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757385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6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用文档精品实用文档系列 (标准 完整 实用 可修改) 中国通史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解析中国通史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科有关专业开考课程之一,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确定以著名历史学家的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为本课程教材。该课程上起人类起源,下迄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间跨度约170余万年。内容所述,包括人类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因此,该课程具有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广,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多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踏踏实实,勤奋努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每一章内容,力求取得优良成绩。下面根据教材,逐章分析课程内容及重点、难点,为大家学习提供一些参考,不妥之处

2、,欢迎批评指正。中国通史纲要全书共分10章,前3章分别叙述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原始人群的发展及传说时代的部族状况;后7章则按年代顺序,分章叙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事件、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方面内容穿插讲述,知识点既广且散,需要很好把握。第一章:叙论。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中国的疆域、周边地区与国家、行政区划、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第二部分讲中国的民族与人口、语言文学及民族特征。第三部分讲中国境内的人类生成、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历代王朝的发展概况。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祖国的基本概况,正确把握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为以后各章学习

3、打下良好基础。第二章:远古的遗存。本章分四部分,主要讲我国的原始社会,从最早的原始人类到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发展。第一部分讲元谋猿人和北京猿人,指出: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部分讲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了村人、山顶洞人以及属于同一文化层的柳江人、麒麟山人和河套人等。第三部分讲中国原始人类进人氏族公社阶段后,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的发展情况。第四部分讲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及其具代表性的文化,即龙山文化的发展情况。本章重点内容有:1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体质特征、生产活动、工具制造和火的使用;2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体质特征、生产活动,劳动工具的进

4、步和人工取火及其意义;3仰韶文化的产生、特征、陶器的发明及其意义,半坡遗址;4龙山文化的形成及特征,一夫一妻制的出现。难点:在私有制出现的情况下阶级的产生。第三章: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即黄河流域的黄帝炎帝部落、东方的夷族部落、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的活动情况。第二部分讲治水部落的首领、耕稼部落的首领和畜牧部落的首领,他们分别成为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和秦王国的始祖。第三部分讲夏王朝的建立,氏族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转变为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家天下”局面由此形成,人类历史开始由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跨入阶级分化后的文明社会。本章重点内容有:夏王朝的

5、建立及夏文化特征。难点:氏族社会那种为公众服务的社会职能,那种代表氏族成员意志并自由调理本身事务的部落组织,是如何转化为高踞社会之上的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的。第四章:商周奴隶制国家。本章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讲我国文字、历法的产生及其意义,最早的历史文献及其价值,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年代及其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讲商奴隶主王朝的形成及发展,商王朝的政权组织及特点,盘庚迁殷及商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商的灭亡。第三部分讲商时期的社会经济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代的历法,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第四部分讲周部族的兴起和周武王灭商,周王朝的政权组织,宗法制和分封制,周的势力范围。第五部分讲周奴

6、隶制经济的发展,包括西周的阶级关系、土地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第六部分讲西周王朝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危机加深,引起国人暴动,加之周边犬戎等族的威胁,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邑,从此周王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章重点内容有:l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文字结构及其重大意义;2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宗法制及国家政权体制;3西周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制度;4周王室的衰微和平王东迁。难点:1商代的阴阳合历法和干支纪日法;2商周的王权神授及其特征;3西周宗法制和等级制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本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东周初年政治局势发生重大

7、变化,周天子的权威大大削弱,诸侯国势力上升,“礼乐征代自请候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越演越烈,最终形成“春秋五霸”局面。第二部分讲战国时期七雄的斗争,由春秋时期的诸候之争转变为战国的七国对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新的势力集团逐渐取代旧的诸侯势力,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各国纷纷兴起变法运动,著名者有魏国李理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另外还有齐国的变法,等等;在七雄斗争中,秦国力量逐渐强大,利用六国矛盾,以“连横”破坏六国反秦联盟形成的“合纵”,至战国晚期,发动统一战争,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第三部分讲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这一时期,铁器和牛耕得

8、到普遍推广和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个体农民身份有所变化,耕织结台的劳动形式使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人在政治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封建上地所有制逐渐形成,王侯贵族转化为地主,与农民阶级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奴隶制趋向瓦解、第四部分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春秋时期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之风盛行,至战国形成了诸子争鸣的年代,著名者有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墨子及其墨家学派,老子及其道家学派,韩非子及其法家学派,等等;战国中期以后,文学出现新的成就,最具代表性者即楚辞,它创造性地写出富有地方性和民间性独特风格的长篇韵

9、文和诗文。其代表性人物是屈原。本章重点内容有:1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越王勾践;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意义;3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形成上;4孔子及其思想,孟子及其思想,墨子及其思想,老、庄及其思想,苟子及其思想,韩非子及其思想。难点:1战国时期,旧统治体系的逐渐被打破和新统治体系的逐渐确立;2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的变化,个体农民形成新的特点,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第六章: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本章分八部分,第一部分讲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

10、建皇朝:秦统一六国后,形成了自商周以来最大规模的统一局面,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专制的政治体制,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大力发展交通,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第三部分讲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的暴政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第三部分讲西汉皇朝的建立:秦朝灭亡后,经过近5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皇朝;汉初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以后又推行削藩政策,削弱封国势力。第四部分讲西汉的盛世;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人,稳定周边局势,中外关系也有新的发展;在学术

11、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此外,文学、史学都有新的发展和成就,出现了史记这样的不朽名著。第五部分讲西汉的衰落和汉末农民大起义: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莽改制加剧了这种危机,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军大起义,其结果,王莽所建新朝灭亡,刘秀夺取了政权,第六部分讲东汉皇朝的建立和黄巾大起义:光武帝刘秀建立起一个更加专制的政权,但自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集团相继掌权,统治集团内部一争激烈,引起社会长期动荡不宁;在学术文化上,产生了历史学家班固。思想家王充和科学家张衡这三位重要学者及其成就;到东汉末年,田于社会危机加深,爆发了黄巾军大起,沉重打击了腐朽的统治阶级、此后、各封建

12、割据势力纷纷兴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第七部分讲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发展上;这一时期,在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第八部分讲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秦汉时期,封建土地等级制得到普遍确立,地主阶级由皇室地主、世家地主、豪族地主、高资地主和中小地主组成,农民阶级作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封建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在他们之中不断进行着贫富分化,少部分转化为地主,有些则沦为赤贫。本章重点内容有:l秦皇朝在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3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

13、系、文化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作用;4东汉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即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张衡的科技成就;5秦汉时期封建等级制的确立。难点:1郡县制的特点及其与封国制的不同点;2儒家思想独尊局面的形成以及在维护封建皇朝统治上所具有的作用;3秦汉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封建等级制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本章分九部分,第一部分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经过赤壁之战,曹魏势力集团稳定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北方地区,孙吴势力集团控制在长江以南地区,刘备则占据了荆益地区,三分天下形势已定;三个政权在各自辖区发展生产,稳定社会,选拔人才,

14、加强对外联系,改善民族关系;在文化上,哲学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清谈玄学之风盛行,曹操父子在文学上则有突出成就。第二部分讲两晋和十六国:公元265年,西晋建立,280年灭掉孙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实现了统一;晋武帝时期,采取各种措施安定社会,并实行分封同姓王制度,后导致“八王之乱”的爆发,严重削弱了国家统治机能;316年西晋灭亡,国家再次分裂,北方形成十六国局面,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383年爆发淝水之战,前秦战败,黄河流域陷入更大混乱,东晋政权虽减轻来自北方的压力,但内部矛盾尖锐,420年刘裕建立宋朝,东晋灭亡;在思想文化方面,玄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史学均有突出成就。第三部分讲南北朝:

15、在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连续性政权;在北方,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并于孝文帝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北魏后期发生分裂,形成东魏、西魏,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中国北方;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流行,南北各地兴建大量佛寺,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也在此时形成,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范缜为代表的无神论者,与佛教展开尖锐的斗争;在文学、史学方面,南北朝的诗歌、文学评论、文学作品成就突出,经传体史书又有新的创作。第四部隋皇朝的建立和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581年,杨坚代周而起,建立起隋朝,589年隋出兵江南灭陈,南北再次实现

16、统一;隋建立后,在政权机构、选官制度、军事制度、刑律、经济政策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隋朝还加强同周边的联系,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南北大运河,对维护统一、繁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到隋炀帝统治时期,由于实行一系列暴政,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在起义中形成瓦岗军、河北军、江淮军等三大支起义力量,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第五部分讲唐皇朝的建立及封建盛世局面: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从太原起兵,进占长安,进而建立唐朝,接着镇压农民起义,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中国;唐承隋制并继续在职官、兵制、刑律、科举等方面加以完善中央集权

17、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安定,海内富裕,国力充实,人了兴旺,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在民族关系上,唐朝同亚洲各国加强了交流,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在思想文化方面,唐朝诗文成就突出,并进人繁荣阶段,经传体史书编纂更加完备,创立起官修史书制度,佛教成为最兴盛的宗教,并形成各个宗派,此外道教也很流行;艺术上则以绘画和塑像最为著名。第六部分讲唐中叶的变乱:玄宗统治后期,怠于政事,贪图享乐、任用奸臣,朝政黑暗,各种矛盾不断尖锐激化,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历时8年,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宦官专权现象愈加严重,边防松弛,唐皇朝在民

18、族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文化上,则比以前有了更突出成就,唐中后期诗坛很盛,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文学上新的散文体产生,韩愈、柳宗元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史学领域里,杜佑及其所著通典是中国典章制度著作上的一大创举。第七部分讲唐皇朝的没落和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晚期,宦官专权现象更加严重,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势力膨胀,阶级矛盾亦愈加尖锐,874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历经10年,给唐皇朝以沉重打击,政权名存实亡。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国号梁,唐朝灭亡;在文化上,唐朝晚期诗歌渐趋衰落,以言情为主的词则逐渐兴起。第八部分讲三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

19、现在农业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兴修上,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冶铸业、制茶业、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建筑业等有较大发展,商业方面。南北商业都市繁盛,对外贸易发达,并出现了新的货币交易形式“飞钱”;在科学技术上,天文历算体系研究、医药卫生等都有新的成就。第九部分讲封建关系的发展,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过程:这一时期,在封建上地等级制支配下,土地私有权有了新发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身份都有变化,地主分门阀地主、寺院地主、品官地主、豪族地主和中小地主,农民阶级则分自耕农、荫附户等;在土地所有制上,实行过电田制、占四课田制和均田制,与此相适应,赋税制度也随之进行改革;这一时期,在民族杂居地区

20、,各少数民族逐渐实现了封建化进程。本章重点内容有: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八王之乱及其后果;3淝水之战及其意义;4魏孝文帝的改革及汉化政策;5隋朝在政权机构、选官、刑律、经济政策上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6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作用;7唐朝在史学、文学领域的成就;8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其影响;9三国至隋唐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身份变化;10这一时期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难点:1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及发展特点;2三国至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发展演变,世族门阀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第八章:五代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本章分九部分,第一部分讲五代十国:唐灭亡后,中原地区出现后梁

21、、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连续性王朝,同一时期南方先后建立过九个小国,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五代后期,周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开展统一战争,为以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讲北宋皇朝的兴亡: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皇朝,之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从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皇权;北宋中后期,由于各种矛盾不断激化,造成严重的统治危机,朝廷上展开了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在文化学术思想上,理学兴起,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科技、史学、文学上都取得重大成就;这一时期,由于阶级矛盾尖锐

22、,先后爆发了王小波、方腊等的起义;第三部分讲辽、夏、金政权与北宋的关系:辽政权以契丹族为主,夏政权以党项族为主,金政权以女真族为主,分别据于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北宋时期相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仿照汉制,建立起一套行政机构;这三个政权与北宋皇朝多次发生战争,后又签订和约,金人在灭亡辽国之后,向宋发动进攻,1127年灭宋。第四部分讲南宋与金的对立和钟相、杨么起义: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县)重建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同一时期,中原和北方地区为金政权占据,形成南北对立局面;来金对峙期间,双方多次发生战争,又多次议和,同时,由于南宋境内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钟

23、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文化思想方面,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杂剧和话本的发展上,史学领域出现一批价值较高的记述当代史和通史的著作,并形成了新的史书体裁,哲学上则以朱烹和陆九渊为代表,发展了理学思想,同一时期还出现了陈亮和叶适等唯物主义思想家。第五部分讲蒙古的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崛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军事、政治、法律方面实行改革,积极向四周扩张,1227年灭夏,1234年灭金,之后向南宋用兵,1279年最终灭宋,建立起统一的大元帝国。第六部分讲元皇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大起义:元朝建立后,加强政权建设,中央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地方上建立行省制度,经

24、济上积极发展生产,注重交通,建立驿站制度,对宗教采取开放态度;在科技和文化艺术方面,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学和水利工程上作出杰出贡献,史学家马端临写出典章制度巨著文献通考,文学艺术中,元曲占有重要位置,关汉卿、王实甫是著名作家;这一时期,元朝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至元末,统治日趋腐败,导致红巾军大起义的爆发,以朱元璋为首的势力集团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第七部分讲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农业生产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棉花种植得到推广,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对土地的利用创造出多种形式,水利工程得到大量兴修;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矿冶、造船、陶瓷、纺

25、织、制纸等方面;宋元时期的商业更加兴盛,南北各地出现许多商业都市,并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在科技方面,发明了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更多地用于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医药学等方面也都有突出成就。第八部分讲封建关系的继续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封建化:在阶级关系上,品官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宋户籍分主户、客户,元朝则分上、中、下户另有各种专业户籍。还存在大量奴隶;宋元时期。樊丹、女真、蒙古、党项、回鹃、吐善、白族弹周边各,少数民族先后实现了封建化。第几部分讲中外文宽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外交通有显著发展,广州。泉州、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是重要通商口岸,与亚非数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陆路方面、“丝绸

26、之路”重新成为通往西方的重要通道,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并写下茗名的东方见闻录一书;这一时期,中国的医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传人朝鲜、日本、波斯和阿拉伯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文化也传人中国。形成双向交流。本章重点内容有;1周世宗的改革及其统一事业;2北宋加强皇权的政治、军事措施;3宋与辽的战和关系;4宋代理学的形成与发展;5元朝的政权体系及统治特点;6.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学成就和史学成就;7宋代封建关系的发展和契约租佃制的推广;8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9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发展。难点:1两宋时期理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内容、特点和作用;2宋元皇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

27、央集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乃宋代品官地主的特点和主户、客户制度。第九章: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老。本章分九部分,第一部分讲明皇封的建立:明朝前期,统治者在行政机构、军事、刑法、科举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在文化上,完成了众乐大典的编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问世,在文学上具有创造性的成就。第二部分讲明中期的社会危机和人民起义:明中期以后,社会危机加剧,外则蒙古各部频频骚扰,内则流民矿徒相继起义,对明朝统治造成严重威胁。第二部分讲明皇朝腐朽的加深和农民起义的继续;明武宗时期宦官专权严重。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影响较大的有蓝廷瑞、鄢本恕和刘六、刘七起义,至世宗时出

28、现了严重的“南倭北虏”为扭转危机,神宗初年出现了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在思想文化方面,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领政中,散文、戏剧和小说都有突出成就。第四部分讲满族的兴起、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明朝的来灭亡: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居住在东北地区,明朝晚期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建州女真迅速发展起来,并创建了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子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将矛头指向明朝;当时神宗皇帝在位,朝政黑暗、党争激烈,神宗派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财宝,激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在同后金的战争巾,明军屡遭失败。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汗称

29、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建州女真为满洲,多次进人关内,向明朝发动进攻,使明朝遭受巨大损失;同一时期,农民大起义在内地蓬勃发展,经过10余年的战争,至1644年3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打下北京,明朝灭亡;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想家李贽,文学中有牡丹亭、金瓶梅、“三言”等代表作,史学上则完成了武备志、国榷和皇朝经世文编等三部历史巨著。第五部分讲大顺农民政权、南明小朝廷和清初的统一活动;李自成农民军进人北京后,未能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革命意志衰退、最终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进攻下遭到失败;明朝残余力量在南方先后建立起福王、鲁王、唐王、永明王等政权,但以后均告失败,此后清朝又平定三落之乱,收复台湾,实

30、现了统一;明清之际,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等三大进步思想家,文学上则有聊斋志异的问世。第六部分讲清皇朝统治的加强:清朝入关后,在政权机构、法律制度、选官方法军事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皇朝统治又相继平定了蒙古、西藏、西南等地的叛乱活动,在东北地区打败了沙俄的侵略扩张行动,维护了国家统一;经济上推行“摊丁人亩”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控制;这一时期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两部学术巨著,在文学领域,洪县的长生殿、孔尚行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考据学也取得很大成就。第七部分讲清皇朝的衰落和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清中期以后,皇朝由盛

31、转衰。政治腐败,贪污公行。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此伏彼起,影响较大者有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1781年甘肃回民起义1786年台湾林爽文起义。1795年贵州苗民起义,1796年白莲教起义、1813年直隶、河南、山东天理教起义;在学术上,出现了卓越史学评论家及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另外黄自珍的思想也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第八部分讲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垦田面积增加,水稻的推广和经济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都很突出;在手工业上,纺织、陶瓷。制盐、冶铁、造船、建筑及特种工艺都达到很高水平;商业都市和商业市镇蓬勃兴起;在科学技术上,出现了好几部具有总结性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

32、,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这一时期,在劳动力性质上发生一些变化,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这一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由于受到封建经济和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未能得到正常的生长。第九部分讲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殖民者相继东来,对亚洲及中国进行野蛮掠夺,尤其是英。法、美等国还进行了罪恶的鸦片贸易;这一时期,天主教耶稣会士随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也带来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并把中国文化传人到欧洲去。本章重点内容有:1明朝加强

33、中央集权的措施与作用;2张居正改革及其意义;3明朝在小说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艺术价值;4满族的八旗制度;5明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反封建斗争及历史意义;6明清之际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及观点、主张;7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与措施;8清前期稳定周边、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及意义;9清朝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与特点;10明清资本主义萌牙的产生及意义;11明清时期地主阶级的结构及特点;12明清之际的重要科学著作及其价值;13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和对中国的掠夺活动。难点:1明清皇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2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及特点;3明清时期劳动力性质的变化;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发展受到阻碍的

34、原因;5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及其作用。第十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本章分十七部分,第一部分讲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二部分讲太平天国运动: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内外掠夺压榨下,人民不堪重负,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给腐败的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北方地区则爆发了捻军起义。第三部分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英法等国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与此同时,沙俄侵占了东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第四部分讲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太平天国

35、建都天京(今南京市)后,暴露出各种弱点,加上决策失误和内部分裂,起义于1864年遭到失败。第五部分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学术文化:主要表现为提倡“经世致用”,研究外和边疆历史、地理,主张变法;在科学技术方面,植物学、数学、光学等取得一定成就。第六部分讲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产阶级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把中国当作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并加大向中国的投资;同一时期,清廷部分官员以“自强”、“富国”名义,兴起洋务运动。第七部分讲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方近代科学的传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人中国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无产阶级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

36、的民族工业兴起,民族资产阶级随之产生,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第八部分讲中国边疆地区面临的侵略危机:19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云南、西藏、新疆、广西等边疆地区不断遭到美、英、俄、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造成严重的边疆危机。第九部分讲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18941895年,日本为吞并朝鲜并向中国扩张,发动了侵略战争,结果中国失败,清政府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此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加深了对中国的瓜分。第十部分讲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面对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代

37、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他们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结果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朽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第十一部分讲义和国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发动,矛头针对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后扩展到京津各广大北方地区;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联军,在清廷暗中支持下,镇压了这场运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第十二部分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各地人民纷纷举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创立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第十三部分讲

38、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随着革命形势的需要。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员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同盟会,制定纲领。开展革命活动。一是在政治思想对改良派的论战,二是发动一系列武装起。第十四部分讲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清皇朝的灭亡: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清皇朝至此灭亡。第十五部分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篡夺临时大总统之位后,镇压民主势力,逐步建立独裁统治,遭到国民党人反对,孙中山、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但遭失败;袁世凯当上正式总统后,仍不满足,公然恢复君主制,称中华帝国皇帝,全国人

39、民掀起反袁高潮,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此后中国形成滇系、桂系、皖系、直系、牵系等军阀割据局而;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张勋复辟的闹剧。第十六部分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艺和科学技术:20世纪初的学术文化,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为主要思潮,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以无神论和进化论观点解释人类历史,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也提出一些进步主张;在文学艺术方面,林纾等人翻译出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作品,京剧、话剧形成并发展起来;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开始自建铁路和设计制造飞机,具有深远意义。第十七部分讲中国革命的新曙光: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兴办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民族工业的发展,主

40、要在轻工业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上;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斗争;1915年,新文化运动逐渐形成,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传人中国中国革命的新曙光出现了。本章重点内容有: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主张和大朝田亩制度;3.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4、鸦片战争后学术文化的新变化;5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主主要内容;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7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8维新近动的社会背景、内容、后果及性质;9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

41、历史意义;川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1.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12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中华民间的建立;1320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1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难点: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所发生的变化;2评价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4评价改良派的维新运动;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观点。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在学习中应结合教材特点,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第一,应在对教材融汇贯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记牢要点。由于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每一章中都有不少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或讲某一制度、某一事件、某一重大历史

42、现象,或讲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某项重要改革;因此要从其社会背景、原因、内容、作用和意义。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层次、记要点,这样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住这些重点内容。第二,该教材是按历史顺序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事件等一列出进行叙述,到下一部分又是如此。这样就显得内容分散,不好掌握。在学习中可将某一历史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变革等内容前后贯通,分成几大系统,进行纵向总结、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哪些是属于继承性的,哪些是属于创新性的,通过总结梳理,就会对各系统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掌握。第三,该套教材各章目之后未留复习思考题,同学们在学习时可把各章内容根据。情况分解成不同类型的题,如论述题、简答题、名词、填空、判断选择题等,然后加以整理、解答如此则可在复习中收到较好效果。第四、根据中国通史课程特点,在学习中有许多事件名称、人物、年代、地名、书名等需要记忆,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时一定要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不可投机取巧。在记忆时,首先要掌握所记内容是在哪一王朝或哪一历史时期内的,然后结合与之相关的内容互为启发、这样就比较容易记忆。总之,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采取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力求顺利通过考试,圆满完成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