接菌。4.3 接种量供试菌种为前一年田间采集的发病植株病根经自来水洗净后于-20 冰箱保存备用。使用时,直接取出解冻,用组织捣碎机粉碎、两层纱布过滤除掉根部纤维组织后,用水稀释配制成悬浮液,于显微镜下采用血球计数板法进行计数,调节孢子浓度为 2106 孢子/ml,接种量为 225 L/ha。4.4 病情调查DB51/T 1192201134.4.1 调查时间 共调查两次,油菜苗期(播种后45 d)和初花期分别进行病情调查。4.4.2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调查时每穴连根拔苗一株,逐株调查各品种(系)油菜根部的根

28、肿病发病情况(症状识别见附录A)。病级划分标准、病情指数和相对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依据附录B进行。5 抗病性评价5.1 评价标准两次调查,综合评价,以参试油菜品种(系)的平均相对病情指数作为抗病性等级划分依据。在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中,以各参试品种与对照相比的相对病情指数来判定各参试材料的根肿病抗性。将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规定为 50.00,实际调查后,进行系数校正(计算方法见附录 B),改绝对标准为相对标准。在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中,参鉴品种(系)应进行两年重复鉴定试验,以对照苗期和花期的发病株率不低于 50%作为根肿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有效性标准。5.2 抗性评价 根据品种苗期和花期的平均相对病情指

29、数,按照表 1 评价油菜各品种(系)的抗病性。表 1 油菜品种(系)根肿病抗性评价标准抗性型 相对病情指数(X)范围免疫(I) X =0.00高抗(HR) 0.00X5.00抗(R) 5.00X10.00中抗(MR) 10.00X20.00中感(MS) 20.00X30.00感(S) 30.00X50.00DB51/T 119220114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油菜根肿病基本信息A.1 油菜根肿病的病原及症状A.1.1 病原菌油菜根肿病病原菌称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 ,在分类上属于根肿菌目、芸薹根肿菌属真菌。A.1.2 油菜根肿病症

30、状油菜根肿菌主要危害油菜植株根部,通常苗期植株均可感病,以苗期侵染植株根毛组织为主。植株感病后,地上部分植株初期无明显症状,根部感染根肿病后植株生长会逐渐缓慢、矮小,并表现出缺水症状;早期感染植株的基部叶片常在中午时出现萎蔫,早晚恢复正常,染病后期植株从基部叶片开始变黄、萎蔫呈失水状,严重时全株枯死。植株地下部分感病后,感染植株根部形成肿瘤,肿瘤大小不等,根部一般主根肿瘤大而少,侧根肿瘤小而多,肿瘤一般呈纺锤形、圆形、手指形等形状。肿瘤初期表面光滑,后期常发生龟裂、粗糙,易被其它杂菌侵入而引起整个根部组织腐烂。DB51/T 119220115B 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油菜根肿病病级调查方法

31、、病情指数、校正系数、相对病情指数计算方法B.1 病级调查方法B.1.1 病害严重度分级标准(苗期,田间调查)0 级:根系正常、无症状;1 级:须根、侧根上仅个别出现细小肿大,主根未见病害和肿瘤;3 级:2 个以上的须根或侧根出现肿大,或肿瘤直径或长度超过 0.5cm;或主根出现肿大但不明显;5 级:主根肿大明显,肿瘤部分直径为茎基的 2-3 倍;7 级:主根肿大明显,肿瘤部分直径为茎基 3 倍以上。B.1.2 病害严重度分级标准(初花期,田间调查)0 级:根系正常、无症状;1 级:须根、侧根上出现 12 个细小根肿,主根未发生病害;3 级:须根、侧根上有多个肿瘤或个别肿瘤直径或长度超过 0.

32、5cm;或主根尖端出现病害症状但肿大不明显5 级:侧根肿大部分直径或长度超过 0.5cm 且主根末梢有小的肿瘤;或主根肿大明显,肿大部分直径与茎基直径相当;7 级:主根全部肿大,肿大部分直径为茎基的 1 倍或以上,但植株生长正常;9 级:根部肿大部分开始龟裂或腐烂,植株萎焉、枯黄、停止生长或已死亡。B.2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级别)/(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别代表值) 100B.3 校正系数计算方法校正系数(K):K=50对照品种的实际病情指数B.4 相对病情指数计算方法相对病情指数(X)=K鉴定材料的病情指数_DB51/T 119220116 ICS 11.040 C 4

33、3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283.2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2 部分:CT 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Technical standared for diagnoses and therapy of medical part 2: reading principle and guidelines on writing report in CT 2010 - 09 - 22发布 2010 - 10 - 10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3/T 1283.22010 I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概述 . 1 3

34、计算机断层扫描(CT)阅片原则与报告书写规范 . 2 3.1 头部及颈部 . 2 3.1.1 颅脑 . 2 3.1.1.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2 3.1.1.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4 3.1.2 垂体 . 6 3.1.2.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6 3.1.2.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7 3.1.3 颞骨岩部 . 8 3.1.3.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8 3.1.3.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9 3.1.4 眼眶 . 10 3.1.4.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10 3.1.4.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11 3.1.5 鼻窦 . 12 3.1.5.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12 3.1.5.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13 3.1.6 颈部软组织 . 14 3.1.6.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14 3.1.6.2 重要测量数据 . 15 3.2 胸部 . 16 3.2.1 胸部器官 . 16 3.2.1.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17 3.2.1.2 重要测量数据 . 18 3.3 腹部 . 19 3.3.1 上腹部器官 . 19 3.3.1.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20 3.3.1.2 重要的测量数据 . 21 3.3.2 肝 . 23 3.3.2.1 阅片内容与流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国内标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